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狂犬病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方法: 对25例狂犬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均有被犬咬伤史,其中80%为野犬咬伤,以农民及外来工人员居多(84%)。未及时正规地进行处理伤口,未及时进行预防接种是导致发病的主要原因,发病与否与咬伤部位、伤口处理及预防接种情况密切相关。25例患者病死率100%。结论: 狂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暴露后及时清洗、消毒伤口,全程注射疫苗、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是降低发病率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狂犬病;预防接种;疫苗;免疫球蛋白
Clinical analysis of 25 cases of rabies
Qian Liu-xiZhou Gen-f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epidemiology of rabie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Methods On 25 cases with rabies epidemiological and retrospective clinical data analysis. Results History of this group of cases had been bitten by a dog, with 80% being bitten by a wild dog, mostly to farmers and migrant workers (84%). Without timely and formal treatment of the wound, failing to vaccinate is a major cause of the onset, incidence or not with the bite site, wound treatment and vaccin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25 cases of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100%.Conclusion Rabies there is currently no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 exposed in time after cleaning and disinfecting wounds, full injection of vaccines, injection is a mean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rabies immune globulin.
【Key words】Rabies;Prevention and vaccination;Vaccin;Immune globulin
【中圖分类号】R24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219-02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是所有传染病中最凶险的病毒性疾病,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达100%。.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犬类数目不断增加,狂犬病病例也随之增多,为了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做好防治工作,现将我院感染科自2003年6月至2007年6月住院的25例狂犬病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25例病例均来自2003年6月至2007年6月我院感染科收治的住院病人,其中2003年3例,2004年4例,2005年10例,2006年5例,2007年3例。诊断均符合《传染病学》狂犬病临床诊断标准。
1.2年龄、性别、地区分布: 年龄7-70岁,其中7-16岁4例(占16%),40-70岁16例(占64%),男性19例,女性6例,均来自常州郊区、武进、金坛、溧阳、丹阳农村,其中21例为农民及外来务工者(占84%)。
1.3发病时间、潜伏期、咬伤部位: 25例均有被犬咬伤史,其中20例为被无主野犬咬伤(占80%),5例为自家所养犬咬伤。所有病例呈全年散发,其中3月份1例,5月份3例,6月份4例,7月份2例,8月份2例,9月份4例,10月份4例,11月份2例,12月份3例,时间多集中在6-10月,共16例(占64%)。潜伏期长短不一,短者10天,长者达2年,多集中在1-3月份。咬伤部位多集中在上肢总共19例(占76%),其余2例为面部,4例为小腿。
1.4伤口处理及预防接种: 25例患者中有20例未对伤口进行任何处理,有5例仅用清水冲洗。仅有4例注射狂犬病疫苗,且其中3例为咬伤后3天开始注射,在尚未注射完疗程(5次)即已发病,有1例行全程注射疫苗,但仍发病。所有病例均为未注射免疫球蛋白。
1.5临床表现
1.5.1恐水怕风:25例均表现有恐水怕风症状。
1.5.2发热:以低中度发热为多见,其中<37.5°C者2例,37.5-38°C者5例,38.1-39°C者12例,>39°C者6例。
1.5.3流延、吐口水:有15例(占60%)。
1.5.4吞咽困难、咽肌痉挛:14例(56%)。
1.5.5兴奋、躁狂:21例(84%)。
1.5.6伤口处肢体感觉异常:13例(52%)。
1.6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者有22例(占88%)。
1.7预后: 25例狂犬病病例均死亡,病死率100%,从入院到死亡时间为1-7天不等,平均住院天数2.8天。
表 狂犬病临床表现特征
临床表现
例数(n)
百分比(%)
恐水怕风
25
100
发热
23
92
流延、吐口水
15
60
吞咽困难、咽肌痉挛
14
56
兴奋、躁狂
21
84
伤口处肢体感觉异常
13
52
2 讨论
狂犬病是一种全球皆有发病,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高致死性人兽共患传染病[1],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有55000人死于狂犬病,这些病例大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近来我国随着犬类数目增多,狂犬病病例也随之增加。
2.1流行病学特点
2.1.1 狂犬病全年均可发生,一般夏秋季发病较多,本组病例也证实这点。6-10月份共有16例(占64%),可能与夏秋季节人们外出活动增多,衣着单薄,缺乏防护等有关。
2.1.2 狂犬病的传染源是犬、猫、牛、马等家畜和野狼等热血动物。在我国,病犬是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由其传播者约占80%-90%,本文中25例均有被犬咬伤史,多数患者被无主的野犬所伤(20例占80%),说明犬在携带和传播狂犬病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2.1.3 人群对狂犬病病毒普遍易感,本文中25例年龄为7-70岁,其中男多于女。以中老年农民及外来务工人员居多占84%,与其接触动物机会较多且较少了解狂犬病知识有关。
2.2临床表现
2.2.1潜伏期长短不一,本组病例最短者仅10天,最长者达2年,影响潜伏期的因素包括年龄、伤口部位、伤口深浅、病毒数量、毒力等,本组头面部、上肢咬伤及伤口深而多者潜伏期短,为10~75天。
2.2.2典型病例均有发热,恐水怕风症状(占100%),另有流涎、吐口水、咽肌痉挛、吞咽困难、伤处肢体感觉异常等。入院时大多表现为高度兴奋、躁狂(占84%),1~3日后渐转入麻痹,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我院25例患者从入院到死亡平均住院天数为2.8天。
2.2.3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本组病例占88%。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遇到患者出现不明原因低热、肢体麻木以及对声光风等刺激比较敏感等前驱症状时,要考虑狂犬病的可能,应该详细追问病史,随着病情的发展,大多可以出现典型的恐水怕风、兴奋、流涎等表现。
2.3预防措施:
狂犬病至今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达100%,本组25例病人均死亡。因此,狂犬病重在预防,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只有坚持“局部处理,抗血清(免疫球蛋白)+疫苗”三管齐下的原则,才能有效地预防狂犬病[2]。
2.3.1管理传染源:大面积给家犬注射兽用狂犬病疫苗,对发现的野犬、狂犬要立即捕杀。对疑似狂犬者,应设法捕获并隔离观察。本文有20例被野犬所伤,应高度重视。
2.3.2及时处理伤口:人被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或抓伤后,狂犬病病毒可随唾液进入伤口,并很快侵入神经末梢及其周围组织并大量繁殖,因此,首先必须反复、多次、及时、彻底地对伤口进行冲洗。处理方法:尽快用20%肥皂水或0.1%新洁尔灭反复冲洗伤口至少半小时,力求去除狗涎,挤出污血,再用清水充分冲洗,较深伤口冲洗时,可用注射器伸入伤口深部进行灌注清洗,再用3~5%碘酒和75%酒精反复涂擦伤口,伤口不宜包扎、缝合,应尽可能暴露,本文25例患者未進行正规的伤口处理,是导致发病的原因之一。
2.3.3预防接种:狂犬病疫苗是当前最为有效的预防措施[3],被犬、猫等狂犬病媒介动物致伤后,除及时处理伤口外,应于伤后第0,3,7,14,30天注射狂犬病疫苗,进行主动免疫。如为严重咬伤,于当日至第6日,随后于10,14,30,90天各注射一次,同时在严重伤口周围及底部需注射人或马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免疫血清,能特异地中和狂犬病病毒,起到被动免疫的作用,本文25例中有21例未注射狂犬病疫苗,与我国人群中普遍缺乏狂犬病防治相关知识,咬伤后抱有侥幸心理,以及担心费用过高等有关。有3例接种时间延迟,接种国产疫苗后抗体产生最早时间为10天左右,但产生保护性高效价抗体则需在多次疫苗接种后出现[4],所以针对短潜伏期患者或头面部严重咬伤者,尽快注射抗狂犬病血清尤其重要,有1例全程注射疫苗仍发病死亡,可能与伤口未正规处理,疫苗在保存、运输过程中影响了疫苗效价有关,也可能与注射方法不正确有关。
综上所述,由于狂犬病到目前为止难以治疗,病死率高达100%,但如果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完全可以避免发病。人被犬咬伤后不一定发病,其发生率为15~30%,发病与否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咬伤部位及严重性:头面部、颈、手指处被咬伤后发病机会多,创口深而大者发病率高;②局部处理情况:咬伤后迅速彻底清洗者发病机会少;③衣着厚实受污染机会少;④及时、全程、足量注射狂犬病疫苗发病率低;⑤被咬者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者,发病机会多。所以我们要加强狂犬病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预防知识,特别要加强对农民、外来务工人员、学生、中老年人的宣传教育力度[5]。同时加强犬等家畜的登记、免疫接种,尤其是对农村的犬类管理。我科2005年收治狂犬病数达10例,较2003年、2004年显著增加,而2006年、2007年病例数下降,可能与政府重视,加强犬类管理,以及我科在2005年联合常州电视台跟踪报道狂犬病病人,大力宣传狂犬病相关知识有关。所以,被犬等动物所伤后,只要采取及时、正确、规范的狂犬病暴露后的处置工作,就能使狂犬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谢世宏,狂犬病【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15-17.
[2] 陈志强,广州市白云区86例狂犬病流行病学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 2004,30(3):30-32.
[3] 张永振,中国狂犬病的流行病学【J】.中国计划免疫,2005,11(2):140-143.
[4] 伏晓庆,常利涛等。465例狂犬病疫苗接种后抗体检测初步报告.应用预防医学 2008,14(1):53-54.
[5] Wu X, Hu R, Zhang Y, Dong G, Rupprecht CE. Reemerging rabies and lack of systemic surveillance i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merg Infect Dis. 2009. 15(8): 1159-64.
目的: 探讨狂犬病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方法: 对25例狂犬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均有被犬咬伤史,其中80%为野犬咬伤,以农民及外来工人员居多(84%)。未及时正规地进行处理伤口,未及时进行预防接种是导致发病的主要原因,发病与否与咬伤部位、伤口处理及预防接种情况密切相关。25例患者病死率100%。结论: 狂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暴露后及时清洗、消毒伤口,全程注射疫苗、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是降低发病率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狂犬病;预防接种;疫苗;免疫球蛋白
Clinical analysis of 25 cases of rabies
Qian Liu-xiZhou Gen-f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epidemiology of rabie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Methods On 25 cases with rabies epidemiological and retrospective clinical data analysis. Results History of this group of cases had been bitten by a dog, with 80% being bitten by a wild dog, mostly to farmers and migrant workers (84%). Without timely and formal treatment of the wound, failing to vaccinate is a major cause of the onset, incidence or not with the bite site, wound treatment and vaccin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25 cases of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100%.Conclusion Rabies there is currently no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 exposed in time after cleaning and disinfecting wounds, full injection of vaccines, injection is a mean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rabies immune globulin.
【Key words】Rabies;Prevention and vaccination;Vaccin;Immune globulin
【中圖分类号】R24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219-02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是所有传染病中最凶险的病毒性疾病,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达100%。.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犬类数目不断增加,狂犬病病例也随之增多,为了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做好防治工作,现将我院感染科自2003年6月至2007年6月住院的25例狂犬病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25例病例均来自2003年6月至2007年6月我院感染科收治的住院病人,其中2003年3例,2004年4例,2005年10例,2006年5例,2007年3例。诊断均符合《传染病学》狂犬病临床诊断标准。
1.2年龄、性别、地区分布: 年龄7-70岁,其中7-16岁4例(占16%),40-70岁16例(占64%),男性19例,女性6例,均来自常州郊区、武进、金坛、溧阳、丹阳农村,其中21例为农民及外来务工者(占84%)。
1.3发病时间、潜伏期、咬伤部位: 25例均有被犬咬伤史,其中20例为被无主野犬咬伤(占80%),5例为自家所养犬咬伤。所有病例呈全年散发,其中3月份1例,5月份3例,6月份4例,7月份2例,8月份2例,9月份4例,10月份4例,11月份2例,12月份3例,时间多集中在6-10月,共16例(占64%)。潜伏期长短不一,短者10天,长者达2年,多集中在1-3月份。咬伤部位多集中在上肢总共19例(占76%),其余2例为面部,4例为小腿。
1.4伤口处理及预防接种: 25例患者中有20例未对伤口进行任何处理,有5例仅用清水冲洗。仅有4例注射狂犬病疫苗,且其中3例为咬伤后3天开始注射,在尚未注射完疗程(5次)即已发病,有1例行全程注射疫苗,但仍发病。所有病例均为未注射免疫球蛋白。
1.5临床表现
1.5.1恐水怕风:25例均表现有恐水怕风症状。
1.5.2发热:以低中度发热为多见,其中<37.5°C者2例,37.5-38°C者5例,38.1-39°C者12例,>39°C者6例。
1.5.3流延、吐口水:有15例(占60%)。
1.5.4吞咽困难、咽肌痉挛:14例(56%)。
1.5.5兴奋、躁狂:21例(84%)。
1.5.6伤口处肢体感觉异常:13例(52%)。
1.6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者有22例(占88%)。
1.7预后: 25例狂犬病病例均死亡,病死率100%,从入院到死亡时间为1-7天不等,平均住院天数2.8天。
表 狂犬病临床表现特征
临床表现
例数(n)
百分比(%)
恐水怕风
25
100
发热
23
92
流延、吐口水
15
60
吞咽困难、咽肌痉挛
14
56
兴奋、躁狂
21
84
伤口处肢体感觉异常
13
52
2 讨论
狂犬病是一种全球皆有发病,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高致死性人兽共患传染病[1],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有55000人死于狂犬病,这些病例大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近来我国随着犬类数目增多,狂犬病病例也随之增加。
2.1流行病学特点
2.1.1 狂犬病全年均可发生,一般夏秋季发病较多,本组病例也证实这点。6-10月份共有16例(占64%),可能与夏秋季节人们外出活动增多,衣着单薄,缺乏防护等有关。
2.1.2 狂犬病的传染源是犬、猫、牛、马等家畜和野狼等热血动物。在我国,病犬是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由其传播者约占80%-90%,本文中25例均有被犬咬伤史,多数患者被无主的野犬所伤(20例占80%),说明犬在携带和传播狂犬病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2.1.3 人群对狂犬病病毒普遍易感,本文中25例年龄为7-70岁,其中男多于女。以中老年农民及外来务工人员居多占84%,与其接触动物机会较多且较少了解狂犬病知识有关。
2.2临床表现
2.2.1潜伏期长短不一,本组病例最短者仅10天,最长者达2年,影响潜伏期的因素包括年龄、伤口部位、伤口深浅、病毒数量、毒力等,本组头面部、上肢咬伤及伤口深而多者潜伏期短,为10~75天。
2.2.2典型病例均有发热,恐水怕风症状(占100%),另有流涎、吐口水、咽肌痉挛、吞咽困难、伤处肢体感觉异常等。入院时大多表现为高度兴奋、躁狂(占84%),1~3日后渐转入麻痹,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我院25例患者从入院到死亡平均住院天数为2.8天。
2.2.3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本组病例占88%。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遇到患者出现不明原因低热、肢体麻木以及对声光风等刺激比较敏感等前驱症状时,要考虑狂犬病的可能,应该详细追问病史,随着病情的发展,大多可以出现典型的恐水怕风、兴奋、流涎等表现。
2.3预防措施:
狂犬病至今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达100%,本组25例病人均死亡。因此,狂犬病重在预防,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只有坚持“局部处理,抗血清(免疫球蛋白)+疫苗”三管齐下的原则,才能有效地预防狂犬病[2]。
2.3.1管理传染源:大面积给家犬注射兽用狂犬病疫苗,对发现的野犬、狂犬要立即捕杀。对疑似狂犬者,应设法捕获并隔离观察。本文有20例被野犬所伤,应高度重视。
2.3.2及时处理伤口:人被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或抓伤后,狂犬病病毒可随唾液进入伤口,并很快侵入神经末梢及其周围组织并大量繁殖,因此,首先必须反复、多次、及时、彻底地对伤口进行冲洗。处理方法:尽快用20%肥皂水或0.1%新洁尔灭反复冲洗伤口至少半小时,力求去除狗涎,挤出污血,再用清水充分冲洗,较深伤口冲洗时,可用注射器伸入伤口深部进行灌注清洗,再用3~5%碘酒和75%酒精反复涂擦伤口,伤口不宜包扎、缝合,应尽可能暴露,本文25例患者未進行正规的伤口处理,是导致发病的原因之一。
2.3.3预防接种:狂犬病疫苗是当前最为有效的预防措施[3],被犬、猫等狂犬病媒介动物致伤后,除及时处理伤口外,应于伤后第0,3,7,14,30天注射狂犬病疫苗,进行主动免疫。如为严重咬伤,于当日至第6日,随后于10,14,30,90天各注射一次,同时在严重伤口周围及底部需注射人或马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免疫血清,能特异地中和狂犬病病毒,起到被动免疫的作用,本文25例中有21例未注射狂犬病疫苗,与我国人群中普遍缺乏狂犬病防治相关知识,咬伤后抱有侥幸心理,以及担心费用过高等有关。有3例接种时间延迟,接种国产疫苗后抗体产生最早时间为10天左右,但产生保护性高效价抗体则需在多次疫苗接种后出现[4],所以针对短潜伏期患者或头面部严重咬伤者,尽快注射抗狂犬病血清尤其重要,有1例全程注射疫苗仍发病死亡,可能与伤口未正规处理,疫苗在保存、运输过程中影响了疫苗效价有关,也可能与注射方法不正确有关。
综上所述,由于狂犬病到目前为止难以治疗,病死率高达100%,但如果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完全可以避免发病。人被犬咬伤后不一定发病,其发生率为15~30%,发病与否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咬伤部位及严重性:头面部、颈、手指处被咬伤后发病机会多,创口深而大者发病率高;②局部处理情况:咬伤后迅速彻底清洗者发病机会少;③衣着厚实受污染机会少;④及时、全程、足量注射狂犬病疫苗发病率低;⑤被咬者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者,发病机会多。所以我们要加强狂犬病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预防知识,特别要加强对农民、外来务工人员、学生、中老年人的宣传教育力度[5]。同时加强犬等家畜的登记、免疫接种,尤其是对农村的犬类管理。我科2005年收治狂犬病数达10例,较2003年、2004年显著增加,而2006年、2007年病例数下降,可能与政府重视,加强犬类管理,以及我科在2005年联合常州电视台跟踪报道狂犬病病人,大力宣传狂犬病相关知识有关。所以,被犬等动物所伤后,只要采取及时、正确、规范的狂犬病暴露后的处置工作,就能使狂犬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谢世宏,狂犬病【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15-17.
[2] 陈志强,广州市白云区86例狂犬病流行病学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 2004,30(3):30-32.
[3] 张永振,中国狂犬病的流行病学【J】.中国计划免疫,2005,11(2):140-143.
[4] 伏晓庆,常利涛等。465例狂犬病疫苗接种后抗体检测初步报告.应用预防医学 2008,14(1):53-54.
[5] Wu X, Hu R, Zhang Y, Dong G, Rupprecht CE. Reemerging rabies and lack of systemic surveillance i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merg Infect Dis. 2009. 15(8): 11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