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魅惑力”看“美”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GLE1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就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中莱辛所说的“魅惑力”,以文学为媒介,将“魅惑力”和“美”联系起来,通过两者的关系试从一个新的角度讲述“美”。
  关键词:美;文学;魅惑力
  近日我看了宗白华老先生的《美学散步》,书里有许多关于“美”这个我之前没有触及过的领域,书中莱辛在《拉奥孔》所说的“魅惑力”引我深思,而我想从这出发,谈谈“美”。
  一、魅惑力的基本解释
  首先,我们看“魅”字,形声字,从鬼,未声,其本义是指迷信传说中的精怪;其次是“惑”字,惑,形声字,从心,或声,本义是分辨不清,而“魅惑”就是指诱惑、迷惑,那么“魅惑力”就是指诱惑和迷惑他人的能力了,这是它的基本含义。
  二、魅惑力与文学
  当“魅惑力”放在“美”里,就变得特别了。莱辛说:“文学把‘美’转化做魅惑力。”也就是说,文学在“美”的基础上产生了“魅惑力”,那文学又是怎么把“魅惑力”带出来的呢?
  文学的实质,是一种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以语言文学为工具,反映心理活动和意识形态的一种艺术,是一种审美—表现活动,艾里略在《诗的作用和批评的作用》中说:“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并不是一种格式或图形,而是一种恰是如此的思想感情的方式,而如此这般的诗,以致我们看不见所谓诗,而但注意着诗所指示的东西。”我认为,这是文学的“魅惑力”,对美的感受者来说有一种比别的色彩或图形符号更深的刻印。
  莱辛说:“画家只能叫人猜到‘动’,事实上他的形象是不动的。因此,在它那里魅惑力会变成做鬼脸。但是在文学里魅惑力是魅惑力”,对人的影响“超过单纯的形式或色彩,所以魅惑力较之‘美’在同等比例中对我们作用要更猛烈些”,可知,“魅惑力”就是“美”在流动之中,文学通过语言文字工具,将蕴藉在文字中的色彩、形式、画面和最深刻的意识情感表达出来,各因素达到完美的融合,形成其自身的节奏与韵律,让人感到“美”,并展现其魅惑的能力,融入感受者的大脑与记忆里,它不像画一样固定不变,而是来来去去的,诱惑我们去再次感受它的“美”,这就是文学“魅惑力”的神奇之处,而以汉字为主的中国文学,文字有丰富的语意,所以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
  三、魅惑力与美
  “魅惑力”源于“美”,是“美”的一种特殊形式,那么“美”何处来?我们可以通过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来说明,这首词流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嘲“闲人”的心境。从另一方面看,罗丹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想这话有些许这词的韵味,“达到这样的、深入的美感,发见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了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中国古代曾有人把这个过程唤做‘移人之情’或‘移我情’。”[1]
  我把这现象叫“改心”,“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和改造是‘移情’的基础”[1],“移情”,即“改心”,是我们审美心理的积极因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是现实体验,“专在心内搜寻是达不到美的踪迹的。美的踪迹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里去找”[1]。可见,“改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一种意识转变活动,是内在的。
  实践是“改心”的基础,那实践是通过什么而作用于“心”呢?
  “现在我们也就转过方向,从客观条件来考察美的对象的构成。改造我们的感情,使它能够发现美。中国古人曾经把这唤作‘移我情’,改变着客观世界的现象,使它能够成为美的对象,中国古人曾经把这唤作‘移世界’。”[1]我把“移世界”叫“变物”,即改变物质时空状态或排列搭配状态,关于物质时空状态的改变,宗白华就一首《舟还长沙》这样说道:“‘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这是心理距离构成审美的条件。但是‘十二珠帘夕照红’,却构成这幅美的形象的客观的积极地因素。夕照、月明、灯光、帘幕、薄纱、轻舞,人人知道是助成美的出现的有力的因素,现代的照相术和舞台布景知道这个而尽量利用着。”至于改变物质的排列搭配状态很好理解,如当今的时尚潮流,不同的颜色搭配是不同的美,不同衣服穿的顺序和摆放的位置又会给人以不同的美感,如混搭。因此,根据不同的搭配和衣着穿的排序都会给人不同的感受,美的形式也就各种各样了。我认为,“变物”是一种实践的具体行动和结果,是外在的,显著地,并促使“改心”,从而得“美”,再述之以文学,展现其“魅惑力”。
  “改心”和“变物”都是得到“美”的途径,“变物”是更具体的,很多情况下会促使“改心”,而“改心”要求更高,需要意识的能动和主观条件的准备,有时候,“变物”也无法促成“改心”,但“改心”可反作用于“变物”,当通过“改心”得到“美”时,要将“美”从心中放射出去需要有具体的物质形象,这时就需要“变物”了,所以,“改心”和“变物”是相辅相成的。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魅惑力、文学和美之间的联系,生活处处都有美的身影,正如宗老先生所说:“我说,我们或许接触到美的力量,肯定了她的存在,而她的无限的丰富内含确是不断地待我们去发现。”我想,美和魅惑力的发掘对现今是极具意义的,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挖掘更多的美,通过文学产生魅惑力,为我们造出新的节奏,“括展我们的感情并使它更为高明”。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黄宾虹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山水画大师,他的绘画实践和理论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是深远的。他早期的“师古人”,世称为“白宾虹”;而后黄宾虹转为“师造化”,又转习吴镇“黑密厚重”的积墨画法,逐渐形成了深邃浑厚的风格,世称为“黑宾虹”时期。  关键词:黄宾虹;山水画;师造化;黑宾虹  一、“师造化”时期  黄宾虹曾经到过安徽贵池,并在途中游览了乌渡河、秋浦、齐山等迷人景色,让他萌发了定居的念头。所以,他又
期刊
摘要:国际当代艺术体系的西方化实质使得尽管火热的中国当代艺术无法摆脱其阴影。尽管弘扬本土文化和艺术是当下艺术家的口号,但是当下的艺术作品却依然沉寂在西方艺术的阴影下,提倡创造具有中华名族传统特色的创意的作品刻不容缓。  关键词:当代艺术;创意;危机  自从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退去了中国当代艺术虚华,喧闹,哗众取宠中国当代艺术是表现当代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追求的中国艺术形式,与中国精神的疏离使得中国当
期刊
摘要:通过西方波普艺术以及本土艳俗艺术的雕塑出发,浅析它所存在的利弊,提出中国当代雕塑艺术中的空间内涵缺乏。  关键词:雕塑空间;当代艺术  雕塑作为一种空间上的艺术形态,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在特定的环境中能起到点睛之笔。日本雕塑家曾说:“伟大的雕塑家往往给予一小块泥土以生命,使它比山和海还要丰富坚强,也可给人们以永久之爱。”雕塑对我们来说是开放的、唯美的、实体的。随着他与建筑,绘画,工艺美术等艺
期刊
一、名字的由来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在他所写的《中国》一书中,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德文作Seidenstrassen, 英文作the Silk Road)。其后,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A. Herrmann)在 1910 年出版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
期刊
摘要:通过分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市场需求修改人才培养模式。从“三创”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几个方面构建了人才培养模式,也通过以上几个维度阐述了专业建设的变化和发展的力度。  关键词:视觉传达;人才培养模式;创业  一、专业现状与背景分析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传统意义上主要是为广告宣传服务的,而广告业是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
期刊
摘要:  狭窄逼仄,像迷宫一样的城市空间有时会很迷人,但同时也会让人心生恐惧。很多人希望自己家窗外是一片开阔的风景和向远处无限延伸的地平线,但同时,有的人却被面积比普通浴室还要小的紧凑型公寓所吸引。随着房地产价格的飞涨,在纽约和东京这样的都市里建筑空间也愈加紧缺。于是,建筑师们开始探索创造性地利用现代城市空间的新方式。  许多建筑师、设计师和艺术家都明白,限制有时要比无限的可能性更能激发灵感。下面
期刊
一、概论  (一)釉色  钧窑属于北方青瓷系统,其独特之处是使用一种乳浊釉,即通常说的一种窑变色釉。钧瓷的釉色中有一种荧光一般的幽雅的蓝色乳光,造成乳光的原因是浮在釉层中的无数二氧化硅圆形小颗粒造成的。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成各异的窑变,是构成钧瓷区别于其他青瓷的一个特色。蓝色较淡的称为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蓝淡的称为月白。  (二)器型  研究者一般把钧瓷造型分为三类:传
期刊
一、减法的感念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肯定了事物内部存在着对立的两个面,对立面的对立统一促进了事物的运动。正如老子所说:“反者道之动;”揭示了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哲学思想。  减,少也。少则得。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说:“Less is more。“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多”不是拥挤而是完美。密斯的建筑艺术依赖于结构,但不受结构
期刊
摘要:  作为视觉艺术的中国画,钟孺乾教授在《绘画迹象论》一书中强调“迹+象+X=画”, 也就是说中国画可以这样理解:中国画是一项带着主观观念和主观情感的做迹、造像活动。  关键词:迹+象+X=画;技法;风格、观念、情感  在当今,中国画的绘画创作技法不再局限于沿习古法,一切可用之法,皆可为己所用。在创作中,心无关碍,自由运用的综合的表现。所谓综合表现也就是将不同画种的手法揉融为一体,是所谓的“不
期刊
摘要:  人的知觉来实现的。人们活在世界上会接触或看到各种事物,理解的,不理解的,都存在他们自身的美。这些事物需要人们发现他们的美。如果不了解它们的含义,就不能理解它们,欣赏它们。所以,在艺术创造中,要感性和理性相统一,发现并理解作品中的美。  关键词:自我实现;自我领悟;审美需求  说明:人要维持生存,求得温饱,便产生人的物质生产、物质实践,开始人的经济活动。人的物质实践、经济活动就是为人的生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