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基本应用技能的培养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认知心理将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培养进行分解、组合,能有效促进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
关键词:认知心理 初中学生 应用技能 培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素养培养成为引导课程建设的重要指针。在中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应用技能的培养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其目标是让学生基本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使学生掌握信息采集、加工、发布(表达)等信息处理的实践技能。
从认知心理学理论来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技能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认知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面对新的知识时,往往只会使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对新知识做出自己的解释。此阶段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学生要说出一步或想到一步,才执行一步,对每一步骤要有相当清晰的意识,因而在出现错误时需要得到及时的纠正,才能最终得出正确的结果,老师在这一阶段必须有大量的指导并能对整个过程进行有意识的监控。
第二阶段为联系阶段,学生随着系列操作的不断重复执行,错误会逐渐被排除,而原来指导行动的知识也将有效地得到“编辑”,而构成“联系”的各部分知识和技能的有效连结也将自主产生,学生在具体情境下与具体操作的对应能力得以增强。
第三阶段是自动化阶段。在学生从技能获得的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过程中,没有一个明显的转折点。在这一阶段,学生只是获得技能进一步的细化和协调,随着学生对技能操作的熟练度的加强,而有意识的去控制操作的行为则会相对有所减弱。
在认知心理学中,专家们将需要传授的技能分解出它的子技能,从这些子技能中又再次分解出它们的子技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当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应用技能后,教师将相应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细化为具体目标和内容,形成一组小目标,并把每组小目标作为一个任务模块,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
根据自动化基本技能获取的几个阶段的特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在各过程相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可有效促进学生熟练掌握应用技能。
1.以示范、练习、反馈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掌握,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实现子技能或前提技能的自动化。
在信息技术学习初期,学生在操作和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如果对某个步骤或某个概念没有掌握和理解,常常会影响到他们下一步的知识学习。所以在这一阶段教师对基本知识和概念要给予明确的描述,对基本操作要给出精准的步骤,并针对学生在各个教学目标上的掌握情况采取多样性的反馈方式,主动了解学生实时学习情况。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能帮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顺利获取信息,学生能凭借其前知识和前技能进一步去学习所需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以逐步形成学生自己的较高层次的熟练技能。
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用浅显易学的实例教学来带动相应知识和技能掌握。通过教师讲解或示范操作,让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这种模仿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说要注意避免学生在模仿过程中产生依赖性。
2.以项目活动为中心的任务驱动帮助学生了解各子技能之间的关系,形成知识及技能联系的步骤。
与其他学科学习相比,信息技术学习的典型特点之一是认知活动与技术活动的相互支持和内在统一。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不仅要求学生通过各种认知活动理解与各类信息技术门类相关的思想、方法和信息科学原理,还要通过各类技术活动学习有关工具、软件的操作,基于项目活动的任务驱动教学对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掌握是有积极作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技能,哪些是新知识、技能,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但需要注意的是任务驱动并不仅仅是的让学生完成任务就了事,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学习。
3.以多样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将小的程序合并成大的程序:
学生掌握了获取信息的手段是为了更好的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运用,而处理信息的目的在于综合利用各种信息,在分析处理各种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围绕某一问题的解决,创造新的信息。单纯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子技能并不能为学生提供不同情境下的技能应用迁移。学生们学习了各种孤立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可能仍然对如何将这些各种各样的技能整合在一起来解决问题和完成实际任务不知所措。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探究的环境或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都有利于学生建构自身的知识库。
4.与其它学科知识整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及迁移,培养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实现组合技能的自动化。
信息素养的培养要渗透到其它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可能形成一种稳固的信息素养的基础,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掌握应用技能,能为其将来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扎实基础。学科整合模式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整合,以其它学科的知识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它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之中,从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主题探究、webquest、miniquest、intel未来教育等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用信息技术帮助他们学习掌握数学、语文、历史、地理等其它学科知识,使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获得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既高效优质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认知心理学中自动化基本技能被划分为若干步骤,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可通过将初中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进行分解、组合,来促使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自动化。但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基本的技能合成起来时,要注意到我们的目的是为使学生充分理解应在何种情况下使用何种技能,而不是只知道怎样执行,所以要通过让学生在各种变换的情境中练习,能结合不同的应用条件,思考和理解知识及技能的不同组合方式,促进应用技能的自动化阶段,最终达到技能的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认知教学心理学[M]. 吴庆麟等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当代教育心理学[M]. 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M]. 叶金霞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认知心理 初中学生 应用技能 培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素养培养成为引导课程建设的重要指针。在中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应用技能的培养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其目标是让学生基本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使学生掌握信息采集、加工、发布(表达)等信息处理的实践技能。
从认知心理学理论来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技能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认知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面对新的知识时,往往只会使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对新知识做出自己的解释。此阶段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学生要说出一步或想到一步,才执行一步,对每一步骤要有相当清晰的意识,因而在出现错误时需要得到及时的纠正,才能最终得出正确的结果,老师在这一阶段必须有大量的指导并能对整个过程进行有意识的监控。
第二阶段为联系阶段,学生随着系列操作的不断重复执行,错误会逐渐被排除,而原来指导行动的知识也将有效地得到“编辑”,而构成“联系”的各部分知识和技能的有效连结也将自主产生,学生在具体情境下与具体操作的对应能力得以增强。
第三阶段是自动化阶段。在学生从技能获得的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过程中,没有一个明显的转折点。在这一阶段,学生只是获得技能进一步的细化和协调,随着学生对技能操作的熟练度的加强,而有意识的去控制操作的行为则会相对有所减弱。
在认知心理学中,专家们将需要传授的技能分解出它的子技能,从这些子技能中又再次分解出它们的子技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当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应用技能后,教师将相应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细化为具体目标和内容,形成一组小目标,并把每组小目标作为一个任务模块,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
根据自动化基本技能获取的几个阶段的特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在各过程相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可有效促进学生熟练掌握应用技能。
1.以示范、练习、反馈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掌握,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实现子技能或前提技能的自动化。
在信息技术学习初期,学生在操作和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如果对某个步骤或某个概念没有掌握和理解,常常会影响到他们下一步的知识学习。所以在这一阶段教师对基本知识和概念要给予明确的描述,对基本操作要给出精准的步骤,并针对学生在各个教学目标上的掌握情况采取多样性的反馈方式,主动了解学生实时学习情况。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能帮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顺利获取信息,学生能凭借其前知识和前技能进一步去学习所需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以逐步形成学生自己的较高层次的熟练技能。
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用浅显易学的实例教学来带动相应知识和技能掌握。通过教师讲解或示范操作,让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这种模仿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说要注意避免学生在模仿过程中产生依赖性。
2.以项目活动为中心的任务驱动帮助学生了解各子技能之间的关系,形成知识及技能联系的步骤。
与其他学科学习相比,信息技术学习的典型特点之一是认知活动与技术活动的相互支持和内在统一。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不仅要求学生通过各种认知活动理解与各类信息技术门类相关的思想、方法和信息科学原理,还要通过各类技术活动学习有关工具、软件的操作,基于项目活动的任务驱动教学对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掌握是有积极作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技能,哪些是新知识、技能,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但需要注意的是任务驱动并不仅仅是的让学生完成任务就了事,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学习。
3.以多样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将小的程序合并成大的程序:
学生掌握了获取信息的手段是为了更好的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运用,而处理信息的目的在于综合利用各种信息,在分析处理各种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围绕某一问题的解决,创造新的信息。单纯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子技能并不能为学生提供不同情境下的技能应用迁移。学生们学习了各种孤立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可能仍然对如何将这些各种各样的技能整合在一起来解决问题和完成实际任务不知所措。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探究的环境或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都有利于学生建构自身的知识库。
4.与其它学科知识整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及迁移,培养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实现组合技能的自动化。
信息素养的培养要渗透到其它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可能形成一种稳固的信息素养的基础,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掌握应用技能,能为其将来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扎实基础。学科整合模式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整合,以其它学科的知识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它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之中,从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主题探究、webquest、miniquest、intel未来教育等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用信息技术帮助他们学习掌握数学、语文、历史、地理等其它学科知识,使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获得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既高效优质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认知心理学中自动化基本技能被划分为若干步骤,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可通过将初中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进行分解、组合,来促使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自动化。但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基本的技能合成起来时,要注意到我们的目的是为使学生充分理解应在何种情况下使用何种技能,而不是只知道怎样执行,所以要通过让学生在各种变换的情境中练习,能结合不同的应用条件,思考和理解知识及技能的不同组合方式,促进应用技能的自动化阶段,最终达到技能的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认知教学心理学[M]. 吴庆麟等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当代教育心理学[M]. 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M]. 叶金霞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