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王 君: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任教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清澜山学校。首届全国中学语文十大学术领军人物,全国中学语文优秀教师,全国中学语文教改新星,省级优秀班主任,省级骨干教师。北京师范大学等全国几十所师范大学特聘“国培”专家教师,兼职硕士生导师。
杨晶晶:任教于重庆外国语学校。
陈 群:任教于河北省昌黎县第四中学。
俞春霞:任教于江苏省扬州市甘泉中学。
王君老师为她的学生李德元举办的作品研讨会进行了全网直播,我和学生们一起观看了回放。开课伊始,德元的《一碗泡面》在朗读者夏海芹老师动情的美声演绎下,深深地震撼了我和学生们。
下面,先请大家感受一下李德元的《一碗泡面》吧!
一碗泡面
清澜山学校 李德元
吃泡面,對于我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
在没搬入新校区前,我和妈妈住在松山湖旁租的房子里。那时,整个屋子飘荡着孤独的味道,如果遇到狂风暴雨,那就意味着妈妈必定会晚一点儿到家。当我一个人蜷缩在阴冷且孤独的房子里时,一碗热腾腾的“老坛酸菜牛肉面”就可以让我不再感到孤独——酸汤里面像是有种与生俱来的温暖,那是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它是如此之酸,却让人回味无穷,就像那段在松山湖租房求学的日子,虽然每天都很辛苦,冬天的房间里是那么寒冷,作业是那么多,可每当回味起那段时光,感受到的却不是冬天透彻的寒冷,而是初春般酸涩的温暖。
当我吞下最后一口酸汤,它从此就成为一段永远的记忆。
今年暑假,我去新西兰研学了一个月。每次与父母离别时,我总是装作轻松的样子,但转身却是泪水潸潸。住在寄宿家庭,一切都很好,房东对我们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那段时间的新奇快乐也是前所未有的,我和阿诺德、伊丽莎白以及弗兰西打成一片,屋里不会寒冷,也没有作业要赶,但是,有一种从身体里自然发出来的对家的思念却总是让我感到孤独。每当那时,一碗热气腾腾的“辛拉面”早餐总是能及时消灭那种孤独——泡面的味道里似乎含有家的感觉。
离别那天,当我坐上前往机场的大巴时,我忽然觉得,这次别离对我和新西兰的家也许就是永别了,不由得泪流满面。
每当我想念新西兰的时光时,就会拿出一碗“辛拉面”泡上,从此,“辛拉面”的味道,也将永久成为新西兰的味道。
短暂的暑假生活很快就结束了,我将面临更难的习题、作业与考试,更艰巨的挑战。在如此重要的转折点,我却不得不选择住校,因为新校区离我家太远,交通实在太不方便了。时间一天天过去,压力成了我住校前两个月里最大也最难击败的敌人。每当我感到就要被压力压倒,前面的路也暗淡下来时,只有一碗 “合味道”的方便面,才能温暖我的心,照亮我的路,唤起一种无名的力量。
虽然一碗泡面很小,但是享受这个过程才是真谛。“合味道”,让我在最初的逆境和压力中,勇敢地向暗夜反击。
泡面,就像我的人生,每一口都是回忆。可以酸,可以辣,但回味无穷。
听课结束,在谈感受时,很多人都谈到了这篇文章。有人说,想不到自己经常吃的泡面竟然可以承载这么重、这么浓的情感;有人说,原来一种食物背后竟然可以挖掘很深的内涵;有人说,原来吃货也可以写出生动感人的文字……
其实,很多文学大师都是典型吃货,我们先来看看汪曾祺这位大师,他在文学界,爱吃、会吃、常写食物是最有名的。武侠大师金庸曾赞誉他是“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他是这样写香椿拌豆腐的:
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只是最普通的一道家常小菜,简洁凝练的文字竟然把色、香、味及做法一一描绘出来。
这些文学大师不但会吃美食,会做美食,更会写美食。除了描绘美食,还特别会描写自己或别人的吃相,很多文字逼真自然,甚至妙趣横生,一下子便把读者的馋虫勾了出来。
“犀牛故事”的主编张春曾经写过一篇名为《各种普通的食物最好吃的时刻》的文章,文中写了喝白开水的适宜温度,玻璃瓶装可乐冻到正好出现颗粒的时刻,吃刚刚出锅的薯条的时刻,不剥皮横着切的橘子、一瓣瓣拿出来吃的时刻……其中描写吃鸭脖的一段极为精彩:
脖子用手撕着一条条吃是最好吃的。吃完可以撕的肉以后,再把骨头一节节分开,仔细吃缝里面的肉,啃到只剩白骨,最后一口吃白骨上的软骨,才最美。吃鸭脖子应该持续地吃下去,以免要洗手擦手,由于麻烦而扫兴。我曾经独自连续四小时不动弹地吃鸭脖子,在一个正在装修地面满是灰尘的空房间里,坐在唯一一张能坐的小板凳上。真乃奇女子。
读着这样的文字,你是否已垂涎三尺了?你是否也迫切希望狂奔到鸭脖店拎一袋鸭脖,躲到无人的角落大快朵颐?你是否在不停咀嚼品味的同时也想用文字表达一下自己大吃特吃的真实感受?
我的学生就是这样一群小吃货,开始动用各自的味蕾寻找最爱的美食,请欣赏以下片段:
我最喜欢的菜莫过于菠萝咕咾肉了。红橙的酥肉块,黄橙的菠萝,淋着鲜红的浓汁。这种配料着实富于色彩之美,香中带有酸甜滋味,香传十里,叫人垂涎。偏爱食菠萝的我初见便对它宛若故人,甚爱其酸甜可口的浓汁,更爱它被包裹着的外酥里嫩的肉肉。吃起来那种甜中带酸、酸里又香、令人不忍吞咽的感觉,应该是我人生的最大幸福。
——昌黎四中八(6)班 戴佳苹
在妈妈烧的菜里,稳居第一的绝对是香甜的可乐鸡翅。新鲜的鸡翅经过腌制,下入油锅,听着欻啦欻啦的声音,绝对是最幸福的时刻。被煎到外表金黄的鸡翅再经过可乐的“灌溉”,香味四溢。不得不说,等待吃饭的过程是煎熬,是对我忍耐力的巨大考验。装盘,焦黄可人的鸡翅摆在餐桌上,撒上一些白芝麻作为点缀,更是锦上添花,让人食欲大振。如果说,可乐鸡翅是我每个回家周回家的最大动力,是一点儿都不为过的。 ——昌黎四中八(6)班 刘书瑶
童年的味道总是令人怀念,尤其是奶奶做的炸麻花。金黄的外皮,再淋上一些蜂蜜,撒上一些糖碎,那味道可算得上人间极品了。每当奶奶开始准备做麻花时,我总会去旁边“帮忙”,与其说是帮忙还不如说是去捣乱。首先是和面,面团在奶奶手上总是那么乖巧,到我手上时却成了一团烂泥,弄得到处都是。奶奶非但不生气,还会笑着帮我弄去手中的面团。接下来就是编麻花了,奶奶的手飞快地运动着,编出来的麻花像极了小姑娘头上的小辫子。最后是炸麻花,锅中倒入油,等油开了便可以下麻花了。等油锅里的面团膨胀起来,变成金黄,捞出锅,马上会将我兴奋得合不拢的嘴堵得严严实实,那又香又甜的味道至今还回味在嘴边,不,应该是一辈子也不会从我心里消失。
——昌黎四中八(6)班 孙一琦
刚煮出来的米粉,就像玉石一样白腻,滑润而富有光泽。放上作料,那香味就扑鼻而来,光闻一闻就足以香掉你的鼻子。
在雪白的米粉上滴些红油,撒上些葱花,颜色可漂亮了。白如雪,红似火,绿得像翡翠。仿佛大雪里在翠绿的枝叶间开出了鲜红的杜鹃花。
米粉不仅颜色好看,也很好吃。米粉的滑爽,作料的香鲜,又麻又辣,又香又甜,真可谓是色香味俱全!
吃米粉可不能迫不及待地一口气全吃下去,否则会万分遗憾。记得第一次吃时,我看见那油晃晃的米粉直流口水,三口两口狼吞虎咽全部进肚,吃得满头大汗。肚子是饱了,可米粉到底是什么滋味,我一点都没尝出来。后来才明白,吃它要一小口一小口地细嚼慢咽,才能真正领略其独到之滋味。
——昌黎四中八(6)班 白 璐
能够细细描绘食物的色香味,是每个吃货写手必须做到的,就像餐馆服务员能够将秀色可餐的食物端到用餐者面前一样,吃货写手必须能够用足够吸引人的语言将这种美食呈现在读者面前,以达到勾引读者腹中馋虫的效果。
除此之外,再加上吃的感受、吃的氛围、吃的历史、吃的文化甚至吃出的感情,吃出的哲理,就更是吃货写手中的高手了。比如,李德元的《一碗泡面》便写出了自己的特殊情感。
我们在试写2020年上海中考作文题“有一种甜”时,出现了这样一篇习作:
有一种甜
昌黎四中 唐紫冉
我小时候很喜欢吃水果罐头。尤其是桃子口味的,每一次去超市买东西,我都会盯着柜台上那一罐罐金黄色的罐头发呆,一块块水果静静地浸泡在透明的糖水里,向我发出诱人的信号。每次我都会将它们捧在手心,看里面的水果在糖水里滚动的样子。奶奶似乎明白我的心思,每次都会为我买上一瓶,到家之后,费力地为我打开铁盖子,笑眯眯地看我狼吞虎咽吃罐头的样子。偶尔会忍不住提醒一句:“慢点儿吃,没人跟你抢。”嘴里满是甜甜的桃肉,我难以用更多的话语回答,只能不住地点头,奶奶总是看着看着就扑哧笑出声。
我自小体弱多病。那时父母都在外地工作,爷爷也不在家,只有奶奶和我守着这一所老房子。那天,我发烧了,只感到浑身无力,脸上燥热,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如果有什么清凉解渴的东西就好了。”我默默地想。
这个时候,奶奶拿着一瓶罐头走了进来,瓶壁上似乎还有些许水雾,像是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样子。她用起子把瓶盖轻轻撬开,又将里面的水果与糖水一同倒进碗里,把一个勺子放进去,递给我说:“快吃吧,吃完你就能好些了。”我接过奶奶手中的碗,摸起来有点儿凉,甜甜的汁水被我喝进口中,顺着食道滑下去。清凉的味道在口中久久不绝。一碗下去,脸上的燥热也被清凉带走,身体也不像之前那样绵软无力。于是,我竟然很喜欢生病,因为生病了,就可以吃到甜甜的罐头了。
后来,奶奶开始自己亲手做,她怕外面买的不干净,吃了会拉肚子。她会从后院里摘下自己种的桃子,洗净后放入瓶子,加上白糖调制的甜水,在锅中蒸上几十分钟之后就大功告成了。奶奶做的虽然没有外面买的那么体面漂亮,但不变的是味道,和外面的一样甜。不,比外面的还要甜。
即使是现在,我也很喜欢吃罐头,只是更喜欢吃奶奶自己做的了。每次品尝,都是儿时熟悉的甜蜜味道,但每次都会有更甜蜜的东西包含在里面,一直流入心底。
有一种甜,是水果罐头的甜,也是爱的甜。它像蜜,浓浓的,早已融进了我的生命里。
是的,喜欢某种事物往往跟这一事物有关的人密切相关,喜欢某种食物更是如此,不仅仅是食物本身的味道,它也许凝结着做这种食物的人对我们的爱,象征着这个人的某些精神品质。
总之,写美食可以是因为我们确实被这种食物的美味征服,还可以是因为这种食物代表了我们的某段记忆,承载了我们的某种情感。大家不妨在品尝食物的同时将眼中所见、嘴中所嚼、心中所想用文字来记录吧!
【团队回音壁】
王君:我总告诉学生:不要把写作想得那么神圣,吃喝玩乐都能写,而且都能写出高境界。但无论怎么说,孩子们总是对此持怀疑态度。要写作文了,总是习惯性地正襟危坐,头脑里开始辛辛苦苦构思。我说,这不是写作的好状态。好状态应该是文字像水一样流出来。这“水”,并不贵,不是蒸馏水、纯净水,不是饮料,更不是咖啡……这“水”,就是自来水,或者,溪里的水,河里的水,江里的水,海里的水……总之,是什么水,一点儿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这水的关注,对这水的感情。我们说,写作者习惯于“深深地凝视生活”,所谓凝视,就是对于日常生活的一蔬一饭,都保持觉知状态——不仅赋予平凡的生活细节以存在感,而且赋予这些生活细节以文化和哲学的意蕴。这并不难,看看“德元们”的文章就知道了。吃的文化和哲学是什么呢?就是因为“吃”,而更懂得,更会爱吧!
俞春霞:初中语文写作更多的是感官体验的描述,很少纯理论的表达。这种情况下善于观察、精于品味的学生往往更能触摸到写作的精要,无疑,李德元就是这样的学生;而好的老师就是伯乐,总能在众多的作文中发现那最具生命力的文字,无疑,王君老师、陈群老师都是这样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陈群老师用李德元同学的“他感官”来触发学生的“自感官”,收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毕竟“吃”这个味觉、视觉多感官参与的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然体验,而每个人都有附着在“吃”上的不同的感觉和情绪。于是,活力四射的文字伴随着各种味觉、视觉的滋味铺陈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眼花缭乱却又觉得鲜香四溢,同时内心又升腾出一份纯挚热烈的情感,不由得想起同是“吃货”的作家汪曾祺所说:我们活在世间,总要爱着点什么。还有什么比这更好呢!
杨晶晶:德元同学的一碗孤独的泡面,汪曾祺先生的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香椿拌豆腐,张春主编在满是灰尘的房间里撕着鸭脖,昌黎四中的孩子们笔下诱人的酸、香、甜、辣……关于美食的文字一直大受欢迎。为什么?我想,美食自始至终都是生活中离不开的平凡真谛之一,它能将与之相关的人物巧妙地联系起来,也能自然而然地承载着人物丰富多样的情感,这让我想起电视剧《深夜食堂》,其主要内容是以深夜才营业的食堂為舞台,从老板做出的每道美食中延伸出来一段段关于市井温情的人生故事。是的,人世间,酸甜苦辣如江河一样延绵不绝,由不同的味蕾上绽放的不同滋味来教会人们坦然面对得失,对生活充满期许和热情,再合适不过了!你不妨也写一写美食,写一写由舌尖上的感受触发的对人生的感悟。
王 君: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任教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清澜山学校。首届全国中学语文十大学术领军人物,全国中学语文优秀教师,全国中学语文教改新星,省级优秀班主任,省级骨干教师。北京师范大学等全国几十所师范大学特聘“国培”专家教师,兼职硕士生导师。
杨晶晶:任教于重庆外国语学校。
陈 群:任教于河北省昌黎县第四中学。
俞春霞:任教于江苏省扬州市甘泉中学。
王君老师为她的学生李德元举办的作品研讨会进行了全网直播,我和学生们一起观看了回放。开课伊始,德元的《一碗泡面》在朗读者夏海芹老师动情的美声演绎下,深深地震撼了我和学生们。
下面,先请大家感受一下李德元的《一碗泡面》吧!
一碗泡面
清澜山学校 李德元
吃泡面,對于我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
在没搬入新校区前,我和妈妈住在松山湖旁租的房子里。那时,整个屋子飘荡着孤独的味道,如果遇到狂风暴雨,那就意味着妈妈必定会晚一点儿到家。当我一个人蜷缩在阴冷且孤独的房子里时,一碗热腾腾的“老坛酸菜牛肉面”就可以让我不再感到孤独——酸汤里面像是有种与生俱来的温暖,那是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它是如此之酸,却让人回味无穷,就像那段在松山湖租房求学的日子,虽然每天都很辛苦,冬天的房间里是那么寒冷,作业是那么多,可每当回味起那段时光,感受到的却不是冬天透彻的寒冷,而是初春般酸涩的温暖。
当我吞下最后一口酸汤,它从此就成为一段永远的记忆。
今年暑假,我去新西兰研学了一个月。每次与父母离别时,我总是装作轻松的样子,但转身却是泪水潸潸。住在寄宿家庭,一切都很好,房东对我们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那段时间的新奇快乐也是前所未有的,我和阿诺德、伊丽莎白以及弗兰西打成一片,屋里不会寒冷,也没有作业要赶,但是,有一种从身体里自然发出来的对家的思念却总是让我感到孤独。每当那时,一碗热气腾腾的“辛拉面”早餐总是能及时消灭那种孤独——泡面的味道里似乎含有家的感觉。
离别那天,当我坐上前往机场的大巴时,我忽然觉得,这次别离对我和新西兰的家也许就是永别了,不由得泪流满面。
每当我想念新西兰的时光时,就会拿出一碗“辛拉面”泡上,从此,“辛拉面”的味道,也将永久成为新西兰的味道。
短暂的暑假生活很快就结束了,我将面临更难的习题、作业与考试,更艰巨的挑战。在如此重要的转折点,我却不得不选择住校,因为新校区离我家太远,交通实在太不方便了。时间一天天过去,压力成了我住校前两个月里最大也最难击败的敌人。每当我感到就要被压力压倒,前面的路也暗淡下来时,只有一碗 “合味道”的方便面,才能温暖我的心,照亮我的路,唤起一种无名的力量。
虽然一碗泡面很小,但是享受这个过程才是真谛。“合味道”,让我在最初的逆境和压力中,勇敢地向暗夜反击。
泡面,就像我的人生,每一口都是回忆。可以酸,可以辣,但回味无穷。
听课结束,在谈感受时,很多人都谈到了这篇文章。有人说,想不到自己经常吃的泡面竟然可以承载这么重、这么浓的情感;有人说,原来一种食物背后竟然可以挖掘很深的内涵;有人说,原来吃货也可以写出生动感人的文字……
其实,很多文学大师都是典型吃货,我们先来看看汪曾祺这位大师,他在文学界,爱吃、会吃、常写食物是最有名的。武侠大师金庸曾赞誉他是“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他是这样写香椿拌豆腐的:
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只是最普通的一道家常小菜,简洁凝练的文字竟然把色、香、味及做法一一描绘出来。
这些文学大师不但会吃美食,会做美食,更会写美食。除了描绘美食,还特别会描写自己或别人的吃相,很多文字逼真自然,甚至妙趣横生,一下子便把读者的馋虫勾了出来。
“犀牛故事”的主编张春曾经写过一篇名为《各种普通的食物最好吃的时刻》的文章,文中写了喝白开水的适宜温度,玻璃瓶装可乐冻到正好出现颗粒的时刻,吃刚刚出锅的薯条的时刻,不剥皮横着切的橘子、一瓣瓣拿出来吃的时刻……其中描写吃鸭脖的一段极为精彩:
脖子用手撕着一条条吃是最好吃的。吃完可以撕的肉以后,再把骨头一节节分开,仔细吃缝里面的肉,啃到只剩白骨,最后一口吃白骨上的软骨,才最美。吃鸭脖子应该持续地吃下去,以免要洗手擦手,由于麻烦而扫兴。我曾经独自连续四小时不动弹地吃鸭脖子,在一个正在装修地面满是灰尘的空房间里,坐在唯一一张能坐的小板凳上。真乃奇女子。
读着这样的文字,你是否已垂涎三尺了?你是否也迫切希望狂奔到鸭脖店拎一袋鸭脖,躲到无人的角落大快朵颐?你是否在不停咀嚼品味的同时也想用文字表达一下自己大吃特吃的真实感受?
我的学生就是这样一群小吃货,开始动用各自的味蕾寻找最爱的美食,请欣赏以下片段:
我最喜欢的菜莫过于菠萝咕咾肉了。红橙的酥肉块,黄橙的菠萝,淋着鲜红的浓汁。这种配料着实富于色彩之美,香中带有酸甜滋味,香传十里,叫人垂涎。偏爱食菠萝的我初见便对它宛若故人,甚爱其酸甜可口的浓汁,更爱它被包裹着的外酥里嫩的肉肉。吃起来那种甜中带酸、酸里又香、令人不忍吞咽的感觉,应该是我人生的最大幸福。
——昌黎四中八(6)班 戴佳苹
在妈妈烧的菜里,稳居第一的绝对是香甜的可乐鸡翅。新鲜的鸡翅经过腌制,下入油锅,听着欻啦欻啦的声音,绝对是最幸福的时刻。被煎到外表金黄的鸡翅再经过可乐的“灌溉”,香味四溢。不得不说,等待吃饭的过程是煎熬,是对我忍耐力的巨大考验。装盘,焦黄可人的鸡翅摆在餐桌上,撒上一些白芝麻作为点缀,更是锦上添花,让人食欲大振。如果说,可乐鸡翅是我每个回家周回家的最大动力,是一点儿都不为过的。 ——昌黎四中八(6)班 刘书瑶
童年的味道总是令人怀念,尤其是奶奶做的炸麻花。金黄的外皮,再淋上一些蜂蜜,撒上一些糖碎,那味道可算得上人间极品了。每当奶奶开始准备做麻花时,我总会去旁边“帮忙”,与其说是帮忙还不如说是去捣乱。首先是和面,面团在奶奶手上总是那么乖巧,到我手上时却成了一团烂泥,弄得到处都是。奶奶非但不生气,还会笑着帮我弄去手中的面团。接下来就是编麻花了,奶奶的手飞快地运动着,编出来的麻花像极了小姑娘头上的小辫子。最后是炸麻花,锅中倒入油,等油开了便可以下麻花了。等油锅里的面团膨胀起来,变成金黄,捞出锅,马上会将我兴奋得合不拢的嘴堵得严严实实,那又香又甜的味道至今还回味在嘴边,不,应该是一辈子也不会从我心里消失。
——昌黎四中八(6)班 孙一琦
刚煮出来的米粉,就像玉石一样白腻,滑润而富有光泽。放上作料,那香味就扑鼻而来,光闻一闻就足以香掉你的鼻子。
在雪白的米粉上滴些红油,撒上些葱花,颜色可漂亮了。白如雪,红似火,绿得像翡翠。仿佛大雪里在翠绿的枝叶间开出了鲜红的杜鹃花。
米粉不仅颜色好看,也很好吃。米粉的滑爽,作料的香鲜,又麻又辣,又香又甜,真可谓是色香味俱全!
吃米粉可不能迫不及待地一口气全吃下去,否则会万分遗憾。记得第一次吃时,我看见那油晃晃的米粉直流口水,三口两口狼吞虎咽全部进肚,吃得满头大汗。肚子是饱了,可米粉到底是什么滋味,我一点都没尝出来。后来才明白,吃它要一小口一小口地细嚼慢咽,才能真正领略其独到之滋味。
——昌黎四中八(6)班 白 璐
能够细细描绘食物的色香味,是每个吃货写手必须做到的,就像餐馆服务员能够将秀色可餐的食物端到用餐者面前一样,吃货写手必须能够用足够吸引人的语言将这种美食呈现在读者面前,以达到勾引读者腹中馋虫的效果。
除此之外,再加上吃的感受、吃的氛围、吃的历史、吃的文化甚至吃出的感情,吃出的哲理,就更是吃货写手中的高手了。比如,李德元的《一碗泡面》便写出了自己的特殊情感。
我们在试写2020年上海中考作文题“有一种甜”时,出现了这样一篇习作:
有一种甜
昌黎四中 唐紫冉
我小时候很喜欢吃水果罐头。尤其是桃子口味的,每一次去超市买东西,我都会盯着柜台上那一罐罐金黄色的罐头发呆,一块块水果静静地浸泡在透明的糖水里,向我发出诱人的信号。每次我都会将它们捧在手心,看里面的水果在糖水里滚动的样子。奶奶似乎明白我的心思,每次都会为我买上一瓶,到家之后,费力地为我打开铁盖子,笑眯眯地看我狼吞虎咽吃罐头的样子。偶尔会忍不住提醒一句:“慢点儿吃,没人跟你抢。”嘴里满是甜甜的桃肉,我难以用更多的话语回答,只能不住地点头,奶奶总是看着看着就扑哧笑出声。
我自小体弱多病。那时父母都在外地工作,爷爷也不在家,只有奶奶和我守着这一所老房子。那天,我发烧了,只感到浑身无力,脸上燥热,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如果有什么清凉解渴的东西就好了。”我默默地想。
这个时候,奶奶拿着一瓶罐头走了进来,瓶壁上似乎还有些许水雾,像是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样子。她用起子把瓶盖轻轻撬开,又将里面的水果与糖水一同倒进碗里,把一个勺子放进去,递给我说:“快吃吧,吃完你就能好些了。”我接过奶奶手中的碗,摸起来有点儿凉,甜甜的汁水被我喝进口中,顺着食道滑下去。清凉的味道在口中久久不绝。一碗下去,脸上的燥热也被清凉带走,身体也不像之前那样绵软无力。于是,我竟然很喜欢生病,因为生病了,就可以吃到甜甜的罐头了。
后来,奶奶开始自己亲手做,她怕外面买的不干净,吃了会拉肚子。她会从后院里摘下自己种的桃子,洗净后放入瓶子,加上白糖调制的甜水,在锅中蒸上几十分钟之后就大功告成了。奶奶做的虽然没有外面买的那么体面漂亮,但不变的是味道,和外面的一样甜。不,比外面的还要甜。
即使是现在,我也很喜欢吃罐头,只是更喜欢吃奶奶自己做的了。每次品尝,都是儿时熟悉的甜蜜味道,但每次都会有更甜蜜的东西包含在里面,一直流入心底。
有一种甜,是水果罐头的甜,也是爱的甜。它像蜜,浓浓的,早已融进了我的生命里。
是的,喜欢某种事物往往跟这一事物有关的人密切相关,喜欢某种食物更是如此,不仅仅是食物本身的味道,它也许凝结着做这种食物的人对我们的爱,象征着这个人的某些精神品质。
总之,写美食可以是因为我们确实被这种食物的美味征服,还可以是因为这种食物代表了我们的某段记忆,承载了我们的某种情感。大家不妨在品尝食物的同时将眼中所见、嘴中所嚼、心中所想用文字来记录吧!
【团队回音壁】
王君:我总告诉学生:不要把写作想得那么神圣,吃喝玩乐都能写,而且都能写出高境界。但无论怎么说,孩子们总是对此持怀疑态度。要写作文了,总是习惯性地正襟危坐,头脑里开始辛辛苦苦构思。我说,这不是写作的好状态。好状态应该是文字像水一样流出来。这“水”,并不贵,不是蒸馏水、纯净水,不是饮料,更不是咖啡……这“水”,就是自来水,或者,溪里的水,河里的水,江里的水,海里的水……总之,是什么水,一点儿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这水的关注,对这水的感情。我们说,写作者习惯于“深深地凝视生活”,所谓凝视,就是对于日常生活的一蔬一饭,都保持觉知状态——不仅赋予平凡的生活细节以存在感,而且赋予这些生活细节以文化和哲学的意蕴。这并不难,看看“德元们”的文章就知道了。吃的文化和哲学是什么呢?就是因为“吃”,而更懂得,更会爱吧!
俞春霞:初中语文写作更多的是感官体验的描述,很少纯理论的表达。这种情况下善于观察、精于品味的学生往往更能触摸到写作的精要,无疑,李德元就是这样的学生;而好的老师就是伯乐,总能在众多的作文中发现那最具生命力的文字,无疑,王君老师、陈群老师都是这样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陈群老师用李德元同学的“他感官”来触发学生的“自感官”,收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毕竟“吃”这个味觉、视觉多感官参与的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然体验,而每个人都有附着在“吃”上的不同的感觉和情绪。于是,活力四射的文字伴随着各种味觉、视觉的滋味铺陈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眼花缭乱却又觉得鲜香四溢,同时内心又升腾出一份纯挚热烈的情感,不由得想起同是“吃货”的作家汪曾祺所说:我们活在世间,总要爱着点什么。还有什么比这更好呢!
杨晶晶:德元同学的一碗孤独的泡面,汪曾祺先生的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香椿拌豆腐,张春主编在满是灰尘的房间里撕着鸭脖,昌黎四中的孩子们笔下诱人的酸、香、甜、辣……关于美食的文字一直大受欢迎。为什么?我想,美食自始至终都是生活中离不开的平凡真谛之一,它能将与之相关的人物巧妙地联系起来,也能自然而然地承载着人物丰富多样的情感,这让我想起电视剧《深夜食堂》,其主要内容是以深夜才营业的食堂為舞台,从老板做出的每道美食中延伸出来一段段关于市井温情的人生故事。是的,人世间,酸甜苦辣如江河一样延绵不绝,由不同的味蕾上绽放的不同滋味来教会人们坦然面对得失,对生活充满期许和热情,再合适不过了!你不妨也写一写美食,写一写由舌尖上的感受触发的对人生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