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谔的猫和不合时宜的艺术

来源 :艺术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tle06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廿九的下午三点,离该出发往机场的时间还有不到6个小时,但我要到达的目的地的申根签证却还没有拿到。从物理学意义上说,我仍然身处广州,却在心理上进入了出发和不出发的叠加状态,也就是说,我无法确定我从此处和彼处的临界点。这一联想也适用于朋友圈上大家不时就某国、某展、某fair的刷屏,那是一种心照不宣:我们是彼此在场的目击者,正因为有了考虑周全的社交媒体,我们才得以避免量子力学家的尴尬处境。
  大年初一的早上,我已经身处阿姆斯特丹,正边看微信边吃着早餐。一同参加研讨会的意大利女孩安东尼亚拿了杯咖啡在对面坐下来。她和几位朋友做着一个小机构,叫“在开罗的贝鲁特” [1],机构空间设在开罗市中心的一条街道上。她坐下来不到5分钟就说:“你知道吗?前两个月我们楼下有个炸弹爆炸了,我现在搬家了。其实搬家也挺好,因为艺术家也住那,除了展览,白天也还得当保姆,开罗就不是个没有人带也能随便乱逛的地方……说实话,此时此刻我们都觉得挺挫败的,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很自然地,我们谈到了阿拉伯之春,谈到了中国,谈到曾经的希望和如今向独裁主义的重新转向,她觉得艺术在某些处境下确实可能无可作为——那种我们推崇的自治、隐喻、多义性和诗化的艺术。“大众是那么容易被操纵,也许我们应该提出更明确的政治立场”。这是她的原话,如果你去看他们的网站,你会发现他们过往的项目并没有标榜激进的社会参与性。
  我们的艺术圈很少讨论政治或者道德问题,它不招人喜欢,甚至是个禁忌,正所谓人艰不拆。但是做一个加急申根签证最快要多少个小时?如果你是艺术家,又逢某家机构的邀请,48小时应该没有问题。如果你恰好认识领馆文化处的工作人员,还有着大量良好的出境记录,那么奇迹般的24小时取证也是有可能的。社会学家或者人类学家会告诉你说,这种流动性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你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地位。全球飞行所带来的流动性也未必一定风光和讨喜,比如说马航MH730的悲剧,我很难想象这种难以被证实的“虽死犹生”或“虽生犹死”,会给遇难者家属带来了多少煎熬。
  回到艺术的生死问题,我其实在认识安东尼亚之前就知道“在开罗的贝鲁特”,那是在另一个研讨会上,举办的地点是有着象征意义的、欧亚之交的伊斯坦布尔。安东尼亚的合作伙伴莎拉在会上做了一个演讲,标题叫“来自贝鲁特的爱”,她给我们唱了首歌,然后讲了个由对话组成的小故事。这段虚构的对话发生在地中海的一条船上,对话者包括约翰·罗杰斯·希尔勒、雅克·拉康、卡洛琳·克里斯托夫·巴卡捷夫和迪特里希·迪德里克森。一杯红酒下肚,卡洛琳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机构?”拉康认为谈机构跟谈爱情差不多,艺术机构、艺术家和作品之间的信仰,必须得互相印证;罗杰斯则提醒说不应该对爱情或者机构作出任何预设;最后,卡洛琳又提了一个问题:“你们认为我们所知的艺术,在50年后还会存在吗?”结果,每个人都叹了口气。
  确实,很少有人会愿意为爱情付出代价,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考虑交换价值。如果艺术称得上是信仰的话,在楼下的某颗炸弹爆炸之前,我们都无法想象这种信仰是否合乎时宜。我真心希望我们的艺术圈将永远不必提出这种疑问,不用面对这种危机,然后在火光四射的瞬间,还可以别过头去说:“让我们来谈谈艺术本身的问题……”
其他文献
周韶华是中国当代水墨画坛的革新大家、开拓者和先行者。在六十余年的艺术探索中,他始终坚持“兼容并包,开放自由”的艺术观念,并力图打通古今、融贯中西,致力于发扬新时代的中华大文化精神。他追求宏大、立体、深刻的艺术创造和理论思考,把艺术表现推向了精神时空、心理时空。他强化浩然之气、阳刚之美、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探寻宇宙大生命,最终将中国水墨画当代形态新实验推向了巅峰,为当代水墨画的革新做出了重大的、具有历
期刊
三月の色    三月总是有着一种蠢蠢欲动的意味。经过了一个春节的沉寂,随着气候的日益暖和,艺术圈也开始显出热闹来,无论是画展、拍卖,还是沙龙、博览会,总是攒了艺术圈的各路英雄们欢聚一堂。其实,艺术固然是吸引大家眼球的中心,但是任何一个活动,任何一次盛事,如果少了女人们的参与,难免失了几分色彩和趣味。对于艺术圈的那些女人们来说,她们身上的色彩不免更为浓烈一些,各个领域、各种风格都不乏各种爱出色的女人
期刊
版画为原配,山水是情人    实践出真知,这句话用在肖映川的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在版画界摸爬滚打数十载后,他已把版画做到极致,然而突如其来的风向大转使他把目光投向了国画,在国画的圈子里,初来乍到的他非但不生疏反而把国画也搞得有模有样。正如一首军歌中唱的那样:“说打就打,说干就干,练一练手中枪,刺刀手榴弹。瞄得准来投也投得远,上起刺刀让他心寒,抓紧时间加油练,练好本领准备战,不打倒反动派不是好汉,打出
期刊
当我站在某个欧洲的当代美术馆或画廊里时,掏出手机擦一擦油叽叽的屏幕并随便地照上一张。我会发现这种干净整洁的视觉效果终于和我在artdaily网站上看到的一样了,这是美图秀秀所不能做到的。  当然,接下来我会想办法搞懂所有作品。我会着重关注最近的作品。如果有老外提醒我某个年轻艺术家最近变的很红,我会在24小时内Google他的所有信息。保持住这样的新鲜感和积极态度十分必要,至少使得一天的迷路和找厕所
期刊
1. 在上海,四月初的某天,昔日法租界内一处受到追捧的高档咖啡馆里,三位身着时装而各具风格的女士坐在一款方桌前,在阔声谈论着:当代艺术。  她们的话题游离在拍卖、收藏、投资、名气、博览会、国际大展等等萦绕在当代艺术周围,而又挥之不去的关键词。她们身后的钟表大概显示的是晚上九点半。  当时的情况有些许类似梵高画过的阿尔勒晚上的咖啡馆,只是地点和人物都更东方和当代。  2. 同样在上海,六年前,在一家
期刊
第12届里昂双年展的主题是“与此同时……突然,以及然后”。策展人贡纳B.卡瓦兰(Gunnar B. Kvaran)沿着第十届所确定的关键词“传承”,将其定位在“叙事”这一话语视角。  “叙事”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纪的乔托(Giotto)那里。卡瓦兰所谓的“叙事”自然不是乔托式的古典叙事,也不是由形式主导、手法作为目的的现代主义叙事,换句话说,它既不是以视觉的方式讲述一个故事
期刊
手头拿到的这两本书都和策展有关。从英文翻译过来的《策展话题》(Curating Subjects)这本书,最近几年频繁出现在欧美各种策展课程的必备书单上,已经成为讨论策展问题时所必须参照的重要策展理论文集。通过我们本土的策展人在外的工作和游历,这本书被介绍到国内,开始在一些私下的和非正式的讨论与谈话中被提及,最终促成时代美术馆的策展人蔡影茜组织发起文集的翻译和出版。如今这本书也有了两本续集,分别就
期刊
期刊
李子侯的创作选择了“农桑”这个古老的题材,创作了大量的工笔人物画。作品朴实纯真,浸透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他在吸收传统精华的同时,更注重了西方现代构成,使他的作品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兼工带写”,而是工整与写意的妙合天然。他以“工笔意写”的理念,探索出一条工写结合的画风。这种创造,使浙派的工笔人物画与水墨人物画一样声名大振。    一味追求细节,耗工费时,尺幅巨大,这种倾向不应作为工笔画的发展方
期刊
与朱德群先生相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1983年,当时我尚在上海画院工作, 朱先生到大陆旅游得以初次相见。87年我赴法国访问,有幸第一次去朱先生家作客,以后若干年,我与朱先生在国内外不同场合多次会面,最令人难忘的是93年与95年为吕霞光先生的文物捐献及中法文化交流,两次到巴黎,又得以到德群老师家中做客。此时朱先生已搬进新居,位于巴黎近郊塞纳河畔的维蒂市。画室是由著名建筑师多明尼克, 雕塑家费候为他们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