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悟算理中掌握算法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l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感悟算理和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以成立的数学原理。在教学中不少教师认为,让学生理解“算理”比较复杂,意义不大,于是干脆直接告诉学生“怎么算”,省去了理解“算理”的教学环节。相关研究也曾表明,算法是自动化的,即使在不知道其背后原理的情况下,仍可以掌握和使用。因此,在计算教学中,即使我们不重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学生仍然可以经过反复操练掌握和使用算法。其实,学生需要掌握算法,更需要经历构建算法的过程,实现算理和算法的内在统一。计算教学的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算理和算法的关系。在教学时,如果教师忽略引导学生对算理的关注,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会让学生失去独立思考与深层感悟的机会,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特级教师吴梅香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这节课时,要求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淡化情境,淡化生活,淡化算法多样。突出算理,强化技能,重视思想方法的渗透,促进数学思维发展,寻找着算法和算理的平衡点。
  【片段一】复习铺垫,回顾基础性算理
  教师出示题目:用分数表示下面每幅图中的涂色部分。
  师:如果计算其中两幅图中的涂色部分合起来是多少,你能列出哪些算式?
  生1:④和⑦的涂色部分合起来,算式是[15]+[25]。
  生2:⑤和⑨的涂色部分合起来,算式是[19]+[49]。
  生3:根据①和⑥,还可以列出算式是[12]+[12]。
  师:这个长方形的[12]和这些圆片的[12]合起来是什么?(无法表示结果。)进而追问:这里的[12]和[12]为什么不能相加?(单位“1”不同。)
  (教师强调:只有在单位“1”相同的前提下,才能计算分数的加减法。)
  师:根据单位“1”相同,还可以列出哪些算式?
  生4:②和⑤的涂色部分合起来,算式是[13]+[19]。
  生5:⑥和⑧的涂色部分合起来,算式是[12]+[13]。
  生6:①和③的涂色部分合起来,算式是[12]+[14]。
  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如果让你来分类,把它们分成哪两类?
  生:同分母分数相加和异分母分数相加。
  【赏析】数学学习总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先前的知识是后继学习的基础。吴老师在教学新的计算内容时,非常重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引领他们在反思中深化对旧知的理解,为新知的算理寻求本源。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首先选择的是分母相同的分数进行相加。接着教师质疑长方形的[12]和这些圆片的[12]能相加吗?学生通过观察这两幅图后,明确地认识到只有单位“1”相同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分数的加减。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在继续列算式时,就注意到只有在单位“1”相同的前提下,才能找出分数列出算式,从而加深了对单位“1”的理解,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片段二】依托旧知,理解一般性算理
  师:说说如何计算[15]+[25]?
  生:1+2=3,分母不變,所以是[35]。
  师:为什么只把分子相加了,而分母不变?
  生:1个[15]加2个[15],合起来是3个[15],也就是[35]。每一份相同,可以直接相加。
  师:说得非常好!因为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
  (学生汇报:[49]+[19]=[59]。)
  师:同分母分数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师:其他算式可以这样直接相加吗?为什么?
  生:分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
  师:分母不同,也就是什么不同?
  生:分数单位不同。
  【赏析】对任何新事物的认识,会有旧知的依托。算理可以说是学生已有的“旧知”,在计算教学中某些知识和技能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己探究领悟,自己交流归纳算理、感悟算理、总结计算方法的。吴老师正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有着全面的了解,对教材内容有着细致的分析,把握教学的探究点,找准时机,巧设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让学生在参与中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感悟出一般算理,探究出计算的方法。
  在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少数学生往往受思维定式或负迁移的影响而采用“分子相加减后做分子,分母相加减后做分母”的方法进行计算。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受整数、小数加减法的影响,误认为把数相加减就是他们的结果,于是产生了分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的误解;二是不理解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原因是分数单位不同。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产生,吴老师引导学生回顾 “同分母分数加减”,强化学生已有认知,理解只有“分母相同”时,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时,分子才能直接相加减”;强化对算理的理解和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掌握。为以后探索“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片段三】经验迁移,构建发展性算理
  师:[12]+[14]该怎么计算?能用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吗?
  (学生试一试。)
  师:有困难的同学不妨用课前发的长方形纸折一折、画一画,从中找到答案。如果已经有办法了,可以直接演算在练习本上,有了答案主动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师巡视,请学生板演几种不同的书写格式。)
  学生板演出现情况:
  [12]+[14]=[24]+[14=][34]。⑵[12]+[14]=[34]。⑶ [12]=[24],[14=14,24+14=][34]。
  师(针对第⑶种情况提问):为什么要通分?
  生: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分子才能直接相加减。   师:通分后,分数的分子分母都变了,但分数的大小有没有变化?
  生:不变。
  师:分母变了,也就是分数单位发生了变化,分数单位变了,表示分数单位的个数自然也发生了变化。现在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呢?
  生:[14]。
  师:如果让你用折纸或图示的方法把这个思考过程画下来,你打算怎么做?
  (学生用折纸或图示的方法解释这种思路,在这张长方形纸上分别表示出它的[12]和[1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为什么把表示[12]的阴影面积变成了表示[24]的面积呢?为什么把[12]转化成[24]就可以直接和[14]相加了呢?
  师:同学们在折纸或演算的过程中,有没有一致的想法呢?
  生:都是把异分母的分数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实质上就是统一了计数单位,使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相加。
  师:为了提高计算的正确性,我们一定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你打算怎么做?
  生:用所得的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
  师: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
  (板书:[34]-[12]=?,[34]-[14]=?学生尝试验算,交流汇报。)
  师: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生:分母不同,分数单位不同,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再计算。
  (板书计算过程:[34]-[12]=[34]-[24]=[14],[34]-[14]=[24]=[12]。教师强调结果要约分化简。)
  师(小结):你能用一句話说说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吗?
  ……
  【赏析】数学家哈登伯格说过:“数学方法是数学的本质。”传统计算教学是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依照例题的方法去理解、模仿、熟练,而不是学生探究、发现、“生成”出数学方法来,这是“新”课程与“旧”课程在教学思想上的本质区别。教学中,吴老师注意把握教材计算内容的结构序列,找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生长点,有效地促进已有计算经验的迁移,让课堂在现场“生成”算法。
  从“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向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跨越,是小学生学习计算的重要转折点,吴老师找准了这一关键的连接点,根据学生已有的“旧知——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并以抽象的通分作为桥梁,从而与“新知——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建立起联系,让学生清晰理解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真正掌握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
  纵观吴老师的这节课,笔者深切感受到了浓浓的数学味,并对于算法算理孰轻孰重这一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数学是一种文化,又是一种技艺。计算课的教学是新时期教学研讨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把握新理念,理解新教材,才能上好计算课。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
  □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一、认知的超越与重建  校本教研始于国外专家的说教,应该说,让我们明白了起始点,但是,我们国家学校的情况有别于其他国家。因此,我们开始认同国外的校本教研,但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过程中,对自己国情、校情的充分感知,是我们开始调整校本教研工作方向的基本动因,如何使校本教研符合校情是基本目标。  1.从历史角度认知校本教研的发展  通过文献研究与历史回溯的方法,我们对新中国的校本教研发展历史进行了系统回顾
期刊
《风娃娃》一课讲述了风娃娃吹动风车、吹动船帆,为人们做了很多好事,人们感谢它。笔者选择风娃娃为人们做好事为教学内容,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下面截取其中的三个教学片段,试谈朗读指导教学中的得与失。  【课堂再现一】  师:这是一个多音字,除了念“zhuǎn”,还可以念“zhuàn”。(教学多音字)(出示词语:转动)  师:谁来读好这两个词?(出示词语:转得飞快 慢慢转动)  (多名学生读:
期刊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它占据了现行小学数学大部分的课程空间,计算更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体现。前不久,笔者有幸聆听了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小数乘小数”这节课,再次被他那大胆突破自我深深地吸引。在张老师组织引导下,学生恰如其分地“选”, 机智细微地“出”,在张老师的带动下学生思维飞起来了。课堂里那一幕幕的精彩让在座所有老师回味无穷。现撷取几个教学片段与同仁们共赏。  【片段一】思
期刊
我不相信,没有种子, 植物也能发芽,我心中有对种子的信仰。让我相信你有一颗种子,我等待着奇迹。  ——(美)梭罗  每个人读到这句话时,或许都会问自己,我有一颗什么种子。在没有发芽前,或许谁也不知道。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我和孩子们的心中都有着诗意的种子,于是,开始了童诗教学的尝试。  提到与童诗结缘,不能不说起我的孩子——涵涵。  记得他三岁时,曾这样说:“天是云的家,云是雨的家。为什么会下雨,因为
期刊
数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给出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内容所涉及的最重要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而且是第一个核心概念。该《标准》定义数感为“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认为“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数感强调数与现实的联系,重在一种感悟。史宁中教授是这样描述这种感悟的:不仅要让学生感悟数是对
期刊
在偏处白令海边的风雪肆虐的“永恒边缘之岛”——阿拉斯加的圣劳伦斯岛,住着一群祖祖辈辈以捕猎为生的爱斯基摩人的孩子:他们虽然也是美国人,却连英语都说不流利;他们来到教室,却把玩球、打架、溜号、斗嘴视作惯常的课堂活动;他们身为学生,却对远道而来的新老师毫无尊重,甚至挑衅他“撑不过五天”; 他们极度缺乏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不会使用电脑,对岛外的世界知之甚少……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蛮荒之地,就是这群看似“不
期刊
学校开展“语文主题学习”活动至今已一年有余,作为其中的一名参与者和实践者,我亲眼目睹了学校的变化。教师们变了,一个个争先恐后,勤于阅读,勤于笔耕;学生们变了,一个个力争上游,爱阅读,爱积累。可以说,学校确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实验毕竟还处于开始阶段,就像早春草木初萌刚睡醒的样子,于我而言,对“语文主题学习”的课堂,仍存着不少疑惑。  怎样确定每课的那“一得”?怎样在扩大学生阅读面的同时,又夯实学
期刊
“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是英国作家麦克福尔的这句神秘的话语,牵着我走进了《摆渡人》,并一发不可收。于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单亲女孩迪伦和摆渡人崔斯坦的动人故事就这样走进了我的脑海:因为迪伦的需要,所以崔斯坦一直存在和陪伴!这道美丽的生命之光又如精灵般逆转了我的思维,震撼着我的灵魂——或许,为人师者亦可称“摆渡人”!随之,一串感喟之词接二连三地蹦跶开来,随手抓起几个,“摆渡”读后激动
期刊
南宁市衡阳路小学一直秉持“大语文”观,坚持推行经典诵读十五年。我们着力建设一座书香浓郁的校园,培养温文尔雅、博学多识的孩子。作为一名校长,我深知,一个学校的发展,最终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2015年学校又引进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从此,语文课程形成了以国家语文教材为中心,以校本国学教材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为两翼的较为完善的阅读素材结构。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适时而来  学校的国学教材经历四
期刊
当课改之风吹遍会昌,教育界谈论最多的亦是课改。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回望来时路,几多困惑,几多坎坷……  霹 雳  还未接触课改,我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怡然自得,过着“不知有汉”的日子。  直到有一天,领导推门听课后对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点评:课堂上毫无创新,无用功太多。  仿似晴天一霹雳,震得我外焦里嫩,心下惨淡,十幾年所得皆否认,前路茫茫无所依。我心有不服,校长犹如智者指迷:完善自己!坚守自己!不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