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隐公执政末年,本想将君位让给其弟的隐公,竟然先被其弟鲁桓公所弑,后世多以“隐贤而桓贱”盖棺定论。从心理史学的视角看,青年隐公曾战败狐壤、受辱于郑国,又曾隐忍其父惠公夺妻之事,这类遭遇造成了他青春期及成年早期自我同一性的危机,导致了其性格的软弱,终于招致了“钟巫之祸”。由此,隐公难称为“贤”。而在“庶兄”执政强大压力下,自幼父母双亡的桓公,在青春期叛逆的年龄受到权臣的挑唆,即使做出了弑君之举,亦有情可原。通过心理史学的分析可知,“隐桓鼎革”之事不能仅以“隐贤而桓贱”来进行道德评价,更应从历史人物性格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