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难就退,错在赞美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_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从睿睿3岁半开始,父母逐步发现他有一个缺点,那就是遇事知难就退,绝不再去尝试。
  比如,前几天爸爸带他去游乐园时,他跟几个小朋友一起玩,当其他小朋友在跳跳垫上,高兴地跳上跳下时,睿睿只站在一旁看哥哥姐姐们跳,他也跟着乐,但决不上去跳。当哥哥姐姐们下来时,他才小心翼翼地上去跳。奶奶说睿睿不跟小朋友一起跳,可能是因为怕小朋友笑他跳得不高,跳得不好,毕竟他刚刚学会向上跳,有点胆小爱面子。
  那天晚上回家,当爸爸问起他为什么不跟小朋友一起跳时,睿睿的回答是:小朋友太吵了,他想安静会儿。爸爸想真实的原因还是孩子运动能力较弱,不想或不敢融入小伙伴中一起玩闹。
  另一次在游乐场玩耍,他想玩球形爬竿。在他爬到第一层,再准备爬第二层时,却怎么也够不着。其实,当时只差那么一点点就可以爬到第二层了,但他坚持不再去爬了。尽管妈妈鼓励再三,并且亲自实践一次,他还是没再去尝试。如今4岁的他个头又长高一些,本该可以轻而易举上去的,可是那个第二道爬竿仿佛成了他心理障碍,依旧爬不上去。
  他跟爸爸玩钓鱼游戏。在鱼盘的周围有一个弹跳板,把一个个小球放弹跳板上,用手轻轻一按,小球就会被弹起落在中间的鱼网里,但命中率很低。睿睿见爸爸弹了四五次,一个球都没进,便没信心了。当爸爸鼓励他自己玩一玩时,死活不肯,而是要跟爸爸玩一个简单的,不玩难的。我告诉他没有简单和难,多练几次就简单了,他还是不肯。最后只好选了一个超级简单的——把球装鱼网里,看谁装得快。
  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为啥孩子在困难面前试都不试一下就退缩了?
  二
  睿睿这种遇难就退的表现,在很多小朋友身上都会遇到。一般家长都会认为孩子太小,长大了自然就好了;还有的家长把这些归结于孩子对那些事情不感兴趣等。其实原因并非这么简单,通过对睿睿家庭的教育方式的进一步了解,我们发现:
  在睿睿家里,家长主张的是赏识教育,平常对孩子总是鼓励赞美多,批评指责少,导致孩子没受过什么“挫折”,面对一点点有难度的事情,便受了挫,不能做到越挫越勇。再加上,家长对他的赞美夸奖,也多指向他取得的成果,而非他努力的过程。比如当他用积木盖好一个漂亮的车道时,当他画出一个立体形象的公交电车时,家长往往只夸奖他搭得多好呀,画得多美呀,多有创意呀!而没有夸奖他付出了多少努力,投入了多少时间。以致孩子为了得到家长更多的赞美,便只倾向于去做那些能取得成果的事情,而不去做那些费力做不好的事情。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和她的团队研究发现:夸奖孩子聪明,恰恰可能是造成孩子表现不佳的罪魁祸首。很多孩子为了保持聪明,往往会躲避出丑的风险,他们自然会选择较简单的事情去做,而放弃较难的事情。
  这项研究的过程本身就带给我们很多思考。研究人员在纽约20所学校里挑选了400名五年级学生,实验分四轮进行。
  第一轮,是非常简单的智力拼图比赛,研究人员每次单独叫一个学生来拼图。任务完成后,研究人员会把分数告诉他,并且随口表扬一句。有的孩子听到的是: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有的孩子听到的是: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赋,你很聪明。
  第二轮,有两种测试可选,一种较难,一种较简单,被测试的孩子可以自由选择。研究人员发现,第一轮测试中被夸奖努力的孩子90%的选择了难题测试,而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任务。
  第三轮,测试很难,是初一水平的考题,所有孩子全得参加,没有选择。测试结果,孩子们全都失败了,但失败后的反应却差异巨大。之前被夸奖努力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努力不够,并且有的孩子说那是他们最喜欢的测验。而那些被夸聪明的孩子则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失败后他们表现得很沮丧。
  第四轮,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简单。结果发现,那些被表扬努力的孩子,这次测试成绩比第一次提高了30%;而被夸聪明的孩子,得分却比第一次退步了约20%。
  这个实验,研究人员跟踪做了10年,最后得出结论:表扬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自己手中。反之,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
  而且后期的追踪访谈发现:那些认为天赋是成功关键的孩子,不自觉地看轻努力的重要性。这些孩子会这样推理:我很聪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们甚至认为: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认自己不够聪明。
  通过这项实验的过程以及实验得出的结论,我们不难看出,案例中睿睿的表现属于实验中被表扬聪明孩子的一类,而他遇难就退的深层原因也就在于此:为了保持自己的聪明,有意去回避一些可能让自己出丑的风险。因此,改变家长的鼓励和表扬方式,也许是改变孩子“遇难就退”的前提条件。
  编辑 吴忞忞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一   2008年是我最纠结的一年。   我的女儿恬恬3岁时,还不太会说话,敏感易哭,体弱多病。我当时是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的一名高中语文老师,眼看着两个班到了高三,想到整个假期又没时间照顾女儿,心里焦急万分。女儿出生后就一直交给婆婆照顾,而我在教学园地中勤奋耕耘,早出晚归,和自己孩子的沟通极其有限,因此我错过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很多重要时刻。随着隔代教育的弊端日益显现,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反复纠
期刊
一  收到朋友的短信,说孩子被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录取了,是孩子的第一志愿。  朋友欣慰又惆怅地加了一句:“他喜欢的方向,就让他自己去走吧。”  很少有人如此执着地填报这样不热门的志愿了,朋友孩子所填三所学校的三个志愿,都是冷门的考古专业。  朋友做过努力,期望孩子改变主意,她担心孩子将来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因为现实生活,毕竟不是玫瑰色的梦。在说啥都没用的情况下,朋友想了个办法,她利用暑期带孩子去了考古
期刊
家长和教师在发展儿童创造力时应注意的十个要点:  创造一种气氛,使每个儿童受到尊重,并作为小组的一名成员受重视。  使每个儿童懂得自尊,并学会提出自己的想法。  让每个儿童有独立创造成就的勇气和信心,并应当许可他进行创造性的尝试。  儿童需要利用和体验其能力及环境的自由,以便学习自由。  对儿童的新奇念头、想像力和别出心裁的想法要称赞、鼓励。  鼓励儿童去探索,选择新途径,不停留在已经明白的事物上
期刊
名人小档案:   梅贻琦(1889年-1962年),字月涵,天津市人,祖籍江苏武进。他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开创了清华大学的黄金时代,使中国的高等教育昂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著有《中国人的教育》《中国的大学》以及《梅贻琦自述》等。   梅贻琦性格温和,在引导孩子成长的路上,他总是把最恰到好处的爱给孩子。他认为:“养儿养鱼也。家庭像水,父母犹如大鱼,孩子犹如小鱼,教育就像游泳。大鱼前
期刊
新潮流应运而生   一直以来,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多为有关单位请专家给父母做讲座、答疑解惑,家庭教育的教学既缺乏系统性,也缺乏一对一的针对性。如今,父母自己站出来发光发热,利用微信、微博做育儿媒体探索、开创公益教育机构。这一新潮流的涌现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其特点与发展走向值得关注。   我们正处于以数字化、全球化为特征的飞速发展时期,家庭教育指导的对象——父母群体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越来越
期刊
一   去年秋天,我收到一位美国同学的邮件,说他儿子这学期要学习一些世界地理和文化知识,过段时间会讲到中国、日本、越南、柬埔寨等亚洲国家,希望我女儿能给他儿子班上写封信,介绍一下中国和北京。   同学的儿子在迈阿密上幼儿园,今年5岁。   我当时很感慨。在北京上一年级的女儿,没有这样的课。她所在的幼儿园每逢感恩节、圣诞节、万圣节,都有庆祝活动。但仔细想想,这些其实都是西方文化、甚至仅仅是美国
期刊
作为父母,你还在为育儿问题找不到对策而纠结苦恼,还在为无暇研读教育书刊而愧疚不安?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是不是也想随时与人分享心得,或随时有人指点迷津?   本刊邀请两位家庭教育公益机构的创办者撰稿,她们不仅努力引领着自己的孩子快乐成长,还为更多的父母提供了便利实用的学习平台。   博雅小学堂(微信ID:boyakids)是通过智能手机收听的中国第一家儿童人文电台。   博雅小学堂着眼于帮助那些
期刊
2014年初,南京市芳草园小学学生李雁志获得了市科学小博士一等奖。同年6月1日,他被评为鼓楼区优秀少先队员,接着又获得了“华罗庚杯”少年数学邀请赛一等奖。  近日,笔者采访了李雁志的妈妈颜娟。这位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妈妈很低调。她说教育孩子其实没什么诀窍,就是多忽悠!  忽悠一:望远镜  2002年李雁志出生了。李雁志的妈妈和爸爸都属于高学历高收入高素养的三高人群,也有一颗望子成龙的天下父母心。他们希
期刊
2014年5月,荣获新浪教育2013年度中国榜样家长的刘称莲,推出著作《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这位陪读妈妈把“和谐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的理念用于育儿实践,使女儿李若辰顺利走过关键的初中三年。高中毕业后,李若辰被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同时录取,还成了青少年畅销书作家。刘称莲善于抓住生活细节,利用孩子的兴趣点顺势而为,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她还注意构筑爱的边界,亲子之间保留各自独立的空间,让孩子
期刊
善待景观、爱护文物、尊重民俗、恪守公德  具体规范:  3-6岁幼儿园阶段  1、知道跟好家长、老师。  2、不踩踏草坪,不采摘花果。  3、不乱扔垃圾。  7-12岁小学阶段  1、便后及时冲水,不随地大小便。  2、不触摸文物,在景物上不画写、不划刻。  3、不追、捉、打、喂动物。  4、不攀爬景区设施。  5、带走自己产生的所有垃圾。  13-15岁初中阶段  1、吐痰和口香糖用纸巾包好丢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