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节目的春天到了吗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ujia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过后,《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尔后《朗读者》又刷爆口碑,加上此前《见字如面》的好评如潮,一时间,乐观的人们欢欣鼓舞,以为文化类节目的春天到了。理由很简单,无论是“考诗词”的高雅,“诵名作”的高档,“读家书”的高冷,几无花哨,甚或枯燥,居然也能赢得人氣、衍成热门,说明观众对文化的需求如饥似渴,一发现解饥解渴的节目,便忍不住饕餮,大快朵颐了。
  且不论“春天”是否已到,不妨先分析一下文化类节目。说到这个,自然绕不过关正文这个名字。制作《见字如面》之前,他是名牌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与《中国成语大会》的总导演。这两档节目,曾经比拼过爆棚的《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而毫不逊色,成为文化类节目的翘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一季总决赛拿到2.59%的收视率,甚至超过《中国好声音》2.31%的总决赛收视,全国有超过6.7亿不重复计算观众。
  按理说,有这么好的势头,理应乘胜追击,做大文化类节目。然而现实却是,一旦“黄金时段”需要“押宝”,电视台却并不“看好”它的广告吸纳力和人气持续力,结果文化类节目往往在时段上处于“叨陪末座”的角色,收视率还是会受到影响。这就是严酷的现实,对此关正文也发过牢骚,但他是个强者,明白做好做强节目才是唯一的选择,于是又制作了“读信”节目《见字如面》,播出后迅速红遍荧屏与网络,得到豆瓣罕见高分9.4,口碑零差评,被誉为“综艺界的一股清流”。
  怎么又到“综艺界”去了呢?其实宽泛地说,这些受到欢迎的文化类节目,基本用的是“综艺”的包装,无论是营造比赛的紧张,还是引出大牌的出场,都是出于“综艺”的考量。诚如关正文所说,“《见字如面》其实也是娱乐、也是消遣,快乐是分不同层次的,感官层次的快乐是舒服,但那种感受的快乐、思想的快乐、精神的愉悦,甚至创想、发明的快乐要比感官的快乐程度大得多,我们太长的时间没有去培育这样一个价值观。”注意这段话里“思想的快乐、精神的愉悦”这十个字,要达成快乐和愉悦,制作者在寓教于乐上真是煞费心思。作为《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主持人的董卿也说:“文化类的节目真的是不好做,它需要更精心的设计!”
  电视节目市场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由于前一时期观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被大量的娱乐充斥,已然到了“审丑疲劳”的地步,因此有一种沉下心来呼唤文化的趋势在渐渐出现。忧的是,文化类节目往往既没有冠名,也没有赞助商,很多客户觉得文化类节目市场会相对较小,于是投放的热情并不高。广告市场的辨认从来都比创新要慢半拍,客户更倾向于投放已经有数据支持、经验判断的产品。而经济后援的乏力关系到节目的生命力,这就不但需要制作者的长袖善舞,同时也需要平台主管方的政策倾斜。作为前者,要有“不挣快钱看重长线价值”(关正文语)的耐心和把握;作为后者,面对精神产品的生产,要有“看重未来,适度倾斜”的鼎力支持。
  收视率和票房并不是简单的“被动选择”,而是与“主动引导”大有关系。今天有那么多人争睹《中国诗词大会》,难道真的有那么多“诗词爱好者”?非也,乃是“被口碑和潮流引领”的结果。由此可见,文化类节目要想持续火热,做好媒体引爆口碑的好文章,乃是题中之义。
  回到“春天”的话题,且看董卿的冷静回答:“我并不认为因为是《中国诗词大会》或者《朗读者》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就标志着今天中国文化类的节目就开始大火,或者说真的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但是起码它是个风向标。”确乎如此:“春天”言之过早,“风向标”已露端倪。什么风向标?对文化的追求,对精神的渴求,渐成一种全民自觉,而浸淫本民族优秀文化,无疑是最便捷最有共鸣的选择,这正是文化类节目得以红火的潜藏动因。
  中国观众在荧屏上看到了太多的喧嚣与华丽。在市场和资本的诱惑下,很多应运而生的节目只求快速拥有观众,却并不承担提供精神价值和精神力量的传播使命,似乎忘记了电视作为精神产品的本质,不关心审美价值和情感价值,只关心消遣价值和产业价值。如今,强烈的娱乐饥渴渐趋式微,人们不再满足于娱乐的狂欢,开始回头寻找有价值的精神生活。因此不妨谨慎的乐观:真正有文化价值的好节目早晚还会成为主流。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必将改变国人的精神面貌:当人们普遍地轻吟古诗、诵吟名篇、沉吟家书……这样的文化景观和文化清流,才是中国人应有的日常景观和主流生活。善哉善哉!
  本刊编辑部
其他文献
由上海剧协主办的2017“上海少儿戏曲小白玉兰”称号暨2017“中国戏曲小梅花荟萃”(上海地区业余组)终评近日在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白宫实验剧场成功举办,这是自今年4月启动上海少儿戏曲小白玉兰称号初评以来的第5场评选活动。当天,共有涵盖京剧、昆剧、越剧、沪剧等多个剧种的28台节目从初评中脱颖而出,轮番较量。刘觉、马莉莉、李军、张佩利、韩婷婷、熊明霞等多位戏曲名家担任评委,对选手们的精彩演出给予
期刊
我和评弹名家唐耿良、姚荫梅虽然早已相识,但是,与他们相交、相知是在我退休以后有较多时间去拜访他们的那段时日。他们同住一条街——南昌路,姚居79号,唐住63号,姚荫梅幽默地告诉我:“我和老唐的家很好找,你只要记住:七乘九,七九六十三就不会忘记。”  从此,我常去他们家闲谈,谈他们的艺术人生,聊他们的生活爱好。老唐是擅说《三国》著称的评话名家,姚老以巧演《啼笑因缘》的单档弹词享誉书坛。  我和他们交往
期刊
2017年上海市文艺创作工作会议近日在文艺会堂召开。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董云虎出席会议并讲话。市文广局、市文联、市作协、上影集团、上海广播电视台等5家单位的创作者和管理者代表作了交流发言。来自本市文学、影视、舞台、美术、群众文艺、网络文艺等各文艺领域的作家、艺术家代表,创作生产单位和经营管理部门的代表,本市宣传文化系统的有关领导,以及部分社会、民营文艺单位负责人约120人出席了会议。2016年,上
期刊
旨在推动社会创作力量,为青年创作者和优秀原创戏剧作品提供专业扶持和孵化平台的“草莓计划”近日正式启动。该计划主要包括“有料孵化计划”“有种戏剧节”“有趣跨界合作”三个模块。“有料孵化计划”分为“新文本孵化计划”和“艺术家孵化计划”两个板块。“新文本孵化计划”旨在发现新文本——为年轻编剧打造一个活跃、开放、稳定的创作平台并将其作品持续地推向观众,同时为青年编剧提供编剧技巧方面的专业指导。“艺术家孵化
期刊
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上海故事》杂志社承办的“上海故事汇”在社会各方关注支持下已走过五年春秋,成为沪上颇具影响力的公共文化品牌项目。近日,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主題的“上海故事汇”五周年庆典活动在上海市群艺馆举行,近200位新老朋友赶来为故事汇“庆生”,会场加了三排座位依然座无虚席。庆典活动中,故事家张红玉讲了《上海故事》杂志上发表的故事《老同学恩仇记》,评话表演艺
期刊
第34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于4月28日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隆重开幕。本届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隆重推出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作曲家叶小纲先生的《中国故事》作品专场,上演《峨嵋》《悲欣之歌》《星光》《喜马拉雅之光》等多部优秀作品,同时世界首演交响组曲《敦煌》。第34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历时三周,在此期间,来自中国、美国、法国、波兰、瑞士、英国、俄罗斯、意大利等10余个国家的乐团、音乐家、舞蹈家們将奉献
期刊
作为第34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重要板块,上海舞蹈“新人新作”展演近期在国际舞蹈中心举行。两场演出、32个新创舞蹈节目颇为炫目,数量之丰,令人欣喜。两场展演节目的编导大多为专业舞蹈院校青年教师和学生,其中不乏初次涉足编导领域的“新人”。自编自演是上海舞蹈界一个好传统,也是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一个重要特点,许多青年舞者就是通过这样一次次充满挑战的嘗试,成长为优秀编舞人才。在本次展演中,这一传统得
期刊
由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主办的“走进经典”剧本朗读会——“孩子们的戏剧”世界读书日专场在马兰花剧场举行。此次朗诵会可谓“大咖”云集,著名教育家过传忠与来自上海市高安路第一小学的小观众们分享了阅读习惯的培养和朗诵的技巧,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梁波罗、赵静,中福会儿艺著名演员殷超斌分别朗读了《白齿姑娘和黑齿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小提琴的力量》。嘉宾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孩子们沉浸在故事
期刊
作为第34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重头戏之一,《锦绣中华·魅力西南音乐会》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歌剧厅的献演可以说是空前成功的。整场音乐会如同一个“非遗聚宝盆”,来自彝族、侗族、苗族、土家族、藏族等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演员,通过民歌演唱、器乐表演,集中展现了我国西南地区独特的音乐文化和民族风情。从开场穿着华丽的本民族服装的主持人叮叮当当地款款上台,到结束时从云南飞出、扎根上海的“百灵鸟”杨学进以一曲《远方
期刊
日前,由上海市文联和上海摄协主办、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31个省(市)自治区摄协支持,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的“上海国际摄影节暨上海第十三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精品展巡展在上海文艺会堂展厅举行。展览展出“上海第十三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部分获奖作品和“上海国际摄影邀请展”部分作品,其中艺术类作品表现形式多样、主题丰富;纪实类作品贴近社会、关注民生;商业类作品对商业视觉元素的驾驭较为娴熟。许多作品将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