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计算教学是数学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数学学习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计算教学应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出发,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观察思考、探索交流的互动学习场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感悟数学,形成计算能力。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掌握算理是关键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计算教学时,应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因此,计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即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住新房》(北师大六册第26页)时,要使学生理解:①通过挂图使学生明白:要求这栋楼能住多少户?就是求12个1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列乘法算式计算比较简便,计算14×12时,可以先求出两个14是多少,再求出10个1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两个积相加,同时让学生用小棒动手摆一摆,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位对齐的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2个14得28,所以又要和乘数2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14得140(也可以看成14个1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原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训练质量是核心
口算也称心算,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
(1)要注重掌握口算的方法。例如:运用数的组成来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用凑十法来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利用加、减法的互逆来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用乘法口诀直接求积、求商;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口算等。
(2)注意观察口算题目的特征。如:398+45,可把398看作400的整数,去加45,然后再把多加的2减去,这样心口合一,计算起来就又快又准确。这一点我认为非常重要,但在我们的学生当中却很难做到,他们总是一拿到题目,就开始做,总觉得观察没有必要,还很浪费时间呢!在这里,我们老师则应特别注意,要做到勤提问,常提醒,严把关。
(3)做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口算能力的形成,要通过经常性的训练才能实现,且训练要多样化。每堂课上安排练。每节数学课教师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时间,安排3—5分钟的口算练习,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多种形式变换练。
(4)持之以恒的训练。俗话说,要想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就必须得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口算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我每天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利用中午辅导或课前3—5分钟的时间进行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道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这样每次都做到有的放矢,才会使我们的常抓不懈达到理想的效果。本班还设计了一张口算卡,20道口算题中,其中10道是老师出在黑板上的,还有10道则有同桌出题,完成后由同桌两人交换批改,并能认真订正错题,写下心得。
四、形成良好计算习惯是重要保证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有的学生计算能力低,固然有概念不清,没有真正理解算理和熟练地掌握计算法则的原因,但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有的审题习惯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数字、运算符号写得潦草,抄错数和符号;有的没有验算的习惯,题目算完便了事。因此出现了许多不应出现的错误。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重要保证。
1.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要求他们计算时要认真而仔细,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如计算的检验方法做到“四对”:一对抄题,二对竖式,三对计算,四对得数。审题的方法是“两看两思”: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想一想,按一般的法则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学生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就能使计算有了初步的保证。
2.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做到能口算的尽量口算和估算,不能口算的要自觉地用练习本进行竖式计算,并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同时要注意检验计算过程中有没有抄错题、写错数和运算符号
新课程呼唤新理念新教法。小学计算教学必须从过去那种“练”、“练”、“练”……的传统教学中走出来,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体验,在自主探究中提高和发展,在实践应用中巩固和创新。计算的教学也要在巩固中有所创新,在创新中才能发展。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计算教学是数学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数学学习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计算教学应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出发,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观察思考、探索交流的互动学习场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感悟数学,形成计算能力。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掌握算理是关键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计算教学时,应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因此,计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即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住新房》(北师大六册第26页)时,要使学生理解:①通过挂图使学生明白:要求这栋楼能住多少户?就是求12个1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列乘法算式计算比较简便,计算14×12时,可以先求出两个14是多少,再求出10个1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两个积相加,同时让学生用小棒动手摆一摆,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位对齐的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2个14得28,所以又要和乘数2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14得140(也可以看成14个1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原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训练质量是核心
口算也称心算,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
(1)要注重掌握口算的方法。例如:运用数的组成来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用凑十法来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利用加、减法的互逆来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用乘法口诀直接求积、求商;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口算等。
(2)注意观察口算题目的特征。如:398+45,可把398看作400的整数,去加45,然后再把多加的2减去,这样心口合一,计算起来就又快又准确。这一点我认为非常重要,但在我们的学生当中却很难做到,他们总是一拿到题目,就开始做,总觉得观察没有必要,还很浪费时间呢!在这里,我们老师则应特别注意,要做到勤提问,常提醒,严把关。
(3)做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口算能力的形成,要通过经常性的训练才能实现,且训练要多样化。每堂课上安排练。每节数学课教师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时间,安排3—5分钟的口算练习,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多种形式变换练。
(4)持之以恒的训练。俗话说,要想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就必须得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口算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我每天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利用中午辅导或课前3—5分钟的时间进行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道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这样每次都做到有的放矢,才会使我们的常抓不懈达到理想的效果。本班还设计了一张口算卡,20道口算题中,其中10道是老师出在黑板上的,还有10道则有同桌出题,完成后由同桌两人交换批改,并能认真订正错题,写下心得。
四、形成良好计算习惯是重要保证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有的学生计算能力低,固然有概念不清,没有真正理解算理和熟练地掌握计算法则的原因,但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有的审题习惯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数字、运算符号写得潦草,抄错数和符号;有的没有验算的习惯,题目算完便了事。因此出现了许多不应出现的错误。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重要保证。
1.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要求他们计算时要认真而仔细,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如计算的检验方法做到“四对”:一对抄题,二对竖式,三对计算,四对得数。审题的方法是“两看两思”: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想一想,按一般的法则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学生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就能使计算有了初步的保证。
2.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做到能口算的尽量口算和估算,不能口算的要自觉地用练习本进行竖式计算,并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同时要注意检验计算过程中有没有抄错题、写错数和运算符号
新课程呼唤新理念新教法。小学计算教学必须从过去那种“练”、“练”、“练”……的传统教学中走出来,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体验,在自主探究中提高和发展,在实践应用中巩固和创新。计算的教学也要在巩固中有所创新,在创新中才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