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政府改革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深入,政府简政放权,回归市场,这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可以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第三部门将成为我国公共服务提供的重要中心。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第三部门的自我完善与管理是决定其发展力量的重要方面。在一个组织中,好的绩效管理将会提高组织活力,增强组织凝聚力,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面。目前,国内文献中对第三部门的绩效管理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从第三部门的视角出发,浅析关键绩效指标的应用,促进第三部门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关键词:第三部门 关键绩效指标 组织管理
一、第三部门
1.第三部门的兴起与类型。“第三部门”的概念最早是美国学者莱维特提出的。第三部门所指的组织较为复杂,国内外的学者对第三部门的定义没有统一的标准,可粗略地理解为除政府和经济型企业之外的公共性非营利组织。陈振明在《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中,认为第三部门就是指介于政府部门与营利性部门之间,依靠会员缴纳的会费、民间捐款或政府财政拨款等非营利性收入从事前两者无力、无法或无意作为的社会公益事业,从而实现服务社会公众、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宗旨的社会公共部门。杨和焰在《公共管理视域中的第三部门:功能、优势及困境》中将第三部门定义为政府组织和经济组织之外的以公共利益或团体利益为目标取向、以组织成员志愿参与为运作机制的正式的自治性组织的总和。笔者倾向于后者的定义,突出了参与者的自愿意识,这是第三部门的不可缺少的特征。
根据第三部门具体运行的方式,可以将第三部门分为(1)公益企业类型的第三部门,此类组织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自负盈亏,但国家在政策上会给予一定的扶持,区别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型企业,其市场性与参与竞争性较为明显,属于非逐利性企业。比较典型的公交公司。(2)是公共事业类型的第三部门,不实行企业化管理,由政府财政或社会资助提供大部分资金 ,政府会对这些组织进行必要的监管。典型代表是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中国红十字会。(3)是非政府公共机构类型的第三部门,不属于政府部门,但在某些职能上与政府机构类似,承担着与社会公共管理有关的服务工作,如消协、价格协会等。
2.第三部门的特征。根据上述定义与分类,可以看出第三部门具有以下特征:
2.1非营利性。这是第三部门最重要的特征。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很多第三部门开始走向市场,增强自身独立性,但非营利性是区别第三部门和经济型企业的核心。
2.2独立性。第三部门是区别于政府和经济型企业的,相对于这二者是独立的,具有这二者不可替代的作用。
2.3组织性。第三部门必须以一个组织的形式存在,否则只能称为是个人的志愿行为,而不具备公共服务提供中心的巨大力量。
2.4自愿性。第三部门的建立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建立的,其活动属于民间自发的志愿行为,这与其独立性是一致的。
3.第三部门的优势。
3.1推动公共事业的完善。第三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政府与市场公共服务的弥补,可以有效地引导政府和市场关注平时未关注到的领域,同时也以自身号召力和资金推动着公共服务的完善。
3.2推进社会进步。大量第三部门的建立了吸纳了社会劳动力,资金支出有利于刺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3.3维护社会稳定
第三部门的建立在完善社会公共服务、扶持社会弱势群体起着巨大的作用的同时提倡志愿精神,有效培养了人协作互助的精神,为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发挥了巨大作用。
4.第三部门的发展前景。随着政府改革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三部门会由于自身的优势作用在公共服务提供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第三部门相对于政府更贴近和面向市场,更有益于在竞争和志愿精神下提升服务质量。又由于其非营利性,避免了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同时第三部门还有效地利用了闲散的社会资金,在资源配置利用、盘活市场经济方面发挥着作用。未来,第三部门将在政府服务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引领下成为公共服务提供的重要力量,前景广阔。但同时,第三部门自身要完善制度,坚持资金透明、注重质量,保护声誉,建立民众对第三部门的信任,因此,要通过关键绩效指标引导第三部门面向市场,不因为其特殊的营利性而造成资源浪费。
二、关键绩效指标
1.关键绩效指标含义与类型。关键绩效指标,指的是对组织的战略目标进行分解产生的衡量战略目标实施效果的关键指标体系。是绩效管理中建立绩效标准的工具之一,是绩效标准建立的概括性原则,其核心思想是要紧抓与组织目标达成的关键绩效因素。关键绩效指标内容是非固定化的,会结合企业目标与发展具体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反映的是最能有效影响组织价值创造、对组织战略目标有增值作用的因素。
按照绩效指标的层次划分,可以分为组织关键绩效指标、部门关键绩效指标和个人关键绩效指标。按性质划分,可以分为财务指标、经营指标、服务指标和管理指标。其中财务指标衡量的是經济价值,经营指标衡量运作流程绩效,服务指标是衡量受众对组织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管理指标衡量日常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2.关键绩效指标的优势。
2.1针对目标。关键绩效指标是组织目标通过层层分解得到的,展示的是和组织战略目标实现最相关的关键要素,有利于将目标实施具体化,有效推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2.2提升与激励。有利于企业上下员工加深对目标的理解,认识到自身的工作责任和义务,不断为了实现目标而提升自我素养,有利于企业整体素质的提升,形成良好的绩效氛围。
2.3动态性。关键绩效指标和组织目标紧密联系,一旦组织目标有了变化,关键绩效指标会有相应的变化,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绩效指标,一方面有利于组织整体绩效与内部具体绩效的统一,另一方面使组织绩效评估更具有效率。 3.关键绩效指标的建立流程。根据划分方式不同和侧重点的偏重,关键绩效指标具有不同的建立步骤,但其基本思想是一致的,本文采用的是最一般简便的方法。
3.1确定目标。分析组织内外发展环境与资源,确定组织发展各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层次。如第三部门组织目标可以确立为在完善自身制度的同时为公众(或特定受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2.2根据目标确定关键要素。依据组织目标,将其分解,提炼出与目标实现相关的关键要素。
2.3建立关键指标体系。将关键要素进一步结合企业内部特征,具体化为可量化的指标,建立关键指标体系,可具体化为部门指标与个人指标。
2.4审核与沟通。将完整的绩效指标体系建好后,交由上级进行审核,并征求不同层次员工的意见,汇总,不断进行完善,最终完善到可實施的程度。
三、关键绩效指标在第三部门的应用
1.应用背景。
1.1第三部门具有其特殊的非营利性,又区别于政府和经济型企业,内外监督缺乏,民众关注较少,易造成资源浪费。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的运用,可以从第三部门的角色定位上减少失误,引导第三部门提升服务质量。
1.2第三部门在我国的发展尚未形成完全健康的体系,关键绩效指标的实行,有利于第三部门自我完善和管理,推进第三部门整体的发展。
1.3建立第三部门特有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有利于理清第三部门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关系,各司其职,共同促进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
2.应用示例。关键绩效指标的应用,根据不同组织的发展目标和运营特点有不同的指向,但第三部门组织有其整体特征,可以提炼出共同适用的指标,如以下几项(根据目标产生可量化的指标):
内部运作指标,反映组织内部运作的状态和组织内部资源运用的效率。外部服务指标,作为偏重的关键指标,反映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包括,稳定服务项目的数量,服务受益对象的满意度,
3.应用注意事项。
3.1分清第三部门的角色与职责,将绩效指标与第三部门发展特征相联系,其目标定位为非营利性,同时要面向市场,面向服务对象,因此第三部门的关键绩效指标,不能出现经济性指标,还应兼顾服务竞争指标,面向服务对象与市场。
3.2结合其运营方式,尊重第三部门发展的现实状况,绩效指标避免过于苛刻,为第三部门留下适当的发展空间。
3.3关键指标的选择数量不可过多,要以组织性质和目标为中心,选取适宜数量的关键要素,建立科学适宜的指标体系,避免造成混乱。
四、结语
目前在我国,第三部门由于其发展的不完善和作用的有限性,人们很少关注第三部门资源运用的有效性。第三部门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加强内外部的监督,获得民众的信任和认可。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在在第三部门绩效管理中的运用,特别是对外部公共服务质量的衡量评价,既可以帮助第三部门明确自身定位,引导第三部门树立市场竞争服务的意识,又通过监督的形式完善了第三部门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组织的行为,有利于第三部门公共服务效率的提高。因此,要不断促进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在第三部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87
-387.
[2]杨和焰.公共管理视域中的第三部门:功能、优势及困境[J].公共管理学报,2004,(03):50-94.
[3]刘大洪,李华振.政府失灵语境下的第三部门研究[J].法学评论,2005,(06):13-18.
[4]方正邦.战略性绩效管理.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48-54.
[5]刘伟山.关键绩效指标(KPI)开发流程[J].学理论,2010,(24):68-70.
作者简介:陈思(1995—)女。民族:汉。籍贯:陕西省汉中市。学历:本科在读。
关键词:第三部门 关键绩效指标 组织管理
一、第三部门
1.第三部门的兴起与类型。“第三部门”的概念最早是美国学者莱维特提出的。第三部门所指的组织较为复杂,国内外的学者对第三部门的定义没有统一的标准,可粗略地理解为除政府和经济型企业之外的公共性非营利组织。陈振明在《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中,认为第三部门就是指介于政府部门与营利性部门之间,依靠会员缴纳的会费、民间捐款或政府财政拨款等非营利性收入从事前两者无力、无法或无意作为的社会公益事业,从而实现服务社会公众、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宗旨的社会公共部门。杨和焰在《公共管理视域中的第三部门:功能、优势及困境》中将第三部门定义为政府组织和经济组织之外的以公共利益或团体利益为目标取向、以组织成员志愿参与为运作机制的正式的自治性组织的总和。笔者倾向于后者的定义,突出了参与者的自愿意识,这是第三部门的不可缺少的特征。
根据第三部门具体运行的方式,可以将第三部门分为(1)公益企业类型的第三部门,此类组织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自负盈亏,但国家在政策上会给予一定的扶持,区别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型企业,其市场性与参与竞争性较为明显,属于非逐利性企业。比较典型的公交公司。(2)是公共事业类型的第三部门,不实行企业化管理,由政府财政或社会资助提供大部分资金 ,政府会对这些组织进行必要的监管。典型代表是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中国红十字会。(3)是非政府公共机构类型的第三部门,不属于政府部门,但在某些职能上与政府机构类似,承担着与社会公共管理有关的服务工作,如消协、价格协会等。
2.第三部门的特征。根据上述定义与分类,可以看出第三部门具有以下特征:
2.1非营利性。这是第三部门最重要的特征。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很多第三部门开始走向市场,增强自身独立性,但非营利性是区别第三部门和经济型企业的核心。
2.2独立性。第三部门是区别于政府和经济型企业的,相对于这二者是独立的,具有这二者不可替代的作用。
2.3组织性。第三部门必须以一个组织的形式存在,否则只能称为是个人的志愿行为,而不具备公共服务提供中心的巨大力量。
2.4自愿性。第三部门的建立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建立的,其活动属于民间自发的志愿行为,这与其独立性是一致的。
3.第三部门的优势。
3.1推动公共事业的完善。第三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政府与市场公共服务的弥补,可以有效地引导政府和市场关注平时未关注到的领域,同时也以自身号召力和资金推动着公共服务的完善。
3.2推进社会进步。大量第三部门的建立了吸纳了社会劳动力,资金支出有利于刺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3.3维护社会稳定
第三部门的建立在完善社会公共服务、扶持社会弱势群体起着巨大的作用的同时提倡志愿精神,有效培养了人协作互助的精神,为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发挥了巨大作用。
4.第三部门的发展前景。随着政府改革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三部门会由于自身的优势作用在公共服务提供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第三部门相对于政府更贴近和面向市场,更有益于在竞争和志愿精神下提升服务质量。又由于其非营利性,避免了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同时第三部门还有效地利用了闲散的社会资金,在资源配置利用、盘活市场经济方面发挥着作用。未来,第三部门将在政府服务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引领下成为公共服务提供的重要力量,前景广阔。但同时,第三部门自身要完善制度,坚持资金透明、注重质量,保护声誉,建立民众对第三部门的信任,因此,要通过关键绩效指标引导第三部门面向市场,不因为其特殊的营利性而造成资源浪费。
二、关键绩效指标
1.关键绩效指标含义与类型。关键绩效指标,指的是对组织的战略目标进行分解产生的衡量战略目标实施效果的关键指标体系。是绩效管理中建立绩效标准的工具之一,是绩效标准建立的概括性原则,其核心思想是要紧抓与组织目标达成的关键绩效因素。关键绩效指标内容是非固定化的,会结合企业目标与发展具体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反映的是最能有效影响组织价值创造、对组织战略目标有增值作用的因素。
按照绩效指标的层次划分,可以分为组织关键绩效指标、部门关键绩效指标和个人关键绩效指标。按性质划分,可以分为财务指标、经营指标、服务指标和管理指标。其中财务指标衡量的是經济价值,经营指标衡量运作流程绩效,服务指标是衡量受众对组织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管理指标衡量日常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2.关键绩效指标的优势。
2.1针对目标。关键绩效指标是组织目标通过层层分解得到的,展示的是和组织战略目标实现最相关的关键要素,有利于将目标实施具体化,有效推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2.2提升与激励。有利于企业上下员工加深对目标的理解,认识到自身的工作责任和义务,不断为了实现目标而提升自我素养,有利于企业整体素质的提升,形成良好的绩效氛围。
2.3动态性。关键绩效指标和组织目标紧密联系,一旦组织目标有了变化,关键绩效指标会有相应的变化,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绩效指标,一方面有利于组织整体绩效与内部具体绩效的统一,另一方面使组织绩效评估更具有效率。 3.关键绩效指标的建立流程。根据划分方式不同和侧重点的偏重,关键绩效指标具有不同的建立步骤,但其基本思想是一致的,本文采用的是最一般简便的方法。
3.1确定目标。分析组织内外发展环境与资源,确定组织发展各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层次。如第三部门组织目标可以确立为在完善自身制度的同时为公众(或特定受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2.2根据目标确定关键要素。依据组织目标,将其分解,提炼出与目标实现相关的关键要素。
2.3建立关键指标体系。将关键要素进一步结合企业内部特征,具体化为可量化的指标,建立关键指标体系,可具体化为部门指标与个人指标。
2.4审核与沟通。将完整的绩效指标体系建好后,交由上级进行审核,并征求不同层次员工的意见,汇总,不断进行完善,最终完善到可實施的程度。
三、关键绩效指标在第三部门的应用
1.应用背景。
1.1第三部门具有其特殊的非营利性,又区别于政府和经济型企业,内外监督缺乏,民众关注较少,易造成资源浪费。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的运用,可以从第三部门的角色定位上减少失误,引导第三部门提升服务质量。
1.2第三部门在我国的发展尚未形成完全健康的体系,关键绩效指标的实行,有利于第三部门自我完善和管理,推进第三部门整体的发展。
1.3建立第三部门特有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有利于理清第三部门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关系,各司其职,共同促进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
2.应用示例。关键绩效指标的应用,根据不同组织的发展目标和运营特点有不同的指向,但第三部门组织有其整体特征,可以提炼出共同适用的指标,如以下几项(根据目标产生可量化的指标):
内部运作指标,反映组织内部运作的状态和组织内部资源运用的效率。外部服务指标,作为偏重的关键指标,反映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包括,稳定服务项目的数量,服务受益对象的满意度,
3.应用注意事项。
3.1分清第三部门的角色与职责,将绩效指标与第三部门发展特征相联系,其目标定位为非营利性,同时要面向市场,面向服务对象,因此第三部门的关键绩效指标,不能出现经济性指标,还应兼顾服务竞争指标,面向服务对象与市场。
3.2结合其运营方式,尊重第三部门发展的现实状况,绩效指标避免过于苛刻,为第三部门留下适当的发展空间。
3.3关键指标的选择数量不可过多,要以组织性质和目标为中心,选取适宜数量的关键要素,建立科学适宜的指标体系,避免造成混乱。
四、结语
目前在我国,第三部门由于其发展的不完善和作用的有限性,人们很少关注第三部门资源运用的有效性。第三部门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加强内外部的监督,获得民众的信任和认可。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在在第三部门绩效管理中的运用,特别是对外部公共服务质量的衡量评价,既可以帮助第三部门明确自身定位,引导第三部门树立市场竞争服务的意识,又通过监督的形式完善了第三部门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组织的行为,有利于第三部门公共服务效率的提高。因此,要不断促进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在第三部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87
-387.
[2]杨和焰.公共管理视域中的第三部门:功能、优势及困境[J].公共管理学报,2004,(03):50-94.
[3]刘大洪,李华振.政府失灵语境下的第三部门研究[J].法学评论,2005,(06):13-18.
[4]方正邦.战略性绩效管理.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48-54.
[5]刘伟山.关键绩效指标(KPI)开发流程[J].学理论,2010,(24):68-70.
作者简介:陈思(1995—)女。民族:汉。籍贯:陕西省汉中市。学历: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