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能力在语文各种能力中占据重要位置,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激励学生自主阅读兴趣,引导科学的阅读方法;把握不同角度,培养学生阅读中创造性思维;循序渐进培养习惯,指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培养;提高
实现少年儿童小学阶段的审美素质固然有多种手段,但如何利用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少年儿童健康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审美判断,使其对人类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有个明白无误的认识,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个新课题。为使新一代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发展,我们愿意和广大语文教师共同探讨这一新课题。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应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育人者应先自育。教师素质的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小学生阅读的水平,因此需要全面提高教师自身文化修养。教师文化修养不仅表现在知识的丰富上,同时包括思想观念的转变、授课技能和热情的提高上。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努力。①转变传统观念,形成全新思维。传统观念认为,小学生阅读水平只要达到识字词、流畅读完全文的要求即可。新课改的实施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标准,要求对语文阅读的教学不但要掌握字词,并且还能够对语言进行运用,同时还要求在阅读中兴趣得到培养、性情得到陶冶、思维得到创新。这种新的标准不但是对学生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应当打破传统观念,明确认识新课改的要求标准,形成全新的思维。要转变观念,树立全新教学思维,可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的探索中不断的完善教学理念,改变陈规陋习,时刻以新标准提醒自己。②丰富专业知识,注重授课技巧。教师应当抓好基本功,不断进行充电。语文阅读教学是最能体现教师专业知识的环节,一方面,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基础。比如,对文章背景知识、作者的相关故事、文章所含寓意等,如果能够熟练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够使学生对老师产生钦佩感,这有利于学生与老师产生共鸣,从而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另一方面,要特别注重授课的方式和方法。好的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育已经被淘汰,老师应当注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重视教课技巧,不断的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③拥有敬业精神,提高教学热情。对待小学生阅读的教学工作,教师应当具有耐性和激情,尤其是在对待困难生方面更要体现出无微不至的关怀。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遇到的问题较多,教师应当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耐心的引导学生。同时,应当保持活力和热情,阅读教学中绘声绘色的讲解和引导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动力。
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
其一,要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个体作为中心。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行发现、自行构建文本的意义,让学生学会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洛斯?罗杰斯认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其首要条件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的本质就是追求与众不同,它要求人们在心理上必须有足够的“自由”和“安全”,从而帮助人们发挥最大的潜能。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也应该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使学生在心理空间上有足够的安全和自由,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其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力求认识某项事物和从事某些活动的意识倾向。兴趣是学生探求新知、开阔眼界的动力,激励学生刻苦钻研,认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小学语文的阅读材料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内容比较具体,形象生动,比较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第一是疑问法。即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进行因势利导,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边思考边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的兴趣。第二是以境引趣。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语言的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对文中记叙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被文章所描述的情境所吸引,激发他们阅读、思考的兴趣。其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掌握知识、陶冶情操、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小学生处在学习的初始阶段,良好的阅读习惯能让他们收益终身。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学生阅读的基础是识字,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第一目标。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首先就要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和识字能力。因此教师,特别是低年级的教师一定要通过多种途径来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
三、积极引导学生培养阅读的自主性
阅读自主性的培养是提高阅读水平的关键。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拥有自主意识,才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开动学生脑筋,从而培养学生自辩、自治、自学的能力,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具体来说,引导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包括培养自主意识和传授自主阅读方法。①建立学生独立阅读的自信心,增强自主意识。小学生的智力发展特点决定了其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尤其体现在阅读的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经意不恰当的批评,常常会挫伤学生的幼小的自尊心,从而产生对阅读学习的反感和惧怕情绪,这种反面的情绪会在左右学生今后对课文学习的积极性。基于此,老師在课堂中,应当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多鼓励,少批评。②注重教授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强调了方法远比学到的知识本身重要,有了正确的方法,才能不断的获取知识,在小学生阅读教学过程中同样如此。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才能够使其摆脱过分依赖心理,从而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同时,形成创新思维。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还有许多许多更进的方法,但只要我们能很有效的激发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加以正确及时的指导,让学生掌握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肯定有一个新的突破。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培养;提高
实现少年儿童小学阶段的审美素质固然有多种手段,但如何利用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少年儿童健康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审美判断,使其对人类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有个明白无误的认识,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个新课题。为使新一代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发展,我们愿意和广大语文教师共同探讨这一新课题。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应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育人者应先自育。教师素质的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小学生阅读的水平,因此需要全面提高教师自身文化修养。教师文化修养不仅表现在知识的丰富上,同时包括思想观念的转变、授课技能和热情的提高上。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努力。①转变传统观念,形成全新思维。传统观念认为,小学生阅读水平只要达到识字词、流畅读完全文的要求即可。新课改的实施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标准,要求对语文阅读的教学不但要掌握字词,并且还能够对语言进行运用,同时还要求在阅读中兴趣得到培养、性情得到陶冶、思维得到创新。这种新的标准不但是对学生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应当打破传统观念,明确认识新课改的要求标准,形成全新的思维。要转变观念,树立全新教学思维,可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的探索中不断的完善教学理念,改变陈规陋习,时刻以新标准提醒自己。②丰富专业知识,注重授课技巧。教师应当抓好基本功,不断进行充电。语文阅读教学是最能体现教师专业知识的环节,一方面,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基础。比如,对文章背景知识、作者的相关故事、文章所含寓意等,如果能够熟练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够使学生对老师产生钦佩感,这有利于学生与老师产生共鸣,从而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另一方面,要特别注重授课的方式和方法。好的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育已经被淘汰,老师应当注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重视教课技巧,不断的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③拥有敬业精神,提高教学热情。对待小学生阅读的教学工作,教师应当具有耐性和激情,尤其是在对待困难生方面更要体现出无微不至的关怀。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遇到的问题较多,教师应当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耐心的引导学生。同时,应当保持活力和热情,阅读教学中绘声绘色的讲解和引导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动力。
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
其一,要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个体作为中心。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行发现、自行构建文本的意义,让学生学会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洛斯?罗杰斯认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其首要条件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的本质就是追求与众不同,它要求人们在心理上必须有足够的“自由”和“安全”,从而帮助人们发挥最大的潜能。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也应该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使学生在心理空间上有足够的安全和自由,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其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力求认识某项事物和从事某些活动的意识倾向。兴趣是学生探求新知、开阔眼界的动力,激励学生刻苦钻研,认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小学语文的阅读材料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内容比较具体,形象生动,比较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第一是疑问法。即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进行因势利导,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边思考边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的兴趣。第二是以境引趣。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语言的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对文中记叙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被文章所描述的情境所吸引,激发他们阅读、思考的兴趣。其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掌握知识、陶冶情操、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小学生处在学习的初始阶段,良好的阅读习惯能让他们收益终身。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学生阅读的基础是识字,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第一目标。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首先就要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和识字能力。因此教师,特别是低年级的教师一定要通过多种途径来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
三、积极引导学生培养阅读的自主性
阅读自主性的培养是提高阅读水平的关键。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拥有自主意识,才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开动学生脑筋,从而培养学生自辩、自治、自学的能力,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具体来说,引导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包括培养自主意识和传授自主阅读方法。①建立学生独立阅读的自信心,增强自主意识。小学生的智力发展特点决定了其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尤其体现在阅读的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经意不恰当的批评,常常会挫伤学生的幼小的自尊心,从而产生对阅读学习的反感和惧怕情绪,这种反面的情绪会在左右学生今后对课文学习的积极性。基于此,老師在课堂中,应当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多鼓励,少批评。②注重教授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强调了方法远比学到的知识本身重要,有了正确的方法,才能不断的获取知识,在小学生阅读教学过程中同样如此。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才能够使其摆脱过分依赖心理,从而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同时,形成创新思维。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还有许多许多更进的方法,但只要我们能很有效的激发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加以正确及时的指导,让学生掌握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肯定有一个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