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是滋养情感的土壤,情感是酝酿佳作的底料,写作是根植于生活土壤的果实。”这话无疑道出了写作的真谛。如果切断作文与丰富多彩的生活之源的联系,只按照“命题——指导——作文”这一传统程式去训练,学生难免才思枯竭,恐怕只有抓耳挠腮,眉头紧锁的份,即使冥思苦想,最终也只能东拉西扯,胡乱交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做好“开沟挖渠”的工作,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生活,关注社会,体验人生,用生活的清泉滋润学生心田,让他们的情绪在生活的浪花中涌动,思维在生活的浪尖锤炼,这样,才能写出感受独特、个性鲜明的文章。
一、引导学生主动留心身边的人事,尽情地倾诉情感
人的生命活动是极为深广,极为微妙的。在生活中,往往会遭遇这样那样的事情,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主体和现实发生碰撞,于是,情绪涌动,思维横溢,就产生了自我疏导的需要。这时形成的文章往往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跳动着很强的时代脉搏,是自己真感情、真体悟、真见解的具体外化。而要写出这样的文章,必须学会主动地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深入地探求真相,即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
比如,“父母对于女的爱是无私的”这句话一般没有人会怀疑,可是作为子女,是否都能理解父母的爱呢?是否对父母有过误解、埋怨甚至痛恨呢?即使是朝夕相处的亲人,也要用心去体会,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于是,我们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在你犯了错误或取得进步后,在你伤心失意或需要帮助时,父母的神情、举动和话语,努力捕捉内心掀起的波澜,用心灵去感受父母的爱,并将这种情感尽情地倾吐在自己的文章中。结果不少学生准确地捕捉到震撼人心的生活细节。
一女生“面对父亲那张又冷又凶的面孔”,发出这样的感慨:“每当看到堂弟在叔叔面前又是撒娇又是淘气时,我的内心既是羡慕又是渴望……邻居、老师、同学不是都喜欢我吗?可父亲为什么就不爱我呢?难道我不是他亲生的?难道就因为我是个女孩?”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深深地触动了她的心灵,使她真正认识了父亲。由于中考发挥失常,“重点高中成了我遥不可及的梦。多年的努力就这样化为乌有?我伤心!家里别说没钱,就是有钱,摊上这样的父亲,能为我花钱?我怨恨!……可几天后的晚上,我在床上辗转反侧,隐隐约约中,听到父亲低低的但明显带着激动的声音说:‘钱,我去借!这些天,我跑断了腿,好不容易校长答应了,可不能被学费卡住了呀!我们这女娃争气,不能苦了她。这学,上定了!’天哪,这就是那个‘冷酷无情’的父亲?这就是我曾经怨恨甚至诅咒的父亲?我的眼泪无声地流了下来。”多么深沉的父爱,多么朴实的感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如果没有真切的体验和感悟,能抒发出如此真挚的情感?
“文以情生”,有了真正的“从肺腑中流出”的真情实感,才能使作品富有生命的活力。因此,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表达内心的情感,才能让感情的扁舟在生活的小溪中自由地荡漾。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真切地感受生活
比起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来,社会生活是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它为我们认识社会、感受生活、领悟人生真谛提供了一个无比广阔的舞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用心灵去感受,使心灵沉浸在社会生活的海洋中,汲取写作的灵感,获取丰富的素材,学生的身心才能感奋和活跃,才能进入生机勃勃的作文状态。
在暑假开始之前我们就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暑假近两个月的时间,或帮助父母参加劳动,或加入社团考察社会,或自找门路勤工俭学,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真真切切地感受生活。他们有的写参观孤儿院的感受,有的写勤工俭学找工作的艰难,有的写亲身参加劳动的体验……一篇篇清新自然的文章,可看出学生感知的敏感性带来的情感的丰富性和对事物认识的悟性、灵性。
请看一男生的文章:“虽然已经是下午三四点钟了,太阳仍火辣辣的,田里的水似乎被烧沸了。热浪逼着你的毛孔,宛如洗完澡没抹身一样,衣裤跟身子紧紧地粘在一起。这样的天气,就是什么也不做,也已经够你受的了,更何况还要扛着个药桶拉喷雾器呢?我的两腿像灌了铅似的,只能被父亲拖着往前挪。看着父亲的背影,我心里充满了愧疚:田间繁琐的农活,工地上粗重的泥水活,使父亲从没有闲着的时候。而我,一个大小伙子,个头已超过了父亲,却一味地认为自己读书是多么的辛苦,花父母赚的钱是多么天经地义,从未想过父母的艰辛,有时甚至埋怨他们,看不起他们。如今,暑假偶然的一次田间劳作,却发现自己是如此不堪一击……”能够体会到父母生活的艰辛,能进行深刻的反省,不正基于参加体力劳动所获得的真切的感受吗?
作文是一个自我疏导、自我解剖、自我升华的过程,能让人在因碰撞而出现的“危机”面前,反思自己,审视生活,从而深化自己的生命活力、心灵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学生的情感变得丰富了,心灵变得敏感了,思想变得成熟了。
三、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社会现实,深刻地体悟人生
社会是一个群体,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总是跟周围的环境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引导学生将自己融入社会生活,细心地观察各种社会现实,以社会万象来激活自己写作的内驱力,并深入地思考其背后所蕴藏的本质,这样,他们不仅从社会生活中汲取了素材和动力,而且能在对生活的表现和思考中深刻地体悟人生。
对于下岗这一视点,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通过观察、调查、采访、座谈等一系列手段,获取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了解下岗工人谋生的苦与辣,还试图去理解他们心态的酸与甜,品尝他们创业的喜与忧。于是就有了说不完的故事,发不完的感慨,写下了“品尝酸甜苦辣”、“喜看观念转变”、“倾诉内心情感”等几组高质量的文章。
“他们(擦鞋工)有的捧着一张旧报纸或旧故事会,可有多少故事进入他们的眼中?手中的书报只不过是一种摆设,眼睛的余光却扫视着过往行人的每一双皮鞋。他们有的在闭目养神,然而真的有如此闲情?恐怕眼睛闭着,注意力却全集中在耳朵上,判断着一双双渐渐走近又匆匆远去的皮鞋;他们有的凝神思考,或许正想着今天一天的收入除去填饱肚子外还剩多少,想着明天的水电费、油盐钱该从哪儿省下……”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却将擦鞋工生活的艰辛、内心的无奈真切地描绘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他们的理解和同情。
“扫街着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在烈日下挥帚,这是体力上的累;顶着行人好奇的眼光,这是精神上的累。开始的时候,穿上那件标志着身份的红背心,就浑身不自在。拿着扫把在街上忙碌,脸上火辣辣的,头低得不能再低,生怕碰到熟人。一旦遇到熟人,恨不得有个地洞钻进去……现在好了,一切都感到坦然,环卫工作虽然不那么体面,毕竟不是见不得人的事呀。”听着重新上岗者的倾诉,看到他们能够放下面子,战胜自卑,走出困惑,走出迷惘,走出低谷,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并祝愿他们前景光明。
人们曾说,写作,是生命的一种形式,是灵魂的舞蹈。在这样的写作中,学生把自己的心掏了出来,真善美的因素升浮上来,假恶丑的因素沉淀下去,他们的精神世界从而得以净化,变得明朗清晰起来了。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走出去,将生活引进来,使他们“两耳博闻窗外事,一心活读天下书”,让可贵的生活信息以它清新自然的面目走进学生的视野,源头之水被激活了,作文的空间自然拓展开了。于是,他们细绘人事,体味真情,形容世故,发表议论,酸甜苦辣纵情描绘,喜怒哀乐尽情宣泄,又何愁思维不活跃,文章不生动呢?
(冯雪芹,浙江省回浦中学)
一、引导学生主动留心身边的人事,尽情地倾诉情感
人的生命活动是极为深广,极为微妙的。在生活中,往往会遭遇这样那样的事情,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主体和现实发生碰撞,于是,情绪涌动,思维横溢,就产生了自我疏导的需要。这时形成的文章往往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跳动着很强的时代脉搏,是自己真感情、真体悟、真见解的具体外化。而要写出这样的文章,必须学会主动地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深入地探求真相,即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
比如,“父母对于女的爱是无私的”这句话一般没有人会怀疑,可是作为子女,是否都能理解父母的爱呢?是否对父母有过误解、埋怨甚至痛恨呢?即使是朝夕相处的亲人,也要用心去体会,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于是,我们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在你犯了错误或取得进步后,在你伤心失意或需要帮助时,父母的神情、举动和话语,努力捕捉内心掀起的波澜,用心灵去感受父母的爱,并将这种情感尽情地倾吐在自己的文章中。结果不少学生准确地捕捉到震撼人心的生活细节。
一女生“面对父亲那张又冷又凶的面孔”,发出这样的感慨:“每当看到堂弟在叔叔面前又是撒娇又是淘气时,我的内心既是羡慕又是渴望……邻居、老师、同学不是都喜欢我吗?可父亲为什么就不爱我呢?难道我不是他亲生的?难道就因为我是个女孩?”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深深地触动了她的心灵,使她真正认识了父亲。由于中考发挥失常,“重点高中成了我遥不可及的梦。多年的努力就这样化为乌有?我伤心!家里别说没钱,就是有钱,摊上这样的父亲,能为我花钱?我怨恨!……可几天后的晚上,我在床上辗转反侧,隐隐约约中,听到父亲低低的但明显带着激动的声音说:‘钱,我去借!这些天,我跑断了腿,好不容易校长答应了,可不能被学费卡住了呀!我们这女娃争气,不能苦了她。这学,上定了!’天哪,这就是那个‘冷酷无情’的父亲?这就是我曾经怨恨甚至诅咒的父亲?我的眼泪无声地流了下来。”多么深沉的父爱,多么朴实的感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如果没有真切的体验和感悟,能抒发出如此真挚的情感?
“文以情生”,有了真正的“从肺腑中流出”的真情实感,才能使作品富有生命的活力。因此,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表达内心的情感,才能让感情的扁舟在生活的小溪中自由地荡漾。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真切地感受生活
比起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来,社会生活是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它为我们认识社会、感受生活、领悟人生真谛提供了一个无比广阔的舞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用心灵去感受,使心灵沉浸在社会生活的海洋中,汲取写作的灵感,获取丰富的素材,学生的身心才能感奋和活跃,才能进入生机勃勃的作文状态。
在暑假开始之前我们就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暑假近两个月的时间,或帮助父母参加劳动,或加入社团考察社会,或自找门路勤工俭学,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真真切切地感受生活。他们有的写参观孤儿院的感受,有的写勤工俭学找工作的艰难,有的写亲身参加劳动的体验……一篇篇清新自然的文章,可看出学生感知的敏感性带来的情感的丰富性和对事物认识的悟性、灵性。
请看一男生的文章:“虽然已经是下午三四点钟了,太阳仍火辣辣的,田里的水似乎被烧沸了。热浪逼着你的毛孔,宛如洗完澡没抹身一样,衣裤跟身子紧紧地粘在一起。这样的天气,就是什么也不做,也已经够你受的了,更何况还要扛着个药桶拉喷雾器呢?我的两腿像灌了铅似的,只能被父亲拖着往前挪。看着父亲的背影,我心里充满了愧疚:田间繁琐的农活,工地上粗重的泥水活,使父亲从没有闲着的时候。而我,一个大小伙子,个头已超过了父亲,却一味地认为自己读书是多么的辛苦,花父母赚的钱是多么天经地义,从未想过父母的艰辛,有时甚至埋怨他们,看不起他们。如今,暑假偶然的一次田间劳作,却发现自己是如此不堪一击……”能够体会到父母生活的艰辛,能进行深刻的反省,不正基于参加体力劳动所获得的真切的感受吗?
作文是一个自我疏导、自我解剖、自我升华的过程,能让人在因碰撞而出现的“危机”面前,反思自己,审视生活,从而深化自己的生命活力、心灵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学生的情感变得丰富了,心灵变得敏感了,思想变得成熟了。
三、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社会现实,深刻地体悟人生
社会是一个群体,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总是跟周围的环境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引导学生将自己融入社会生活,细心地观察各种社会现实,以社会万象来激活自己写作的内驱力,并深入地思考其背后所蕴藏的本质,这样,他们不仅从社会生活中汲取了素材和动力,而且能在对生活的表现和思考中深刻地体悟人生。
对于下岗这一视点,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通过观察、调查、采访、座谈等一系列手段,获取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了解下岗工人谋生的苦与辣,还试图去理解他们心态的酸与甜,品尝他们创业的喜与忧。于是就有了说不完的故事,发不完的感慨,写下了“品尝酸甜苦辣”、“喜看观念转变”、“倾诉内心情感”等几组高质量的文章。
“他们(擦鞋工)有的捧着一张旧报纸或旧故事会,可有多少故事进入他们的眼中?手中的书报只不过是一种摆设,眼睛的余光却扫视着过往行人的每一双皮鞋。他们有的在闭目养神,然而真的有如此闲情?恐怕眼睛闭着,注意力却全集中在耳朵上,判断着一双双渐渐走近又匆匆远去的皮鞋;他们有的凝神思考,或许正想着今天一天的收入除去填饱肚子外还剩多少,想着明天的水电费、油盐钱该从哪儿省下……”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却将擦鞋工生活的艰辛、内心的无奈真切地描绘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他们的理解和同情。
“扫街着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在烈日下挥帚,这是体力上的累;顶着行人好奇的眼光,这是精神上的累。开始的时候,穿上那件标志着身份的红背心,就浑身不自在。拿着扫把在街上忙碌,脸上火辣辣的,头低得不能再低,生怕碰到熟人。一旦遇到熟人,恨不得有个地洞钻进去……现在好了,一切都感到坦然,环卫工作虽然不那么体面,毕竟不是见不得人的事呀。”听着重新上岗者的倾诉,看到他们能够放下面子,战胜自卑,走出困惑,走出迷惘,走出低谷,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并祝愿他们前景光明。
人们曾说,写作,是生命的一种形式,是灵魂的舞蹈。在这样的写作中,学生把自己的心掏了出来,真善美的因素升浮上来,假恶丑的因素沉淀下去,他们的精神世界从而得以净化,变得明朗清晰起来了。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走出去,将生活引进来,使他们“两耳博闻窗外事,一心活读天下书”,让可贵的生活信息以它清新自然的面目走进学生的视野,源头之水被激活了,作文的空间自然拓展开了。于是,他们细绘人事,体味真情,形容世故,发表议论,酸甜苦辣纵情描绘,喜怒哀乐尽情宣泄,又何愁思维不活跃,文章不生动呢?
(冯雪芹,浙江省回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