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仁宗庆历五年(1045)三月,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因替范仲淹辩护,遭到宰相吕夷简的排斥,八月被贬到滁州做太守。到滁州不久,欧阳修得知城西南10里有座琅琊山,那里丛林茂密、山谷幽深,景色特别秀丽。因此常于公事之余登琅琊山,饱览大自然的美景,藉以抚慰自己受谤遭贬的痛楚。
琅琊山中有一座开化寺,住持名叫智仙。他热情好客,常和前来游览的太守品茗谈心。一天,智仙对欧阳修谈起山间早晚明暗的变化,他说:“琅琊山间,早晨,太阳升起,笼罩着树林的雾气慢慢消散;傍晚,云雾聚拢,山谷又渐渐暗淡。”他又讲到山中一年四季不同的特色:“春天,漫山遍野山花怒放,散发出阵阵清幽的芳香;夏天,林木茂密,绿荫清凉;秋天,天高气爽,繁霜皎洁;冬天,溪水浅落,清澈见底。”欧阳修听了智仙这一番描述,感到山中景色异常精彩令人陶醉。
智仙为了让游人在这里能更好地休憩,也为这里的山山水水增添一点色彩,便在进山六七里处、酿泉之上修建了一座亭子。亭子四角上翘,形如鸟儿展翅欲飞。欧阳修常在亭中设宴招待宾客,筵席上摆着各种野味和蔬果。席间虽没有吹拉弹唱,但有棋局助兴,有醇酒淡茶,人们高声喧哗,尽情欢乐。这时,有点醉意的太守,脱下乌纱帽,露出斑斑白发,斜卧于亭中长椅上,沉醉于山水之中,聆听着枝头鸟鸣,渐渐夕阳西下,山雾迷濛,如同仙境。
一天,智仙特地登门拜访,请太守为这个亭子取个高雅的名字。欧阳修略微沉思:这里的醇酒是香甜而醉人的。山中的风光更加美妙令人陶醉。自己常同朋友们去亭中饮酒畅谈,并且一醉方休,朋友中自己的年纪最大,可自号“醉翁”。可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这山水之间啊。欣赏山水的情趣盈盈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中。于是,欧阳修欣然题上“醉翁亭”三个大字。智仙觉得,既有了“醉翁亭”,那还得请欧阳修写一篇文章记叙“醉翁亭”的由来。
欧阳修写《醉翁亭记》,几易其稿,刻意求工。如开头,初稿写滁州城东面有山,西面有山,南面和北面也有山,还写了山势形状等,共用了几十个字;到定稿时,只剩下“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写得十分简练得体。
智仙听说太守已将《醉翁亭记》写好,便特地在“醉翁亭”上摆了一席酒,宴请太守,并请了几位官绅
作陪。席间,大家都想早点读到太守的新作,而欧阳修也想趁机征求大家的意见,就手捧文稿,高声朗诵起来。当他读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时,停了一下,看看大家有什么反应。只听张主簿赞赏道:“这两句是一篇的文眼,真是千古绝唱。”一位老秀才也点头说:“开头一段,短短百多字,就把醉翁亭的位置、形状和命名的缘由交代得一清二楚。如此简洁,实在难得。”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也无穷也。”读到这里,欧阳修又停了下来,看看大家有什么看法。智仙高兴地说:“这一段是写琅琊山早晚四季的景色,如让我来讲,大半天也讲不清楚,而太守寥寥数语,就把它勾画出来了,真是难得的佳句啊!”
欧阳修接着往下读,当他读完全文最后一句时,全座的人,无不击节称赞,都说:“欧公这篇新作,为琅琊山增色不少。”欧阳修自然也不免谦虚一番。
两年后,接替欧阳修做太守的王诏,读了《醉翁亭记》,深感文章写得太好了,特地请大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用正楷书写全文,然后请工匠精心雕刻在琅琊山的石壁上,给该山的秀丽风光增添异彩,使其声名远扬。
琅琊山中有一座开化寺,住持名叫智仙。他热情好客,常和前来游览的太守品茗谈心。一天,智仙对欧阳修谈起山间早晚明暗的变化,他说:“琅琊山间,早晨,太阳升起,笼罩着树林的雾气慢慢消散;傍晚,云雾聚拢,山谷又渐渐暗淡。”他又讲到山中一年四季不同的特色:“春天,漫山遍野山花怒放,散发出阵阵清幽的芳香;夏天,林木茂密,绿荫清凉;秋天,天高气爽,繁霜皎洁;冬天,溪水浅落,清澈见底。”欧阳修听了智仙这一番描述,感到山中景色异常精彩令人陶醉。
智仙为了让游人在这里能更好地休憩,也为这里的山山水水增添一点色彩,便在进山六七里处、酿泉之上修建了一座亭子。亭子四角上翘,形如鸟儿展翅欲飞。欧阳修常在亭中设宴招待宾客,筵席上摆着各种野味和蔬果。席间虽没有吹拉弹唱,但有棋局助兴,有醇酒淡茶,人们高声喧哗,尽情欢乐。这时,有点醉意的太守,脱下乌纱帽,露出斑斑白发,斜卧于亭中长椅上,沉醉于山水之中,聆听着枝头鸟鸣,渐渐夕阳西下,山雾迷濛,如同仙境。
一天,智仙特地登门拜访,请太守为这个亭子取个高雅的名字。欧阳修略微沉思:这里的醇酒是香甜而醉人的。山中的风光更加美妙令人陶醉。自己常同朋友们去亭中饮酒畅谈,并且一醉方休,朋友中自己的年纪最大,可自号“醉翁”。可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这山水之间啊。欣赏山水的情趣盈盈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中。于是,欧阳修欣然题上“醉翁亭”三个大字。智仙觉得,既有了“醉翁亭”,那还得请欧阳修写一篇文章记叙“醉翁亭”的由来。
欧阳修写《醉翁亭记》,几易其稿,刻意求工。如开头,初稿写滁州城东面有山,西面有山,南面和北面也有山,还写了山势形状等,共用了几十个字;到定稿时,只剩下“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写得十分简练得体。
智仙听说太守已将《醉翁亭记》写好,便特地在“醉翁亭”上摆了一席酒,宴请太守,并请了几位官绅
作陪。席间,大家都想早点读到太守的新作,而欧阳修也想趁机征求大家的意见,就手捧文稿,高声朗诵起来。当他读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时,停了一下,看看大家有什么反应。只听张主簿赞赏道:“这两句是一篇的文眼,真是千古绝唱。”一位老秀才也点头说:“开头一段,短短百多字,就把醉翁亭的位置、形状和命名的缘由交代得一清二楚。如此简洁,实在难得。”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也无穷也。”读到这里,欧阳修又停了下来,看看大家有什么看法。智仙高兴地说:“这一段是写琅琊山早晚四季的景色,如让我来讲,大半天也讲不清楚,而太守寥寥数语,就把它勾画出来了,真是难得的佳句啊!”
欧阳修接着往下读,当他读完全文最后一句时,全座的人,无不击节称赞,都说:“欧公这篇新作,为琅琊山增色不少。”欧阳修自然也不免谦虚一番。
两年后,接替欧阳修做太守的王诏,读了《醉翁亭记》,深感文章写得太好了,特地请大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用正楷书写全文,然后请工匠精心雕刻在琅琊山的石壁上,给该山的秀丽风光增添异彩,使其声名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