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快乐阅读”初探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8848k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理想的教育是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意义。新的社会环境下,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就是要转变观念、改变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踏上快乐“阅读”的列车,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学会享受文学、享受大师们的人生感受,开拓自身生活境界。
  关键词:中学语文 快乐阅读 转变 兴趣
  一、阅读现状及形成原因
  (一)社会原因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的不完全是繁荣昌盛的画面,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一是新的读书无用论又悄悄地在社会上蔓延开来。读书有时确实是跟就业有些挂不上钩。读书不读书在个人发展上,的确看不出有良性的必然关系。这些现实现象,对学生及家长都有影响,导致一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学习缺乏热情。
  二是因为现在的传播媒介多了,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影碟、手机、网络……听的、看的、玩的,五花八门让人莫衷一是,使学生难以静下心来阅读文学作品。一些媒体或娱乐业经营者,总是在变着法子、挖空心思,使传播的内容、形式及声画效果、越来越离奇、搞怪。很多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动画片、故事片、连续剧甚至是网络游戏,使学生的头脑里接收的信息庞杂甚至扭曲。如教师跟学生讨论《西游记》,学生脑海中出现的却是香港明星周星驰、张东健等人的表演形象。
  (二)家庭原因
  在社会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家长们多数都把时间用在大大小小的商业事务上,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细心地安排及严格管理子女的课外学习。课外时间,学生往往是独自空闲在家上网玩游戏,不会自己安排学习。还有的家长由于分身无术,只好常带着学生参加日常应酬。小孩的兴趣与成人的生活又有代沟,使得他们常常被孤立在一旁默默地玩手机,浪费了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更多的家长则是寄希望于教师管,而教师在课外的时间里面又鞭长莫及,管不着。再者,有的家庭,家长把小孩留守托付给老人看管。不少老人自己所受教育不多,无法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三)学校原因
  现行的教育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学校间在竞争,社会和家长都要求学校看重学生学习的分数。因此,学校、教师也就被迫急功近利抓分数、抓成绩,没有把时间分配到费时而又短期不易见到效果的“阅读”上来。同时,多数教师也认为阅读费时又见不到短期效果,还不如多做些应考的试卷,因此,存在着一些操作上的误区。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1)教法传统,死扣教材。(2)偏分数,轻能力。
  二、主要措施
  建构主义在学生观上,强调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特别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不是靠补课,也不是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是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来提高学习能力。这正如“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感到乐从中来,也真正地让他懂得如何掌握学习的真本事。
  时代发展变化了,作为新一代的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改变思维、改变方式,以新适新,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读书环境,让学生“快乐”地阅读,使学生在偏离了的轨道上逐渐回归。
  为了达到让学生“乐于”读书的目的,我们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更新理念,改变教法
  1.更新学校、教师的理念。要想教师更新思想、改变理念,首先要提高学校和教师对阅读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巨大作用。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年的教育工作经历认识到:“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就是扩大阅读范围,要经常让学生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美的东西。”因此,学校要给教师多提供学习和更新理念的机会。比如,韩兴娥老师的《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就是一本实践性很强并能深受启发的读本。另外,学校要多让教师走出校门,多观摩,多交流。
  2.转变家长、学生的观念。第一步,要让家长、学生树立阅读观念。说起巧克力,你会想到纯真的浪漫;提起钻石,又会让你联想到烂漫的爱情。这些联想,并不是商品固有的特性,而是广告宣传在悄然控制了你的意识。人的意识、理念,必须要用大量的宣传发动工作来铸就。因此,教师在新学期应当尽快召集家长开座谈会,对家长先进行动员和发动,使家长树立阅读观念。第二步,发动学生捐书、创建班级图书柜。教师可组织发动家长、学生捐书建立班级图书柜。虽然这样捐的书也许良莠不齐,但营造了氛围,并将这种氛围渗透到了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图书柜的建立,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另一方面,又集中了学生进行读书交流、谈论的范围,并以此为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从每个学生所捐的“书”这道窗口中,了解学生已有的阅读经历,有利于下一步指导学生挑选阅读书目。实践证明:新学期开始时,就开始进行有一定指向意味的宣传、发动,再适时提出阅读的任务、要求,就能顺利达成目标。
  此外,教师还应切记:千万不能一开始就提出学生最害怕的作文,以至于将学生的快乐心情赶得无影无踪。上好阅读第一课,是中学语文学习最为关键的一课。
  (二)完善机制,加强指导
  1.挑好读本,事半功倍。教师应帮助学生精心挑选阅读书目,从硬件上进行良好的贮备。余秋雨先生说过:“现在的阅读不是做加法而是要做减法。”他的意思是说:现在的很多作品太次太烂,读了不会有益反而生害。有些书学生一沾上就好比染上了毒品,所以在读本的挑选上一定要把好关。具体来说,我们一般分三步调书:第一步,初一阶段就是学生捐书,要做好挑选和登记。第二步,就是初二购买一批《六角丛书》进行置换和补充。在这批书中,我们也是进行了精心的挑选和搭配,力争种类多样。第三步,就是在初二下学期开始引入《意林》的合订本,一直到初三再次提升阅读的层次,将《意林》扩展到《格言》《读者》《青年文摘》等种类。   正确的做法是:一是教师精心挑选书目,并通过家长委员会购书实施购书计划,比如《六角丛书》《意林》等。教师还应及时对图书柜的书籍进行置换和补充。二是要丰富阅读的“种”跟“类”,除了读书外还可读报。这样做是为了引进读本的“活水”,最大限度地把学生引进“阅读”的大门。也许有部分学生对纯文学不太感兴趣,但可能对生物、科学感兴趣;有的学生对生物、科学不感兴趣,但有可能对军事、地理感兴趣;某些学生对一本厚厚的书望而生畏,但对付一张薄薄的报纸还是绰绰有余的。总之,读本避免单一,是为了第一时间将尽可能多的学生领进阅读的“大门”,然后找机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多渠道产生实现阅读的主观愿望。
  2.形成制度,确保时间。这一点,一定要得到学校、年级和班主任的支持。在时间上,每个星期都必须安排有一节以上的阅读课,并制定严密的读书制度要求,不流于形式。早读课时间除了读课文外还引入读报机制(如阅读版的《语文周报》),每日课前读报(如《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教师可按学号每天安排一名读报员,将每天的新闻,或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摘要公示在黑板的一角,课前简要宣读。要强调的是:要落实这些读报、看报计划一定要形成制度,安排固定的时间,并需要班主任和班干部的大力配合。
  3.拓宽渠道、走出课堂。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以及家里的网络设备。在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良好的阅读自觉性以后,我们就尝试着将学生放到图书室或电子阅览室去上阅读课,并定期开展主题阅读交流课,让学生按主题来进行阅读。这样做的好处有:一是将课内和课外衔接;二是将阅读的内容加深拓宽,提高阅读的层次和欣赏的水平;三是通过课堂渗透一些具体的阅读方法交给学生;四是通过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他们的成就感,也给其他学生形成“榜样”作用;五是学生在查找、收集和整理阅读材料的过程中,不光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愉悦,也会体会到一种成就感。
  例如,在初二下学期时,在学习了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一课之后,我们设计了一堂阅读指导课《再塑生命——给心灵洒满阳光》。主题阅读课的开展,强化了阅读的地位,给学生明确了方向,学生在课余时间查书籍、找资料,写感悟,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增添了强大的动力。
  4.定期开展读书读报竞赛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竞赛的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很有效的手段。阅读活动自然也不例外,这比硬性规定、行政检查的效果要好得多。如定期举办“读书月”活动(或竞赛)是为了激发学生对书籍的热爱,培养他们阅读的习惯,并帮助他们集中地交流各种好的读书方法和心得体会,以便形成关乎阅读的“羊群”效应。
  (三)指导方法,提高效率
  当今,研究阅读方法的材料很多。阅读虽有法,但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方法是最关键的,也是必须遵循的原则。在具体教学中,我选择比较实用的几种方法交给学生,这样不仅能降低学生读书的难度,还让学生觉得有迹可寻、有路可走。比如,全读法和分读法。全读法就是一口气将整本书读完,而对于比较生疏,或较难读的,可一部分一部分地读,这就是分读法。分读法又可分为:(1)逐段读。(2)渐进读。即先读第一段,接着读第二段,再一、二两段连读,然后是第三段,将一、二、三段连起来读,以此类推,直至全部读完为止。(3)反复读。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必须使用全读法,从头读到尾。下面,我介绍几种最常用的阅读方法。
  1.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而采用的。比如,在进行主题性阅读时,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就需要采用略读法。如学习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时,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人类与地球与自然的密切关系,需要阅读相关资料或上网查阅资料。这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这就要求学生在查找资料时先采用“浏览”的方法,以便快速地查阅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虑地阅读的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值得细细品读。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在学习这篇美文的时候,教师就要指导学生精读。如在“春草图”中有一句话:“小草偷偷地从草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从小草的情态、质地、颜色等方面写出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在分析的时候,教师就要进行很透彻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作者是如何表现小草的生命力的。又如,在“春花图”中有一句话:“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在赏析这句的时候,教师应让学生具体体会“闹”字到底比“叫”字好在哪里。对此,教师可以找几名学生模仿蜜蜂和蝴蝶的“叫声”及“闹声”,使学生从听觉和视觉多方面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这就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使口、眼、耳、心、手结合在一起,边读,边想,边批注,抓细节,逐渐养成在阅读过程中“精雕细琢”的习惯。
  3.思考性默读。在学生默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小学,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因此,学生掌握了思考性默读法,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都会得到明显提高。
  4.摘抄评价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做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甚至是小故事,学生都可以摘录下来,存进自己设立的“作文贮备库”中。这样,初中三年下来,学生一般都能收获起码5大本厚厚的摘抄和心得体会,这为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和故事的素材积累。   5.写心得体会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因为古人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经验是无须怀疑的。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后,用随笔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就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快得到提高。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阅读。读完后,教师可让学生迅速说出它的主要内容。在阅读的速度上,教师也要提出要求,即最低限度要达到每分钟500字。此外,教师还应开展“比比谁讲的多”等活动来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经过训练,学生基本上达到这一标准,部分学生还能达到每分钟700-800字以上。学生对一门学科激发了兴趣,掌握了学习方法,提高了思维理解能力,教师还用担心学生学不好这门学科吗?
  实践证明:经过了这一系列系统阅读训练的学生,语文学业中考测试可以消灭“差生”,即没有50分以下的学生,也就是在150分值中没有80分以下的学生。做到这一点,对于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是不容易的。事后,我对高中学生调查回访他们对在初中阶段所进行的阅读训练方面的意见。多数学生认为:幸好初中阶段读了一些书,高中根本没时间读。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是“吃老本”。
  (四)常保兴趣,摒弃功利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华尔特·克勒斯涅克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事,可以发挥智力潜能的80%以上;而做不感兴趣的事情,则只能发挥智力潜力的20%左右。”因此,兴趣是我们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精心呵护的东西。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要保护好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为了达到让学生“乐于”读书的目的,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目标明确,反对急功近利。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清楚一个目标:虽然语文学习体现在“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写”是最终极的目标,但我们绝不能急功近利,一开始就进行大量的作文训练。作文是一项费心的活动,在学生没有进行阅读贮备的情况下是绝不能生硬地进行作文训练的。一开始就进行作文的训练,就会一棒子把学生打晕,学生就会谈“文”色变,更谈不上有兴趣和具备积极的心态来对待作文。这样的作文即使写了,也最多是为了完成任务,干巴巴拼凑的一堆文字,没有生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要做到:(1)先进行语言材料的积累贮备:将经典语句或故事进行摘抄,或做成卡片或手抄报,为学生日后的写作训练提供第一手鲜活的语言和故事材料。(2)提倡写读后感、观后感以及点评。一是鼓励读书,然后将读书的感悟写成读后感。这样就无形中降低了动笔的难度,因为有感而发,比硬逼着学生完成一篇干巴巴的作文效果要好得多。二是在时间宽松的时候,“奖励”学生看一场电影,看完后要求学生写观后感。只要电影的内容是学生喜欢的,那么,学生是很乐意完成一篇内容丰富而又精彩的观后感的。三是在学生读报的过程中要求选一、二篇学生自己最喜欢的文章写点评。字数不要求多,五十字左右就够了,目的是引导学生读。读得多了,学生的感悟自然就会深刻。初一阶段,除了完成必要的大、小考试的作文外,教师不必额外布置作文。因为通过以上手段,学生在大量阅读之中已不知不觉锻炼了文笔,平时只需要完成读后感的写作、写报纸的点评和摘抄就足够了。教师千万不能急于对学生进行作文的训练。因为,如果一开始就把目标定得太高,学生有了压力,自然就会有抵触情绪,就没有了学习语文的动力和兴趣,哪谈得上有“快乐”的心情去欣赏、去品味,甚至去创造呢?
  通过以上实践,学生的阅读面广了,阅读能力提高了,速度加快了,阅读兴趣和习惯也日渐形成。课余时间,学生把兴趣都放在课外阅读上,使得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写作素材也丰富了,阅读真正成了学生们的精神乐园。
  2.精心引导,量体裁衣。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教师是文本和学生的中间媒介,教师的角色就是引导、组织、指导。具体来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1)室内引读。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读本也不能要求统一,要有针对性。在引导学生用心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会察言观色,要给学生找到真正合胃口的读本。一般来说,男生比较喜欢军事、体育、生物、科学等内容方面的阅读,女生则比较钟情于故事性强的文学类的书籍。这就要求教师区别对待学生阅读方面的个性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引导。教师针对课堂教材文本反而不宜讲得太细太多,更不要挖得太深,而应多放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个引路人,只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2)引导网上阅读(包括学校的电子阅览室和家里的网络以及学生自己的手机、iPad等)。虽然电子网络这些新科技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但也可以发挥它的长处——那就是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对它们的喜爱和迷恋,将一些好的阅读作品下载,然后装入学生的电脑、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中,“诱导”学生阅读。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师生同读一本书”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此来引导学生阅读。读完后,教师和学生一起交流心得体会,让阅读变成教师和学生之间情感、知识等多方面沟通的桥梁。学生亲其师,自然会乐于信其道。(3)引导拓展自读。从初二开始,我们把《意林》合订本引进课堂,一学期每人订2本合订本的《意林》,把它跟课文有效衔接和补充,每周进行一节半课的阅读和半节课的摘抄。《意林》中有着大量哲理性强、故事性强的文章,读完后学生自行交换。每个学期一个学生至少能读完4本合订本的《意林》。中段考后,我们会组织2个班的学生,将书进行交换阅读,这样,读得快的学生一学期可以读完8本《意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学校里学习的许多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但是人的思想接触过的文化财富,会在我们的心灵里留下痕迹。”因此,语文教学要倡简,要回归本色,要多读、多看、多积累,要将“大剂量”的“快乐阅读”摆在突出的位置。语文学习,要教给学生一生受用的东西,一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落实好了,实现好了,“语文味”也就体现出来了。由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开始得到尊重,激发了兴趣,培植了自信,绝大多数学生爱学语文,爱课外阅读,能坚持有计划课外阅读了。这样,整个初中语文教学慢慢形成了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新方式。
  在公开课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普遍现象,那就是教师说得越来越少了,学生说得越来越多了,教师成了学生的聆听者和引导者。而且,学生如果不赞同教师的意见,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了,甚至在一节公开课上还出现了学生与教师争辩的情况。在越来越宽松的课堂环境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逐渐变得善于在别人面前表现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对课外阅读的看法。部分学生开始有个性地学语文了。下面是我们对450名学生进行的一个阅读实践前后的一个调查结果对比,相关项目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例如,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人数增加了39.78%,写读书笔记、做摘抄的人数增加了一倍以上。(见附表1、2)
  总之,我们要以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让语文教学走上“快乐阅读”这条“回归”之路,让学生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绝伦、无可匹敌的突出特点,激发学生努力认真地学习、运用“母语”的积极性。高尔基说过:“读书,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伟大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学生阅读面拓宽了,视野自然开阔,同时也顿悟了作文之道。这才是理想的教育——能激活生命的潜能,能提升生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赵国忠.教师最需要的心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薛法根.推敲新课程课堂.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4]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薛法根.推敲新课程课堂.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6]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责编 张翼翔)
其他文献
东丽株式会社表示将在2014财年开始的3年问向碳纤维和其它纤维业务合计投资1.3X10^11日元(约合7.7X10^9元人民币)。
采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处理聚对苯撑苯并双(口恶)唑(PBO)纤维,并设计正交实验和剥离实验,通过测试改性前后PBO纤维与聚四氟乙烯(PTFE)膜之间的剥离强力和剥离功来反映粘结牢度,并验
结合试验研究、工程技术与施工体会,对混凝土结构后锚固连接技术若干问题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耐高温抗衰退摩擦材料及其加工方法,按照质量分数,所述面料包括钢棉44%~49%、重晶石7%~9%、芳纶1%~2%、合成石墨14%~16%、氧化铝3%~4%、摩擦粉3%~4%、轮胎粉2%~3%、树脂5%~6%、氧化镁2%~3
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利施工技术越来越成熟。加强施工质量的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还可以为国家和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一种聚芳噁二唑纤维纸蜂窝,所述聚芳噁二唑纤维纸蜂窝由聚芳噁二唑纤维纸经涂胶、叠层、利用热压机热压,制成蜂窝叠块;然后将所述蜂窝叠块通过拉伸机拉伸成蜂窝孔格后,在烘箱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高速公路车流量迅速增长,原有的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在部分地区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因此,有选择性的对高速公路进行改扩建已势在必行。如何在有限的资金情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纤维丝与金属线接头的连接方法,涉及一种碳纤维丝与金属的连接,按照下列步骤操作:①上浆:将导电浆加热到50~150℃进行稀释,把加热稀释后的导电浆涂抹在碳纤维丝
赫氏获得由Aerolia(Stelia Aerospace)颁发的“最佳技术研究合作伙伴”奖,以肯定双方在为下一代飞机的主要结构研究以及对HiTape先进碳纤维增强材料潜力的发掘发面所做出的共同
美术作为艺术教学的一门学科,更能体现学生的创造能力。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作为初中美术教师,我们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那么我们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呢?笔者接下来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贯彻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美术创新的环境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