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进三影堂展厅的大门,左手边就是顾长卫的展出作品。有趣的是,看展览时很多人都争先与他合影,听他阐述的作品却寥寥无几。作为导演和摄影师,他被大众熟知,作为艺术家,就像他说的“我是来玩的”。虽然有“玩票”性质,但顾长卫和艺术圈离得不远。他和三影堂的创始人之一荣荣私下是好友,经常出现在开幕式上,帮摄影师的画册写评语,自己出现在某知名艺术家镜头中。
顾长卫是从工作室赶过来做采访的。他正在做《微信时代的文艺爱情》的电影后期,广告语“爱他或者恨他,就送他去文艺圈”不知是否为导演心声。顾长卫本人这样解释:“爱他,就送他去文艺圈,因为那里有梦;恨他,就送他去文艺圈,因为那里也有噩梦。让我们一起贱入佳境吧。”带着放松的玩耍心态,参加艺术圈的活动,没准也会办个展,顾长卫在艺术圈也是“贱入佳境”
希望钱变成美好的可能
三影堂原定的展览被放鸽子,荣荣干脆“破罐破摔”,策划了一个“三无展览”,营造一种轻松自由开放的环境,并且凭借好人缘,十几天就拉来了高波、冯梦波、韩磊、蒋鹏奕、蒋志、九口走召、颜磊、杨福东等几十位艺术家。
还有半路加入展览的导演顾长卫,带来了他对影像艺术的突破。他将100元人民币进行扫描,局部放大,形成若隐若现的陌生图像,在他看来,这组图像试图“了解设想序列和编码的意义和可能性”,他的创作初看与影像无关,但恰恰通过观者距离画作远近的关系,探索了与影像直接关联的视觉变化。这一切在荣荣看来都突破了影像固有的常规,“实验影像就不应该是局限于用照相机拍摄下来的,虽然媒材多样,却表明了影像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在四五年前,顾长卫就断断续续有了这个作品的想法,但一直忙于拍戏,作品也就此耽搁了。从小学画的他,喜欢仔细地观察事物细节。选择人民币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它常见又长久被人忽略。“人们喜欢人民币,因为可以购买东西。但它其实很可爱,有很多故事。每一张有编号的人民币都有自己的价值,独特的经历,江湖历史。它是当下最流行的东西,上面印着的毛主席头像,却又蕴含隐约可以辨认的过去。我做这个作品是希望人民可以有机会审视,打量它。”
有了這个想法后,顾长卫就想“什么时候人们会仔细打量这张钱”——在银行的收款台时,柜员会仔细地看它,用手摸摸盲点,把它放到亮处看看水印,然后是过机器检验。虽然足够细心,但那也不过是确认是不是假币,能不能有使用价值。“在我看来这司空见惯的纸,承载的是甜蜜、残酷,让我觉得很有信仰追求,仔细看看它吧,哪怕是局部”。从常见的物件中,看到浪漫和生死,顾长卫简直把一张纸币当做一部电影来看。
这让我想起上小学的时候,那时收学费还没有打款之类的讲究,统一拿小信封把钱装好,每张五十和一百上面用铅笔写好自己的班级和名字,交给老师。一张纸币可以留下很多印记,很多指纹,这些经手的痕迹都是一个个故事。
顾长卫在放大的人民上选取了三个点:分别是毛主席的头发、水印附近和编号。这张钱是从几百张中选取的,现在还好好放在顾长卫的钱包中。采访时,顾长卫拿出这张钱,抬高,对着阳光给我指“你看每张水印都不是完全一样的”。我不信,拿出自己钱包中的百元大钞,对着阳光看起来,然后听他说,“水印不像红色毛主席像那么稳定,而是有细微的差别。你看我这张水印的毛主席比较慈祥,你那张因为有污渍,所以显得嘴角有伤”。
这一组三张的作品,如果没有那组编号,记者很难辨认出这是人民币。顾长卫选这张人民币,也有一个原因,它的编号开头是PS,“带着很强的时代特色”。在他看来,“人的一生都会被编号左右,人有了编号就有了权利”。每个人到这个世界上都被授予一个编号:小孩出生时会套一个圈,上面写着号码。你告别这个世界时,也要消掉身份证等等。不要小看一组数据,你没有手机号,很多人联系不上你。银行密码记错一位,就取不了钱。身份证少一位,你也登不了机。
钱和编号,好像构成了一个人来到世界上的全部保障。但顾长卫想问:那信仰呢?一张红色纸钞让很多人对它顶礼膜拜,就像红色的布会让斗牛激动,今天这张纸也让很多人激动,为它铤而走险。顾长卫眼中的人民币,信仰的符号在巧妙地重合,从一张钱中看到过去和现代的信仰。
从之前时代走过来的人,都对毛主席有着不一样的情感。顾长卫也不例外,他家里收藏了两幅作品,都关于毛主席。一件是2000年初荣宝斋拍卖时购入:毛主席1957年在苏联时,住在克林姆林宫中,一位苏联画家画的毛主席钢笔速写,1957年正好也是顾长卫出生的年份。还有一件是拍《孔雀》的时候,在安阳的人民文化宫,顾长卫看到库房中有一个尺寸很大的毛主席画像,是“文革”时期的绘画作品。因为年代很久显得斑驳,上面还有线绳缝合的痕迹。
“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但没有信仰也不行。希望钱可以变成美好的可能。就像我作品中局部的红色线条,激烈、热情、生长、火焰蔓延”。
艺术让我有理由地去寂寞
开展那天,顾长卫在画廊中走了一圈,觉得谁的作品都特别好,都值得学习。因为拍电影,画画是耽误下来了,但他很感谢绘画,跟电影结缘也因为它。我打趣顾长卫,第一次参加展览不是油画展,而是影像展。他呵呵笑着说以后会办个展也不一定呢。
顾长卫话不多,经常要停下来思考,蒋雯丽在采访中就自曝说喜欢他的沉默寡言。小时候的他,更加不合群,绘画就成为他与世界、自己沟通的方式。“艺术就是让我有理由地去寂寞”。他从小学二年级开始画飞机,也没人教他,就自己瞎画。那个年代男孩想当飞行员,跟现在男孩想当超级英雄一样,都是超级炫酷的英雄。
他上初中时正好赶上“文革”,学校活动很多,他依据爱好加入了美术小组。美术小组需要和小朋友一起作画,开始只要有人站在他背后就手抖,之后他锻炼得好多了。顾长卫说那时画得最多的是速写,走哪儿画哪儿,即便是跟大家坐在一起开会,他也会把会场上的人逐个画一遍。他跟记者炫耀,“我小时候骑自行车都能画,双手撒把,光用脚蹬,手上画画”,幸好当时城市没有这么拥堵,要不就得当社会新闻上的反面教材了。
顾长卫的速写真的很“速”,两三分钟就能出一幅。就这样,每礼拜花两个下午的时间去美术小组上课,学了一年多,另外也参加少年宫绘画班。“我就想一直画画,也很安心自己有这样一个特长”。
俗话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顾长卫赶上电影学院招生,而且考试的题目就是画画。这“撞在枪口”上的好事,就被顾长卫赶上,顺利考入了电影学院。他一直说自己运气很好,一路摄影干到业内观众交口称赞。从2000年开始挂机,不当摄影师,2002年开始拍《孔雀》。“其实画画对当摄影师、做电影特别有帮助,因为它是很基本的东西,让你去观察、分析、理解事物的过程。画画的时候,几分钟画一个速写,几个小时画一个人像,特别锻炼我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有了自己儿时的受益,顾长卫很注意对孩子的美育教育。他的小孩是艺术展的常客,顾长卫经常带着孩子去798,草场地看展览。“小孩子嘛,注意力不集中,看会儿就不耐烦了”,为了让孩子专注,他不仅自己和孩子一起写生,有不错的美术工作坊,他们也尽量参加。慢慢地也把他童年那股绘画的瘾给勾出来了,三影堂的展览只是他迈开的第一个小步。
在做导演后,顾长卫对影片的宣传、票房收益越来越关注,以前可能更多地以纯粹的艺术角度考量自己的作品,现在必须顾及这些外在的因素。顾长卫打算把绘画捡起来,不只是和孩子画风景画,而是自由地创作。“不用顾忌其他太多,不会被创作以外的事情牵绊到。那种艺术创作才能更诚实地面对自己”。
顾长卫是从工作室赶过来做采访的。他正在做《微信时代的文艺爱情》的电影后期,广告语“爱他或者恨他,就送他去文艺圈”不知是否为导演心声。顾长卫本人这样解释:“爱他,就送他去文艺圈,因为那里有梦;恨他,就送他去文艺圈,因为那里也有噩梦。让我们一起贱入佳境吧。”带着放松的玩耍心态,参加艺术圈的活动,没准也会办个展,顾长卫在艺术圈也是“贱入佳境”
希望钱变成美好的可能
三影堂原定的展览被放鸽子,荣荣干脆“破罐破摔”,策划了一个“三无展览”,营造一种轻松自由开放的环境,并且凭借好人缘,十几天就拉来了高波、冯梦波、韩磊、蒋鹏奕、蒋志、九口走召、颜磊、杨福东等几十位艺术家。
还有半路加入展览的导演顾长卫,带来了他对影像艺术的突破。他将100元人民币进行扫描,局部放大,形成若隐若现的陌生图像,在他看来,这组图像试图“了解设想序列和编码的意义和可能性”,他的创作初看与影像无关,但恰恰通过观者距离画作远近的关系,探索了与影像直接关联的视觉变化。这一切在荣荣看来都突破了影像固有的常规,“实验影像就不应该是局限于用照相机拍摄下来的,虽然媒材多样,却表明了影像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在四五年前,顾长卫就断断续续有了这个作品的想法,但一直忙于拍戏,作品也就此耽搁了。从小学画的他,喜欢仔细地观察事物细节。选择人民币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它常见又长久被人忽略。“人们喜欢人民币,因为可以购买东西。但它其实很可爱,有很多故事。每一张有编号的人民币都有自己的价值,独特的经历,江湖历史。它是当下最流行的东西,上面印着的毛主席头像,却又蕴含隐约可以辨认的过去。我做这个作品是希望人民可以有机会审视,打量它。”
有了這个想法后,顾长卫就想“什么时候人们会仔细打量这张钱”——在银行的收款台时,柜员会仔细地看它,用手摸摸盲点,把它放到亮处看看水印,然后是过机器检验。虽然足够细心,但那也不过是确认是不是假币,能不能有使用价值。“在我看来这司空见惯的纸,承载的是甜蜜、残酷,让我觉得很有信仰追求,仔细看看它吧,哪怕是局部”。从常见的物件中,看到浪漫和生死,顾长卫简直把一张纸币当做一部电影来看。
这让我想起上小学的时候,那时收学费还没有打款之类的讲究,统一拿小信封把钱装好,每张五十和一百上面用铅笔写好自己的班级和名字,交给老师。一张纸币可以留下很多印记,很多指纹,这些经手的痕迹都是一个个故事。
顾长卫在放大的人民上选取了三个点:分别是毛主席的头发、水印附近和编号。这张钱是从几百张中选取的,现在还好好放在顾长卫的钱包中。采访时,顾长卫拿出这张钱,抬高,对着阳光给我指“你看每张水印都不是完全一样的”。我不信,拿出自己钱包中的百元大钞,对着阳光看起来,然后听他说,“水印不像红色毛主席像那么稳定,而是有细微的差别。你看我这张水印的毛主席比较慈祥,你那张因为有污渍,所以显得嘴角有伤”。
这一组三张的作品,如果没有那组编号,记者很难辨认出这是人民币。顾长卫选这张人民币,也有一个原因,它的编号开头是PS,“带着很强的时代特色”。在他看来,“人的一生都会被编号左右,人有了编号就有了权利”。每个人到这个世界上都被授予一个编号:小孩出生时会套一个圈,上面写着号码。你告别这个世界时,也要消掉身份证等等。不要小看一组数据,你没有手机号,很多人联系不上你。银行密码记错一位,就取不了钱。身份证少一位,你也登不了机。
钱和编号,好像构成了一个人来到世界上的全部保障。但顾长卫想问:那信仰呢?一张红色纸钞让很多人对它顶礼膜拜,就像红色的布会让斗牛激动,今天这张纸也让很多人激动,为它铤而走险。顾长卫眼中的人民币,信仰的符号在巧妙地重合,从一张钱中看到过去和现代的信仰。
从之前时代走过来的人,都对毛主席有着不一样的情感。顾长卫也不例外,他家里收藏了两幅作品,都关于毛主席。一件是2000年初荣宝斋拍卖时购入:毛主席1957年在苏联时,住在克林姆林宫中,一位苏联画家画的毛主席钢笔速写,1957年正好也是顾长卫出生的年份。还有一件是拍《孔雀》的时候,在安阳的人民文化宫,顾长卫看到库房中有一个尺寸很大的毛主席画像,是“文革”时期的绘画作品。因为年代很久显得斑驳,上面还有线绳缝合的痕迹。
“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但没有信仰也不行。希望钱可以变成美好的可能。就像我作品中局部的红色线条,激烈、热情、生长、火焰蔓延”。
艺术让我有理由地去寂寞
开展那天,顾长卫在画廊中走了一圈,觉得谁的作品都特别好,都值得学习。因为拍电影,画画是耽误下来了,但他很感谢绘画,跟电影结缘也因为它。我打趣顾长卫,第一次参加展览不是油画展,而是影像展。他呵呵笑着说以后会办个展也不一定呢。
顾长卫话不多,经常要停下来思考,蒋雯丽在采访中就自曝说喜欢他的沉默寡言。小时候的他,更加不合群,绘画就成为他与世界、自己沟通的方式。“艺术就是让我有理由地去寂寞”。他从小学二年级开始画飞机,也没人教他,就自己瞎画。那个年代男孩想当飞行员,跟现在男孩想当超级英雄一样,都是超级炫酷的英雄。
他上初中时正好赶上“文革”,学校活动很多,他依据爱好加入了美术小组。美术小组需要和小朋友一起作画,开始只要有人站在他背后就手抖,之后他锻炼得好多了。顾长卫说那时画得最多的是速写,走哪儿画哪儿,即便是跟大家坐在一起开会,他也会把会场上的人逐个画一遍。他跟记者炫耀,“我小时候骑自行车都能画,双手撒把,光用脚蹬,手上画画”,幸好当时城市没有这么拥堵,要不就得当社会新闻上的反面教材了。
顾长卫的速写真的很“速”,两三分钟就能出一幅。就这样,每礼拜花两个下午的时间去美术小组上课,学了一年多,另外也参加少年宫绘画班。“我就想一直画画,也很安心自己有这样一个特长”。
俗话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顾长卫赶上电影学院招生,而且考试的题目就是画画。这“撞在枪口”上的好事,就被顾长卫赶上,顺利考入了电影学院。他一直说自己运气很好,一路摄影干到业内观众交口称赞。从2000年开始挂机,不当摄影师,2002年开始拍《孔雀》。“其实画画对当摄影师、做电影特别有帮助,因为它是很基本的东西,让你去观察、分析、理解事物的过程。画画的时候,几分钟画一个速写,几个小时画一个人像,特别锻炼我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有了自己儿时的受益,顾长卫很注意对孩子的美育教育。他的小孩是艺术展的常客,顾长卫经常带着孩子去798,草场地看展览。“小孩子嘛,注意力不集中,看会儿就不耐烦了”,为了让孩子专注,他不仅自己和孩子一起写生,有不错的美术工作坊,他们也尽量参加。慢慢地也把他童年那股绘画的瘾给勾出来了,三影堂的展览只是他迈开的第一个小步。
在做导演后,顾长卫对影片的宣传、票房收益越来越关注,以前可能更多地以纯粹的艺术角度考量自己的作品,现在必须顾及这些外在的因素。顾长卫打算把绘画捡起来,不只是和孩子画风景画,而是自由地创作。“不用顾忌其他太多,不会被创作以外的事情牵绊到。那种艺术创作才能更诚实地面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