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穿过河流

来源 :长江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wei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城市的夜晚与别的城市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家旁的那条河流,春潮暗涌——春的手指以看得见的速度轻轻一弹,最后一片河冰便碎了。河水失去束缚,突然涨高,哗啦啦的响声搏动了夜的沉寂,天空的星星一颗颗嵌入跃动的波纹里。
其他文献
萧红的作品中存在着丰富的地域文化,立足于东北具有特色的文化因素,探析萧红的思想与情感,这无论是对于丰富东北地域文化研究,还是萧红相关研究,都有一定的益处。本文从女性意识、批判意识及家园情怀三方面入手,研究了萧红小说的地域文化书写与思想蕴涵。
阿伦特在《人的境况》一书中对“技艺人”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刻解释,这一概念在阿伦特技术观里主要体现。纵观整个《人的境况》,阿伦特对“技艺人”持两面态度,既肯定了“技艺人”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认为它将事物工具化存在消极影响。同时,本文也将对阿伦特在“到底是人应当适应‘机器’还是机器应当适应人的‘本性’”问题上进行了探讨。
中方和西方文化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造成了影响。本文对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的翻译工作进行研究,分析中方和西方文化差异体现,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即加强对文化差异的认识与理解,协调统一异化和归化理论,旨在为译者提供参考,降低文化差异对翻译水平的影响。
记事写人的散文虽事和人各有侧重,但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作者的思想情感。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有三篇苏轼记事写人的散文,通过欣赏《方山子传》、《文与可画!\"谷偃竹记》和《游沙湖》中充满辩证、达观成分的趣事,可深刻地体会到成就方山子、文与可和庞安常的不是强大的本领和独门绝技,而是他们超脱的人生价值观,从而使方山子、文与可和庞安常成为苏轼钦慕和学习的榜样,也成为与作者精神相通的灵魂至交,这是师生教学最为关注的内容,也是探究人物形象的着力点。
《向警予之歌》和《中国,一个老兵的故事》是诗人刘益善创作的两部长诗。在这两部长诗中,诗人刻画了两位光芒照人的民族英雄形象,表达了对革命先贤和时代楷模崇高信仰的礼赞,展现出诗人刻画英雄人物、驾驭宏大题材的深厚艺术功力,以如椽之笔谱写了一曲弘扬理想信仰与民族精神的英雄赞歌。一、宏大叙事背后的重大政治主题表达《向警予之歌》歌颂的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女中央委员、第一任妇女部长、革命烈士向警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