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建设逐渐应用于各行各业。而在院校中。校园信息化建设能够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有助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校园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与实践
一、信息化的内涵及作用
信息化就是在经济、科技和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强调课程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把21世纪人才必备的一些基本素质设置在课程的目标里面,如收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交往、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的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都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标志性变化。也是实施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变原来单一的、被动的、死记硬背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学习的方式;如何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如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如何满足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所有这些,将关系到课改的成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
3、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倡导面向未来的、以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观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二、教师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方式的改变
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课程模式中的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教师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把各式各样的学生按自己的思路“格式化”,最终成为规范的、知识渊博的、但已没了创造性的所谓合格、甚至优秀的人才。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强调用情节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在设计各个教学环节中,我们要求实验教师重点考虑了设计什么样的问题及问题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我们要提供什么资源,如何表现;什么资源要同学们自己查找,如何引导学生搜索,如何整理总结、如何进行体悟与反思。
2、重建教学方式 重构教学应用
有人说,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对未来教师最大的挑战。比如研究性学习,学生要进行有效的研究,就要求作为“参与者与指导者”的教师首先应该是研究者。这意味着教师要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时,他的基本做法是,分解知识、技能,并有效组织呈现部分甚至整体,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传授的知识,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而在探究性课程上,情形则大不一样。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不断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利用信息技术先进的教学手段,展示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诱发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对信息技术学习要有稳定的兴趣,或是学习信息技术的成功,或是老师引人人胜的教学情景,或是先进的教学手段等诸多因素形成的。
3、摸索出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在研究过程中,研究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课件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的特点,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做铺垫。
2).重视操作,给予学生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机会: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进程,是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学生自主性的一种体现,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有很多新思想、新发现就是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在美国,许多博物馆的门口都写着这样一句话:听了,忘记了;看了,记住了;动手,理解了。由此可见,动手操作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基本掌握了信息技术的运用,教师要给学生以自主的空间、选择的机会、展示的舞台。
3).运用信息技术条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由下面五个板块构成: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一讲解新课一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反映了“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是“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的缺点是明显的,就是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这与现代提倡的教学观相违背,对此我们需要有机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充分利有利用多媒体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先后总结出两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校园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与实践
一、信息化的内涵及作用
信息化就是在经济、科技和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强调课程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把21世纪人才必备的一些基本素质设置在课程的目标里面,如收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交往、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的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都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标志性变化。也是实施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变原来单一的、被动的、死记硬背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学习的方式;如何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如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如何满足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所有这些,将关系到课改的成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
3、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倡导面向未来的、以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观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二、教师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方式的改变
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课程模式中的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教师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把各式各样的学生按自己的思路“格式化”,最终成为规范的、知识渊博的、但已没了创造性的所谓合格、甚至优秀的人才。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强调用情节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在设计各个教学环节中,我们要求实验教师重点考虑了设计什么样的问题及问题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我们要提供什么资源,如何表现;什么资源要同学们自己查找,如何引导学生搜索,如何整理总结、如何进行体悟与反思。
2、重建教学方式 重构教学应用
有人说,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对未来教师最大的挑战。比如研究性学习,学生要进行有效的研究,就要求作为“参与者与指导者”的教师首先应该是研究者。这意味着教师要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时,他的基本做法是,分解知识、技能,并有效组织呈现部分甚至整体,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传授的知识,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而在探究性课程上,情形则大不一样。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不断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利用信息技术先进的教学手段,展示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诱发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对信息技术学习要有稳定的兴趣,或是学习信息技术的成功,或是老师引人人胜的教学情景,或是先进的教学手段等诸多因素形成的。
3、摸索出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在研究过程中,研究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课件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的特点,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做铺垫。
2).重视操作,给予学生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机会: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进程,是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学生自主性的一种体现,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有很多新思想、新发现就是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在美国,许多博物馆的门口都写着这样一句话:听了,忘记了;看了,记住了;动手,理解了。由此可见,动手操作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基本掌握了信息技术的运用,教师要给学生以自主的空间、选择的机会、展示的舞台。
3).运用信息技术条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由下面五个板块构成: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一讲解新课一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反映了“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是“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的缺点是明显的,就是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这与现代提倡的教学观相违背,对此我们需要有机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充分利有利用多媒体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先后总结出两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