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2年1月23日,日本派大批军舰集结上海黄浦江口,操枪弄炮向中国军队示威,日军第一遣外舰队司令官兼驻沪特别陆战队司令官监泽幸一满脸杀气地扬言“四小时可占领上海”。28日夜,日军对中国闸北驻军发动突然袭击。驻沪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淞沪警备司令戴戟等指挥下,奋起反击,第一次淞沪抗战爆发。
就在这一间隙,南京中央大学法律系刚毕业不久的一位叫陈梦家的青年,出于对日寇义愤与爱国热情,毅然与三位同学一道,从南京星夜兼程,奔赴上海近郊南翔前线投军,加入了十九路军抗击日寇的行列。3月底,随着战事趋于缓解,陈梦家回到南京,旋受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闻一多邀请赴青大任助教。
陈梦家(1911—1966),原籍浙江上虞县,生于南京一个客居的牧师家庭。少年时代,陈氏就显示出驾驭文字的过人才华。1927年夏刚满16岁,就以同等学力考取中央大学法律系,同时开始创作新诗。1931年初出版了成名作《梦家诗集》,此时尚不满20岁。
当闻一多于1927年到中央大学任文学院院长时,陈梦家正好进入这座学府的大门,风云际会,使他接近了身为著名诗人的闻一多,并很快成为闻氏最得意的门生。
在闻一多的热心指点下,颇具文才的陈梦家步上了诗歌与戏剧创作之路。1928年,闻一多向刚刚创办的《新月》月刊推荐了陈梦家创作的剧本《金丝笼》和《药》,随后又推荐了几篇诗作。自此,陈梦家成为新月派的一员,并逐渐成长为新月派后期一员健将。当时在社会上曾一度引起广泛瞩目的《新月诗选》,即为陈梦家选编。
受邀的陈梦家来到青岛后,颇为闻一多所器重。
许多年后,曾在青岛大学任教授兼图书馆馆长的梁实秋回忆说:“ 陈梦家是很有才气而不修边幅的青年诗人,一多约他到国文系做助教,两个人颇为相得。有一天他们踱到第一公园去看樱花,走累了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去休息,陈梦家无意中正好坐在路旁一个‘招募新兵’的旗子底下,他蓬首垢面,敞着胸怀,这时有一个不相识的老者走了过来缓缓地说‘年轻人,你什么事不可干,要来干这个!’一多讲起这个故事的时候,他认为陈梦家是过于名士派了。有一次一多写一短简给他,称之为‘梦家吾弟’,梦家回称他为‘一多吾兄’,一多大怒,把他大训了一顿,在这种礼节方面,一多是不肯稍予假借的。”
除了陈梦家,当时闻一多在学校中还喜爱一位叫臧克家的学生诗人,并不遗余力地加以提携。
臧克家乃山东诸城臧家庄人,于1930年考入青岛大学外文系,后因苦爱写诗作文,经闻一多同意转入中文系,自此臧“成为闻一多先生门下的一名诗的学徒”。每当写了自己认为值得一看的诗,便请闻一多批阅,闻总是拾起红锡包香烟,自己先吸上一支,尔后客气地让臧吸一支。两人一边吸着烟,喝着茶,一面谈论诗稿。只要闻一多看上眼的诗稿,大多都推荐给《新月》发表,臧的成名作《难民》和《老马》,就是最先由《新月》推出而走红的。
据臧克家回忆,当时《新月》给的稿费极高,有一次发表了八行诗就给了他四块大洋,这几乎是他一个月的生活费了。臧氏在青岛大学的几年,凭着自己的才华与闻一多等人的指点,进步迅速,很快作为一颗耀眼的诗坛新星横亘在东海之滨的上空。闻一多在自己的书斋桌上放了两张相片,他时常对来访的客人指点着说“我左有梦家,右有克家”,言语间不无得意之色,闻一多门下有“二家”之说在校园里渐渐传开。
此前,闻一多在武汉大学任教时,其兴趣已转向中国文学特别是杜诗的研究,由诗人转变为学者,这是他一生中的一个重大转变。
到了青岛大学,闻一多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诗经》与《楚辞》上,在青岛的几年里,除了写过一首著名的《奇迹》之外,很少再写新诗。尽管如此,由于他的诗名已是窗户棱子吹喇叭——名声在外,芸芸众生们对其属望仍很殷切,在诗坛渐露头角的臧克家于一次随闻一多散步时曾直言相劝:“先生您应该写诗呵,为什么不写了?”闻听罢,略带感慨地答道:“有你和梦家在写,我就很高兴了。”
就在这一间隙,南京中央大学法律系刚毕业不久的一位叫陈梦家的青年,出于对日寇义愤与爱国热情,毅然与三位同学一道,从南京星夜兼程,奔赴上海近郊南翔前线投军,加入了十九路军抗击日寇的行列。3月底,随着战事趋于缓解,陈梦家回到南京,旋受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闻一多邀请赴青大任助教。
陈梦家(1911—1966),原籍浙江上虞县,生于南京一个客居的牧师家庭。少年时代,陈氏就显示出驾驭文字的过人才华。1927年夏刚满16岁,就以同等学力考取中央大学法律系,同时开始创作新诗。1931年初出版了成名作《梦家诗集》,此时尚不满20岁。
当闻一多于1927年到中央大学任文学院院长时,陈梦家正好进入这座学府的大门,风云际会,使他接近了身为著名诗人的闻一多,并很快成为闻氏最得意的门生。
在闻一多的热心指点下,颇具文才的陈梦家步上了诗歌与戏剧创作之路。1928年,闻一多向刚刚创办的《新月》月刊推荐了陈梦家创作的剧本《金丝笼》和《药》,随后又推荐了几篇诗作。自此,陈梦家成为新月派的一员,并逐渐成长为新月派后期一员健将。当时在社会上曾一度引起广泛瞩目的《新月诗选》,即为陈梦家选编。
受邀的陈梦家来到青岛后,颇为闻一多所器重。
许多年后,曾在青岛大学任教授兼图书馆馆长的梁实秋回忆说:“ 陈梦家是很有才气而不修边幅的青年诗人,一多约他到国文系做助教,两个人颇为相得。有一天他们踱到第一公园去看樱花,走累了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去休息,陈梦家无意中正好坐在路旁一个‘招募新兵’的旗子底下,他蓬首垢面,敞着胸怀,这时有一个不相识的老者走了过来缓缓地说‘年轻人,你什么事不可干,要来干这个!’一多讲起这个故事的时候,他认为陈梦家是过于名士派了。有一次一多写一短简给他,称之为‘梦家吾弟’,梦家回称他为‘一多吾兄’,一多大怒,把他大训了一顿,在这种礼节方面,一多是不肯稍予假借的。”
除了陈梦家,当时闻一多在学校中还喜爱一位叫臧克家的学生诗人,并不遗余力地加以提携。
臧克家乃山东诸城臧家庄人,于1930年考入青岛大学外文系,后因苦爱写诗作文,经闻一多同意转入中文系,自此臧“成为闻一多先生门下的一名诗的学徒”。每当写了自己认为值得一看的诗,便请闻一多批阅,闻总是拾起红锡包香烟,自己先吸上一支,尔后客气地让臧吸一支。两人一边吸着烟,喝着茶,一面谈论诗稿。只要闻一多看上眼的诗稿,大多都推荐给《新月》发表,臧的成名作《难民》和《老马》,就是最先由《新月》推出而走红的。
据臧克家回忆,当时《新月》给的稿费极高,有一次发表了八行诗就给了他四块大洋,这几乎是他一个月的生活费了。臧氏在青岛大学的几年,凭着自己的才华与闻一多等人的指点,进步迅速,很快作为一颗耀眼的诗坛新星横亘在东海之滨的上空。闻一多在自己的书斋桌上放了两张相片,他时常对来访的客人指点着说“我左有梦家,右有克家”,言语间不无得意之色,闻一多门下有“二家”之说在校园里渐渐传开。
此前,闻一多在武汉大学任教时,其兴趣已转向中国文学特别是杜诗的研究,由诗人转变为学者,这是他一生中的一个重大转变。
到了青岛大学,闻一多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诗经》与《楚辞》上,在青岛的几年里,除了写过一首著名的《奇迹》之外,很少再写新诗。尽管如此,由于他的诗名已是窗户棱子吹喇叭——名声在外,芸芸众生们对其属望仍很殷切,在诗坛渐露头角的臧克家于一次随闻一多散步时曾直言相劝:“先生您应该写诗呵,为什么不写了?”闻听罢,略带感慨地答道:“有你和梦家在写,我就很高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