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但使物有悦人之美,使人有惜物之心。
金缮缮物,涅槃重生
“金缮”是用大漆作为黏合剂和塑形剂,再取适量的金粉在漆补之上加以修饰的一种工艺。这种工艺不但能够将破损的器物修复完整而且能通过高超的手法赋予器物新的美感和生命力。
“金缮”技艺可应用于瓷器、紫砂、竹器、木器、牙雕、玉器等器具的修复上。其本质上是属于漆艺范畴,所用大漆为取自漆树的原液,一旦变干坚固牢靠,防腐蚀,耐强酸、强碱,耐溶剂,防潮、防微生菌。不但具有实用性,且光泽和色彩都十分瑰丽,将其涂于器物的表面,不但能起到保护器物的作用,还能起到美化与装饰的作用。
严格意义上来讲“金缮”工艺诞生于日本,大约出现于17世纪德川幕府统治的江户时期。江户时代伊藤东涯所著《蚂蝗绊茶瓯记》中有关于现存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蚂蝗绊”的记载:室町时代时幕府将军足利义政得到了一只南宋龙泉窑茶碗,十分喜爱视为珍宝,因时间久远,碗底出现裂痕,足利义政派遣使者跟随商队到达中国,遍访各窑,试图找到同样的碗,但只此一只。无奈之下只好请工匠采用“锔瓷”工艺将裂痕锔住,因锔钉形似大蚂蝗,所以日本人称这只碗为“蚂蝗绊”。相传,足利义政并不满意锔的修复方式,日本工匠便研究既可以将瓷器修复完整,满足其实用属性,而且能兼顾审美趣味的修复方式,这就是“金缮”工艺在日本的起源。
有专家认为明代《髹饰录·尚古第十八》云:“补缀:补古器之缺……”清代《景德镇陶说》“粘碗盏法”和“粘官窑器皿法”所描述的工艺可看作是金缮工艺的前身。
虽也有专家认为“金缮严格说来应该叫‘漆缮’”。他们所提供的论据是因为金缮修补不仅和中国的“锔瓷”手艺类似,而且它的工艺源头也来自于描金等中国的漆器工艺,但金缮之所以受人所认可和推崇还是其敷以金粉或者金箔后所呈现出的艺术价值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生活哲学,所以也并无不妥当之处。
金缮工艺的成熟及其相关审美取向的形成,深受日本文化,尤其是日本茶道文化的影响。日本14世纪以来的茶道活动,重在对唐物茶器的炫耀性展示,16世纪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以“和、敬、清、寂”为宗旨,彻底革除了室町时代以来茶事上对唐物的崇尚,开始从枯淡简素、充满野趣的“和物”中去寻找“佗寂”(わび)之美。“佗寂”(わび)之美即从老旧的物体的外表下,显露出的一种充满岁月感的美;即使是外表斑驳,或是褪色暗淡,都无法阻挡(甚至会加强)的一种震撼的美。“佗寂”强调在不完美中发现美,接受自然的生死循环,金缮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基础的实践。金缮这一技法,在日本茶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发展成熟并且发展成专门的职业,从而开创出一种全新的审美理念。
中国古代瓷器修复主要方式是“锔瓷”,其起源已无从考证,最早见于宋代张择瑞德《清明上河图》中的一处锔匠做活的一幕。“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打制的扁平形状的像订书钉一样的两脚钉“锔子”修补破裂。世人所知道的“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这句歇后语就是从“锔瓷”这一行当里出来的。“锔子”也分金、银、铜、铁等不同材质。锔钉的韧性和锔钉的样式决定着锔补器皿的使用寿命以及其美观,锔钉的制作水平对“锔瓷”至为重要。这种修复方法主要是用于恢复物件的实用属性,工艺略显粗糙,对美观不甚在意,其所服务的对象也主要是社会的中下层几士。而金缮技艺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日本上层社会人士所珍爱的、且价值多在其实用功能上的艺术品,这类物件的修补对手艺要求更高、更严格,而一个好的匠人所修补后的器物也可能为器物带来增值空间。
用锯钉修补后的器物虽然比金缮牢固,但金缮不在瓷器上打孔钻眼,对器物的破坏较小,且所使用的材料为纯天然,无毒害的大漆更加安全,此外,金缮技艺修补的表面相对于锔瓷修补表面更加平整,且金缮工艺在处理薄胎瓷器,以及既要精细切合,又要转动灵活的器物,其优势更为明显。
金缮技艺使破损的器物起死回生,而且变成具观赏和艺术价值的艺术品,其蕴含深厚,值得珍视。
弥缝补阙成大器
“用一种近乎完美的手段来面对不完美,这是金缮的本意。金代表一种姿态,一种态度,用世上最贵重的物质来面对缺陷。不试图掩盖,欲盖弥彰,坦然的接受生命中的这份不完美,在无常的世界中,恪守对美的向往。”这是金缮修复师邓彬对金缮技艺的看法,这一弥缝补阙的技艺的过程相当复杂,对技人的“造诣”要求相当严格。
金缮修复过程主要可以概括为五个重要环节。其一就是清洁:清洁的目的是要把被修复器物表面及断裂部位的各种污垢、杂质清理干净。不同的器物所俺用的清洁方式也有所不同。这一过程是整个修复过程中看似最简单却十分重要的一步。第二步则是打磨:打磨是粘接、补缺的基础工作,通过打磨对器物进行调整和处理。第三步则为粘接:将生漆加入适当比例的面粉,反复揉捻使两者充分融合,然后将适量的漆糊,均匀的涂抹在断面上。第四步则是补缺:在完成粘接后,在适当的缺损部位描上生漆,用羊毛刷沾取瓦灰,然后均匀的撒在漆面上,放置在密闭空间干燥一段时间后,重复描漆、撒灰、干燥,直至补齐缺损的部分,再将其进行打磨。第五步上金:这一步骤就是在漆修补的基础上贴上金粉、金箔、蘸取金粉,在漆面上反复拂压,进行扫金,随后放置在密闭空间,等待干燥。上金这一过程是金缮技艺最重要、最精彩的一个环节,是锦上添花的一步,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也因这一步此技艺具有艺术生命力。
金缮修复过程,每一步都是不可或缺的,且每一步都要“尽缮尽美”。干燥也是金缮修复过程中需要非常关注的问题,断面的厚度、湿度、材料特性等不同情况,干燥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干燥的程度和时间长短对最后的效果都有影响。
修残补缺,匠心独妙
金缮本质上属于漆艺的范畴,相对其他修复方式来讲因得当的手法,独特、雅致的设计,能增加难以言喻的“残缺的美”,因此更具艺术性,其不仅仅恢复了其物理属性,而且也在美学层面上诠释了“残缺之美”。有些人甚至故意将器物摔碎再用金缮修复,也是对这种美的推崇。
器物的残缺、不完美因为人的“完美手段”而再次臻于完美,得以涅槃重生。严格来讲金缮并不是简单的修复技艺,它是以原本器物为基础,基于残缺、断裂、破碎的“二次创作”。
金缮技艺受到残缺的限制和局限,器物的品类,器物的形制,裂缝的长度、宽度、深浅、大小,对残缺的处理方式,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轻重缓急、虚实疏密、顿挫刚柔、浓淡干湿都直接影响到最后的效果。如何去修复、如何把握器物原有的韵味且创造出别开生面的审美意象,对再次创作者的艺术造诣以及技艺的熟练程度都有考量,需要创作者深入挖掘,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性。
金缮作为一项修复技艺,目的是为了减少器物受损后的“残缺感”,但并不提倡修缮部分过于突出、抢眼,讲究尊重器物的原作,尊重原作者。因此“再次创作者”的金缮师既不能“不作为”,也不能过分表现,拿捏适度。
有史以来,黄金一直被作为财富和高贵的象,正,深受人们喜爱,更是大自然中至高无上的纯色,它是太阳的颜色,象征高贵、光荣、华贵、温暖与幸福。用黄金装饰残缺,本身就意味着对残缺的一种崇拜。从视觉效果而言,没有其他颜色可以与之媲美,在各种颜色配置不协调的情况下,使用黄金的颜色就会使它们立刻和谐起来,其同时兼具极醒目和协调的作用,可以跟所有器物、材质协调搭配,既保持距离感又不过分突兀。
因為通过金缮技艺所修复的残缺器物所表现出来的“不完美”、“不确定性”、“独一性”、“戏剧性”,这一技艺也为越来越多的几所认可、所追捧。破碎的、珍贵的器物再次被修复,且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人们往往会有一种“失而复得”的满足感,且其所重新体现出来的美感也具有视觉冲击和心理补偿的效果。
金缮缮物,弥缝补阙成大器
但使人有惜物之心,但使物有悦人之美。
金缮缮物,涅槃重生
“金缮”是用大漆作为黏合剂和塑形剂,再取适量的金粉在漆补之上加以修饰的一种工艺。这种工艺不但能够将破损的器物修复完整而且能通过高超的手法赋予器物新的美感和生命力。
“金缮”技艺可应用于瓷器、紫砂、竹器、木器、牙雕、玉器等器具的修复上。其本质上是属于漆艺范畴,所用大漆为取自漆树的原液,一旦变干坚固牢靠,防腐蚀,耐强酸、强碱,耐溶剂,防潮、防微生菌。不但具有实用性,且光泽和色彩都十分瑰丽,将其涂于器物的表面,不但能起到保护器物的作用,还能起到美化与装饰的作用。
严格意义上来讲“金缮”工艺诞生于日本,大约出现于17世纪德川幕府统治的江户时期。江户时代伊藤东涯所著《蚂蝗绊茶瓯记》中有关于现存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蚂蝗绊”的记载:室町时代时幕府将军足利义政得到了一只南宋龙泉窑茶碗,十分喜爱视为珍宝,因时间久远,碗底出现裂痕,足利义政派遣使者跟随商队到达中国,遍访各窑,试图找到同样的碗,但只此一只。无奈之下只好请工匠采用“锔瓷”工艺将裂痕锔住,因锔钉形似大蚂蝗,所以日本人称这只碗为“蚂蝗绊”。相传,足利义政并不满意锔的修复方式,日本工匠便研究既可以将瓷器修复完整,满足其实用属性,而且能兼顾审美趣味的修复方式,这就是“金缮”工艺在日本的起源。
有专家认为明代《髹饰录·尚古第十八》云:“补缀:补古器之缺……”清代《景德镇陶说》“粘碗盏法”和“粘官窑器皿法”所描述的工艺可看作是金缮工艺的前身。
虽也有专家认为“金缮严格说来应该叫‘漆缮’”。他们所提供的论据是因为金缮修补不仅和中国的“锔瓷”手艺类似,而且它的工艺源头也来自于描金等中国的漆器工艺,但金缮之所以受人所认可和推崇还是其敷以金粉或者金箔后所呈现出的艺术价值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生活哲学,所以也并无不妥当之处。
金缮工艺的成熟及其相关审美取向的形成,深受日本文化,尤其是日本茶道文化的影响。日本14世纪以来的茶道活动,重在对唐物茶器的炫耀性展示,16世纪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以“和、敬、清、寂”为宗旨,彻底革除了室町时代以来茶事上对唐物的崇尚,开始从枯淡简素、充满野趣的“和物”中去寻找“佗寂”(わび)之美。“佗寂”(わび)之美即从老旧的物体的外表下,显露出的一种充满岁月感的美;即使是外表斑驳,或是褪色暗淡,都无法阻挡(甚至会加强)的一种震撼的美。“佗寂”强调在不完美中发现美,接受自然的生死循环,金缮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基础的实践。金缮这一技法,在日本茶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发展成熟并且发展成专门的职业,从而开创出一种全新的审美理念。
中国古代瓷器修复主要方式是“锔瓷”,其起源已无从考证,最早见于宋代张择瑞德《清明上河图》中的一处锔匠做活的一幕。“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打制的扁平形状的像订书钉一样的两脚钉“锔子”修补破裂。世人所知道的“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这句歇后语就是从“锔瓷”这一行当里出来的。“锔子”也分金、银、铜、铁等不同材质。锔钉的韧性和锔钉的样式决定着锔补器皿的使用寿命以及其美观,锔钉的制作水平对“锔瓷”至为重要。这种修复方法主要是用于恢复物件的实用属性,工艺略显粗糙,对美观不甚在意,其所服务的对象也主要是社会的中下层几士。而金缮技艺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日本上层社会人士所珍爱的、且价值多在其实用功能上的艺术品,这类物件的修补对手艺要求更高、更严格,而一个好的匠人所修补后的器物也可能为器物带来增值空间。
用锯钉修补后的器物虽然比金缮牢固,但金缮不在瓷器上打孔钻眼,对器物的破坏较小,且所使用的材料为纯天然,无毒害的大漆更加安全,此外,金缮技艺修补的表面相对于锔瓷修补表面更加平整,且金缮工艺在处理薄胎瓷器,以及既要精细切合,又要转动灵活的器物,其优势更为明显。
金缮技艺使破损的器物起死回生,而且变成具观赏和艺术价值的艺术品,其蕴含深厚,值得珍视。
弥缝补阙成大器
“用一种近乎完美的手段来面对不完美,这是金缮的本意。金代表一种姿态,一种态度,用世上最贵重的物质来面对缺陷。不试图掩盖,欲盖弥彰,坦然的接受生命中的这份不完美,在无常的世界中,恪守对美的向往。”这是金缮修复师邓彬对金缮技艺的看法,这一弥缝补阙的技艺的过程相当复杂,对技人的“造诣”要求相当严格。
金缮修复过程主要可以概括为五个重要环节。其一就是清洁:清洁的目的是要把被修复器物表面及断裂部位的各种污垢、杂质清理干净。不同的器物所俺用的清洁方式也有所不同。这一过程是整个修复过程中看似最简单却十分重要的一步。第二步则是打磨:打磨是粘接、补缺的基础工作,通过打磨对器物进行调整和处理。第三步则为粘接:将生漆加入适当比例的面粉,反复揉捻使两者充分融合,然后将适量的漆糊,均匀的涂抹在断面上。第四步则是补缺:在完成粘接后,在适当的缺损部位描上生漆,用羊毛刷沾取瓦灰,然后均匀的撒在漆面上,放置在密闭空间干燥一段时间后,重复描漆、撒灰、干燥,直至补齐缺损的部分,再将其进行打磨。第五步上金:这一步骤就是在漆修补的基础上贴上金粉、金箔、蘸取金粉,在漆面上反复拂压,进行扫金,随后放置在密闭空间,等待干燥。上金这一过程是金缮技艺最重要、最精彩的一个环节,是锦上添花的一步,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也因这一步此技艺具有艺术生命力。
金缮修复过程,每一步都是不可或缺的,且每一步都要“尽缮尽美”。干燥也是金缮修复过程中需要非常关注的问题,断面的厚度、湿度、材料特性等不同情况,干燥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干燥的程度和时间长短对最后的效果都有影响。
修残补缺,匠心独妙
金缮本质上属于漆艺的范畴,相对其他修复方式来讲因得当的手法,独特、雅致的设计,能增加难以言喻的“残缺的美”,因此更具艺术性,其不仅仅恢复了其物理属性,而且也在美学层面上诠释了“残缺之美”。有些人甚至故意将器物摔碎再用金缮修复,也是对这种美的推崇。
器物的残缺、不完美因为人的“完美手段”而再次臻于完美,得以涅槃重生。严格来讲金缮并不是简单的修复技艺,它是以原本器物为基础,基于残缺、断裂、破碎的“二次创作”。
金缮技艺受到残缺的限制和局限,器物的品类,器物的形制,裂缝的长度、宽度、深浅、大小,对残缺的处理方式,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轻重缓急、虚实疏密、顿挫刚柔、浓淡干湿都直接影响到最后的效果。如何去修复、如何把握器物原有的韵味且创造出别开生面的审美意象,对再次创作者的艺术造诣以及技艺的熟练程度都有考量,需要创作者深入挖掘,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性。
金缮作为一项修复技艺,目的是为了减少器物受损后的“残缺感”,但并不提倡修缮部分过于突出、抢眼,讲究尊重器物的原作,尊重原作者。因此“再次创作者”的金缮师既不能“不作为”,也不能过分表现,拿捏适度。
有史以来,黄金一直被作为财富和高贵的象,正,深受人们喜爱,更是大自然中至高无上的纯色,它是太阳的颜色,象征高贵、光荣、华贵、温暖与幸福。用黄金装饰残缺,本身就意味着对残缺的一种崇拜。从视觉效果而言,没有其他颜色可以与之媲美,在各种颜色配置不协调的情况下,使用黄金的颜色就会使它们立刻和谐起来,其同时兼具极醒目和协调的作用,可以跟所有器物、材质协调搭配,既保持距离感又不过分突兀。
因為通过金缮技艺所修复的残缺器物所表现出来的“不完美”、“不确定性”、“独一性”、“戏剧性”,这一技艺也为越来越多的几所认可、所追捧。破碎的、珍贵的器物再次被修复,且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人们往往会有一种“失而复得”的满足感,且其所重新体现出来的美感也具有视觉冲击和心理补偿的效果。
金缮缮物,弥缝补阙成大器
但使人有惜物之心,但使物有悦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