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个著名的观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同样的道理,“读一本书之前的你,和读一本书之后的你,不再是同一个了。”书没有变化,而人却在成长。对于一本书来说,我们永远都是陌生的读者。这让“再读”或“重读”的意义变得深刻。
此心安处是吾乡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听大人讲故事,一遍两遍不过瘾,总要缠着他们讲上10遍、20遍才罢休;稍大一点,可以自主阅读了,也会把喜欢的书籍读了一遍又一遍。这是为什么呢?
思考间,我想起了一首词:被贬的好友终于从岭南归来,苏轼问及当地风土,答曰:“此心安处是吾乡。”同样,许多爱读书的大人会把书籍当成自己的“心安之处”甚至精神家园,多读一次就安心一次。因为无论何时,书都在那里,品味或回顾,都是美好的重现。
而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眼中的世界总是新奇而不确定的,听一个新故事,读一本新书,如同进行一场新的冒险。那么,反复听的故事,反复阅读的书籍,就是脑海中固定上演的剧本,是一个十分安全的所在。
十三四岁时,我十分爱看《鲁滨孙漂流记》。尤其是鲁滨孙在孤岛上从无到有制作各种各样生活用具的过程,百看不厌。在我眼里,鲁滨孙既坚强勇敢,又聪明机智,动手能力更令人惊叹。对于那时独自住校生活学习的我来说,《鲁滨孙漂流记》无异于一个充满乐趣的园地,我可以尽情地在其中探险游玩,却不必担心有“怪兽”出没。
我常在一些读书活动中跟同学们说,好书值得我们一读再读。有同学问,天下有那么多好书,我读都读不过来,哪里还有时间把读过的书再读一遍?那也太无聊了吧!我的想法是,我们当然要不断拓展我们的阅读视野,但当读书量到达一定程度后,我们渐渐有了分辨好书的眼光,对好书的定义会更加严谨,这也意味着遇到好书的概率会下降。读到一本好书当然心情舒畅,可要是读到不好的书也难免灰心丧气,这时,重读经典就是一剂安全无副作用的良药。
阅读幸福的我们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后面还有一句话:“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不同。”河之不同是因为水在流动,人之不同是因为时光在流动。
流动的时光让“再读”与回忆交织。
当我们翻开一本旧书,曾经的读书时光竟那样清晰地藏在熟悉的字里行间。我们再一次与作者交谈,收获新的启示,同时又能通过记忆与当年的自己交谈,讨论两次阅读的不同。这两种交谈在感性情感与理性思考的支配下形成动听的复调,让人沉浸在回忆之中,而回忆会唤起幸福。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得出:再次阅读,就是阅读幸福。
流动的时光让“再读”成为一场意义非凡的旅行。
人们常说,阅读改变生活。然而生活同样改变了阅读。多年以前,我第一次读“哈利·波特”系列故事,看到唠叨、和蔼、被家务所困、并不美丽的韦斯莱夫人在战斗中突然变脸,把伏地魔的拥趸打得落花流水时,我只觉得作者妙笔如花,在这样严肃甚至残酷的时刻依然不忘幽默。而现在,我与女儿一起读“哈利·波特”系列故事,再看到这个细节时,我注意到韦斯莱夫人是在女儿被攻击后突然变得凌厉的。我不禁想到“为母则刚”这个词,想到如果换成自己,我也会拼命保护怀中的女儿吧,眼眶竟微微发热起来。生活的经历改变了我,也改变了我阅读的眼光。正是在“再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变化了的自己。而且,在和女儿一起读书的时候,我常常不得不停下来为她解释其中的一些“不懂”。几问几答之后,解释的时间甚至超出了阅读的时间——不知不觉,我开始用另一双眼睛看书了。这真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再读”除了让我们对同一本书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还有另一种可能是,让我们作出清理掉一批书的决定。从前觉得无比有趣的书,现在读来可能味同嚼蜡,甚至可能发现其中的一些错漏之处。由此,我们能够看到一个进步了的自己。
对于一本书来说,过去的我们、现在的我们和将来的我们,都是陌生的、不同的读者。在不同的時间阅读同一本书,就像进行了一场穿越时间的旅行。“再读”的奥秘正在于此。
亲爱的读者,当你读过三本新书之后,不妨再读一本曾深深打动过你的书,体验一次神奇的时光之旅吧。
此心安处是吾乡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听大人讲故事,一遍两遍不过瘾,总要缠着他们讲上10遍、20遍才罢休;稍大一点,可以自主阅读了,也会把喜欢的书籍读了一遍又一遍。这是为什么呢?
思考间,我想起了一首词:被贬的好友终于从岭南归来,苏轼问及当地风土,答曰:“此心安处是吾乡。”同样,许多爱读书的大人会把书籍当成自己的“心安之处”甚至精神家园,多读一次就安心一次。因为无论何时,书都在那里,品味或回顾,都是美好的重现。
而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眼中的世界总是新奇而不确定的,听一个新故事,读一本新书,如同进行一场新的冒险。那么,反复听的故事,反复阅读的书籍,就是脑海中固定上演的剧本,是一个十分安全的所在。
十三四岁时,我十分爱看《鲁滨孙漂流记》。尤其是鲁滨孙在孤岛上从无到有制作各种各样生活用具的过程,百看不厌。在我眼里,鲁滨孙既坚强勇敢,又聪明机智,动手能力更令人惊叹。对于那时独自住校生活学习的我来说,《鲁滨孙漂流记》无异于一个充满乐趣的园地,我可以尽情地在其中探险游玩,却不必担心有“怪兽”出没。
我常在一些读书活动中跟同学们说,好书值得我们一读再读。有同学问,天下有那么多好书,我读都读不过来,哪里还有时间把读过的书再读一遍?那也太无聊了吧!我的想法是,我们当然要不断拓展我们的阅读视野,但当读书量到达一定程度后,我们渐渐有了分辨好书的眼光,对好书的定义会更加严谨,这也意味着遇到好书的概率会下降。读到一本好书当然心情舒畅,可要是读到不好的书也难免灰心丧气,这时,重读经典就是一剂安全无副作用的良药。
阅读幸福的我们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后面还有一句话:“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不同。”河之不同是因为水在流动,人之不同是因为时光在流动。
流动的时光让“再读”与回忆交织。
当我们翻开一本旧书,曾经的读书时光竟那样清晰地藏在熟悉的字里行间。我们再一次与作者交谈,收获新的启示,同时又能通过记忆与当年的自己交谈,讨论两次阅读的不同。这两种交谈在感性情感与理性思考的支配下形成动听的复调,让人沉浸在回忆之中,而回忆会唤起幸福。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得出:再次阅读,就是阅读幸福。
流动的时光让“再读”成为一场意义非凡的旅行。
人们常说,阅读改变生活。然而生活同样改变了阅读。多年以前,我第一次读“哈利·波特”系列故事,看到唠叨、和蔼、被家务所困、并不美丽的韦斯莱夫人在战斗中突然变脸,把伏地魔的拥趸打得落花流水时,我只觉得作者妙笔如花,在这样严肃甚至残酷的时刻依然不忘幽默。而现在,我与女儿一起读“哈利·波特”系列故事,再看到这个细节时,我注意到韦斯莱夫人是在女儿被攻击后突然变得凌厉的。我不禁想到“为母则刚”这个词,想到如果换成自己,我也会拼命保护怀中的女儿吧,眼眶竟微微发热起来。生活的经历改变了我,也改变了我阅读的眼光。正是在“再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变化了的自己。而且,在和女儿一起读书的时候,我常常不得不停下来为她解释其中的一些“不懂”。几问几答之后,解释的时间甚至超出了阅读的时间——不知不觉,我开始用另一双眼睛看书了。这真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再读”除了让我们对同一本书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还有另一种可能是,让我们作出清理掉一批书的决定。从前觉得无比有趣的书,现在读来可能味同嚼蜡,甚至可能发现其中的一些错漏之处。由此,我们能够看到一个进步了的自己。
对于一本书来说,过去的我们、现在的我们和将来的我们,都是陌生的、不同的读者。在不同的時间阅读同一本书,就像进行了一场穿越时间的旅行。“再读”的奥秘正在于此。
亲爱的读者,当你读过三本新书之后,不妨再读一本曾深深打动过你的书,体验一次神奇的时光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