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0年代高中语文教材中有逻辑知识短文,有些语文老师不懂逻辑学,根本无法实施教学,我也不例外。直到我被录取为扬州师院中文系(函授)盐城班学员之后,我才开始知道“逻辑学”,每当大学老师讲到逻辑学这门学科,我就会格外认真地聆听。
教我逻辑学的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王中和,他是当时盐城教育学院中文系的名牌教授。和名字一样,他为人和蔼可亲,办事公正公平,特别关心每一位热心求学的学员,总能用知识与智慧的琼浆来满足嗷嗷待哺的学生。
据说,这位王老师当年参加高考时,曾是全省最高分,也就是“状元”。别看王老师人很清瘦,但永远精神矍铄。王老师在我们学员的心目中,无论是汉语、修辞、逻辑、文选、文论、写作,还是古代、现代、当代,抑或是外国文学,似乎没有什么能难倒他的,十八般武艺样样很棒。他的课永远充满智慧,永远充满笑声,当然也永远让你感到惋惜——怎么又下课了?每月一次的函授面试,几乎没有同学在王老师的课上请假,更不用说逃学。王老师,在我们心中,就像龙在中国人的心中一样,早成了崇拜的图腾。
我是在王老师的引领下,走进了“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喜欢上“假言”、“选言”和“三段论”。当然,更是因为王老师,我的书橱里有整整一框是专门关于逻辑学的书:《科学逻辑》、《大众逻辑》、《数理逻辑》、《中国古代逻辑》、《中国逻辑思想史》、《逻辑学辞典》,还有各种逻辑学刊物。很长一段时间,我每年坚持订阅逻辑方面的报刊复印资料。
我运用王老师教授的逻辑学去应付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逻辑知识短文教学,不能说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至少可以说轻松自如。我被逻辑学迷住了,竟然萌生出考研的念头,并且很快付诸实施。1985年,我走进了设在当年盐城师专的研究生考场。我的总分已经达到了当年省控分数线,但英语只考了17分。最终没能被录取到南开大学的逻辑学专业研究生班。
事后不久,王老师让我到他办公室。他拿出了一张逻辑学会会员登记表给我,并且对我说,他要推荐我参加逻辑学会。记得当时,我简直有点晕头转向,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怎么可能呢?在我的记忆深处,没有相当的学术成就,不在某一领域有相当的建树,那是不可能成为学会会员的。从来不敢奢望的事情,怎么会轮到我呢?王老师看出了我的疑惑,也看透了我的心思,便缓缓地对我说:“填表不等于批准。真正被批准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热爱学会;二是遵守学会章程,履行义务;三最重要,必须有两篇以上与学会专业相关的论文公开发表。”
“这一、二两条都能做到,这第三条,我能行吗?”我疑惑地询问老师。
“我看你行。不是要你写逻辑学专门学问方面的论文,那是比较难的。但你能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开展逻辑学运用的研究,写出相关的成果来。”
王老师的话如醍醐灌顶,让我眼前“仿佛若有光”。我对老师点点头:“好吧,我试试看。”
一次偶然的缘故,初中一位语文老师,向我请教《叔向贺贫》和《乐羊子妻》的写作艺术如何概括最好。我的灵感一闪,为什么不能从逻辑的角度来审读这两篇名篇呢?
于是,我写下了《(叔向贺贫)逻辑质疑》和《(乐羊子妻)逻辑欣赏》两文,并迅速查找相关刊物,投递出去。
对于投稿从来都不敢抱有多大希望,虽然那是自己心血的结晶,如同对待儿子一般,但不等于编辑先生也喜欢。更何况,新手写文章,多半收获的都是一张刊印的退稿通知单。
大概是1988年的年底,突然接到学校转来的电话,要我明天去盐城教院,找中文系主任王中和先生。当我匆匆赶到时,王老师把江苏省逻辑学会会员证给了我,并祝贺我同时成为盐城市逻辑学会会员。我不敢接受这个事实。“我也是逻辑学会会员啦!”情不自禁地说出了这一句掩抑不住兴奋的话。
“王老师,我写了两篇论文还没有发表呢,怎么就把我批下来了呢?”此时,王老师不慌不忙地从他的中间抽屉里拿出两本刊物,一本是《逻辑与语言学习》,一本是《语文》,推到我的面前,“这两篇论文不是你写的吗?”我说:“是的,但我还没有收到样刊,我也不知道最后到底能不能发表。”现在的我当然知道,有的报刊的用稿是不通知作者的,且有的报刊的样刊与稿酬会推迟好几个月后才寄发的,何况这两种刊物我当时根本没有订阅。
“看到了你发表的文章之后,我正好去省里参加逻辑学会常务理事会议,就把你的申请与登记表一并上交,会上做了研究,同意你入会,并办理了相关证件。这张照片还是函授时放在我这里的,我给用上了。”
王老师还在我发表的论文上作了好多批注,有充分肯定的“OK”,也有“此处尚不透辟”的说明。我捧着王老师批阅过的论文,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我的感谢,真的,突然口拙无比。
与王老师告别时,我记得说了这样一句话:“学生回去后一定好好教语文,做个合格的语文老师,报答老师的厚爱,这份特别的爱。”
写到这里,我特别要说三件事:一是恩师去世时,我因出差没能前往,回来后,登门向师母田老师表达了哀思,我想老师闭眼前肯定特别希望看一眼他一直喜欢的学生;二是我曾被聘为盐城教育学院的特聘教授,成了恩师生前工作的学院的一位教师:三是因为事业规划的需要,盐城教育学院与原盐城师专两所学校合并,成立了盐城师范学院,原盐城教育学院成为新学院的南校区。写下此文,一来纪念我的恩师,二来纪念曾经的盐城教育学院,三来是想告诉同行、朋友我的成长体会:逻辑学注定要影响我的一生,逻辑学也永远是语文老师必修的一门学科。
教语文的人很容易感性,因为每天接触着我们心爱的文学。但从事教育工作,我们就不能只是感性而不理性。只有两只翅膀同时展开,才能既激情飞扬又睿智深刻:文学共逻辑一色,情韵与严谨齐飞。
教我逻辑学的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王中和,他是当时盐城教育学院中文系的名牌教授。和名字一样,他为人和蔼可亲,办事公正公平,特别关心每一位热心求学的学员,总能用知识与智慧的琼浆来满足嗷嗷待哺的学生。
据说,这位王老师当年参加高考时,曾是全省最高分,也就是“状元”。别看王老师人很清瘦,但永远精神矍铄。王老师在我们学员的心目中,无论是汉语、修辞、逻辑、文选、文论、写作,还是古代、现代、当代,抑或是外国文学,似乎没有什么能难倒他的,十八般武艺样样很棒。他的课永远充满智慧,永远充满笑声,当然也永远让你感到惋惜——怎么又下课了?每月一次的函授面试,几乎没有同学在王老师的课上请假,更不用说逃学。王老师,在我们心中,就像龙在中国人的心中一样,早成了崇拜的图腾。
我是在王老师的引领下,走进了“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喜欢上“假言”、“选言”和“三段论”。当然,更是因为王老师,我的书橱里有整整一框是专门关于逻辑学的书:《科学逻辑》、《大众逻辑》、《数理逻辑》、《中国古代逻辑》、《中国逻辑思想史》、《逻辑学辞典》,还有各种逻辑学刊物。很长一段时间,我每年坚持订阅逻辑方面的报刊复印资料。
我运用王老师教授的逻辑学去应付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逻辑知识短文教学,不能说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至少可以说轻松自如。我被逻辑学迷住了,竟然萌生出考研的念头,并且很快付诸实施。1985年,我走进了设在当年盐城师专的研究生考场。我的总分已经达到了当年省控分数线,但英语只考了17分。最终没能被录取到南开大学的逻辑学专业研究生班。
事后不久,王老师让我到他办公室。他拿出了一张逻辑学会会员登记表给我,并且对我说,他要推荐我参加逻辑学会。记得当时,我简直有点晕头转向,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怎么可能呢?在我的记忆深处,没有相当的学术成就,不在某一领域有相当的建树,那是不可能成为学会会员的。从来不敢奢望的事情,怎么会轮到我呢?王老师看出了我的疑惑,也看透了我的心思,便缓缓地对我说:“填表不等于批准。真正被批准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热爱学会;二是遵守学会章程,履行义务;三最重要,必须有两篇以上与学会专业相关的论文公开发表。”
“这一、二两条都能做到,这第三条,我能行吗?”我疑惑地询问老师。
“我看你行。不是要你写逻辑学专门学问方面的论文,那是比较难的。但你能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开展逻辑学运用的研究,写出相关的成果来。”
王老师的话如醍醐灌顶,让我眼前“仿佛若有光”。我对老师点点头:“好吧,我试试看。”
一次偶然的缘故,初中一位语文老师,向我请教《叔向贺贫》和《乐羊子妻》的写作艺术如何概括最好。我的灵感一闪,为什么不能从逻辑的角度来审读这两篇名篇呢?
于是,我写下了《(叔向贺贫)逻辑质疑》和《(乐羊子妻)逻辑欣赏》两文,并迅速查找相关刊物,投递出去。
对于投稿从来都不敢抱有多大希望,虽然那是自己心血的结晶,如同对待儿子一般,但不等于编辑先生也喜欢。更何况,新手写文章,多半收获的都是一张刊印的退稿通知单。
大概是1988年的年底,突然接到学校转来的电话,要我明天去盐城教院,找中文系主任王中和先生。当我匆匆赶到时,王老师把江苏省逻辑学会会员证给了我,并祝贺我同时成为盐城市逻辑学会会员。我不敢接受这个事实。“我也是逻辑学会会员啦!”情不自禁地说出了这一句掩抑不住兴奋的话。
“王老师,我写了两篇论文还没有发表呢,怎么就把我批下来了呢?”此时,王老师不慌不忙地从他的中间抽屉里拿出两本刊物,一本是《逻辑与语言学习》,一本是《语文》,推到我的面前,“这两篇论文不是你写的吗?”我说:“是的,但我还没有收到样刊,我也不知道最后到底能不能发表。”现在的我当然知道,有的报刊的用稿是不通知作者的,且有的报刊的样刊与稿酬会推迟好几个月后才寄发的,何况这两种刊物我当时根本没有订阅。
“看到了你发表的文章之后,我正好去省里参加逻辑学会常务理事会议,就把你的申请与登记表一并上交,会上做了研究,同意你入会,并办理了相关证件。这张照片还是函授时放在我这里的,我给用上了。”
王老师还在我发表的论文上作了好多批注,有充分肯定的“OK”,也有“此处尚不透辟”的说明。我捧着王老师批阅过的论文,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我的感谢,真的,突然口拙无比。
与王老师告别时,我记得说了这样一句话:“学生回去后一定好好教语文,做个合格的语文老师,报答老师的厚爱,这份特别的爱。”
写到这里,我特别要说三件事:一是恩师去世时,我因出差没能前往,回来后,登门向师母田老师表达了哀思,我想老师闭眼前肯定特别希望看一眼他一直喜欢的学生;二是我曾被聘为盐城教育学院的特聘教授,成了恩师生前工作的学院的一位教师:三是因为事业规划的需要,盐城教育学院与原盐城师专两所学校合并,成立了盐城师范学院,原盐城教育学院成为新学院的南校区。写下此文,一来纪念我的恩师,二来纪念曾经的盐城教育学院,三来是想告诉同行、朋友我的成长体会:逻辑学注定要影响我的一生,逻辑学也永远是语文老师必修的一门学科。
教语文的人很容易感性,因为每天接触着我们心爱的文学。但从事教育工作,我们就不能只是感性而不理性。只有两只翅膀同时展开,才能既激情飞扬又睿智深刻:文学共逻辑一色,情韵与严谨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