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角度看“公民”和“人民”两个称谓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cyzhc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上下五千年,朝代更迭不止,对国民的称谓一直是臣民或者草民,这些称谓昭示着国民地位的低下,对国民的不尊重以及对民众生命的蔑視。新中国建立以后才让中国人民站了起来,称谓也变成了现在的公民或者人民,那么公民和人民有什么区别呢,笔者尝试从法律角度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关键词】:公民;人民;法律概念
  1、公民及人民的概念
  “公民”,是指具有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享有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等公共事务的权利,根据政治权利的平等原则,每个国民都应该享有政治权利,每个国民都具有实在的或是潜在的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等公务活动的政治能力。因此,每个国民便都应该具有公民资格,都应该成为公民,都应该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等公务活动。对于那些不具有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等公务活动能力,而仅仅具有从事管理社会和 国家等公务活动的潜能的国民,政府负有通过公民教育而使这些国民具有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等公务活动能力的责任:保障每个国民的政治潜能得到实现乃是国家的义务和国民的权利
  公民是个法律概念。一个人取得了某一国家的国籍,就是这个国家的公民,他就可以享有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如果他侨居在国外,他也受所属国家外交机构的保护。从其性质上来看,公民具有自然属性和法律属性两个方面。公民的自然属性反映出公民首先是基于自然生理规律出生和存在的生命体。公民的法律属性是指公民作为一个法律概念,以一个国家的成员的身份,参与社会活动、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应由国家法律加以规定。
  人民主要是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毛泽东思想中,现阶段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人民是个政治概念,具有阶级内容和历史内容,是相对反对社会主义的敌人而言的,它反映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政治关系。马克思主义诞生后,人民这一概念才有了科学的和确定的含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一个历史的、政治的范畴,其主体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广大劳动群众。但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这个概念有不同的内容。如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在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而且包括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2、公民与人民的区别
  (1)人民实际上是个政治概念,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容,而公民是与外国人相对的法律概念。
  (2)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民是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大多数人,而公民是指一国中具有该国国籍的人,不以其是否起进步作用为标志。
  (3)人民是个集体概念,是众多人的集合体,任何个人都不能称为人民,而公民或国民则可用称于单个人。正因为人民代表整体,而公民是个体,所以在公民意识不强的情况下,以人民的名义剥夺公民个人权利的做法就有可能在个体服从整体的价值观下被普遍合理化。
  (4)就我国而言,公民范围比人民范围更广一些。公民中的人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一切公民权利并履行全部义务;公民中的敌人则不能享有全部权利,也不能履行某些义务。
  3、我国公民意识的建立
  在中国漫长的君主专制时代和臣民社会里,根本没有过“公民”这个观念。一直到20世纪初期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现代共和国的过程中,“公民”观念才开始从西方传入我国。清政府被推翻,封建专制被废除,但是,数千年的臣民文化却不会像日历被翻页那样容易被新的公民文化所代替。1949年新中国成立,确立了共和制度,从而为公民社会的建立奠定了法理基础。所谓共和国,其原意为“人民的事务”,人民共和国意味着属于人民的国家。但是在我国,公民法律上权利的获得超前于公民意识的形成,所以,虽然在法律上我们国家是共和国,每个国民都是公民,但比较少公民具备现代的公民意识,结果是我们虽有公民身份,但却不知道如何行使公民的权利。
  改革开放以来,公民意识重获生机。但是由于专制传统根深蒂固,民主共和观念淡薄,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市场经济不完善等原因,我们国家无论在制度上还是观念上,都留有严重的“臣民社会”的痕迹,认为官员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其实官员也是一种职业,是为广大群众服务的职业。为了将我国建设成为真正民主和法治的国家,培育高度发达的政治文明,需要使公民具有真正的公民意识,树立国家观念,形成现代的政治人格,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和民主意识,并遵守国家法律,增强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何勤华,贺卫方,田涛.法律文化三人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章敬平.皇上走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3]李蕊,孙玉芝.公民法律意识——法治之精神力量[J].法学论坛,2000.
其他文献
【摘要】: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一个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来源群体的智力成果。所以,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要以法律的形式将它保护起来,使它能够健康地流传和发展下去。本文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界定、法律保护的现状出发,探讨关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制度,以期对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尽一点绵薄之力。  【关键词】: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法律保护  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界定 
期刊
一、何谓自我犯罪  所谓犯罪,简单来说就是侵犯法益的行为。自我犯罪,即自己对自己犯罪,因为法益投射在行为人自身之上,行为人自身的利益成为法益的对象,因而形成犯罪行为人对自身利益的侵害即造成侵犯法益的结果的行为。应当注意的是,这里的犯罪并非狭义的一般论述中的犯罪的概念,本文将自我犯罪一语中的犯罪,定义为忽略违法性阻却事由的,单纯的从法益与可罚性角度定位的概念。  二、自我犯罪的分类  1)纯粹的自损
期刊
【摘要】:统计工作是事业单位领导做出科学决策和管理的参考依据。当前,统计的职能已由单纯的信息搜集整理转变为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规范事业单位的统计工作,有利于发挥事业单位在国民经济中的社会主体职能。做为统计人员,应清楚的认识到统计工作中所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准确的统计信息促进本单位的科学、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统计;事业单位;质量  引言:  当前,统计工作在各个领域
期刊
【摘要】:地名体现了泰民族的心理特征,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不同的民族其心埋特征是不同的,泰民族的心理特征也通过地名透视出来。本文通过探究泰国姓氏与地域名称的概况,一方面进一步了解泰国东北部地名的命名方式和来历,另一方面来研究泰国东北部人们姓氏的的命名方式及来历。  【关键词】: 东北部;府名县名;姓氏;命名方式;来历  一、泰国东北部姓氏与府名县名的概况  据分析了解到佛历2456年至佛历2466
期刊
死缓,全称“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是我国一项独特的死刑执行制度,其作用是适用于情节并非十分严重不用必须立即执行,但应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近期刑法修正案九对死缓变更做了一定修改,规定对于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犯罪分子,在两年缓期的期限内如果发现故意犯罪,并达到情节恶劣的条件,需要立即执行死刑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其是否达到“情节恶劣”的条件。如果达到,核准立即执行死刑,如
期刊
【摘要】:形成于英格兰并已被英语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所采用的普通法,是美国法的主要来源,但美国法不是对英国普通法的简单照搬,而是在继承普通法精髓的基础上,对普通法做了适合美国国情的改造,即美国法是英国普通法的“美國化”。  【关键词】:英国普通法;美国法;美国化  一、殖民地时期的英国普通法对北美的影响  一般认为,公元1066年的诺曼征服——来自法国西部的斯堪的那维亚人的后裔们入侵并统治英格兰
期刊
【摘要】:农业生产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土地的承包者和经营者日趋分离。为盘活农地资源,国家顺势而为提出“三权分置”的土地政策,放活经营权。“三权分置”政策下将农地的经营权独立发挥效益,必将赋予经营权新的内涵,重新审视土地的经营权是怎么的存在为构建合理的农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提供法理支撑。  【关键词】:三权分置;农地经营权;劳动力权  当前,农村集体土地承包农户不经营自己承包地的情况越来越多,土地承包
期刊
减刑作为刑罚执行制度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刑罚执行阶段对原判刑罚的变更,可以有效激励罪犯积极改造,争取早日回归社会。然而,现行法律及司法解释未设置减刑考验期制度,司法实践中出现一些功利化减刑现象,部分已获减刑罪犯在服余刑期间消极改造,刑满释放后不久又重新违法犯罪。本文从减刑考验期制度构建的必要性、具体构建、条文设计等方面出发,提出构建我国减刑考验期制度的建议。  一、减刑考验期制度相关规定  我国现行
期刊
【摘要】:会计核算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财务日常管理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可以保证企业账目的清晰。本文将结合自身在四方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实习经历,对公司会计核算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期望通过这些措施实行可以给公司会计核算带来实质性帮助,保证企业财务的有效管理。  【关键词】:四方建筑工程;会计核算;应收账款;会计账簿  引言  会计核算对于一个公司发
期刊
【摘要】:改编文学作品进行影视创作早已是一种趋势, 而现在由著名网络文学改编的多部影视剧也在紧张拍摄中,现在网络文学改编电视剧已经成为影视剧市场的热门。网络文学改编电视剧是以网络文学文本为基础,将小说文学故事文本化,并进行艺术再加工和制造,讲述符合国人思想的历史、家庭、爱情故事,创造出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和优秀作品,并且反映出社会的价值走向和变迁的影视剧。  【关键词】:网络文学;网络小说;改编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