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那次送儿子去上书法课,正好碰到老师教孩子们磨墨。书法老师先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磨墨是为了什么?孩子们都大笑着回答:当然是为了写字!老师却摇头而笑:磨墨不是为了写字作画,而是为了修炼自我,磨练自己的内心。
孩子们自是懵懵懂懂地聆听着,而我也是将信将疑地思索着。现时的我们,早已远离了纸与笔,更遑论古老的笔墨纸砚了。即使是上学时候的描红课,用的也大多是整瓶整瓶的墨水,而从未亲手研磨过墨汁。但当我终于有机会接触到这样的一堂课,和孩子们一同仔细聆听,亲手研磨,才发现即使是同样的墨块、同样的砚台,磨出来的汁却是不一般的浓淡,不一样的稠薄。有的饱满酣畅,有的艰冷生涩。真正是还未落笔,良莠已见。原来,看似简单的磨墨,其实却有着极为严格的程序与要求。老师要求孩子们磨墨时要注意力道的曲直,即:磨墨时要轻重、快慢适中,磨墨人的姿势也要端正,要让墨块在砚台上垂直地打圈儿,不要斜磨或直推,更不能随意乱磨。至于磨墨时用力的均匀和急缓,也是大有讲究的。总之,这件在我本来以为是多此一举的前奏,其实却是一丝一毫也怠慢不得的引子。所谓“失之毫厘,缪之千里”,当作如是解吧。而我在那一刻也终于明白:书法所讲究的“气”字,应该是从铺纸磨墨时就开始的。所谓调气匀息,凝神屏气,应该是在展纸、磨墨的过程里如抽丝剥茧般一一完成的吧。
那一刻,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磨着墨,而站在书法教室后面的我,却突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非人磨墨墨磨人”的况味,也在刹那间得以领悟。
(谢少丽摘自《扬子晚报》)
孩子们自是懵懵懂懂地聆听着,而我也是将信将疑地思索着。现时的我们,早已远离了纸与笔,更遑论古老的笔墨纸砚了。即使是上学时候的描红课,用的也大多是整瓶整瓶的墨水,而从未亲手研磨过墨汁。但当我终于有机会接触到这样的一堂课,和孩子们一同仔细聆听,亲手研磨,才发现即使是同样的墨块、同样的砚台,磨出来的汁却是不一般的浓淡,不一样的稠薄。有的饱满酣畅,有的艰冷生涩。真正是还未落笔,良莠已见。原来,看似简单的磨墨,其实却有着极为严格的程序与要求。老师要求孩子们磨墨时要注意力道的曲直,即:磨墨时要轻重、快慢适中,磨墨人的姿势也要端正,要让墨块在砚台上垂直地打圈儿,不要斜磨或直推,更不能随意乱磨。至于磨墨时用力的均匀和急缓,也是大有讲究的。总之,这件在我本来以为是多此一举的前奏,其实却是一丝一毫也怠慢不得的引子。所谓“失之毫厘,缪之千里”,当作如是解吧。而我在那一刻也终于明白:书法所讲究的“气”字,应该是从铺纸磨墨时就开始的。所谓调气匀息,凝神屏气,应该是在展纸、磨墨的过程里如抽丝剥茧般一一完成的吧。
那一刻,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磨着墨,而站在书法教室后面的我,却突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非人磨墨墨磨人”的况味,也在刹那间得以领悟。
(谢少丽摘自《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