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之外,往何处去?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wis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昌记》中写到:
  在此我想告诉朋友们一个生活的道理,虽然教人生活道理的人基本上都是傻子,但我还是忍不住做一次傻子。这个道理就是,如果我们按照生活的惯性走,我们就会失去很多新奇的体验。
  这比主人公最后还是没能和刘玲搞搞关系更让我印象深刻。这段话可以看作对《南昌记》的印象式概括——日常生活惯性的真实写照。人们其实很难在生活的惯性中捕捉到新奇的体验与感受。
  从标题开始,读者就知道了这是一个关于南昌的旅途故事。这一旅途故事不是新近发生的,而是十八年前的往事。“我”和小丁前往南昌,现在的“我”回忆起了这段往事。作者直接在开篇表明,在荷尔蒙挂在裤腰带上的年纪,南昌行就是靠腿去寻找女人。女人,乃是南昌行的核心所在。
  熟悉李师江的读者很容易总结出其文学创作的两个关键词:都市与乡村。不论是围绕哪一个关键词的作品,李师江的作品从不缺少对现实生活和底层群体的关注。他的《逍遥游》《中文系》《非比寻常》《比爱情更假》《李红的夜晚》《搞对象》等作品都可以归结为与校园相关的都市题材的小说创作。这一类小说创作中带有李师江自己的校园经验和城市体验,《南昌记》也是沿着这一都市与校园题材的写作。难得的是,李师江能够尊重并还原自己记忆中的经验,这使他的文章具有可读性。李师江也曾转向关注历史与乡村,立足于他的乡村经验,书写福建乡村的故事,如《福寿春》。笔者并不认为在写出了《福寿春》这样的作品后,《南昌记》又回到了《中文系》的套路上去,尽管他的表达方式依然带有“下半身诗派”的影子,《南昌记》是对现实生活一种更为尖锐的审视,而非与惯常生活的和解。
  李师江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初次接触其作品的读者可能会因为他文中大量出现的身体叙事和性场面的描写而打上低俗的标签。《南昌记》中,作者事无巨细地描述着枯燥无味的旅途见闻,却不会让人感到厌倦与乏味。其一是因为李师江有关身体的写作,常常伴有一种克制与自省的态度;其二是因为他的语言率真直接、带有极强的现场感,使得读者关注到了现实生活的最本能、最基础的一面,从而展现出在十八年前的旅途的真实图景。在两个人年轻男人十八年前的旅途中,没有手机和艳遇来打发时间,于是“我”的关注点落在了斜对座吸烟开玩笑的农民工身上、落在了与河南汉子讨价还价买了指甲刀与耳勺的胖女人身上、落在了8号车厢乘务员王艳小姐身上。
  小说中的南昌之行,谈不上愉快、难忘、美好,更多的却是无聊、游荡、遗憾等负面消极的情绪。虽然“我”早早地将南昌之行的核心定为“女人”,可“我”没能在去南昌之前找到一个女孩子同行,没有在前往南昌的火車上偶遇一个女孩,没有寻找到被频繁点歌的8号车厢的乘务员王艳,没有和长着娃娃脸的蒋飞飞的同学一起去庐山游玩,即使“我”对刘玲感兴趣,想和她搞搞感情,但最终还是没有达成自己的目标。可以说没有女人陪伴、也没有得到一个新的女人的旅行充满了挫败感。
  当然,挫败感之外也有舒服。但这种舒服的感受却来自于与性幻想和性冲动绝缘的对象。与原先预想的旅途的愉悦之情相比,舒服就有些差强人意了。在应该有的愉悦之情和实际上的舒服感受的置换之中,“我”的情感体验产生了一种微妙的错位。在到达滕王阁后,“我”对景区没什么兴趣,在景区旁边的工艺品商店中遇到了一个四十岁左右风韵犹存的女人,她劝“我”买她的手镯,话题就此展开。也许是一路上没有人聊天,“我”便与这位中年妇女攀谈了起来,在话题的进行中“我”渐渐能与她开玩笑,她让“我”感到很舒服。这种舒服的感觉恐怕多半来自于她对“我”的称赞,阿姨认为谈过三次恋爱的“我”长得帅。毫不夸张地说,行文至此“我”才第一次感受到了负面情绪之外的其它情绪。再次让我感到舒服的是有男朋友的程芬芳,在蒋飞飞的同学执意离开之后,她的到来或多或少地安慰了“我”,当然“我”对她也有不耐烦。在听她讲述了她的恋爱故事之后,又萌生了对她的同情,但她对“我”过度的防备最后又使“我”感到怒气冲冲,这样一来,对她产生的舒服的情感就被冲淡了,进而感到沮丧与恶心。
  舒服这种情绪在下文中又被作者提起。这时,让他感到舒服的是两个男性的人物形象。一个是程芬芳的男朋友,“我”不记得他的名字,就用“舒服”来给他命名。“舒服”请我吃饭,在整个过程中他表现得体,“我”也很高兴他和程芬芳的关系更进一步。另一个让我感受到舒服的男人,是南昌诗人马策。与其说马策让“我”感到舒服,不如说是他请“我”的那顿饭让“我”感到舒服。
  至此,舒服成了无聊与挫败感之外,“我”在南昌行中感受到的最主要的情绪。在作者的叙述中,舒服的情绪并非是双向的,在两个人的社交场景中只有“我”感受到了舒服,这是一种单向的内化的情绪体验。
  李师江在《南昌记》中塑造的两对情侣形象很有趣。小丁和蒋飞飞有着如火一般的热情,但除了性爱之外,每天无所事事,黏在一起的样子让“我”感到不舒服;“舒服”和程芬芳的关系冰冷得不像情侣,虽然在程芬芳的描述中这段关系不尽如人意,但接触后“我”却觉得很舒服。两段关系的区别主要取决于男性人物的性格与行为偏好。小丁是一个生活中只有女人的大学生,“舒服”是一个生活中似乎不需要女人的工作狂,而“我”又像是两个人的结合体,想要寻找女人,也有能维系生活的工作,可笑的是,“我”却是唯一一个没有女朋友的人。
  李师江选择用“我”的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加重了年轻人生活的空虚感与无意义感。因为“我”相对于小丁来说,是男女情爱的过来人,但作为一个过来人“我”非但不能够提供解答,甚至与小丁相比,“我”因为没有女人,呈现出一个失败者的形象。
  如果说小丁这一对情侣像是生活在云端与梦境之中,“舒服”这一对则像是生活在地面与现实之中,“我”则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在梦境与现实的两端漂浮不定。虽然故事中的“我”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无所不知,还能观察到两对恋人迥然不同的恋爱状态,但什么才是“我”应该做的,哪一个才是人生的正确剧本,却是个谜。“我”既对生活惯性带来的无意义感到厌倦,又无法摆脱生活的惯性去寻求新奇感受,反而不知道该往何处去了。
  小说记录下来的是还处在校园环境中,以及刚脱离校园不久的大学生这一群体在生活中面临着的问题,即年轻的一代看上去是面对着自由与开放的社会环境,可以肆无忌惮地放纵肉体的欲望,但他们同时也面对着放纵肉体欲望之后带来的散漫虚无的生活感受与被无意义所浸染的精神困境。读者能通过无处不在的性爱,读到小丁与蒋飞飞之间肉体的依赖,而丝毫不会感受到他们之间应该有的爱意。年轻人根本没有呈现出他们被整个社会所预想的属于这个年纪的青春阳光与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他们的生活中没有什么能够激起强烈情绪的事情,只是忙着沉浸在肉体带来的欢愉中,像小丁这样的大学生甚至连姓氏都充满了隐喻。尽管李师江在处理现实世界与个人经验的关系之时,习惯于将年轻人内心的荒芜和面对的精神困境用男女情爱的方式呈现出来,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一方式在《南昌记》是行之有效的。但作者也需要考虑,在女性的自我意识愈发独立的时代,这种已经逐渐走向板结的叙事方式还能有效多久?还好这是个十八年前的故事。
  李师江以《南昌记》为题,似乎是在暗示着,南昌没有什么值得记下的,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李师江给出的答案是,因为我们总是按照生活的惯性走,经历了一系列生活的挫败体验,失去新奇的体验,继而更无法摆脱生活的惯性。李师江用看似无聊的《南昌记》提醒着我们,在适应了生活惯性带来的虚无与无意义之后,在舒服都成了一种难得的、值得记下来分享的情绪之后,如果想寻求生活中的新奇体验,在生活的惯性之外,我们该往何处去?
  (李师江中篇小说《南昌记》刊于《文学港》2019年1期)
其他文献
秋 葵  与葵花不同:当初我在院墙旁  种下她时,只是作为陪衬。  一株葵花一株秋葵,中间加一株玉米  差不多50公分的等距离,等待她们平分秋色。  最耀眼的自然是葵花,她有怒放的生命,  灿烂的,屈尊的微笑。  长势最旺的还是玉米,雨后拔节的声响  像春笋。最不起眼的就是秋葵:  她矮小,迟缓,似乎刚懒睡中醒来,  伸着懒腰,说着哆嗦话。她天生是三姐妹中  最小的一个,似乎天生允许被迟疑,被忽略
期刊
放眼当今浙东穿山半岛上后三百里黄金海岸,潮涨潮落间,现代化港口巨轮往返,汽笛声声,一派生机勃发的繁忙景象。  就是在这片土地里,历史上分别发生过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四大抗击外敌入侵的战争,战争的烽火纵贯整个半岛。因此,外敌的入侵史,不仅是当地人民血与泪的灾难史,更是当地人民永不屈服、为保卫家园奋起抵御的抗击史。  从穿山半岛东端的郭巨到后所,到三山到高塘到小港,到戚家山和金鸡山,这些特殊的地理位
期刊
1  当她走进这间位于写字楼28层的办公室,她惊呆了。这哪里是办公室,分明是一个可以容纳近千人的会场。  乍一看这里近乎空无一物,除了铺满整个地面的红色地毯。视线最远处,是覆盖一整面墙的落地玻璃,逆光之下,她看到玻璃窗前一个男人的小小身影。  “你来了啊,米小姐。”男人遥远的声音像是从洞穴最深处幽幽飘来,她看到那个身影好像在朝自己走来。  “你好,卢总。”她意识到自己的声音有点小——对于这么远的距
期刊
这天一翻微信,见友人圈中发一文,曰《黄永玉先生聊天记》。原文刊《钟山》2017年第1期“晴窗溪云”专栏。作者张新颖,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批评家、作家。  2014年8月4日,黄永玉九十岁生日。这天他请张新颖参加他生日宴,自助。宴中,张新颖对黄永玉一番访谈。第二天,张新颖又到黄永玉家和黄永玉聊天。我突然看到黄永玉说:  “我外公是宁波知府,最末一任,清朝末一任宁波知府,是曾国藩的部下。慈禧要分散
期刊
一、2022年杭州  8月的一个下午,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浙江大学的李莎博士,从美国返乡探亲。  浙大专车来接机,一位国家安全部到浙大外办挂职的王姓年轻人,负责李博士探亲事宜。  “我妈中风病情如何?我凭医院传真诊断书才获美方准假的!”  “放心,到地儿就明白了。”王处一口北京腔。  她父母是浙大退休教授,自己获神经心理学博士后留校从事“脑机读译研究”,五年前选送到哈佛参与中美合作的“信件”项目。 
期刊
世 根  六房宅在东河沿西端,为小镇谢氏六房的世居之所,明清建筑。六房宅南面有座桥,叫六房桥,桥西有三条河流交汇。南叫青山江,直通马渚的大运河。北是东直河,通杭州湾。向西依次为三门堰江,和古代的汝湖。当时的汝湖面积为十多个西湖,清代后期陆沉。  六房桥是一座平桥,长四五米,五块大青石铺砌而成,桥缝很宽——明朝末年的谢氏六房所建,连接了桥北的六坊宅和桥南的六房晒场。我小时候,六房宅还保留着原貌,只是
期刊
音乐在酒浆上低飞,泡桐花渐次凋谢,春深燕子洒在蓝天……  袁澜早习惯了城里用盆花叠摆的烂漫季,这城市正辛苦着摆出一张假脸。他徒劳地从这家咖啡馆漂到那家,寻找偶然剩下、尚值得一喝的西班牙酒。法国红酒就别想了:所有咖啡馆都学乖,停止购置赔钱的进口货。市场已被本地假酒攻占了。  袁澜不明白自己是悲哀还是疲劳。他怎么会不喜欢眼前的?他的爱大部分给了不能返回的过去,剩下一点寄托到未来。  他闻到四月下午蔷薇
期刊
篮球场上的奇迹  小镇傍晚,天开始麻灰,篮球场上已经没有人在打球了,只有一个十几岁小男孩在那里练习投篮。看见我来了,他把篮球丢给我,我不认识他,他看起来有点黑,但很健康。我很久没打篮球了,有些生疏。我拍球时,小男孩张开双手挡在前面,我想找投篮的机会,但有好几次都被他拦下了。小男孩机敏得很,被拦截下的篮球滚向一边,他好像永远不累似的跑去把篮球拣回。后来我打得越来越有感觉了,最后一次投篮时,我竟然和篮
期刊
严君平之卜  严君平不姓严,姓庄。为什么改姓?东汉的班固在《汉书》上解释为:“因避漢明帝刘庄讳,改姓,为严君平。”也就是说,汉明帝叫刘庄,所有人就不能在姓名里用这个“庄”字了。(难道现在的庄姓,都是汉明帝之后才姓庄的?)避讳是封建朝代里常见的现象,但是普通的平头百姓一般就不必去避了。庄君平不是普通老百姓,要避讳,可是为什么改姓严呢?我没找到可供说明的线索和答案,反正,庄君平因避讳就改叫严君平了。 
期刊
那摊血迹周边已经拉起了警戒线,人们的声音混沌轻袅,像从极远的地方飘过来。江冬膝盖发软,脑子里如被马蜂蜇了,肿痛、眩晕,头重得要从脖子上跌下。  回来路上,罗大头和泥鳅他们故意扯着嗓子说话,声音越大,抖得越明显,恐惧中夹带着莫名的兴奋,搞得那个人似他们杀的一样。江冬走得很慢,低着头一声不吭。罗大头转过身,在江冬面前屈膝弯腰,喂,江小妞,你脸怎么那么白?吓死了吧,哈哈。走在前面的几个都回过了头,一起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