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末,幼儿教师招聘季又将开始,各地出台的幼儿教师招聘条件中,均将弹唱、舞蹈、绘画等技能测试作为必考项目。幼儿园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很多园长认为“能歌善舞”“能弹会画”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功,新教师的要求必须是基本功过硬。而上海的一位幼儿园园长道出了她的需求:“幼儿园现在缺的不是能歌善舞的教师,而是缺乏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较强研究意识、研究能力的教师。我们太需要有研究能力的教师了,能够有研究意识,能够研究孩子、研究课程,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时候改变幼儿教师的培养模式了,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那么,新时代幼儿教师专业化培养面临哪些必要的转型?
新时代对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素养提出了新要求,依据新时代幼儿教师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理念,依据师范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幼儿教师的培养应打破“技能取向”的禁锢。
第一,职业定位由“教育—服务”转向“教育—指导”。
2016年颁布实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了幼儿园的两大任务,除了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外,新规程将原来的第二大任务“幼儿园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修改为“幼儿园同时面向幼儿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幼儿园功能由“教育—服务”转向“教育—指导”,标志着幼儿教师的职业定位也由“教育—服务”转向“教育—指导”,进一步凸显幼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职业定位,也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8年11月颁布实施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学前教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肯定,进一步强化了幼儿教师承担的国家使命和职责,突出了幼儿教师专业化培养的迫切需求。
第二,专业理念由“教师中心”转向“儿童为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幼儿教育在探索中发展。1952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和《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初步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幼儿教育的课程模式,建立起有目标、有计划的分科教学模式。分科教学模式强调学科知识的体系化,是按照学科知识逻辑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组织课程的,注重知识的纵向逻辑体系。以学科逻辑组织课程,可以帮助儿童“多快好省”地掌握某一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等,便于知识、经验的体系化,但横向联系差,容易忽视儿童的认知逻辑。分科教学模式以集体教学为主,课程是教师预设的,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重视“教什么”“怎样教”“教得怎么样”的教师中心观念。
20世纪前后,杜威曾向全世界宣告:“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要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杜威的宣告像灯塔一样照亮了新教育之路。即使进入21世纪,“儿童为本”仍然是教育前行的指路明灯。随着对儿童研究的深入和生成教育思想的发展,幼儿园课程逐渐由“学科课程”走向“经验课程”,由“分科”走向“融合”,由“预设”走向“生成”,这意味着教师必须将“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由重视教师“怎么教”转向重视儿童“怎么学”,也意味着专业理念必须由“教师中心”转向“儿童为本”。
第三,教师培养由“技能取向”转向“研究取向”。
长期的分科教学观念导致幼儿教师培养的“技能取向” ,将幼儿教师的教育技能等同于“弹唱跳画”。这种“技能取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学生“不是在练技能,就是在练技能的路上”。“弹唱跳画”等基本功训练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精力,学生无暇顾及理论书籍的阅读,致使学生的理论素养不足。同时,艺术技能要求也让很多缺乏艺术禀赋和训练的学生望而生畏,甚至动摇专业信念,转专业、转行现象比较普遍。
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要帮助未来教师充分认识幼儿阶段的特性和价值,理解‘保教结合’的重要性,学会按幼儿的成长特点进行科学的保育和教育;理解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学会把教育寓于幼儿的生活和游戏中,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保护与发展幼儿探究、创造的兴趣,让幼儿在愉快的幼儿园生活中健康地成长。”《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也明确规定了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保教工作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由此可见,认识儿童是教育的前提和根本,研究幼儿、了解幼儿是幼儿教师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要求。正如第斯多惠所说:“无论是对一个医生还是对一个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必须首先认识人的一般天性和特殊天性,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教育的目的是发现,童年的秘密隐藏在儿童自身,所以教育是对儿童的发现或者说教育要发现儿童。幼儿教师的培养应由教师“教”的“技能取向”转向儿童“学”的“研究取向”,研以致用。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因人施教,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第四,培养模式由“全能导向”转向“需求导向”。
长期分科、重教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着幼师培养和用人标准,形成了“全能导向”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用人单位也以“能歌善舞”“能弹会画”作为入职的主要标准。但这种单纯追求“全能型”技能培养是短视而有害的,技能训练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了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儿童能力的提升,不仅削弱了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使其难以适应新时代幼儿教师的岗位需求,还扼杀了师范生的创新性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应当基于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重新建构新幼师理念,对新时代幼儿教师的职业需求进行重新定位,赋予新时代幼儿教师人才培养的新内涵,提出新命题,运用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基于学生的专业化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需求,以“反向设计、正向实施”方式建构新时代新幼师的“需求导向”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基础上,采取舞蹈、钢琴、唱歌三选一模式,允许学生选学喜欢或擅长的艺术技能,实现学生的“一专多能”式个性化发展。
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软实力,是硬实力和锐实力的支撑,必须具备科学的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和相应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必须是一个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专业人才。社会越发展,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要求越高。幼兒教师是儿童的启蒙之师,是儿童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奠基者,幼儿教师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幼儿教师的培养必须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追求新时代的幼师培养新质量,领跑新时代的幼师培养新理念,建构新时代的幼师培养新体系。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王妍妍
新时代对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素养提出了新要求,依据新时代幼儿教师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理念,依据师范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幼儿教师的培养应打破“技能取向”的禁锢。
第一,职业定位由“教育—服务”转向“教育—指导”。
2016年颁布实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了幼儿园的两大任务,除了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外,新规程将原来的第二大任务“幼儿园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修改为“幼儿园同时面向幼儿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幼儿园功能由“教育—服务”转向“教育—指导”,标志着幼儿教师的职业定位也由“教育—服务”转向“教育—指导”,进一步凸显幼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职业定位,也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8年11月颁布实施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学前教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肯定,进一步强化了幼儿教师承担的国家使命和职责,突出了幼儿教师专业化培养的迫切需求。
第二,专业理念由“教师中心”转向“儿童为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幼儿教育在探索中发展。1952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和《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初步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幼儿教育的课程模式,建立起有目标、有计划的分科教学模式。分科教学模式强调学科知识的体系化,是按照学科知识逻辑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组织课程的,注重知识的纵向逻辑体系。以学科逻辑组织课程,可以帮助儿童“多快好省”地掌握某一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等,便于知识、经验的体系化,但横向联系差,容易忽视儿童的认知逻辑。分科教学模式以集体教学为主,课程是教师预设的,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重视“教什么”“怎样教”“教得怎么样”的教师中心观念。
20世纪前后,杜威曾向全世界宣告:“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要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杜威的宣告像灯塔一样照亮了新教育之路。即使进入21世纪,“儿童为本”仍然是教育前行的指路明灯。随着对儿童研究的深入和生成教育思想的发展,幼儿园课程逐渐由“学科课程”走向“经验课程”,由“分科”走向“融合”,由“预设”走向“生成”,这意味着教师必须将“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由重视教师“怎么教”转向重视儿童“怎么学”,也意味着专业理念必须由“教师中心”转向“儿童为本”。
第三,教师培养由“技能取向”转向“研究取向”。
长期的分科教学观念导致幼儿教师培养的“技能取向” ,将幼儿教师的教育技能等同于“弹唱跳画”。这种“技能取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学生“不是在练技能,就是在练技能的路上”。“弹唱跳画”等基本功训练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精力,学生无暇顾及理论书籍的阅读,致使学生的理论素养不足。同时,艺术技能要求也让很多缺乏艺术禀赋和训练的学生望而生畏,甚至动摇专业信念,转专业、转行现象比较普遍。
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要帮助未来教师充分认识幼儿阶段的特性和价值,理解‘保教结合’的重要性,学会按幼儿的成长特点进行科学的保育和教育;理解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学会把教育寓于幼儿的生活和游戏中,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保护与发展幼儿探究、创造的兴趣,让幼儿在愉快的幼儿园生活中健康地成长。”《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也明确规定了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保教工作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由此可见,认识儿童是教育的前提和根本,研究幼儿、了解幼儿是幼儿教师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要求。正如第斯多惠所说:“无论是对一个医生还是对一个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必须首先认识人的一般天性和特殊天性,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教育的目的是发现,童年的秘密隐藏在儿童自身,所以教育是对儿童的发现或者说教育要发现儿童。幼儿教师的培养应由教师“教”的“技能取向”转向儿童“学”的“研究取向”,研以致用。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因人施教,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第四,培养模式由“全能导向”转向“需求导向”。
长期分科、重教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着幼师培养和用人标准,形成了“全能导向”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用人单位也以“能歌善舞”“能弹会画”作为入职的主要标准。但这种单纯追求“全能型”技能培养是短视而有害的,技能训练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了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儿童能力的提升,不仅削弱了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使其难以适应新时代幼儿教师的岗位需求,还扼杀了师范生的创新性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应当基于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重新建构新幼师理念,对新时代幼儿教师的职业需求进行重新定位,赋予新时代幼儿教师人才培养的新内涵,提出新命题,运用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基于学生的专业化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需求,以“反向设计、正向实施”方式建构新时代新幼师的“需求导向”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基础上,采取舞蹈、钢琴、唱歌三选一模式,允许学生选学喜欢或擅长的艺术技能,实现学生的“一专多能”式个性化发展。
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软实力,是硬实力和锐实力的支撑,必须具备科学的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和相应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必须是一个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专业人才。社会越发展,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要求越高。幼兒教师是儿童的启蒙之师,是儿童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奠基者,幼儿教师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幼儿教师的培养必须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追求新时代的幼师培养新质量,领跑新时代的幼师培养新理念,建构新时代的幼师培养新体系。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