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陵记忆——大山深处的抗战遗址

来源 :中国文化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tcat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陵县坐落于云南西部的一个边陲小城。鲜为人知的是,在1942年至1945年期间,这里成为了攸关中国抗日战争胜负的决定性战场之一。这场战争,被称为“滇西抗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由于日军的封锁,我海上交通全部断绝,因此,另辟其他获取抗战援助物资的通道成为攸关战争胜利的战略决策。于是,1937年11月,民国政府行政院正式下令:由中央拨款200万元,限期一年内修通从云南昆明至缅甸腊戌的滇缅公路。历时9个月,滇缅公路建成通车。不久滇越铁路被日军封锁,这条公路便成为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
  1942年1月20日,日军从泰国边境攻入英属缅甸,妄图截断我国当时唯一的对外运输通道,并沿滇缅公路入侵云南的保山、昆明,进而进犯中国内地,同时,将日军势力延伸至南亚,达成与德国法西斯会师中东的图谋。
  面对危急形势,我10万远征军于1942年3月驰援缅甸,出国抗日。然而援缅失败,国门大开。日军趁机长驱直入,占我怒江以西之龙陵、腾冲、芒市等大片国土,幸我军及时炸断怒江天堑上之惠通桥,阻敌于怒江西岸,才使敌人妄图沿滇缅公路入侵中国内地的妄想化为泡影,但开通仅3年的滇缅国际运输线却被彻底截断,至此,中国战场丧失了所有的获取外援的陆地通道。为重新打通滇缅公路,阻敌于国门之外,我远征军将士在怒江东岸与日军隔江对峙两年之后,于1944年5月强渡怒江,向西岸展开滇西大反攻。9月7日、14日,松山、腾冲相继收复,11月3日龙陵光复,……1945年1月20日畹町的收复标志着日军被赶出了国门,滇西沦陷国土全部收回。至1月27日远征军与驻印军在缅甸芒友胜利会师,滇西反攻战役历时8个月零16天,全歼日军21000多人,中国远征军伤亡、失踪官兵67000多人。
  2002年,著名军事史专家郭汝瑰、黄玉章在其主编的《中国抗日战争正面作战记》中,高度评价滇西抗战:“这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唯一的一次获得彻底胜利的大规模进攻作战。”著名作家余戈在其作品《1944:松山战役笔记》中曾这样写道:“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来,面对日军的猖狂进攻,中国采取以空间换时间的消耗战略,在各战场基本采取守势作战。这次(指滇西抗战),将是抗战7年来中国军队第一次对占领我国的日军主动发起大规模进攻。”他还写道:“滇西抗战开了收复失地之先河。”“假如没有西线战场的胜利,抗战后期的中国正面战场会乏善可陈。若是如此,当日本投降的那一刻,我们是否有底气认为,在这场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仅靠‘苦撑’和把日军拖住就赢得了战胜国地位?”
  在8年抗战中,滇西抗战使云南成为中国在抗战中第一个将日寇逐出国门的省份,随后,滇缅公路、中印公路打通,抗战物资源源不断输入抗日战场,有力地支援了抗战。日本侵略者兵败如山倒,于1945年8月向中国投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滇西抗战的胜利为整个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
  滇缅公路遗迹
  滇缅公路遗迹从龙陵穿越而过,如今,这条不平凡的公路的大部分路段已被改造为高速公路,往昔被形容为“血管”的蜿蜒曲折的老路已不见踪迹,只能在老照片中窥见其风采。
  从1937年12月开始动工到1938年8月31日建成通车,在没有任何现代化筑路工具的情况下,20余万民工用手中的锄头、手锤、钻子、撬棍、十字镐等原始而古老的工具凿山挖石,用鲜血和生命修筑了一条令世界震惊的生命之路。这条路东起昆明,西至缅甸腊戌,长达1140公里,中间需穿过举世闻名的怒江、澜沧江两大峡谷,越过滇西横断山脉的云岭、怒山、高黎贡山等高山大岭,在当时全靠原始的人力作业的情况下,其工程的浩大与艰难是可想而见的。当时的盟国对中国能否在一年内修通这条公路表示怀疑,但中国人民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使命,且仅用了9个月时间。
  1940年9月,日军占领越南,滇越铁路被封锁,使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唯一的“输血管”。为截断这唯一的国际通道,1942年1月20日,日军从泰国边境攻入英属缅甸,1942年5月侵占云南怒江以西国土,滇缅公路被封锁。据载:从1938年12月公路建成后不久至1942年5月公路被日军封锁,滇缅公路共运输了45万多吨援华物资,给予了中国抗战最有力的支持。滇缅公路可以说是中国抗日战争的“生命线”。
  松山抗战遗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全数被歼,这在与美国军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中为数不少,日本人称之为“玉碎战”。但在亚洲大陆,日本军被全歼的仅有三例,松山之战就是其中之一,同时也在中国大陆日本军的第一个“玉碎战”,故其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1942年,日军攻入缅甸,企图截断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将士入缅作战,后失败撤退。日军沿滇缅公路进入中国境内,占领怒江以西之中国领土,并妄图渡过怒江继续进攻,幸我军及时炸断怒江之上的惠通桥,阻敌于怒江之西,但滇缅公路自此被截断。日军在怒江西岸及滇缅公路旁的松山修建了坚固的准要塞式防御工事与我军隔江对峙。
  松山,位于怒江西岸的龙陵县腊勐乡境内,滇缅公路经惠通桥越过怒江后,在该山的悬崖峭壁间盘旋四十余公里。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滇缅公路的咽喉要塞,被美国军事家称为“东方直布罗陀”。因此,松山不克,滇缅公路不通,交通运输困难,反攻龙陵、腾冲,就会得而复失。所以说松山战役是滇西反攻战中关键性的战役。日军在松山构筑起了坚固的防御体系,日军一一三联队以腊勐大松山为核心,并在滚龙坡、竹子坡、鹰蹲山、长岭岗、黄土坡、狗头坡、官坟坡、红帽坟、核桃箐、小松山等各主峰及其各山山系精心设计并构筑工事,形成遍布松山周边几十里的科学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
  在隔江对峙两年之后,1944年6月4日清晨,中国远征军开始向松山守敌发起战略性反攻,11集团军第71军、第8军先后投入9个团的兵力,并以牺牲7600人的生命代价,于1944年9月7日歼灭松山日军1250人,使松山光复。对于战争的惨烈,空军少将乔良曾这样描述,“只需想想为了攻克这片十余平方公里的土地,敌我双方共三万多人在这里经过整整三个月里十场争夺厮杀(还不算那些数以百计的小战斗),付出了近万人的伤亡代价,仅仅知道这一点,就足以使你的一生震颤。”   由于地处偏远之地,松山万幸地保留下了中国抗日战争最完整的战场遗址,这些遗迹遍布在松山周边几十里的土地上。著名滇西抗战史研究专家戈叔亚曾经这样描述:“通过多年研究以及无数次和双方老兵交谈并一同实地考察,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说;山上几乎任何一处非农业功用的人为古老痕迹都可能是战争留下来的。完全可以拿着当年两军的攻防要图找到任何地方,并根据现存的表面痕迹看出日本军防御阵地配置体系、中国军进攻线路、战斗的激烈程度和双方作战思想及特点。有几处坑道单兵射击掩体和炮兵阵地甚至清晰可见棱角分明,就仿佛是昨天才挖掘的。”
  松山战役的胜利,拔掉了滇缅公路上最硬的“钉子”,此后打通滇缅公路势如破竹,抗战生命线得以最终恢复。松山战役遗址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董家沟日军慰安所旧址
  董家沟日军慰安所旧址位于龙陵县龙山镇董家沟28号。始建于1921年,属土木结构、走马串角楼四合院建筑。占地84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67平方米,全院有大小房屋30间,内部装饰精巧,是当地有名的富家宅院。因其房屋好、房间众多、布局严谨、便于管理等诸因素。
  1942年4月,日军占领龙陵后,该房屋被强占为城区日军慰安所。在1942年至1944年的两年中,这里长期住有数十名慰安妇,供日军官兵们淫乐。1944年10月,中国远征军围攻龙陵时,在战斗最激烈的11月1日,这些无辜的慰安妇全部被日军押到观音寺脚汤家沟枪杀或强迫服毒自杀。据不完全统计,二战期间,日军设立的慰安所遍布中国、朝鲜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至少有40万妇女被日军强征为“慰安妇”。其中,在中国设立的慰安所遍布20多个省市,至少有20万中国妇女被强迫为日军“慰安妇”,中国成为日军“慰安妇”制度最大的受害国。日军在滇西共设立慰安所多达30余个,调派、掳掠“慰安妇”约有800名,其中约500名是被日军掳掠来的滇西妇女。
  现在遗址内设有展览,展览采取“编年体专题”的形式,以时间先后为序,重点展示从“慰安妇”制度的建立、发展、消亡到战后艰难的追诉等过程。共设四个展厅,展出文物100余件,图片资料200余幅,史料16条,集中展示了日军“慰安妇”制度的大量珍贵文物、图片、资料,为我们了解研究日军“慰安妇”制度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该旧址于2006年被国务院确立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云南唯一在慰安所原址上建设起来的展览馆。
  惠通桥遗址
  惠通桥遗址位于龙陵县腊勐乡与施甸县等子乡交界处的怒江峡谷上,海拔665米。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1935年该桥被改造后成为滇西第一座钢缆吊桥,因其跨越怒江天堑,是滇缅公路必经之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将其改造为10级荷载公路桥。从1940年10月至1941年2月,日军出动飞机168架次,投弹400余枚,对惠通桥进行了6次空袭,妄图截断我抗战时期唯一的国际运输通道。
  1942年5月,由于我远征军入缅阻击日军失败,日军沿滇缅公路进入中国境内,千钧一发之际,在怒江东岸的宋希濂部及时赶到及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等顽强阻击下,工兵才炸毁了惠通桥,日军被阻击于怒江以西。由于惠通桥被炸毁,日军不能过江,遂形成敌我双方隔怒江对峙的局面,并持续两年之久。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惠通桥的被毁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日军进攻中国的进程,为我方争取滇西反攻战的胜利赢取了时间。1944年,为取得滇西反攻战的胜利,我军开始重修惠通桥,8月28日竣工通车。兵员及军火物资源源不断运往怒江西岸的滇西战区,加速了滇西反攻战胜利的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该桥曾经过多次整修,一直使用至1974年,方被闲置保护。现存钢缆吊桥一座,桥全长200余米,主孔净跨116米,西岸石砌引桥净跨27米,桥面宽平,1993年11月16日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滇西抗战中,中国远征军共投入兵力16个步兵师,162000人,其中龙陵战区达12个步兵师115000人,占71%;全役历时256天,其中龙陵战区172天,占67%;全役中国远征军伤亡、失踪官兵67403人,其中龙陵战区36800人,占54%;全役歼敌21057人,其中龙陵战区约14000人,占62%。龙陵,这处自古即是兵家必争的要地,可以说是“滇西抗战”中战斗最激烈的战场。如今,硝烟散尽,留下的只是一串串无声的数字和任世人凭悼的遗迹。
  (责任编辑:文丹)
其他文献
多媒体技术作为语文教学中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其特点、优越性和重要性,已经日益显现出来。在日常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教与学之间架起科学的桥
阳光投下来的影子明晃晃的,突然间的落下让我猝不及防,我挡住了眼睛。“怎么太阳这么毒烈啊?”我转过身去问好友。“五月过得就剩个尾巴了,怎么能不热?我看你都过糊涂了。”
消除贫困,是横亘在整个国际社会面前的重大难题,是各国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一项紧迫任务。中国政府提出的由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是扶贫工作的重大改革。问题是:究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湖南省株洲县淦田防水毡生产的神力牌防水柔毡和粘胶,是湖南大学的一项重大科研成果。几年来,博得广大用户的一致好评并通过了湖南省建委主持的鉴定。防水柔毡与粘胶是一种
企业技术中心作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在技术创新这一系统工程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企业技术中心工作是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走向市场,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最近,记者在有关部门了解到:今年,湛江师专的200多名毕业生先后经过华南理工大学数控车床的专业技能培训后,马上被用工单位抢走;广州数控设备厂因一时不能大量满足客户在专
为了保证离退休劳模老有所养,省政府决定,从2001年1月起对我省省部级以上离退休劳模实行荣誉津贴。为贯彻落实这一决定,2001年4月,省总工会、省人事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8月3日16时30分许,突如其来的地震袭来时,鲁甸县乐红镇乐红村小学教师阳厚金刚好途经龙头山镇翠屏村二家村社,他跑进村民家救出了1个村民。当他返回房屋再次救人时,房屋轰然
松下幸之助说过:“松下‘生产’人,同时生产电器。”在他看来,企业只要有一流的员工,就能生产出一流的产品。一位菲律宾客商来湖南某厂,意欲签订一笔产品供货订单。当他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