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是直接面向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与道德素养而展开的教育工作,应贯穿于小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做好德育管理,既有利于优化小学生的思维品质,又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从这个层面来讲,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基本前提就是要让德育触及学生心灵,而所采用的德育内容应当是学生真正需要的。本文便以此为出发点,从“深挖学生资源,加强德育影响”“开展德育实践,优化德育效果”“形成教育合力,共创德育环境”三个角度来分析小学德育管理的有效对策。
深挖学生资源,加强德育影响
传统德育之所以低效的主要原因便是教师所选择的德育内容脱离了学生实际生活,无法令学生产生共鸣。新课改认为,“贴近学生实际”应成为教师选择课程内容的基本依据之一,德育尤其要看重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此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影响。在工作中,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着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懂谦让与宽容、甚至不懂感恩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很多孩子都是在家长的溺爱、呵护与无微不至的关爱下长大的。很多家长不仅要给孩子做饭、洗衣、陪写作业、陪玩,就连背书包、提饭盒袋这样的事情都舍不得让孩子做。孩子从小就习惯于家长的给予,习惯于家长围着自己转,养成了过于自我的性格,几乎没有要回报与包容他人的意识,更不懂感恩。在学习《可贵的沉默》一课后,我便以“学会感恩”作为德育主题,布置学生观察、记录父母一周的生活点滴的作业,让他们感受父母为自己、为家庭所做的贡献,从而懂得要尊重父母、感恩家人。不仅如此,我还告诉学生:从小到大,很多人都关心、帮助过他们,也要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为此,我设计了“感恩演讲会”活动,让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说说自己与父母、陌生人或教师之间发生的事情。
在活动中,有的学生回忆了在自己生病发烧时,父母一夜不眠的事;有的学生说起了家长因事未能及时回家,自己在邻居家过夜的事;还有的学生谈到自己考试成绩退步怕挨打,教师亲自打电话给家长,请求家长不要“动武”的事……一件件事情被想起,一个个场面被回放,一点点回忆被唤醒,被唤起的还有学生的感恩之情。当我看到他们若有所思的神态,我知道,这些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了加深“学会感恩”的教学效果,我还要求学生选择一位回馈对象,可以是家长、教师,也可以是帮助过自己的人,向对方传递自己的感恩与感激之情。
开展德育实践,优化德育效果
自新课改以来,实践教学已经成为实施“做中学”与“知行结合”教学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在加深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育的本质是解決学生现存的道德品质与行为处事问题,所以也应以德育教学实践让学生明确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提升学生自我反思能力,进而不断优化德育效果。
学校十分注重德育实践的开发与应用,也十分注重设计德育实践教学活动。爱国主义教学一直都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在传统德育中,教师常常以“灌输法”传授爱国主义精神与观念,收效甚微。而德育实践不同,学生能够到烈士陵园、革命博物馆等地亲身感受革命故事,在庄严、肃穆的环境下聆听革命故事,更易于使其体会到各位革命烈士为新中国成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情操,也能意识到新中国成立的不易与艰难,进而更加珍惜现在和平、民主的生活,从而自然而然地形成爱国主义情感。每年清明节,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珠海烈士陵园或东坑烈士陵园悼念已经逝去的烈士英雄,向他们讲述长眠于此的烈士们是如何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珠海战事中英勇抗敌,奋勇献身的故事。学生听着故事,感受着先烈们为了革命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情不自禁产生了对烈士的敬意与爱戴之情以及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形成教育合力,共创德育环境
学校教育虽然是进行德育的主阵地,但是社会、家庭也是德育的重要合力。只有各方力量团结起来,共同努力,将德育看成是每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才能不断优化德育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环境熏陶下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学校十分注重学校、家庭与社会的三方联系,会及时与各方力量沟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德育环境。如,为了优化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我与家长进行沟通,要求他们能够在家中控制学生玩电脑、玩游戏与看电视的时间,保护学生的眼睛;为了优化小学生的饮食习惯,我鼓励家长制订严格的饮食计划,并持之以恒,让学生懂得营养均衡,改掉挑食、不好好吃饭的坏毛病。家长会上,我建议家长要学会与孩子平等沟通,避免以命令式的口吻与孩子交谈,而是要耐心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学会征询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在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时,我也会根据需要与社会相关部门、学生家长提前取得联系,希望他们能够提供教育支持,共同为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智慧。
结语
总而言之,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做好德育工作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所以教师必须要学会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德育策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深挖学生资源,加强德育影响
传统德育之所以低效的主要原因便是教师所选择的德育内容脱离了学生实际生活,无法令学生产生共鸣。新课改认为,“贴近学生实际”应成为教师选择课程内容的基本依据之一,德育尤其要看重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此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影响。在工作中,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着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懂谦让与宽容、甚至不懂感恩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很多孩子都是在家长的溺爱、呵护与无微不至的关爱下长大的。很多家长不仅要给孩子做饭、洗衣、陪写作业、陪玩,就连背书包、提饭盒袋这样的事情都舍不得让孩子做。孩子从小就习惯于家长的给予,习惯于家长围着自己转,养成了过于自我的性格,几乎没有要回报与包容他人的意识,更不懂感恩。在学习《可贵的沉默》一课后,我便以“学会感恩”作为德育主题,布置学生观察、记录父母一周的生活点滴的作业,让他们感受父母为自己、为家庭所做的贡献,从而懂得要尊重父母、感恩家人。不仅如此,我还告诉学生:从小到大,很多人都关心、帮助过他们,也要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为此,我设计了“感恩演讲会”活动,让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说说自己与父母、陌生人或教师之间发生的事情。
在活动中,有的学生回忆了在自己生病发烧时,父母一夜不眠的事;有的学生说起了家长因事未能及时回家,自己在邻居家过夜的事;还有的学生谈到自己考试成绩退步怕挨打,教师亲自打电话给家长,请求家长不要“动武”的事……一件件事情被想起,一个个场面被回放,一点点回忆被唤醒,被唤起的还有学生的感恩之情。当我看到他们若有所思的神态,我知道,这些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了加深“学会感恩”的教学效果,我还要求学生选择一位回馈对象,可以是家长、教师,也可以是帮助过自己的人,向对方传递自己的感恩与感激之情。
开展德育实践,优化德育效果
自新课改以来,实践教学已经成为实施“做中学”与“知行结合”教学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在加深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育的本质是解決学生现存的道德品质与行为处事问题,所以也应以德育教学实践让学生明确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提升学生自我反思能力,进而不断优化德育效果。
学校十分注重德育实践的开发与应用,也十分注重设计德育实践教学活动。爱国主义教学一直都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在传统德育中,教师常常以“灌输法”传授爱国主义精神与观念,收效甚微。而德育实践不同,学生能够到烈士陵园、革命博物馆等地亲身感受革命故事,在庄严、肃穆的环境下聆听革命故事,更易于使其体会到各位革命烈士为新中国成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情操,也能意识到新中国成立的不易与艰难,进而更加珍惜现在和平、民主的生活,从而自然而然地形成爱国主义情感。每年清明节,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珠海烈士陵园或东坑烈士陵园悼念已经逝去的烈士英雄,向他们讲述长眠于此的烈士们是如何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珠海战事中英勇抗敌,奋勇献身的故事。学生听着故事,感受着先烈们为了革命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情不自禁产生了对烈士的敬意与爱戴之情以及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形成教育合力,共创德育环境
学校教育虽然是进行德育的主阵地,但是社会、家庭也是德育的重要合力。只有各方力量团结起来,共同努力,将德育看成是每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才能不断优化德育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环境熏陶下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学校十分注重学校、家庭与社会的三方联系,会及时与各方力量沟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德育环境。如,为了优化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我与家长进行沟通,要求他们能够在家中控制学生玩电脑、玩游戏与看电视的时间,保护学生的眼睛;为了优化小学生的饮食习惯,我鼓励家长制订严格的饮食计划,并持之以恒,让学生懂得营养均衡,改掉挑食、不好好吃饭的坏毛病。家长会上,我建议家长要学会与孩子平等沟通,避免以命令式的口吻与孩子交谈,而是要耐心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学会征询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在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时,我也会根据需要与社会相关部门、学生家长提前取得联系,希望他们能够提供教育支持,共同为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智慧。
结语
总而言之,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做好德育工作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所以教师必须要学会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德育策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