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心育工作路径探索

来源 :创新人才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ji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关注人类幸福感与优势的积极心理学系统应用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领下,广州市执信中学形成了三路径的特色“润心工程”:设计“问候心灵”系列心育课程,培育学生的积极品质;构建生涯指导体系,提升学生主动发展生涯的积极力量;构建多方心理护航体系,增值心理困境学生的心理资产.
其他文献
公办校外教育机构教师专业成长中存在着方向不明确、路径不清晰、支持不充分的问题.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校外教育概念和定位模糊、组织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
技能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个人赖以生存的根基。国家、个人、劳动力市场、企业等主体是技能治理的利益相关者。基于相关文献,分析了欧盟应对技能失配的发展背景、表现维度与成因,借鉴欧盟应对技能失配的系列举措,对我国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提出建议:扭转教育过度投资,凸显职业教育的价值贡献;推动职业教育纵向发展,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建立校企协同的职业技能培训供给模式;职业培训平民化,关注弱势群体技能发展问题。
针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出现的功利化、工具化倾向,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把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向。通过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的协同育人、校园文化活动、特色实践活动、新媒体新技术等路径探索,开展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和法治教育、心理健康和抗挫抗压教育等内容实践,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培育创业品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