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新形势下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通过校企双方在基地建设与运行、合作保障、监督与考核机制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可以使毕业生综合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关键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 运行机制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实验、实训是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基础,是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实训基地是技师学院综合实力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也是评价技师学院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笔者实践,试对技师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做如下探讨。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
实训基地可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内实训基地,学生通过真实或仿真实训,可以完成该专业技能培养目标的学习要求。但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真实生产环境有所不同,管理上也无法实现与企业接轨,学生难以学到企业真正所需的技能。校外实训基地则主要建立在一些行业企业中,可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得到全方位锻炼。但由于企业以营利为目标,往往会使生产过程难以兼顾实训要求,加上实训单位较分散,学校管理和考核难以到位。因此要使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的真实工作环境中按照教学计划得到技能锻炼,尚存在一定难度。
为了弥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不足,一些技师学院尝试在校内建设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具备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与校外实训基地相比,容易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但由于学校缺少生产管理经验,因此只有引企入校,校企联合共同建设,才能保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真正实现教学环境与生产环境的对接、课堂与工作岗位的对接,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技师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尚没有统一的定位。笔者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应为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拓展,应具备以下五个功能:一是满足实践教学功能,在基地内学生能完成实训教学目标。二是具备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实训设备为企业生产型设备,学生能参与真实生产过程。三是实训教师团队中既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也有企业的能工巧匠。四是校企共建共管,优势互补,引进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并进行产品研发,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五是学生是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实践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均能得到提高,“零对接”的毕业生比例有较大提高。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应具备完成技能训练、产品生产、社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四位一体”功能,还可以承担技能竞赛以及新产品研发等更多功能,所以应在规划、布局、管理、运行等方面综合考虑各项功能的实现,统筹规划,使基地建设更具科学性。
2.职业性原则
在实训基地的整体规划、教学设备的配置、实训环境布置、管理模式等方面,应按照企业工作流程,体现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和文化环境,突出其职业性特点,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
3.先进性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实训基地设备的建设要具有超前意识、现代教学与生产管理意识,设备配置上一定要具有先进意识,不能只满足具备生产功能,一定要体现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满足技术改革和研发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新设备和管理方式。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
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根据投资主体可以分为学校主导模式、企业主导模式、校企融合型模式。
1.学校主导模式
投资主体是学校,资金来源主要是学校或财政资金。这种模式是以学校为主导组织实训和生产,引进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教师,引进企业产品,把生产过程与实训教学相结合。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产权明确,在实训与生产协调方面学校有充分的自主权和灵活性,能确保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缺点是学校一次性投入资金过大,而企业由于在生产、管理中的参与度较小,所以积极性不高。
2.企业主导模式
这种模式是学校提供生产和实训场地、管理和服务,企业提供设备、技术以及生产过程的指导、产品的销售等。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学校自己投入较小,实训与生产能紧密结合,企业选派技术骨干作为实训教师,能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缺点是企业的主要关注点是生产而非实训教学,当生产与实训出现矛盾时,难以保障实训教学目标的实现。
3.校企融合型模式
校企融合型模式由校企双方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规划、投入、技术支持等方面共同协商确定,优势互补。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实训能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校企共同承担资金投入,降低了实训成本。缺点是实训内容安排要依据企业生产来定,当企业生产情况发生较大变化时,教学与生产产生的矛盾,需要双方协商解决。
四、校企融合式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的建设
三种模式中,校企融合型模式容易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要求,但模式的选择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确定。校企融合型模式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保障机制
应成立专门机构,对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进行科学管理,责任到人。如成立基地建设与管理委员会,负责教学、生产、设备、技术研发、校企合作的具体事项等。要建立完善的基地管理制度,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权、责、利,在合作项目选择、基地运行、财务管理与利益分配、质量考核与评价等方面实行规范化管理,保障基地有效运行并取得预期效果。
2.运行协调机制
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对产品的质量和完成期限有很高要求,而教育教学也有其自身的规律,所以教学与生产之间会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为保证基地有效运行,首先要协调好实训教学与生产的关系,校企双方应建立运行协调机制,在人才培养规划、实训方案、生产经营等方面共同协商,避免出现矛盾。
3.质量监控与考核机制
考虑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特殊性,必须建立单独的质量监控体系与考核评价体系。该体系应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对基地的运行进行有效监控与考核。二是对学生培养质量进行监控与考核,要建立以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制度,促进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和实训过程,注重提高综合素质。考核内容要综合实训考核与生产考核,如学生实训目标的实现情况、生产的参与过程及完成产品的质量情况、职业素养提高等方面。 4.合作发展机制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具备“四位一体”功能,并能承担相关的技能竞赛活动。因此,首先要对合作企业投入的实训设备、技术、师资支持、产品以及企业的技术创新转型能力等方面严格考察,选择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合作。其次,校企双方要进行充分调研与沟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及评价标准等,其中重点是如何将生产与实训有效融合。第三,校企双方还应根据社会及科技的发展及时调整合作方式及合作内容等,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模式不断更新。
五、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应关注的问题
从学院的实践来看,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中应重点注意以下问题。
1.实训基地建设环境要符合企业生产现场实际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呈现生产现场实际情况,使学生能体验真实生产环境。因此在进行基地建设时,环境布置、企业文化的营造、管理制度、运作方式等方面都应体现生产现场实际,让学生感受职业环境。还应根据实训基地针对的专业及专业群,对实训区域进行合理划分,对生产岗位和实训工位合理设置,有些专业的基地在条件允许时,最好能够划分出按工作岛方式进行实训的仿真实训区域。
2.实训基地设备应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实训基地建设要具有超前意识,选择的合作企业应该属于区域内具有一定规模、设备先进,同时拥有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的现代化企业,能代表行业发展趋势,能体现新技术、新工艺。设备购置也不能盲目追求高、精、尖,要根据行业发展要求和企业、学校实际,以满足生产及实训教学先进性要求的条件下适度为好。
3.实训基地要确保教育教学功能的实现
生产性实训基地要使学生在参与实际生产的过程中,体验企业真实环境。所以不能完全将基地等同于生产企业,将实训等同于生产活动,将学生等同于企业员工。基地内既要强调产品和质量,又不能过分关注经济效益,必须保证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效融合,使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在参与生产过程中完成学习。
4.学院要主动服务,创造条件吸引企业进行合作
校企的深度合作是困扰职业教育的一大难题,企业积极性不高是不争的事实。企业与学校合作,主要是想借助学校场地,使学生参与生产而获得较高利润回报。因此,为提高合作企业的积极性,学校要主动创造条件,吸引企业热情合作,如帮助企业充分利用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给予一定的冠名权,主动为企业提供场地和科研服务,开展订单培养,为合作企业员工开展技能培训和转岗培训以及建立员工终身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等。
5.构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体系
近几年,许多技师学院在校内建立了生产性实训基地,但并未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目标,人才培养缺乏实用性、技能性和针对性。因此,必须构建适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关注团队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组织纪律,通过课堂与工作岗位的对接,教学环境与职业环境的对接,遵循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的能力发展规律,各阶段的培养模式与实训内容要根据专业和学生实际而确定。
参考文献:
[1]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欧阳河,等.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保定技师学院)
关键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 运行机制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实验、实训是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基础,是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实训基地是技师学院综合实力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也是评价技师学院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笔者实践,试对技师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做如下探讨。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
实训基地可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内实训基地,学生通过真实或仿真实训,可以完成该专业技能培养目标的学习要求。但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真实生产环境有所不同,管理上也无法实现与企业接轨,学生难以学到企业真正所需的技能。校外实训基地则主要建立在一些行业企业中,可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得到全方位锻炼。但由于企业以营利为目标,往往会使生产过程难以兼顾实训要求,加上实训单位较分散,学校管理和考核难以到位。因此要使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的真实工作环境中按照教学计划得到技能锻炼,尚存在一定难度。
为了弥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不足,一些技师学院尝试在校内建设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具备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与校外实训基地相比,容易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但由于学校缺少生产管理经验,因此只有引企入校,校企联合共同建设,才能保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真正实现教学环境与生产环境的对接、课堂与工作岗位的对接,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技师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尚没有统一的定位。笔者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应为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拓展,应具备以下五个功能:一是满足实践教学功能,在基地内学生能完成实训教学目标。二是具备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实训设备为企业生产型设备,学生能参与真实生产过程。三是实训教师团队中既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也有企业的能工巧匠。四是校企共建共管,优势互补,引进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并进行产品研发,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五是学生是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实践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均能得到提高,“零对接”的毕业生比例有较大提高。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应具备完成技能训练、产品生产、社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四位一体”功能,还可以承担技能竞赛以及新产品研发等更多功能,所以应在规划、布局、管理、运行等方面综合考虑各项功能的实现,统筹规划,使基地建设更具科学性。
2.职业性原则
在实训基地的整体规划、教学设备的配置、实训环境布置、管理模式等方面,应按照企业工作流程,体现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和文化环境,突出其职业性特点,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
3.先进性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实训基地设备的建设要具有超前意识、现代教学与生产管理意识,设备配置上一定要具有先进意识,不能只满足具备生产功能,一定要体现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满足技术改革和研发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新设备和管理方式。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
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根据投资主体可以分为学校主导模式、企业主导模式、校企融合型模式。
1.学校主导模式
投资主体是学校,资金来源主要是学校或财政资金。这种模式是以学校为主导组织实训和生产,引进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教师,引进企业产品,把生产过程与实训教学相结合。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产权明确,在实训与生产协调方面学校有充分的自主权和灵活性,能确保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缺点是学校一次性投入资金过大,而企业由于在生产、管理中的参与度较小,所以积极性不高。
2.企业主导模式
这种模式是学校提供生产和实训场地、管理和服务,企业提供设备、技术以及生产过程的指导、产品的销售等。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学校自己投入较小,实训与生产能紧密结合,企业选派技术骨干作为实训教师,能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缺点是企业的主要关注点是生产而非实训教学,当生产与实训出现矛盾时,难以保障实训教学目标的实现。
3.校企融合型模式
校企融合型模式由校企双方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规划、投入、技术支持等方面共同协商确定,优势互补。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实训能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校企共同承担资金投入,降低了实训成本。缺点是实训内容安排要依据企业生产来定,当企业生产情况发生较大变化时,教学与生产产生的矛盾,需要双方协商解决。
四、校企融合式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的建设
三种模式中,校企融合型模式容易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要求,但模式的选择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确定。校企融合型模式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保障机制
应成立专门机构,对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进行科学管理,责任到人。如成立基地建设与管理委员会,负责教学、生产、设备、技术研发、校企合作的具体事项等。要建立完善的基地管理制度,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权、责、利,在合作项目选择、基地运行、财务管理与利益分配、质量考核与评价等方面实行规范化管理,保障基地有效运行并取得预期效果。
2.运行协调机制
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对产品的质量和完成期限有很高要求,而教育教学也有其自身的规律,所以教学与生产之间会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为保证基地有效运行,首先要协调好实训教学与生产的关系,校企双方应建立运行协调机制,在人才培养规划、实训方案、生产经营等方面共同协商,避免出现矛盾。
3.质量监控与考核机制
考虑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特殊性,必须建立单独的质量监控体系与考核评价体系。该体系应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对基地的运行进行有效监控与考核。二是对学生培养质量进行监控与考核,要建立以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制度,促进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和实训过程,注重提高综合素质。考核内容要综合实训考核与生产考核,如学生实训目标的实现情况、生产的参与过程及完成产品的质量情况、职业素养提高等方面。 4.合作发展机制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具备“四位一体”功能,并能承担相关的技能竞赛活动。因此,首先要对合作企业投入的实训设备、技术、师资支持、产品以及企业的技术创新转型能力等方面严格考察,选择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合作。其次,校企双方要进行充分调研与沟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及评价标准等,其中重点是如何将生产与实训有效融合。第三,校企双方还应根据社会及科技的发展及时调整合作方式及合作内容等,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模式不断更新。
五、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应关注的问题
从学院的实践来看,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中应重点注意以下问题。
1.实训基地建设环境要符合企业生产现场实际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呈现生产现场实际情况,使学生能体验真实生产环境。因此在进行基地建设时,环境布置、企业文化的营造、管理制度、运作方式等方面都应体现生产现场实际,让学生感受职业环境。还应根据实训基地针对的专业及专业群,对实训区域进行合理划分,对生产岗位和实训工位合理设置,有些专业的基地在条件允许时,最好能够划分出按工作岛方式进行实训的仿真实训区域。
2.实训基地设备应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实训基地建设要具有超前意识,选择的合作企业应该属于区域内具有一定规模、设备先进,同时拥有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的现代化企业,能代表行业发展趋势,能体现新技术、新工艺。设备购置也不能盲目追求高、精、尖,要根据行业发展要求和企业、学校实际,以满足生产及实训教学先进性要求的条件下适度为好。
3.实训基地要确保教育教学功能的实现
生产性实训基地要使学生在参与实际生产的过程中,体验企业真实环境。所以不能完全将基地等同于生产企业,将实训等同于生产活动,将学生等同于企业员工。基地内既要强调产品和质量,又不能过分关注经济效益,必须保证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效融合,使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在参与生产过程中完成学习。
4.学院要主动服务,创造条件吸引企业进行合作
校企的深度合作是困扰职业教育的一大难题,企业积极性不高是不争的事实。企业与学校合作,主要是想借助学校场地,使学生参与生产而获得较高利润回报。因此,为提高合作企业的积极性,学校要主动创造条件,吸引企业热情合作,如帮助企业充分利用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给予一定的冠名权,主动为企业提供场地和科研服务,开展订单培养,为合作企业员工开展技能培训和转岗培训以及建立员工终身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等。
5.构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体系
近几年,许多技师学院在校内建立了生产性实训基地,但并未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目标,人才培养缺乏实用性、技能性和针对性。因此,必须构建适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关注团队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组织纪律,通过课堂与工作岗位的对接,教学环境与职业环境的对接,遵循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的能力发展规律,各阶段的培养模式与实训内容要根据专业和学生实际而确定。
参考文献:
[1]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欧阳河,等.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保定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