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海峰,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语文教研组长,中学高级教师,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盐城市教育系统作家协会首届理事,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曾获得市优质课一等奖、中国教育学会观摩课二等奖。近年来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与研究》等语文刊物发表论文多篇。2016年主编校本教材《盐城俗语》,已被多所学校使用。2018年,主编《高中生阅读诗歌篇》(江苏省人民出版社出版)。
近来我让学生练习了一些文章,从中我看到了学生在写作上的一些进步,但同时也看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叙事干瘪、缺少真实动人的细节、缺少细腻有个性的描写、习作大多“千人一面”等。究其原因,主要是文章中缺少“我”的味道。笔者就此产生了以下的一些思索和尝试,以期对学生以后的叙事类文章创作提升个性化和独特性有所帮助。
先来看一下本次作文的作文题:
食物有食物的味道,山有山的味道,泥土有泥土的味道,人有人的味道……它们伴随着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随着我们诞生而诞生,但不随我们逝去而逝去。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在本次作文中,大多数学生吸取了上一次写作的经验教训,在拟题上有了较大的进步。比如《闲暇的味道》《芳华之味》《陌上花开的味道》《记忆深处的苦涩》《清香永存》……题目有了具体的写作指向,从而让写作变得明确起来,但习作的“群众面孔”问题仍然很突出。他们在叙述描写自己的生活时缺少“辨识度”,模式化、套路化严重,流于形式的叙事内容让作品缺少新鲜与活力。
那么,如何写出“活生生”的一个“我”,如何提升叙事类的文章的个性品位?笔者结合学生习作的闪光点和自我的教学实践,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谈思考和探索。
唤醒“我”的记忆,细描个中真味
每颗心上某一个地方/总有个记忆挥不散/每个深夜某一个地方/总有着最深的思量……《城里的月光》短短几句歌词就唤起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记忆,从而让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每个人生活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经历与记忆,如一些动人的景象、一些难忘的事件,落在记忆深处,伴随一生。但大多数时候它们都是在记忆中沉睡的,写作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唤醒的过程。在“味道”一题的写作中,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许多学生都在回忆叙写自己生活原来样子,可是在展示的过程中却千差万别,有些学生的文章总有点不够“味”,与“我”生活本来的样子有很大的距离。
原因何在?除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异之外,这些学生寻找筛选的都是一些模糊笼统的事件或景象,缺少触动人心的燃点。他们找到的这些记忆呈现为“脸谱化”,那个“最原本的记忆”仍然在沉睡中。记忆没被唤醒,更谈不上重点描摹再现其生命活力了。
老舍的《想北平》里却能找到这些动人的细节描写:
“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边际,使我能摸得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这些都是老舍心中关于北平最独特、最个性、最动人的个体记忆。这才是作家心中北平的真实独特的样子。作家唤醒并描述它们,让它们成为最真切“我”的北平情感载体。这些个性化景象让作家对北平的深刻眷恋之情力透纸背。《想北平》能成为经典,作品中个性化的情感表达功不可没。
一名学生在《逝去的味道》一文中写下了一段有“我”的记忆的文字:
“乡间的小路弯弯曲曲,下完雨,走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伴随着踩进泥土的声音,心中总是涌动着一种无法言说的快乐。天晴后,那些大大小小的脚印像是雕刻在路面上,构成了一幅协调的画面。小路的一侧自由生长着大多是我叫不上名字的花花草草,另一侧则是一条笔直的小水渠。一场雨后,路边的野花野草被洗涤得鲜明透亮,在微风轻拂中自在摇晃;另一侧的小水渠中,时有青蛙“扑通”跳入,在水面上留下圈圈微波。蜻蜓本安静地停在渠边的水草上,被青蛙跳入水中的声音惊醒,一下子就飞走了。在水渠的那边则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春天冰雪融化后,这片田地变得极为空旷;夏天到了,在大人忙着插秧的季节,我也跟在后面忙活,有时我也学他们的样子将鞋子脱了,脚直接踩在凉凉的秧田里,田中,我会看到许许多多忙碌的小昆虫,而其中最醒目的还是那些神奇的小蝌蚪。”
如何让“逝去”的味道鮮亮如昨?靠的是唤醒记忆深处那些最特别的地方,只有把它与“我”的生命相黏合的那些乡村的场景与往事写出来,“逝去”的情愫才会凸显出来。《逝去的味道》这篇文章充满“我”的味道,洋溢着生活的真味。
笔者在《木香花开的时节》一文中这样写道:
“木香花开得这么热烈,让人想起无数个和它相关的童年时光,那时候邻人家高高的木香花树是我们一群小伙伴最羡慕的所在。初夏时节为了摘一两朵芳香美好的花儿,可是费尽心机的。邻人家那个拥有主权的小姑娘因为她家的这株花树成为众孩童追捧的焦点,有时候她傲娇得像个公主,但是为了得到那么小小的一束,小伙伴们就不讲究那么多了。如今看着这繁星满枝的墨香园,不禁莞尔!哎!孩子的心,就如同这洁白芳香又不顾一切盛开的木香花。如果能尽情地享受自然的恩赐,让纯粹又美好的光阴,永远定格在每年如期而至的木香花畔,于我的确是人间极好的恩惠了。”
自以为,这样充满“我”的沉甸甸记忆的作品具有生命的独特滋味,打动人心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锤炼“我”的体验,释放个中情味
除了唤醒“我”的记忆,还要去提取出屬于“我”的独特体验。个性化的独特感受是生命个体体验的本质,在写作中要提炼出“我”的经验、感受以及曾领会到的那些无法抹去的情感载体,也就是鲜活的细节。这些细节除了要求真实、细腻,还要饱满,要具有浓郁的生活情味,从而酿造出属于个体生命的独特芬芳。
请看学生习作《乡味》中的两段文字:
“在傍晚时分,橘红色的夕阳照在大地上,映射出各种庄稼美好生动的影子,我喜欢坐在田埂上看夕阳下的麦田,这时候的麦芒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晃得人眼睛生疼,却也映亮了农人期盼丰收的心。”
“小路两侧堆积着家家户户割下来的麦子,一堆堆的麦垛形成了一张张天然的麦床。当我全身贴在麦垛上,那浓郁的麦草香令我着迷。我贪婪地吸着它们夹杂着夏日露水的味道,体会着农人丰收后的喜悦滋味。后来每当提及乡间,嗅觉好像是最灵敏的,那混合着青草味的麦香萦绕鼻尖,历久弥新。”
如何让“乡味”永存?就是要重锤敲打自己“被麦芒刺痛的眼睛”,从中体会“农民丰收在望的期待”的浓郁情感,就是要撷取“那躺在麦垛上嗅到的麦草香”的独特体验,然后去体会“农民丰收后的喜悦滋味”,从而把对“乡味”的记忆凝聚在“麦香”上,这样作者情感释放就有了具体的情感载体,而且绵延悠长的香味将一直弥漫在作品中,具有“我”的独特体验的作品就水到渠成地展现了出来。
笔者在《初夏》一文中写道:
“这一株缠绕在黄杨上的牵牛花,使我想起老家庭院里的那一朵。沾着露水的粉白色朝颜依次排成行,似乎特地在那等我,在清晨的凉风中,让人惊喜之余又有点儿落寞。它身旁伸向天空的黄月季不知又是谁的心头好,兀自等着清晨的微光。角落里许多不知名的花自顾自地盛开,也许是在等去年夏天那一只曾经来过的蜜蜂吧!一湾浅浅的水默默地仰视偶尔掠过身旁的斑鸠,丛生的野草临水自照,只看见水中浓密的杨柳弯弯的倒影。一阵风拂过,布谷鸟咕咕的叫声零星地向着某个地方飞去,倏忽不见。这里是热闹的,也是冷清的;这里是繁盛的,也是寂寞的。初夏的味道就在这些向阳的花花草草中静静地播散。”
初夏的“热闹与冷清”“繁盛与寂寞”其实都源于这一株缠绕在黄杨上的牵牛花,唤起了我关于老家的深刻记忆,一朵朵粉粉白白的牵牛花成了旧庭院中缠绕着思念的载体,在此处看到的惊喜与落寞的真实体验,让作品情意顿生。
作家张爱玲的《半生缘》中沈世钧要回南京的那个夜晚有这样一段特别精彩的叙述与描绘:
“沿街的房大都熄了灯了,只有一家老虎灶,还大开着门,在那黄色的电灯光下,可以看见灶头上黑黝黝的木头锅盖底下,一阵阵地冒出乳白色的水蒸气来。一走到他家门口,就暖烘烘的。夜行的人走过这里,不由得就有些恋恋的。天气是真的冷起来了,夜间相当的寒冷……她站在街灯底下望着他远去。”
这段场景描写源于作者对小说中人物“我”之心境的深刻体验,乳白色的水蒸气的每一个毛孔都飘散着因人生的种种无奈而产生的悲凉感。这次离别也成为沈世均和顾曼桢最终分隔天涯两端的悲剧前奏,不是所有的离别都会有隆重的挥手别离,大多是一转身就把有的人留在了昨天。这种人生的悲凉与无奈的滋味,只有深切体会的人才能体验到个中的苍凉与无力。作家就是把作品中“我”的生活体验提取并表达出来,才让这样的生活场景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当然,细节动人,不仅是因为笔触细腻,体验深刻,更因为有一颗善悟的心灵。
思索“我”的感悟,深化个中的韵味
作家林贤治说:“看风景,其实就是看灵魂。”其实写生活,也是写灵魂。
作家迟子建在《遗忘》中这样写:“一个要继续活下去的人得学会常常遗忘一些人和事,否则往事的重负是否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尤其是那些美好的往事,能忘得越干净越好,因为美好的东西是极易伤人的。”
说实话,这样痛彻心扉的句子读来让人心惊。日常生活中,人们都说人要学会遗忘,忘掉生活中的所有不快和痛苦,把美好的东西铭记在心。可是迟子建的这段话却也是悲苦至极的。试想一下,如果不是因为有些东西曾经太过美好,如今却是“镜花水月”,怎能令人生出这无边的遗憾和懊悔?有时候往事越美好,今日的苍白就越令人痛苦;有时候往事越真切,今日的追忆就越让人伤悲。“美好的东西是极易伤人的”,这样痛苦的人生感悟让《遗忘》一文可以拧出作家感情的汁液来,令人读来倍感神伤。
一名学生在习作《父亲的烟草味》中,这样写道:
“年轻的男人或者男孩子们抽烟,多半是为了酷,装老成沧桑。在烟雾缥缈间一个个还认为自己很帅地大声吆喝。而上了年纪的男人抽烟那才是真沧桑。爸爸最近几年抽烟,抽得很凶,有时我们也让他戒掉,但都失败了。有一次,奶奶说起爸爸从前的事情,说他因为家庭贫寒,虽成绩优异,但后来弃学出去打工了。我在黑暗里听着往事,也在黑暗里悄悄流泪。他年至不惑,可命运多有曲折。他的沧桑不是烟草味带来的,而是艰难岁月的沉淀。浓浓的烟草味不过是他生活疲惫的体现。”
关注生活的表象,从形入神,去思索父亲烟草味给父亲和“我”带来的人生况味。在“我手写我心”的过程中领悟生活给父亲带来的沧桑,并体会“我”心灵成长的生命之痛,这是何等珍贵的生活赐予!正是有了这些属于生活的深切体悟,作品才会变得沉甸甸、韵味悠长。这样的作品充满了生活的厚重感和疼痛滋味,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其实属于“我”的生活不在别处,一直都以它本来的样子站在那里,但是缺少思索的时候,我们不会从习焉不察的生活表象看到生活的价值感,我们只能看到生活的千篇一律,或者一地鸡毛。一个真实形态的生活在善感人的心中才会激起无数的涟漪,甚至狂风暴雨。将它们唤醒,对它们进行锤炼并深入思索,你描述的作品才会拥有生活真味、人间的情味和生命的韵味。
愿你心中永留“白月光”,让属于“我”的那份记忆一直生长,在你的作品中熠熠生辉,永放光芒。 【习作展示】
父亲的烟草味
盐城市伍佑中学 陈忆秋
当那熟悉的烟草味儿萦绕在鼻端时,我总是会忍不住向周围张望,好像一回头就能看见那人站在不远处,淡淡地笑着看我,我知道那是父亲的味道。
在我有记忆以来,我爸就抽烟了。那时候我小小的,虽然不喜欢那烟味,嫌它刺鼻,但我依然认为它很酷。我还把铅笔叼嘴里学抽烟,所以我的那些铅笔尾巴大多是烂的。
我一直不怎么喜欢烟味,所以我一直不喜欢在他抽烟时靠得太近。
或许是烟抽得多了,他不抽烟时身上也带着洗不掉的烟味。
有一年冬天,当时我才八岁。因为那天妈妈不在家,所以我就得和我爸一起睡。由于时间太过久远,细节处早已模糊不清。我唯一记得的一个画面,就是他半靠在床上看电视,我躺下将脸埋在他腰间睡觉。那时我才知道原来烟草的味道这么好闻,好像一杯浓茶,悠长,醇厚,温润,直入肺腑。我觉得自己安全得像带了金刚罩,故睡得格外踏实。
那种醇厚温润的烟草香气我闻了十六年,早就已经深深地渗进了我的心中。每当闻到这种味道,我就会觉得爸爸就在附近。
那是標识,更是烙印。
年轻的男人或者男孩子们抽烟,多半是为了装酷,装老成沧桑。烟雾缭绕间一个个还以为自己很帅地大声吆喝。而上了年纪的男人抽烟那才是真沧桑。有时还会不经意地流露出岁月打磨过后的质感。
他最近几年抽烟抽得很凶,有时我们也让他戒掉,但都失败了。真的是生活压力太大了。这些年来,他虽然也笑,但笑得不开怀,不彻底。
他的眼底总有青黑,总有那去不掉的疲惫。他一天又一天的和那茫茫众生一样,机械地生活着,他年轻时的棱角早已在汹涌的岁月长河中被打磨平整。偶尔能有什么能让他真正开心地笑一下,我都会觉得这实在是太美好,太美好了。
他少年时期便过着很艰难的日子,或许那时的许多人都活着很艰难,可我依然为他心疼。他现在和我说起他的过去,还说那时的他成绩怎么怎么好,来刺一刺我这个此时不怎么好的女儿;说他那时有趣的日常,惹得无聊到发霉的我羡慕不已。可后来如何他却一直没说过。直到今年暑假的一个夜晚,我和奶奶谈到这个往事,奶奶才告诉我,当时家里穷得要当裤子,爸爸就弃学打工去了,这其中的艰辛自不必多说。我就在黑暗里沉默地听着奶奶话语中的那个我从未见过的年轻时的爸爸,悄悄地抹着我怎么也止不住的泪水。
他已年至不惑,可命途却多有曲折。我知道他的沧桑不是烟草带来的,而是岁月沉淀的。那烟草味不过是他疲惫的体现罢了。
我们都要靠他,可他又能靠谁呢?
想到这里, 我的泪又流了下来。
【点评】本文聚焦父亲的烟草味这个生活小事件,采撷自己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生活经历,在父亲浓烈的烟草味中体会到父亲支撑家庭的艰难,品味出生活的艰辛,在“难闻”的烟草味中渐渐领悟到历经生活沧桑的父亲对家庭的付出,并且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疼惜和敬意,读来令人感动。作者善于唤醒并锤炼生活中独特的经验,聚焦个人生活的细节,在细节中感悟人生,领会生活的艰难和父亲的爱,写出了“我”的鲜活个性,让文章充满生命的味道。
近来我让学生练习了一些文章,从中我看到了学生在写作上的一些进步,但同时也看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叙事干瘪、缺少真实动人的细节、缺少细腻有个性的描写、习作大多“千人一面”等。究其原因,主要是文章中缺少“我”的味道。笔者就此产生了以下的一些思索和尝试,以期对学生以后的叙事类文章创作提升个性化和独特性有所帮助。
先来看一下本次作文的作文题:
食物有食物的味道,山有山的味道,泥土有泥土的味道,人有人的味道……它们伴随着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随着我们诞生而诞生,但不随我们逝去而逝去。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在本次作文中,大多数学生吸取了上一次写作的经验教训,在拟题上有了较大的进步。比如《闲暇的味道》《芳华之味》《陌上花开的味道》《记忆深处的苦涩》《清香永存》……题目有了具体的写作指向,从而让写作变得明确起来,但习作的“群众面孔”问题仍然很突出。他们在叙述描写自己的生活时缺少“辨识度”,模式化、套路化严重,流于形式的叙事内容让作品缺少新鲜与活力。
那么,如何写出“活生生”的一个“我”,如何提升叙事类的文章的个性品位?笔者结合学生习作的闪光点和自我的教学实践,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谈思考和探索。
唤醒“我”的记忆,细描个中真味
每颗心上某一个地方/总有个记忆挥不散/每个深夜某一个地方/总有着最深的思量……《城里的月光》短短几句歌词就唤起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记忆,从而让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每个人生活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经历与记忆,如一些动人的景象、一些难忘的事件,落在记忆深处,伴随一生。但大多数时候它们都是在记忆中沉睡的,写作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唤醒的过程。在“味道”一题的写作中,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许多学生都在回忆叙写自己生活原来样子,可是在展示的过程中却千差万别,有些学生的文章总有点不够“味”,与“我”生活本来的样子有很大的距离。
原因何在?除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异之外,这些学生寻找筛选的都是一些模糊笼统的事件或景象,缺少触动人心的燃点。他们找到的这些记忆呈现为“脸谱化”,那个“最原本的记忆”仍然在沉睡中。记忆没被唤醒,更谈不上重点描摹再现其生命活力了。
老舍的《想北平》里却能找到这些动人的细节描写:
“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边际,使我能摸得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这些都是老舍心中关于北平最独特、最个性、最动人的个体记忆。这才是作家心中北平的真实独特的样子。作家唤醒并描述它们,让它们成为最真切“我”的北平情感载体。这些个性化景象让作家对北平的深刻眷恋之情力透纸背。《想北平》能成为经典,作品中个性化的情感表达功不可没。
一名学生在《逝去的味道》一文中写下了一段有“我”的记忆的文字:
“乡间的小路弯弯曲曲,下完雨,走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伴随着踩进泥土的声音,心中总是涌动着一种无法言说的快乐。天晴后,那些大大小小的脚印像是雕刻在路面上,构成了一幅协调的画面。小路的一侧自由生长着大多是我叫不上名字的花花草草,另一侧则是一条笔直的小水渠。一场雨后,路边的野花野草被洗涤得鲜明透亮,在微风轻拂中自在摇晃;另一侧的小水渠中,时有青蛙“扑通”跳入,在水面上留下圈圈微波。蜻蜓本安静地停在渠边的水草上,被青蛙跳入水中的声音惊醒,一下子就飞走了。在水渠的那边则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春天冰雪融化后,这片田地变得极为空旷;夏天到了,在大人忙着插秧的季节,我也跟在后面忙活,有时我也学他们的样子将鞋子脱了,脚直接踩在凉凉的秧田里,田中,我会看到许许多多忙碌的小昆虫,而其中最醒目的还是那些神奇的小蝌蚪。”
如何让“逝去”的味道鮮亮如昨?靠的是唤醒记忆深处那些最特别的地方,只有把它与“我”的生命相黏合的那些乡村的场景与往事写出来,“逝去”的情愫才会凸显出来。《逝去的味道》这篇文章充满“我”的味道,洋溢着生活的真味。
笔者在《木香花开的时节》一文中这样写道:
“木香花开得这么热烈,让人想起无数个和它相关的童年时光,那时候邻人家高高的木香花树是我们一群小伙伴最羡慕的所在。初夏时节为了摘一两朵芳香美好的花儿,可是费尽心机的。邻人家那个拥有主权的小姑娘因为她家的这株花树成为众孩童追捧的焦点,有时候她傲娇得像个公主,但是为了得到那么小小的一束,小伙伴们就不讲究那么多了。如今看着这繁星满枝的墨香园,不禁莞尔!哎!孩子的心,就如同这洁白芳香又不顾一切盛开的木香花。如果能尽情地享受自然的恩赐,让纯粹又美好的光阴,永远定格在每年如期而至的木香花畔,于我的确是人间极好的恩惠了。”
自以为,这样充满“我”的沉甸甸记忆的作品具有生命的独特滋味,打动人心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锤炼“我”的体验,释放个中情味
除了唤醒“我”的记忆,还要去提取出屬于“我”的独特体验。个性化的独特感受是生命个体体验的本质,在写作中要提炼出“我”的经验、感受以及曾领会到的那些无法抹去的情感载体,也就是鲜活的细节。这些细节除了要求真实、细腻,还要饱满,要具有浓郁的生活情味,从而酿造出属于个体生命的独特芬芳。
请看学生习作《乡味》中的两段文字:
“在傍晚时分,橘红色的夕阳照在大地上,映射出各种庄稼美好生动的影子,我喜欢坐在田埂上看夕阳下的麦田,这时候的麦芒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晃得人眼睛生疼,却也映亮了农人期盼丰收的心。”
“小路两侧堆积着家家户户割下来的麦子,一堆堆的麦垛形成了一张张天然的麦床。当我全身贴在麦垛上,那浓郁的麦草香令我着迷。我贪婪地吸着它们夹杂着夏日露水的味道,体会着农人丰收后的喜悦滋味。后来每当提及乡间,嗅觉好像是最灵敏的,那混合着青草味的麦香萦绕鼻尖,历久弥新。”
如何让“乡味”永存?就是要重锤敲打自己“被麦芒刺痛的眼睛”,从中体会“农民丰收在望的期待”的浓郁情感,就是要撷取“那躺在麦垛上嗅到的麦草香”的独特体验,然后去体会“农民丰收后的喜悦滋味”,从而把对“乡味”的记忆凝聚在“麦香”上,这样作者情感释放就有了具体的情感载体,而且绵延悠长的香味将一直弥漫在作品中,具有“我”的独特体验的作品就水到渠成地展现了出来。
笔者在《初夏》一文中写道:
“这一株缠绕在黄杨上的牵牛花,使我想起老家庭院里的那一朵。沾着露水的粉白色朝颜依次排成行,似乎特地在那等我,在清晨的凉风中,让人惊喜之余又有点儿落寞。它身旁伸向天空的黄月季不知又是谁的心头好,兀自等着清晨的微光。角落里许多不知名的花自顾自地盛开,也许是在等去年夏天那一只曾经来过的蜜蜂吧!一湾浅浅的水默默地仰视偶尔掠过身旁的斑鸠,丛生的野草临水自照,只看见水中浓密的杨柳弯弯的倒影。一阵风拂过,布谷鸟咕咕的叫声零星地向着某个地方飞去,倏忽不见。这里是热闹的,也是冷清的;这里是繁盛的,也是寂寞的。初夏的味道就在这些向阳的花花草草中静静地播散。”
初夏的“热闹与冷清”“繁盛与寂寞”其实都源于这一株缠绕在黄杨上的牵牛花,唤起了我关于老家的深刻记忆,一朵朵粉粉白白的牵牛花成了旧庭院中缠绕着思念的载体,在此处看到的惊喜与落寞的真实体验,让作品情意顿生。
作家张爱玲的《半生缘》中沈世钧要回南京的那个夜晚有这样一段特别精彩的叙述与描绘:
“沿街的房大都熄了灯了,只有一家老虎灶,还大开着门,在那黄色的电灯光下,可以看见灶头上黑黝黝的木头锅盖底下,一阵阵地冒出乳白色的水蒸气来。一走到他家门口,就暖烘烘的。夜行的人走过这里,不由得就有些恋恋的。天气是真的冷起来了,夜间相当的寒冷……她站在街灯底下望着他远去。”
这段场景描写源于作者对小说中人物“我”之心境的深刻体验,乳白色的水蒸气的每一个毛孔都飘散着因人生的种种无奈而产生的悲凉感。这次离别也成为沈世均和顾曼桢最终分隔天涯两端的悲剧前奏,不是所有的离别都会有隆重的挥手别离,大多是一转身就把有的人留在了昨天。这种人生的悲凉与无奈的滋味,只有深切体会的人才能体验到个中的苍凉与无力。作家就是把作品中“我”的生活体验提取并表达出来,才让这样的生活场景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当然,细节动人,不仅是因为笔触细腻,体验深刻,更因为有一颗善悟的心灵。
思索“我”的感悟,深化个中的韵味
作家林贤治说:“看风景,其实就是看灵魂。”其实写生活,也是写灵魂。
作家迟子建在《遗忘》中这样写:“一个要继续活下去的人得学会常常遗忘一些人和事,否则往事的重负是否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尤其是那些美好的往事,能忘得越干净越好,因为美好的东西是极易伤人的。”
说实话,这样痛彻心扉的句子读来让人心惊。日常生活中,人们都说人要学会遗忘,忘掉生活中的所有不快和痛苦,把美好的东西铭记在心。可是迟子建的这段话却也是悲苦至极的。试想一下,如果不是因为有些东西曾经太过美好,如今却是“镜花水月”,怎能令人生出这无边的遗憾和懊悔?有时候往事越美好,今日的苍白就越令人痛苦;有时候往事越真切,今日的追忆就越让人伤悲。“美好的东西是极易伤人的”,这样痛苦的人生感悟让《遗忘》一文可以拧出作家感情的汁液来,令人读来倍感神伤。
一名学生在习作《父亲的烟草味》中,这样写道:
“年轻的男人或者男孩子们抽烟,多半是为了酷,装老成沧桑。在烟雾缥缈间一个个还认为自己很帅地大声吆喝。而上了年纪的男人抽烟那才是真沧桑。爸爸最近几年抽烟,抽得很凶,有时我们也让他戒掉,但都失败了。有一次,奶奶说起爸爸从前的事情,说他因为家庭贫寒,虽成绩优异,但后来弃学出去打工了。我在黑暗里听着往事,也在黑暗里悄悄流泪。他年至不惑,可命运多有曲折。他的沧桑不是烟草味带来的,而是艰难岁月的沉淀。浓浓的烟草味不过是他生活疲惫的体现。”
关注生活的表象,从形入神,去思索父亲烟草味给父亲和“我”带来的人生况味。在“我手写我心”的过程中领悟生活给父亲带来的沧桑,并体会“我”心灵成长的生命之痛,这是何等珍贵的生活赐予!正是有了这些属于生活的深切体悟,作品才会变得沉甸甸、韵味悠长。这样的作品充满了生活的厚重感和疼痛滋味,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其实属于“我”的生活不在别处,一直都以它本来的样子站在那里,但是缺少思索的时候,我们不会从习焉不察的生活表象看到生活的价值感,我们只能看到生活的千篇一律,或者一地鸡毛。一个真实形态的生活在善感人的心中才会激起无数的涟漪,甚至狂风暴雨。将它们唤醒,对它们进行锤炼并深入思索,你描述的作品才会拥有生活真味、人间的情味和生命的韵味。
愿你心中永留“白月光”,让属于“我”的那份记忆一直生长,在你的作品中熠熠生辉,永放光芒。 【习作展示】
父亲的烟草味
盐城市伍佑中学 陈忆秋
当那熟悉的烟草味儿萦绕在鼻端时,我总是会忍不住向周围张望,好像一回头就能看见那人站在不远处,淡淡地笑着看我,我知道那是父亲的味道。
在我有记忆以来,我爸就抽烟了。那时候我小小的,虽然不喜欢那烟味,嫌它刺鼻,但我依然认为它很酷。我还把铅笔叼嘴里学抽烟,所以我的那些铅笔尾巴大多是烂的。
我一直不怎么喜欢烟味,所以我一直不喜欢在他抽烟时靠得太近。
或许是烟抽得多了,他不抽烟时身上也带着洗不掉的烟味。
有一年冬天,当时我才八岁。因为那天妈妈不在家,所以我就得和我爸一起睡。由于时间太过久远,细节处早已模糊不清。我唯一记得的一个画面,就是他半靠在床上看电视,我躺下将脸埋在他腰间睡觉。那时我才知道原来烟草的味道这么好闻,好像一杯浓茶,悠长,醇厚,温润,直入肺腑。我觉得自己安全得像带了金刚罩,故睡得格外踏实。
那种醇厚温润的烟草香气我闻了十六年,早就已经深深地渗进了我的心中。每当闻到这种味道,我就会觉得爸爸就在附近。
那是標识,更是烙印。
年轻的男人或者男孩子们抽烟,多半是为了装酷,装老成沧桑。烟雾缭绕间一个个还以为自己很帅地大声吆喝。而上了年纪的男人抽烟那才是真沧桑。有时还会不经意地流露出岁月打磨过后的质感。
他最近几年抽烟抽得很凶,有时我们也让他戒掉,但都失败了。真的是生活压力太大了。这些年来,他虽然也笑,但笑得不开怀,不彻底。
他的眼底总有青黑,总有那去不掉的疲惫。他一天又一天的和那茫茫众生一样,机械地生活着,他年轻时的棱角早已在汹涌的岁月长河中被打磨平整。偶尔能有什么能让他真正开心地笑一下,我都会觉得这实在是太美好,太美好了。
他少年时期便过着很艰难的日子,或许那时的许多人都活着很艰难,可我依然为他心疼。他现在和我说起他的过去,还说那时的他成绩怎么怎么好,来刺一刺我这个此时不怎么好的女儿;说他那时有趣的日常,惹得无聊到发霉的我羡慕不已。可后来如何他却一直没说过。直到今年暑假的一个夜晚,我和奶奶谈到这个往事,奶奶才告诉我,当时家里穷得要当裤子,爸爸就弃学打工去了,这其中的艰辛自不必多说。我就在黑暗里沉默地听着奶奶话语中的那个我从未见过的年轻时的爸爸,悄悄地抹着我怎么也止不住的泪水。
他已年至不惑,可命途却多有曲折。我知道他的沧桑不是烟草带来的,而是岁月沉淀的。那烟草味不过是他疲惫的体现罢了。
我们都要靠他,可他又能靠谁呢?
想到这里, 我的泪又流了下来。
【点评】本文聚焦父亲的烟草味这个生活小事件,采撷自己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生活经历,在父亲浓烈的烟草味中体会到父亲支撑家庭的艰难,品味出生活的艰辛,在“难闻”的烟草味中渐渐领悟到历经生活沧桑的父亲对家庭的付出,并且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疼惜和敬意,读来令人感动。作者善于唤醒并锤炼生活中独特的经验,聚焦个人生活的细节,在细节中感悟人生,领会生活的艰难和父亲的爱,写出了“我”的鲜活个性,让文章充满生命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