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逐步进入我国,外商因为追求自身利益,同时我国也是为了吸收外国先进的技术与管理,主动引进。本人认为,外商的投资的确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对平复我国的东西部的差距起到了负面的作用,本文从东、西部利用外资的经济效果来说明这一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差距;经济增长
一、外商直接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动力
外商直接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例如,Firebaugh (1992) 比较了国内和外国直接投资的经济效果。他发现,尽管国内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外国资本,但二者都有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Borenztein、Gregorio 和Lee (1998) 则认为,外商直接投资是引进新技术的重要渠道,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超过了国内投资。Amirahmadi 和Wu (1994) 甚至将经济衰退部分归因于外国投资的缺乏。
作为一种资本存量,外资的流入可以增加用于投资的总体财政资源,缓解潜在的发展瓶颈,如储蓄和外汇短缺。通过缓解这些瓶颈和限制,外商直接投资能够促进当地的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同时,外商直接投资也是发展中国家人文资本集聚和技术变迁的重要源泉。在发展中国家,一般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员工素质较差,缺乏现代管理经验和营销技能。因此,外商直接投资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将可以把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营销经验转移到东道国,从而改善东道国的生产效率和要素生产率。
外商直接投资对增强东道国国内部门技术效能的这种作用可能是巨大的,虽然这种作用有时难以衡量。此外,通过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外商直接投资也能够刺激国内部门的增长。这种产业联系,既包括前向联系,如为当地企业提供中间投入;也包括后向联系,如从当地购买投入品。很明显,外商直接投资所产生的这种诱导性要素需求,将对国内部门产生多方面的需求,由此对国内投资、产出和就业增长产生乘数和加速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越过边界的跨国投资和跨国并购迅猛增长,许多跨国公司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生产成本最低的区位,并在全球范围内销售其产品。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出口导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资在不断增加。因此,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还将有利于东道国接近国际市场,增加东道国的出口,而这种出口对东道国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事实表明FDI 促进了我国GDP 值和进出口总额的增长,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认为近20 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外商直接投资。
二、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
1992 年以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进入高速增长态势。1992-1996 年,我国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额4164 亿美元,年均吸引外资834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从110.08 亿美元增加到417.26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30.5%。这阶段外商在华投资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1、商直接投资主要来源于港澳及东亚地区海外侨胞的投资
1992-1996 年间香港与台湾两地投资共占合同外资的比重平均为62.72%。其中香港的投资占我国FDI 的比重较高,1992 年的比重达到最大,合同外资的比重是68.9%,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是68.2%;台湾在1992 年台湾成为我国FDI 第二来源地。
2、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及房地产业
1992-1996 五年间,制造业和房地产及公用事业吸收FDI 的比重平均在85%以上。由上可知,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是港澳台等地区及国家的中小资本,其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总量增长效应上。具体来说: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资金来源。中国正处于现代经济增长起飞阶段,国内储蓄和投资能力低,外商直接投资最直接的作用是增加了我国的投资资金,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1991 年的4.15%上升到17.08%(1994)。1991-1997 年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2.3%,大大超过全球的平均水平(5.0%),也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7.1%)。带动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高速发展。1992-1996 年间,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增长很快,速度明显超过我国进出口总量的增长,在进出口总额中的份额不断上升。我国进出口总额从1992 年1655 亿美元上升到1996 年2899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2%。
1997-2001 年,外资流入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外商在华投资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来华投资企业由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向大型跨国公司为主转变。
首先,来自港澳等地的海外投资的比重不断下降,而西方发达国家来华投资的比重却逐渐上升。香港在内地的投资从1997年206.3 亿美元下降到2000 年155 亿美元,2001 年有所回升,为167.2 亿美元;其比重也一直下降,从45.59%(1997)下降到35.66%(2001)。与此同时,发达国家来华投资的金额及比重显著上升。从1997 年后美国成为我国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来自美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由32.4 亿美元(1997)上升到44.3 亿美元(2001),其占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由7.16%增加到9.46%。欧盟在1997-2001 这五年间共在华投资212.9 亿美元,年均投资42.6 亿美元,其占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平均约为10%。
其次,外商投资于房地产业及一般制造业的比重明显下降,而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迅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业的投资比重明显增加。1997-2000 年制造业所占比重的均值下降为63.04%;房地产业及社会服务业所占比重的平均值下降16.42%。然而,1997 年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迅业的比重为5.14%,创历史新高。在制造业内部,纺织业的外商投资下降,而以高新技术项目为主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吸收外商尤其显著。
三、我国在东西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
在中国加入WTO以后,FDI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加多元化的形式涌入国内。然而,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在中国的东、中、西部分布极不平衡。据统计,沿海省份获得了90%的外商直接投资。虽然政策鼓励去西部投资,但外资的"西进"趋势并不明显。进入西部的FDI份额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从九十年代的5.22%下降到2003年的3.25%和2004年2.88%。中国在过去十年中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平均占全世界所有外商直接投资的6.5%,占发展中国家所获外商直接投资的25%。2002年首次突破500亿美元大关,成为世界上吸收FDI最多的国家。2004年中国所获的外商直接投资创记录地达到了606亿美元,占世界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9.9%。而据世行专家预测,2006至2010年期间,在预计流入发展中国家的250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中,预期中国将占到30%左右。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各个省份的分布并不平均。其中,沿海省份获得了90%的外商直接投资。虽然政策鼓励去西部投資,但外资的"西进"趋势并不明显。在2004年,西部省份获得的外商直接投资不到总额的2%。
截至2010年3月,外商对华投资累计设立企业近69万家,实际使用外资超过1万亿美元,中国连续17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2010年一季度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34.43亿美元,同比增长7.65%,1~3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459家,同比增长19.87%。截至2008年底,西部地区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9990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累计达到403.57亿美元。但应看到尽管目前中国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占全国的比重由1998年的5.2%上升至2008年的7.2%,但这和中西部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地域面积仍不相称。目前中国东部地区外资集中,大体占全国的87%。东部地区发展比较快,出现了土地供应比较紧张、生产成本上升的趋势,使得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比较优势有所减弱。而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在土地、能源、劳动力的成本方面还是有优势的,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这些地方的基础设施、管理水平、人才素质也不断得到提高,具备了更多的承接外商投资,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外商投资的条件。与周边国家相比,中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能源供应、劳动力素质和土地供应等方面,有一定比较优势,而且随着这些因素的不断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
四、解决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存在二元性的对策及建议
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区具有区位优势,这种情况在短时期内不会改变。要使西部比东部沿海地区更具有吸引外资的能力,改变FDI 东西部分布的不平衡,只能通过国家的政策调节,靠政策安排来克服区位差距。
本文建议,国家应优先考虑东部首先按WTO 框架原则,率先实行"无差别待遇",在东部地区,对内、外资企业实行公平待遇原则,与国际惯例接轨,逐渐取消对外资税收方面的"超国民待遇",以此壮大国家民族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抵免对国民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把原先享受近20 年的对外资"超国民待遇"的税收政策转移出让给西部,使西部地区既有一般框架下的"國民待遇",又有税法内容的"超国民待遇",并且开放外商在西部的投资领域,在制度安排上使西部吸引外资明显比东部地区优越,为外资在西部安排出超过东部的比较投资效益,给外资西移开拓出实质性空间。 这样让大量外资涌向西部,改变FDI 的不平衡分布,使西部经济在FDI 的推动下迅猛发展,缩小东西经济差距,实现协调发展。
内陆省份要想提高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的竞争力,就需要加大力度改善投资环境,集中力量吸引那些符合其自身比较优势的产业,而不是一味模仿东部发展出口制造业,并寻求与沿海地区开展合作。内陆省份提供土地和劳动力,沿海省份提供工业和经验。世界银行调查显示,内陆城市在投资环境上和沿海城市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提高政府效率方面。
除此之外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快的情况下,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投资软硬环境较好,今后仍将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区。因此,要促使外商投资向中西部地区大规模转移,将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促进外商投资逐步西进,今后除继续搞好能源、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外,更重要的是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改善投资软环境和产业配套条件。
参考文献:
[1]魏后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2,(4)
[2]赵蓓文.中国FDI 宏观经济效应的一般均衡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10)
[3]王恕立.发展中国家FD I理论的发展与对中国的启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6)
[4]朱道才.长三角FDI空间格局演变与经济增长效应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5)
作者简介:任雅慧(1986-),女,山西太原人,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城市经济研究。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差距;经济增长
一、外商直接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动力
外商直接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例如,Firebaugh (1992) 比较了国内和外国直接投资的经济效果。他发现,尽管国内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外国资本,但二者都有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Borenztein、Gregorio 和Lee (1998) 则认为,外商直接投资是引进新技术的重要渠道,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超过了国内投资。Amirahmadi 和Wu (1994) 甚至将经济衰退部分归因于外国投资的缺乏。
作为一种资本存量,外资的流入可以增加用于投资的总体财政资源,缓解潜在的发展瓶颈,如储蓄和外汇短缺。通过缓解这些瓶颈和限制,外商直接投资能够促进当地的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同时,外商直接投资也是发展中国家人文资本集聚和技术变迁的重要源泉。在发展中国家,一般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员工素质较差,缺乏现代管理经验和营销技能。因此,外商直接投资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将可以把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营销经验转移到东道国,从而改善东道国的生产效率和要素生产率。
外商直接投资对增强东道国国内部门技术效能的这种作用可能是巨大的,虽然这种作用有时难以衡量。此外,通过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外商直接投资也能够刺激国内部门的增长。这种产业联系,既包括前向联系,如为当地企业提供中间投入;也包括后向联系,如从当地购买投入品。很明显,外商直接投资所产生的这种诱导性要素需求,将对国内部门产生多方面的需求,由此对国内投资、产出和就业增长产生乘数和加速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越过边界的跨国投资和跨国并购迅猛增长,许多跨国公司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生产成本最低的区位,并在全球范围内销售其产品。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出口导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资在不断增加。因此,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还将有利于东道国接近国际市场,增加东道国的出口,而这种出口对东道国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事实表明FDI 促进了我国GDP 值和进出口总额的增长,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认为近20 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外商直接投资。
二、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
1992 年以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进入高速增长态势。1992-1996 年,我国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额4164 亿美元,年均吸引外资834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从110.08 亿美元增加到417.26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30.5%。这阶段外商在华投资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1、商直接投资主要来源于港澳及东亚地区海外侨胞的投资
1992-1996 年间香港与台湾两地投资共占合同外资的比重平均为62.72%。其中香港的投资占我国FDI 的比重较高,1992 年的比重达到最大,合同外资的比重是68.9%,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是68.2%;台湾在1992 年台湾成为我国FDI 第二来源地。
2、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及房地产业
1992-1996 五年间,制造业和房地产及公用事业吸收FDI 的比重平均在85%以上。由上可知,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是港澳台等地区及国家的中小资本,其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总量增长效应上。具体来说: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资金来源。中国正处于现代经济增长起飞阶段,国内储蓄和投资能力低,外商直接投资最直接的作用是增加了我国的投资资金,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1991 年的4.15%上升到17.08%(1994)。1991-1997 年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2.3%,大大超过全球的平均水平(5.0%),也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7.1%)。带动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高速发展。1992-1996 年间,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增长很快,速度明显超过我国进出口总量的增长,在进出口总额中的份额不断上升。我国进出口总额从1992 年1655 亿美元上升到1996 年2899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2%。
1997-2001 年,外资流入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外商在华投资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来华投资企业由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向大型跨国公司为主转变。
首先,来自港澳等地的海外投资的比重不断下降,而西方发达国家来华投资的比重却逐渐上升。香港在内地的投资从1997年206.3 亿美元下降到2000 年155 亿美元,2001 年有所回升,为167.2 亿美元;其比重也一直下降,从45.59%(1997)下降到35.66%(2001)。与此同时,发达国家来华投资的金额及比重显著上升。从1997 年后美国成为我国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来自美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由32.4 亿美元(1997)上升到44.3 亿美元(2001),其占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由7.16%增加到9.46%。欧盟在1997-2001 这五年间共在华投资212.9 亿美元,年均投资42.6 亿美元,其占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平均约为10%。
其次,外商投资于房地产业及一般制造业的比重明显下降,而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迅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业的投资比重明显增加。1997-2000 年制造业所占比重的均值下降为63.04%;房地产业及社会服务业所占比重的平均值下降16.42%。然而,1997 年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迅业的比重为5.14%,创历史新高。在制造业内部,纺织业的外商投资下降,而以高新技术项目为主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吸收外商尤其显著。
三、我国在东西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
在中国加入WTO以后,FDI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加多元化的形式涌入国内。然而,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在中国的东、中、西部分布极不平衡。据统计,沿海省份获得了90%的外商直接投资。虽然政策鼓励去西部投资,但外资的"西进"趋势并不明显。进入西部的FDI份额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从九十年代的5.22%下降到2003年的3.25%和2004年2.88%。中国在过去十年中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平均占全世界所有外商直接投资的6.5%,占发展中国家所获外商直接投资的25%。2002年首次突破500亿美元大关,成为世界上吸收FDI最多的国家。2004年中国所获的外商直接投资创记录地达到了606亿美元,占世界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9.9%。而据世行专家预测,2006至2010年期间,在预计流入发展中国家的250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中,预期中国将占到30%左右。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各个省份的分布并不平均。其中,沿海省份获得了90%的外商直接投资。虽然政策鼓励去西部投資,但外资的"西进"趋势并不明显。在2004年,西部省份获得的外商直接投资不到总额的2%。
截至2010年3月,外商对华投资累计设立企业近69万家,实际使用外资超过1万亿美元,中国连续17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2010年一季度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34.43亿美元,同比增长7.65%,1~3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459家,同比增长19.87%。截至2008年底,西部地区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9990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累计达到403.57亿美元。但应看到尽管目前中国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占全国的比重由1998年的5.2%上升至2008年的7.2%,但这和中西部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地域面积仍不相称。目前中国东部地区外资集中,大体占全国的87%。东部地区发展比较快,出现了土地供应比较紧张、生产成本上升的趋势,使得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比较优势有所减弱。而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在土地、能源、劳动力的成本方面还是有优势的,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这些地方的基础设施、管理水平、人才素质也不断得到提高,具备了更多的承接外商投资,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外商投资的条件。与周边国家相比,中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能源供应、劳动力素质和土地供应等方面,有一定比较优势,而且随着这些因素的不断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
四、解决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存在二元性的对策及建议
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区具有区位优势,这种情况在短时期内不会改变。要使西部比东部沿海地区更具有吸引外资的能力,改变FDI 东西部分布的不平衡,只能通过国家的政策调节,靠政策安排来克服区位差距。
本文建议,国家应优先考虑东部首先按WTO 框架原则,率先实行"无差别待遇",在东部地区,对内、外资企业实行公平待遇原则,与国际惯例接轨,逐渐取消对外资税收方面的"超国民待遇",以此壮大国家民族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抵免对国民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把原先享受近20 年的对外资"超国民待遇"的税收政策转移出让给西部,使西部地区既有一般框架下的"國民待遇",又有税法内容的"超国民待遇",并且开放外商在西部的投资领域,在制度安排上使西部吸引外资明显比东部地区优越,为外资在西部安排出超过东部的比较投资效益,给外资西移开拓出实质性空间。 这样让大量外资涌向西部,改变FDI 的不平衡分布,使西部经济在FDI 的推动下迅猛发展,缩小东西经济差距,实现协调发展。
内陆省份要想提高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的竞争力,就需要加大力度改善投资环境,集中力量吸引那些符合其自身比较优势的产业,而不是一味模仿东部发展出口制造业,并寻求与沿海地区开展合作。内陆省份提供土地和劳动力,沿海省份提供工业和经验。世界银行调查显示,内陆城市在投资环境上和沿海城市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提高政府效率方面。
除此之外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快的情况下,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投资软硬环境较好,今后仍将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区。因此,要促使外商投资向中西部地区大规模转移,将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促进外商投资逐步西进,今后除继续搞好能源、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外,更重要的是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改善投资软环境和产业配套条件。
参考文献:
[1]魏后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2,(4)
[2]赵蓓文.中国FDI 宏观经济效应的一般均衡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10)
[3]王恕立.发展中国家FD I理论的发展与对中国的启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6)
[4]朱道才.长三角FDI空间格局演变与经济增长效应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5)
作者简介:任雅慧(1986-),女,山西太原人,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城市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