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元文化下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出现了很多新变化、新特点,我们应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格局,发挥思想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树立先进文化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以先进文化批判、规范、指导和重构其它文化,借鉴多种文化的有效形式,认真研究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的特点,加强教育和引导,完善、优化和创新对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关键词:多元文化 青年学生 思想道德 影响 对策
多元文化是一种相对的文化形式,也“是关于文化形态及处理不同形态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理念”,.①其内容应包括: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等以及仍然正在不断出现和发展着的文化。当今世界由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等多种文化冲突与融合,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格局。
“青年是一个变化着的14到30岁的人类个体组成的社会群体。”②“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年龄阶段,即从少年过渡到成年的中介,是身心发生系列突变逐渐渐成熟,并开始以实践活动介入社会,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独立的各种社会关系的人。”③青年学生一般来讲是指年龄在16到25岁的学生,指的是高中生、大学生和研究生。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置身于多元化文化社会的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多元文化为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提供了契机。
一、多元文化下青年学上思想道德现状及其特点
当代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具有较高的爱国热情,关心国内外发展形势。文化的多元发展推动青年学生价值观的演变。在一元文化条件下, 青年价值观的演变多受政治形势、生存环境、国情等因素影响, 文化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在多元文化条件下, 不同阶段的文化导向各有差异, 多元文化的结构没有统一模式, 处在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之中, 从而使青年学生价值观发生演变。在这种情况下,文化的多元发展致使一些青年学生在,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最近几年社会上热炒的一些事件,例如:“药家鑫故意杀人”、“我爸是李刚”、“日本留学生刺母”、“郭美美炫富”等等,体现了在多元文化下,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概括当代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意识淡漠,理想信念缺失
在多样化文化背景下,社会文化呈现出不稳定性、无重心、多样化的状态,一些青年学生丧失了对我国主流的思想信念的价值追求,集体主义、社会责任被抛置脑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成了他们的价值心条。有些人往往过于关注个人利益、自由,变得功利和世俗,忘记了更为重要的对人崇高意义的追寻和向往,忘记了高尚的精神生活和人生目标。
2、崇尚自我张扬,个人快乐至上
文化的存在方式较以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为大规模的参与,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表达,容纳多远的个性模式。青年学生十分渴望并开始使自己成为正宗文化的参与者。但有的青年学生却以享乐为生活主导,沉湎于娱乐消费,无视社会群体利益和纪律。
3、 公的实践能力较差,社会责任感淡化
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环境中,少数青年学生失去了价值选择上的方向感,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判断力,是非不辨,美丑不分,道德观念不强,文明素质差,个人中心和功利主义严重,追求物质利益、自我价值的实现,很少绿虑及国计民生、社会发展等问题。
4、 民族意识弱化,盲目崇洋媚外
由于审美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局限,一些青年学生往往被多样的文化弄得眼花缭乱,文化心理受到冲击,有的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漠然,一味崇拜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的价值观、民主观、自由观不加取舍的移入,并在行动中释放出来。
5、 审美趣味低俗,审美心理浮躁
现代文化的通俗性、娱乐性、感官刺激性等特征是一些青年学生审美趣味感观化,崇尚媚俗时尚,漠视经典艺术,审美品位低下,审美趣味低俗。
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的特点概括起来具有不稳定性、无中心化、多样化、混乱化和主流道德观边缘化,精神家园迷失,道德失范,无所适从,功利主义、个人主义色彩较浓等。表明了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急待提高,于党和国家对于青年学生高素质的思想要求相差甚远,与肩负未来的历史使命所需有很大差距。
二、 多元文化条件下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其特点产生的原因
1、从青年学生精神需求特点分析,追求个性是青年学生最为鲜明的特点,多文化求异、消解神圣等特点正切合了青年学生的心理与情感需求。多元文化包容量和渗透力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日常行为,在多样化审美文化活动中表现出一种纷杂多变的新潮性特点,已经成为青年学生审美活动的发展趋势。
2、多元文化的特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改变着中国当代的意识形态,改变了社会生产和生活内容。当代青年学生较少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改革开放后潮水般涌入的千奇百怪的文化快餐和流行艺术成为他们最直接的精神食谱,这种文化形态消解着传统的权威,极大地影响着当代青年学生的成长。
3、从学校思想教育本身分析。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文化内涵,过分突出它的的政治导向作用,人为地削弱了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应有的人文关怀价值。使得思想道德教育无法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无法为青年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致使西方的消极文化钻了空子,打着“自由、个性、时尚、民主、品位”等口号来兜售自己的生活准则与价值观念。
三、应对多元文化条件下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其特点的主要对策
多元文化条件下,对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现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构建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格局的新格局
多元文化使得思想教育所依托和面对的社会文化环境已经并正在发生着重要的转变,正是多元文化所表现出的功利性、多元性、全球性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挑战,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教育格局。这一格局应当准确体现教育目标,涵盖与社会实际相符的教育内容,用理论创新增强思想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说服力。这就要求必须树立先进文化系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文化价值体系,为当代青年学生构建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奠定基础,形成价值构架。在构建思想道德教育的格局时,做到既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的人才培养要求,又能正面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是新时期历史赋予学校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的基本职责。只有在教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应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对其他文化的批判和重构功能。这种批判和重构 必须是有助于人性完善、理智发达、人格养成。其最高价值目标和标准是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中,我们要强化主流意识,扬弃西方文化,整合传统文化,利用大众文化。
2.发挥思想教育主阵地作用,宣传主流文化
面对多元文化的挑战, 学校要旗帜鲜明地宣传主流文化, 这是一个不容动摇的原则。在此前提下, 教育者还应具有宽阔的胸怀, 能够理解、容忍文化的差异和文化的多元性。并且, 多元文化教育决不仅仅意味着把文化请进校园、搬上课堂, 而是通过对各种文化的分析、比较与传播, 养成人们的民主性格与合作意识, 使人们学会宽容、学会尊重。针对青年学生中存在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价值观, 要从德育角度对青年学生中的利己价值观加以引导, 通过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使他们明白个人主义特别是极端个人主义会加剧社会矛盾、滋生违法乱纪现象, 使社会产生混乱, 不利于社会整体向前发展。使青年学生明白利己价值必须在法律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才是合理的, 青年学生价值观应当接触接受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学校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自觉地去建构自身所在专业的宏观、微观的校园文化, 而不能听任学生自发地受社会上良莠不齐的文化影响而自发地形成一些低俗的小文化圈, 使整体校园文化低俗化。 教育工作者在宣传主流文化的同时, 对非主流文化也应子以重视。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同辈群体文化等等, 在使青年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尊重、学会创造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 而且这些文化形式的勃兴, 对主流文化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因此, 对于非主流文化应该进行规范和引导, 而不是排斥和禁止。至于学生中的反文化现象, 当然应在禁止之列。
3.加强青年学生社会实践的引导和安排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④生活是价值观的沃土, “人总离不开衣食住行, 科学家也要过日常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最容易交流各自的价值观念。”⑤生活的过程就是价值观形成的过程。真实有效的价值观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价值观教育不仅要在其日常生活中展开, 而且要在学习生活中展开,不仅要在青年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展开, 而且要在青年学生的校外生活中展开。”社会是一个大课堂, 不了解社会, 不了解中国的国情, 就很难完成自我社会化。青年学生对社会现象十分敏感, 但了解不够, 认识不深, 很容易被现象掩盖本质而造成偏见。因此, 要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接触社会, 转变思想, 走与实践相结合, 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学校要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如勤工助学, 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同时学校应针对青年学生在校期间社会实践不足的状况, 有意识地分阶段地安排对青年学生升学、就业有益、对其思想成熟有利的实践活动, 而不仅仅只安排毕业实习这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实践使他们对社会的了解不致过于狭隘, 对自身思想中过于单纯的不切实际的因素或内容经过比较、碰撞、纠正、成型的过程之后, 进而改变他们自身那些不切合实际的, 不能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价值观。这样, 青年学生才能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
总之,思想道德教育在内容上要充分发挥对多元文化的批判和重构功能,用先进文化统领多样化的文化,坚持一元导向与多元渗透的辩证统一;在策略上借鉴多种文化的有效形式,研究青年学生的特点,加强教育和引导,提高青年学生的道德水平;在方法上加强层次性和针对性。只有采取上述措施,才能有利于引导青年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多元文化的影响,客服感性上的盲从和非理性心理导致的理解上的偏差,从根源上消除大学生对文化理解上的失误和思想认识上的偏执,从而在源头上消除不良影响,使青年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健康成长。
注释:
① 涂元龄.论多元文化与教育改革[J] .福州:集美大学学报.2005:(12)
② 黄志坚.世纪之交论青年[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③ 黄蓉生:青年学研究[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④ 戴茂堂,江畅.传统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⑤ 苏振芳.道德教育论[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李西全(1972—),男,汉,山东兖州人,山东兖州市第一中学团委书记,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学物理教学法研究。
关键词:多元文化 青年学生 思想道德 影响 对策
多元文化是一种相对的文化形式,也“是关于文化形态及处理不同形态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理念”,.①其内容应包括: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等以及仍然正在不断出现和发展着的文化。当今世界由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等多种文化冲突与融合,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格局。
“青年是一个变化着的14到30岁的人类个体组成的社会群体。”②“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年龄阶段,即从少年过渡到成年的中介,是身心发生系列突变逐渐渐成熟,并开始以实践活动介入社会,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独立的各种社会关系的人。”③青年学生一般来讲是指年龄在16到25岁的学生,指的是高中生、大学生和研究生。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置身于多元化文化社会的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多元文化为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提供了契机。
一、多元文化下青年学上思想道德现状及其特点
当代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具有较高的爱国热情,关心国内外发展形势。文化的多元发展推动青年学生价值观的演变。在一元文化条件下, 青年价值观的演变多受政治形势、生存环境、国情等因素影响, 文化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在多元文化条件下, 不同阶段的文化导向各有差异, 多元文化的结构没有统一模式, 处在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之中, 从而使青年学生价值观发生演变。在这种情况下,文化的多元发展致使一些青年学生在,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最近几年社会上热炒的一些事件,例如:“药家鑫故意杀人”、“我爸是李刚”、“日本留学生刺母”、“郭美美炫富”等等,体现了在多元文化下,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概括当代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意识淡漠,理想信念缺失
在多样化文化背景下,社会文化呈现出不稳定性、无重心、多样化的状态,一些青年学生丧失了对我国主流的思想信念的价值追求,集体主义、社会责任被抛置脑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成了他们的价值心条。有些人往往过于关注个人利益、自由,变得功利和世俗,忘记了更为重要的对人崇高意义的追寻和向往,忘记了高尚的精神生活和人生目标。
2、崇尚自我张扬,个人快乐至上
文化的存在方式较以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为大规模的参与,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表达,容纳多远的个性模式。青年学生十分渴望并开始使自己成为正宗文化的参与者。但有的青年学生却以享乐为生活主导,沉湎于娱乐消费,无视社会群体利益和纪律。
3、 公的实践能力较差,社会责任感淡化
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环境中,少数青年学生失去了价值选择上的方向感,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判断力,是非不辨,美丑不分,道德观念不强,文明素质差,个人中心和功利主义严重,追求物质利益、自我价值的实现,很少绿虑及国计民生、社会发展等问题。
4、 民族意识弱化,盲目崇洋媚外
由于审美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局限,一些青年学生往往被多样的文化弄得眼花缭乱,文化心理受到冲击,有的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漠然,一味崇拜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的价值观、民主观、自由观不加取舍的移入,并在行动中释放出来。
5、 审美趣味低俗,审美心理浮躁
现代文化的通俗性、娱乐性、感官刺激性等特征是一些青年学生审美趣味感观化,崇尚媚俗时尚,漠视经典艺术,审美品位低下,审美趣味低俗。
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的特点概括起来具有不稳定性、无中心化、多样化、混乱化和主流道德观边缘化,精神家园迷失,道德失范,无所适从,功利主义、个人主义色彩较浓等。表明了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急待提高,于党和国家对于青年学生高素质的思想要求相差甚远,与肩负未来的历史使命所需有很大差距。
二、 多元文化条件下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其特点产生的原因
1、从青年学生精神需求特点分析,追求个性是青年学生最为鲜明的特点,多文化求异、消解神圣等特点正切合了青年学生的心理与情感需求。多元文化包容量和渗透力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日常行为,在多样化审美文化活动中表现出一种纷杂多变的新潮性特点,已经成为青年学生审美活动的发展趋势。
2、多元文化的特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改变着中国当代的意识形态,改变了社会生产和生活内容。当代青年学生较少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改革开放后潮水般涌入的千奇百怪的文化快餐和流行艺术成为他们最直接的精神食谱,这种文化形态消解着传统的权威,极大地影响着当代青年学生的成长。
3、从学校思想教育本身分析。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文化内涵,过分突出它的的政治导向作用,人为地削弱了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应有的人文关怀价值。使得思想道德教育无法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无法为青年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致使西方的消极文化钻了空子,打着“自由、个性、时尚、民主、品位”等口号来兜售自己的生活准则与价值观念。
三、应对多元文化条件下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其特点的主要对策
多元文化条件下,对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现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构建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格局的新格局
多元文化使得思想教育所依托和面对的社会文化环境已经并正在发生着重要的转变,正是多元文化所表现出的功利性、多元性、全球性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挑战,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教育格局。这一格局应当准确体现教育目标,涵盖与社会实际相符的教育内容,用理论创新增强思想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说服力。这就要求必须树立先进文化系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文化价值体系,为当代青年学生构建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奠定基础,形成价值构架。在构建思想道德教育的格局时,做到既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的人才培养要求,又能正面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是新时期历史赋予学校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的基本职责。只有在教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应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对其他文化的批判和重构功能。这种批判和重构 必须是有助于人性完善、理智发达、人格养成。其最高价值目标和标准是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中,我们要强化主流意识,扬弃西方文化,整合传统文化,利用大众文化。
2.发挥思想教育主阵地作用,宣传主流文化
面对多元文化的挑战, 学校要旗帜鲜明地宣传主流文化, 这是一个不容动摇的原则。在此前提下, 教育者还应具有宽阔的胸怀, 能够理解、容忍文化的差异和文化的多元性。并且, 多元文化教育决不仅仅意味着把文化请进校园、搬上课堂, 而是通过对各种文化的分析、比较与传播, 养成人们的民主性格与合作意识, 使人们学会宽容、学会尊重。针对青年学生中存在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价值观, 要从德育角度对青年学生中的利己价值观加以引导, 通过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使他们明白个人主义特别是极端个人主义会加剧社会矛盾、滋生违法乱纪现象, 使社会产生混乱, 不利于社会整体向前发展。使青年学生明白利己价值必须在法律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才是合理的, 青年学生价值观应当接触接受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学校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自觉地去建构自身所在专业的宏观、微观的校园文化, 而不能听任学生自发地受社会上良莠不齐的文化影响而自发地形成一些低俗的小文化圈, 使整体校园文化低俗化。 教育工作者在宣传主流文化的同时, 对非主流文化也应子以重视。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同辈群体文化等等, 在使青年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尊重、学会创造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 而且这些文化形式的勃兴, 对主流文化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因此, 对于非主流文化应该进行规范和引导, 而不是排斥和禁止。至于学生中的反文化现象, 当然应在禁止之列。
3.加强青年学生社会实践的引导和安排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④生活是价值观的沃土, “人总离不开衣食住行, 科学家也要过日常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最容易交流各自的价值观念。”⑤生活的过程就是价值观形成的过程。真实有效的价值观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价值观教育不仅要在其日常生活中展开, 而且要在学习生活中展开,不仅要在青年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展开, 而且要在青年学生的校外生活中展开。”社会是一个大课堂, 不了解社会, 不了解中国的国情, 就很难完成自我社会化。青年学生对社会现象十分敏感, 但了解不够, 认识不深, 很容易被现象掩盖本质而造成偏见。因此, 要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接触社会, 转变思想, 走与实践相结合, 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学校要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如勤工助学, 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同时学校应针对青年学生在校期间社会实践不足的状况, 有意识地分阶段地安排对青年学生升学、就业有益、对其思想成熟有利的实践活动, 而不仅仅只安排毕业实习这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实践使他们对社会的了解不致过于狭隘, 对自身思想中过于单纯的不切实际的因素或内容经过比较、碰撞、纠正、成型的过程之后, 进而改变他们自身那些不切合实际的, 不能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价值观。这样, 青年学生才能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
总之,思想道德教育在内容上要充分发挥对多元文化的批判和重构功能,用先进文化统领多样化的文化,坚持一元导向与多元渗透的辩证统一;在策略上借鉴多种文化的有效形式,研究青年学生的特点,加强教育和引导,提高青年学生的道德水平;在方法上加强层次性和针对性。只有采取上述措施,才能有利于引导青年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多元文化的影响,客服感性上的盲从和非理性心理导致的理解上的偏差,从根源上消除大学生对文化理解上的失误和思想认识上的偏执,从而在源头上消除不良影响,使青年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健康成长。
注释:
① 涂元龄.论多元文化与教育改革[J] .福州:集美大学学报.2005:(12)
② 黄志坚.世纪之交论青年[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③ 黄蓉生:青年学研究[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④ 戴茂堂,江畅.传统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⑤ 苏振芳.道德教育论[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李西全(1972—),男,汉,山东兖州人,山东兖州市第一中学团委书记,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学物理教学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