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无情胜有情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jie83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州春归花方绽,阖家团圆酒更香。春节,是举家团聚、欢乐祥和、辞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每年随着春节脚步的临近,人们的心里便萌发起愈来愈浓烈的激动和向往。然而二○二○年,人们却在忐忑不安中迎来了新年,特别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随着武汉封城消息的发布,人们猛然发觉,一场蔓延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正笼罩大江南北。
  我的老家,地处赣西分宜县高岚乡观子垴山南麓的院下村,人们也在惶恐中迎接鼠年的到来,那些从福建、浙江和上海等地务工回来的中青年人,也不像往常那样,回到村里便聚在一起,谈天说地。除夕和正月初一,江西省和新余市先后宣布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人们立即把早先买回来的防疫口罩戴上了,以免遭遇飞沫传播。正月十二和十三日,省、市又分别发布公告,对所有村组(小区)一律实行封闭式管理,并要求居民少出门、少上街、不串门、不集聚,外出必须戴口罩,保护好自己和家人。至此,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院下村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首先犯难的是我的舅舅。百岁外婆年前去世,按照习俗,在除夕,舅舅将外婆灵牌从神龛上请下来放在厅堂桌上,将在初三接受亲友祭拜,老家称为“拜大年”。在乡村看来,这无疑是件隆重而庄严的大事,为此,舅舅年前就采购好了几桌客人的酒菜,只等客人的到来。其实,同样犯难的还有我和同住城里的母亲与弟妹们,娘亲舅大,若是舅舅遵守旧俗,怎么办呢?令人非常感动的是,面对病疫和不允许聚餐的规定,舅舅和舅妈毅然选择了取消“拜大年”的既定仪式。
  烤地炉火是老家过年时的热闹场景,也凝聚着乡村游子浓郁的乡愁和挂念。往年除夕开始直至元宵节,轮班的村民便在院下祠堂垒起高达一米左右的地炉,煤炭熊熊燃烧着,闪耀着红亮的火焰,围坐四周的男女老少,红光满面,谈笑风生。有人借助柴棍或竹枝贴近地炉煨麻糍,麻糍熟得均匀,味道至香至美;也有人将麻糍直接放在地炉上烤,麻糍熟得快,虽看相略差,但大人小孩“嘻嘻呼呼”地边吹边吃着发烫的麻糍的模样,着实令人忍俊不禁。置放一旁的八仙桌,围满了后生,他们在打牌娱乐,不时响起欢快而爽朗的吆喝声。然而,这祖祖辈辈年复一年燃烧下来的地炉火,在今年的春节却熄灭了。偶有老人背着双手,在冷清的祠堂门口停留、叹气,久久不肯离去,他们只有在心里默默地叨念: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啊,为了全村人的身体,为了子孙后代的健康。
  不仅如此,村里老人和少壮还积极响应村干部的倡导,将进入院下村的路全部管制起来,并且派人嚴格把守。外来人员和车辆均不能进入,本村人员和车辆出去了,没有特殊情况,一律不许回来。元宵节前后,有人陆续前往上海、福州、温州等地复工,村干部在开具外出证明时就硬着心肠把丑话说在前头:非常时期,出去了,就不能返回啊……
  老家有位装修工程承包商,为及时支付武汉保利“军运城”运动员村项目的农民工工资,冬至前一天驱车去了远离武汉市区的“光谷”办公地,并于当日返回城里住处。人们发现,他大年初一戴着口罩回到院下,午饭后才返城。村民开始疑虑并议论起来,村里立即按规定上报了信息。事实上,这位常年在外打拼的老乡,是聪明人,自己非常警觉,并实施了自我居家隔离。同时,通过大数据的运用,根据其车辆运行和电话记录,政府部门也发现了他进出武汉的行踪,随后, 他便得到通知,要求自我隔离、测量体温和及时反馈信息。当我电话采访他的时候,他淡定地说道:没事,我和家人都健康平安呢。
  还有其他住在城里的村民,面对微信群微友的劝诫,苦笑不已。他们很多人受不了居家二十多天的无聊和烦闷,早已渴望回到村里,眺望空旷的田野,呼吸新鲜的空气,哪怕是看鸟飞翔,听水流响,也比蜗居城里一百来平方米的套房舒服多了啊。怎么办?村干部的电话打了一遍又一遍,得到的答复只有一个:对不起啊兄弟!在小区门口经营一家小餐馆的大妹夫,平日里辛勤劳作之余常会有娱乐活动,但在此特殊时期,他整天除了正靠着客厅沙发看大电视,就是斜躺在卧室床上看小电视,据他自己说,若不是在客厅跑跑步锻炼身体,估计快要闷出病来了。偶有好友来电相邀玩耍,听到他呵呵地笑出声来,而不是坚决推辞,妹妹的眼珠便白多黑少。也许,大妹转发在家庭微信群里的“新冠肺炎特效药:不准出去丸”,就是对丈夫的严厉警告吧。
  前些天,县妇幼保健院一位姓张的职工,本来一直关注着广播、电视和分宜发布等媒体有关不串门、不聚餐的反复提示,但恰逢新春佳节,再加上丈母娘等人的热情邀约,就放松了思想防线,参与访亲聚餐,导致一大家子三人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例,四人为疑似患者被强制住院治疗。无论他多么痛彻心扉,但为时已晚了。面对危及人命的病毒肆虐,却因心存侥幸而惨遭侵害,多么沉痛而深刻的教训啊!
  今天是正月二十一日了,窗外晨雾迷蒙,小区行人稀少,城市安静依旧,而天空不时传来布谷鸟的叫声,是那样的熟悉和亲切。我忍不住拨通了老家村干部的电话,当听到他说村里至今没有人被集中隔离、更没有人患上可怕的新冠肺炎时,我轻松地点着头,心底甚至涌起庆幸和自豪的感觉。同时,我想说,大疫当前,人们能够如此平安无事,我们要感谢和感恩,感谢村民的严格自律和积极行动,感恩那些为勇斗病魔而日夜奋战的前方战士。
  身处后方的我们,面对党和政府的决策和措施,面对亲友的告诫和劝阻,唯有高度警惕,摒弃侥幸,果断听从和执行。要知道,“战疫”关头,此举无情胜有情,此时无情胜有情!
  岁月不居,时节常新。衷心地祝愿,春暖花开之时,病灾消除,普天欢庆。虔诚地祈盼,中华大地,岁月静好,你我安康。
  作者简介:钟秋生,笔名横秋,江西分宜高岚人,高级会计师,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系中国教育学会、中国诗歌学会、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华文学》《散文选刊》《中国青年作家报》《文学月报》《参花》《青海湖》《鸭绿江》《山海经》《今日文摘》《山东诗歌》《长江诗歌》等,获2019年度中国散文年会二等奖。
  (责任编辑 葛星星)
其他文献
从明天起,做一个铁石心肠的人  切断自己和大地的联系  把爱和痛苦发配边疆  在内心修一所庙宇  坐北朝南  不靜默,也不打坐  只种雅致的梅花,和失语的石头  并像它们一样  对美丽,倾尽全力  对生活,守口如瓶
期刊
一直都觉得  你是那么遥不可及  也不敢想我们  之间的故事结局  看似你是永远  都不可能触碰到  最后我却可以  到达你那片星辰  可能是在  恰好的时间遇到了你  变成了我最想要  摘得的那颗星  我的姑娘啊  如果有一天  你要我离去  我一定会带你  回忆昨天  也许那时你已  不会再笑  但我想你定会  低声抽泣  我会在你抬头  看我之前  默默地走出 走出你身边  我的姑娘啊  请
期刊
兒时,总听隔壁爷爷奶奶,讲鬼故事  长大后,村庄是送别时,父亲的沉默不语  是屋檐下,母亲的望眼欲穿  又是一年春  那些房子  颤颤巍巍在招手  空空的归来  已不见炊烟
期刊
这是他最后一次  醉倒在路边  一齐醉倒的还有透明的瓶子  两块钱一斤,傍晚五点关门  下坝断臂女人烤的苞谷酒  跟她一樣  在入夏的第一个七月  辣倒了那个卷发、佝偻的男人
期刊
这一层窗户纸,隔着凛冽  捅破了,季节就交替了  扯下的这页日历,站成了一段记忆  光陰催促着季节,越长,越高  秋风追赶着温度,越陷,越深  残月无声,躺在秋夜里  一场大雪,缓缓赶来
期刊
多年后的一个夜晚,母亲  在雨中等我。我們打算  从这里重新回到起点  星光黯淡,我们需要穿过  一个幽暗的时代。所幸  这些年我们体内的光芒还在  它以一种悲壮的方式,举着火把  在雨中逆行  时间下沉得缓慢,仿佛一切  都在向着原点靠拢  我感受到了母亲的颤抖  或者战栗。她还没有准备好  以何种方式,失去她的儿子
期刊
我们总是习惯用忙碌  填补时间的缝隙  于是,光阴变得具象  或者,是一束温情的光  或者,是一页关于思念的信  再或者,是这满目的青葱草原  在阳光的阴暗面  是在路上的疲惫  夜太深  路太遠  只好把光阴当作盔甲  有时候,一路披荆斩棘  任其无情地老去
期刊
时间追溯到公元一九九二年的春天。那时,我住在苏州的外跨塘上娄村的沪宁高速公路的工地上。住在这工地上的,有我们灌南几个农机站的人,以及我们灌南市政公司的人,还有云南镇雄等外地人。  我们的住处临近上娄村的一条南北的小河边。  小河有几十米宽。清冽的河水,玉带一样缓缓地流淌着,流淌在苏州这块古老而富庶的土地上。古城的荣辱兴衰,亘古绵长,都深深地藏在这河水中。  我是深爱着这一方的河流、土地,乃至一草一
期刊
飞鸟于大雪中散尽  请把射雕的弓箭收藏  在野花都已枯萎的草原  请将羊群赶进栅栏圈养  腐爛的在腐烂中腐烂  不朽的于不朽中不朽  石头开出了初始的花朵  白骨闪烁了最后的寒光  你在去往天堂的路上
期刊
面食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成了鲜明的地域特征符号之一,而索面便是我们家乡特有的一种面食。  面桁、面柜、面箸、支架,做索面所需行头较多,因此往往要几家人一起才能置办下完整的一套。在老家时,每次做索面,母亲和婶婶们都会一起动手,早早地将面柜清洗干净,将竹制的长面箸洗净晾干后,用菜油一根一根从头到尾抹得油光瓦亮。  进入初冬,便到了家人们为做索面而忙碌的时节。头天晚上,在母亲的招呼下,女人们将面粉和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