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过程改进”提倡老师们从做中学,在行动研究中反思,唤醒自己和同伴的教学智慧;做实小事,聚焦课堂,研究真实问题;善于调动每一位学科教师的积极性。这和我校一直在坚持开展的主题式教研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我们在坚持校本特色教研文化的基础上,从备课听课、学业评价、课堂教学、教学科研等环节人手,开展人人实践教学过程改进行动。
一、构建三级学习体系,组织主题式读书活动
(1)学校导学体系:学校每学期期初向教师推荐杂志征订目录,指导教师征订对自己最有帮助的教学类杂志,让教师学有方向,在老师自己订阅教学刊物的基础上,学校为教师订购了多种教学杂志和书籍,鼓励教师博览群书;每月按学科精选一些必学文章供教师学习,帮助教师及时接收学科教学最新理念及课改相关信息;每学期召开教师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大家能分享彼此的经验,学能得法。
(2)集体互学体系:以教研组为单位,每月开展一次教师读书交流活动,每人把自己在本月中所学到的最有价值的文章推荐给大家,实现信息互换、资源共享,从而促进教师的共同发展。
(3)个人自学体系:促使教师把学习读书融为教师职业生活的一部分,利用各种阅读方式,拓宽视野。同时,每学期坚持学习课程标准,做到“四个再”:对“课程标准”的再解读,对“学习方式”的再认识,对“人文关怀”的再落实,对“教学设计”的再完善,不断丰厚自己的专业知识。
二、激活教师问题意识,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
从引导教师“寻找自身的遗憾”开始,引导广大教师反思教育存在的问题,在研究状态下去思考、去实践,并响亮地提出让遗憾远离我们的学生!
1 问题前置,辐射研究主题
我们要求老师建立“课堂教学问题信息卡”。信息卡制作可以在教师备课本中增加活页,分“我的问题”和“学生的问题”二栏(如下图),由教师在课后马上将感悟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对于老师们提出的具有研究价值、感到困惑的问题,或具有见解性的问题进行积累;每周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或每月利用大学科教研活动时间,通过“问题悬挂”、“问题招标”的方式方法,组织教师一起讨论解决。通过集体协商,有针对性地形成有自己学科特色的研究主题。如果确实有解决不了的重大困惑或疑难问题,我们再定期邀请有关专家来校,通过报告、讲座及对话商榷的形式,进行解决。
2 彰显个性,提倡特色备课
我们向教师提出,要让备课的过程成为研究的过程。落实新理念的过程。在近三年的摸索中,形成了具有教研特点的备课指导方针:一个努力方向——落实新理念,开发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六项要求——独立钻研。
集体交流,取长补短,彰显个性,反思总结,不断创新。通过“特色备课欣赏制度”。为使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中新角色成长的需要,我们出台了《特色备课欣赏制度》。采取“通用教案”与“个案补充”相结合的方式。让同教研组的教师通过人人说课和集体研讨形式,先备出体现课改新理念的“通用教案”,在校园网上共享。然后,每个教师再根据自己的教学个性和学生实际,在“通用教案”旁边进行个案补充,实现备课的再创造。在每一节课结束后,要求在教案后写上每一节课的课后反思,作为备课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科教研组每学期举行一次全校性的个性备课交流欣赏会;学期末检查评估时,重点检查“个案补充”和“教学反思”部分,评出个性备课优秀教师,以引领教师凸现教学个性,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
3 听课论课,进行深度对话
(1)听课活动的左右手栏记录
推出听课和反馈活动的左右手栏记录。左手栏为“即时评价”,即时记录观察和捕捉到的精彩事件细节与闪现的思维火花;右手栏为“交流后的体会和建议”,记录对话后的深度思考;下面记录其他同事的意见。如下图所示
(2)“论课”活动的深入探讨
论课重在培植教师捕捉课堂问题的意识。每位参与观摩教学的教师,都可以以自我的视角去捕捉课堂教学中的“点”,由此去发现问题,引起自我的独立思考,并把它梳理成与教学同伴探讨的小问题。这是教师走向自觉思考的起始阶段,长期如此培养,教师的观课与思索课程的意识与能力便有望获得新突破。在“论”中提升认识,转变观念,“论”中找到创新目标,摒弃陈旧与落后。因此,学校要求教师在听课之前一定要深入研究主题内容,带着问题听课。听课时要关注细节,不断思考,找出每个细节背后的教育意义,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只有这样,研究才能不断深入。
4 所有教师研究同一主题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以教研组为单位,确定观课主题:可以围绕执教教师本人提出的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主题观课。可以围绕班级、年级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主题观课。也可以根据学科特点进行类型课主题观课。(2)教师围绕主题进行听课。(3)议课时先互相交流各自的听课感受,找出差异,然后再围绕主题与差异展开讨论。(4)对照其他教师的成功做法,分析哪些做法在本学科中可用、怎样用,哪些做法不能用。(5)依據前面的分析,得出有效的策略。
5 不同的教师研究不同的主题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听课教师自行分组(小组成员人数不限,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主要依据教师的兴趣和意愿确定),分别确定研究主题:对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课堂生成、学生课堂参与情况等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研究。(2)每个教师围绕各自的研究主题进行观课。(3)观课活动结束后,不同的观察小组就自己观察到的课堂现象及该现象引起的思考向执教老师提问,展开互动研讨。(4)各组就研究的结果进行提升和分享,形成较为有效的策略。
三、开展多种课例研究,提升教师实践智慧
本学期,我们将主题式课堂研究开展得更深入。不仅通过
1 同课异构:在选择提炼中求发展
我们在备课组内开展“同课异构”的研究,通过“定课—研究教材—学生情况及资源分析—撰写教案—组内研讨教案—上课—比较性反思”进行研讨。其目的不在于评出孰优孰劣,而是引导教师不要“唯教材、唯教参”,将精力用在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的真正需求上。
2 一课再做:在反思交流中促提高
一课再做,是为了解决师生教学上出现的疑难点,以寻求最佳解决方法的一种研究途径,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研究氛围。我们在实践中归纳了以下一般的程序:
问题提炼:活动前,对教师校本教研困惑的问卷调查,从而确定此次活动的主题。
课堂教学:一线学科教师真实的现场授课。
反思互动:授课教师课后反思,听课教师与授课教师现场对话,进行多元互动。
实践再创:在同伴的指导下,对教学设计进一步完善与创新,然后重新走进课堂,进行现场的实践再创造。
再次互动:授课教师与参会教师再次现场对话。
提炼总结:授课教师以及参会教师对此次活动认真反思、总结,形成教研组及教师的经验材料。
撰写行动研究报告:此时,老师们对研究报告的撰写已不再觉得困难了。
3 特色课堂,在展示观摩中显个性
开展“特色课堂评比”活动。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特色每人执教一节观摩课,让全体教师观摩评比。讲完课,讲课教师谈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听课老师评课,找亮点、评不足。然后围绕研究课题评出特色课堂,没评上的老师以后可继续申请上课,再听再评。通过“特色课堂评比”活动,使全校教师的课堂教学亮点进行一个大展示、大交流,在教师个人执教的过程中,教师的个人素质得到提升;在大家共同听课、评课的过程中全体教师的素质得到提高。
教学过程改进实现了“让教师手上有技术,课上有绝活”和“让分享和共进成为可能”。只要我们人人实践教学过程改进行动,就一定能促成本学科最浓厚的研究氛围,打造最优异的学科质量,实现最幸福的个人价值。
一、构建三级学习体系,组织主题式读书活动
(1)学校导学体系:学校每学期期初向教师推荐杂志征订目录,指导教师征订对自己最有帮助的教学类杂志,让教师学有方向,在老师自己订阅教学刊物的基础上,学校为教师订购了多种教学杂志和书籍,鼓励教师博览群书;每月按学科精选一些必学文章供教师学习,帮助教师及时接收学科教学最新理念及课改相关信息;每学期召开教师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大家能分享彼此的经验,学能得法。
(2)集体互学体系:以教研组为单位,每月开展一次教师读书交流活动,每人把自己在本月中所学到的最有价值的文章推荐给大家,实现信息互换、资源共享,从而促进教师的共同发展。
(3)个人自学体系:促使教师把学习读书融为教师职业生活的一部分,利用各种阅读方式,拓宽视野。同时,每学期坚持学习课程标准,做到“四个再”:对“课程标准”的再解读,对“学习方式”的再认识,对“人文关怀”的再落实,对“教学设计”的再完善,不断丰厚自己的专业知识。
二、激活教师问题意识,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
从引导教师“寻找自身的遗憾”开始,引导广大教师反思教育存在的问题,在研究状态下去思考、去实践,并响亮地提出让遗憾远离我们的学生!
1 问题前置,辐射研究主题
我们要求老师建立“课堂教学问题信息卡”。信息卡制作可以在教师备课本中增加活页,分“我的问题”和“学生的问题”二栏(如下图),由教师在课后马上将感悟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对于老师们提出的具有研究价值、感到困惑的问题,或具有见解性的问题进行积累;每周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或每月利用大学科教研活动时间,通过“问题悬挂”、“问题招标”的方式方法,组织教师一起讨论解决。通过集体协商,有针对性地形成有自己学科特色的研究主题。如果确实有解决不了的重大困惑或疑难问题,我们再定期邀请有关专家来校,通过报告、讲座及对话商榷的形式,进行解决。
2 彰显个性,提倡特色备课
我们向教师提出,要让备课的过程成为研究的过程。落实新理念的过程。在近三年的摸索中,形成了具有教研特点的备课指导方针:一个努力方向——落实新理念,开发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六项要求——独立钻研。
集体交流,取长补短,彰显个性,反思总结,不断创新。通过“特色备课欣赏制度”。为使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中新角色成长的需要,我们出台了《特色备课欣赏制度》。采取“通用教案”与“个案补充”相结合的方式。让同教研组的教师通过人人说课和集体研讨形式,先备出体现课改新理念的“通用教案”,在校园网上共享。然后,每个教师再根据自己的教学个性和学生实际,在“通用教案”旁边进行个案补充,实现备课的再创造。在每一节课结束后,要求在教案后写上每一节课的课后反思,作为备课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科教研组每学期举行一次全校性的个性备课交流欣赏会;学期末检查评估时,重点检查“个案补充”和“教学反思”部分,评出个性备课优秀教师,以引领教师凸现教学个性,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
3 听课论课,进行深度对话
(1)听课活动的左右手栏记录
推出听课和反馈活动的左右手栏记录。左手栏为“即时评价”,即时记录观察和捕捉到的精彩事件细节与闪现的思维火花;右手栏为“交流后的体会和建议”,记录对话后的深度思考;下面记录其他同事的意见。如下图所示
(2)“论课”活动的深入探讨
论课重在培植教师捕捉课堂问题的意识。每位参与观摩教学的教师,都可以以自我的视角去捕捉课堂教学中的“点”,由此去发现问题,引起自我的独立思考,并把它梳理成与教学同伴探讨的小问题。这是教师走向自觉思考的起始阶段,长期如此培养,教师的观课与思索课程的意识与能力便有望获得新突破。在“论”中提升认识,转变观念,“论”中找到创新目标,摒弃陈旧与落后。因此,学校要求教师在听课之前一定要深入研究主题内容,带着问题听课。听课时要关注细节,不断思考,找出每个细节背后的教育意义,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只有这样,研究才能不断深入。
4 所有教师研究同一主题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以教研组为单位,确定观课主题:可以围绕执教教师本人提出的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主题观课。可以围绕班级、年级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主题观课。也可以根据学科特点进行类型课主题观课。(2)教师围绕主题进行听课。(3)议课时先互相交流各自的听课感受,找出差异,然后再围绕主题与差异展开讨论。(4)对照其他教师的成功做法,分析哪些做法在本学科中可用、怎样用,哪些做法不能用。(5)依據前面的分析,得出有效的策略。
5 不同的教师研究不同的主题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听课教师自行分组(小组成员人数不限,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主要依据教师的兴趣和意愿确定),分别确定研究主题:对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课堂生成、学生课堂参与情况等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研究。(2)每个教师围绕各自的研究主题进行观课。(3)观课活动结束后,不同的观察小组就自己观察到的课堂现象及该现象引起的思考向执教老师提问,展开互动研讨。(4)各组就研究的结果进行提升和分享,形成较为有效的策略。
三、开展多种课例研究,提升教师实践智慧
本学期,我们将主题式课堂研究开展得更深入。不仅通过
1 同课异构:在选择提炼中求发展
我们在备课组内开展“同课异构”的研究,通过“定课—研究教材—学生情况及资源分析—撰写教案—组内研讨教案—上课—比较性反思”进行研讨。其目的不在于评出孰优孰劣,而是引导教师不要“唯教材、唯教参”,将精力用在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的真正需求上。
2 一课再做:在反思交流中促提高
一课再做,是为了解决师生教学上出现的疑难点,以寻求最佳解决方法的一种研究途径,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研究氛围。我们在实践中归纳了以下一般的程序:
问题提炼:活动前,对教师校本教研困惑的问卷调查,从而确定此次活动的主题。
课堂教学:一线学科教师真实的现场授课。
反思互动:授课教师课后反思,听课教师与授课教师现场对话,进行多元互动。
实践再创:在同伴的指导下,对教学设计进一步完善与创新,然后重新走进课堂,进行现场的实践再创造。
再次互动:授课教师与参会教师再次现场对话。
提炼总结:授课教师以及参会教师对此次活动认真反思、总结,形成教研组及教师的经验材料。
撰写行动研究报告:此时,老师们对研究报告的撰写已不再觉得困难了。
3 特色课堂,在展示观摩中显个性
开展“特色课堂评比”活动。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特色每人执教一节观摩课,让全体教师观摩评比。讲完课,讲课教师谈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听课老师评课,找亮点、评不足。然后围绕研究课题评出特色课堂,没评上的老师以后可继续申请上课,再听再评。通过“特色课堂评比”活动,使全校教师的课堂教学亮点进行一个大展示、大交流,在教师个人执教的过程中,教师的个人素质得到提升;在大家共同听课、评课的过程中全体教师的素质得到提高。
教学过程改进实现了“让教师手上有技术,课上有绝活”和“让分享和共进成为可能”。只要我们人人实践教学过程改进行动,就一定能促成本学科最浓厚的研究氛围,打造最优异的学科质量,实现最幸福的个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