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摩罗:我发现,这世界上最狡猾的还是人。
兔子:这话听起来耳熟。
兔子:你又被谁骗了?
摩罗:谁能骗我这么英明神武的人?我说的是那些医生,他们都开始给病毒设计陷阱了。
耶鲁和马萨诸塞的两组科学家分别在诱捕病毒的研究方向上取得了突破,他们利用特定分子形成一个诱食区,吸引病毒吞噬这种分子,而病毒恰恰是通过劫持被害分子的DNA来复制繁殖的,在这些诱饵分子里,它们根本找不到可利用的材料。这种方法已经在试验鼠身上取得了成功。
兔子:听起来好像诱敌深入一网打尽的样子?
摩罗:嗯,诱敌深入倒是没错,不过没什么办法一网打尽,因为这只是一种诱饵策略,很难直接消灭病毒分子。但是这种方法至少可以控制它们的扩敖,给其他治疗方法和自身的免疫系统多一些时间。
圆圆:这倒是真有意思,不过其实这种方法也不是什么新发明,大自然早就在使用这种策略对付入侵的病原体。比如你划破一个伤口,就有些糖衣炮弹挡在那里了。
兔子:目前来看,病毒一方似乎没什么办法啊,它们要么放弃入侵这些细胞,但是这样一来威胁也就大打折扣;否则要对抗这种战术,除非它们进化出一定的智力才有可能,
摩罗:所以说啊,人真是太狡猾了。不过话说回来,要是真的进化出了有智力的病毒怎么办?
圆圆:没关系,即使它们能躲开诱敌深入,也能被一网打尽。哈佛大学在医学上也不甘人后,他们的医学院正在研究纳米机器以将药物以细胞级的精度送达患处。从技术上说。其主要操作都在量子尺度,这一工艺问题解决之后,基本原理非常简单,效果应该不错。
不过纳米技术应用毕竟还是新东西,如果说立刻就要应用的,不妨看看减肥。脂肪团是近年生理学的新课题, 般认为其形成与一层胶原质形成的结缔组织有关。最近,美国一位整形外科医生提出,可以通过注射胶原酶去掉脂肪团,只需4至6周即可见效。
摩罗:那么,锻炼和药物都不要了?
圆圆:恐怕在遥远的未来,医学真的可以让我们成为漂浮在试管里的人了。
兔子:说到医学的话,科幻小说似乎对一个世纪以来的学科发展缺乏敬意,对描述相关成就只有那么一点点兴趣,而近年来对所谓“另类医学”的偏爱,显示出即使这有限的兴趣恐怕也缺乏敬意。科幻文学作为对人类愿望的反映,在渴望健康的问题上忠实地表现了我们那些幻想——比如不必锻炼——的不切实际和迫切。
最早的美国科幻从英国的两位博士和一个侦探一《化身博士》、《摩洛博士岛》、《福尔摩斯探案》——那里学了不少,医学悬案、神经失常、奇异试验都出现过。文章大致分为两类:被诅咒的科学试验和可靠的医学破案,而且正如他们前辈的比例一样,前者居多。
现代科幻仍然延续着这种传统,考恩布鲁斯的《黑色小包》是滥用未来技术的经典黑色故事,凯斯的经典《献给阿尔吉农的花》上演了一出悲剧,沃尔特·米勒、威廉·谭、科德威纳·史密斯、拉里·尼文在这个主题上展示了各种各样的悲观论调。
圆圆:我觉得其实科幻小说对医学的态度和对一般科学的态度大同小异,恐惧和夸张都在所难免。再加上医学是专门针对我们自己身体的学科,这种对自身变化可能性的恐惧和抗拒,也是科学普及所面对的主要阻力之一。
兔子:没错,除了一般性的技术恐惧之外,对人类自我和传统的固执和偏爱使医学在很多地方都成为反人性科学的代表。描写人类在医学发展中变成“非人类”的短篇举不胜举,以至于成为科幻的陈词滥调之一。
摩罗:在现实中,相比对医学发展的恐惧,恐怕对其无能为力的担心才是主要的。现在研究发现,病毒这种东西的进化简直是日新月异,非典、禽流感相比。科学家们担心的大瘟疫,都只是小小的预演而已。
圆圆:确实,在各种非常规的环境中,病菌的生命力恐怕出乎我们的意料。最新研究表明,仅在航天飞机中停留12天的细菌就出现了明显的变异,其杀伤力达到原菌种的3倍。对于我们的宇航旅行来说,更大的问题在于,我们的免疫系统会在失重环境中变弱,此消彼长之下,航天事业进入民用之后,健康将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摩罗:那岂不是以后的登月旅行要带上一个医生?
圆圆:当然进一步研究证明,这种变异并不是物理性的,而是针对特定基因。针对那些很少变化的部分展开研究,不仅能弥补缺点,也许还可以揭示生物学中被地球重力所埋藏的本质属性。
摩罗:听你这么说,我好像应该放心一点儿吧。
圆圆:这还没完,也是这几周,中国北京大学的研究者发现,禽流感会感染子宫中的胎儿。而在地球另一边,加蓬的国际医疗研究中心发现,埃博拉病毒不但感染不同种的猩猩,而且在不同菌种之间可以交换基因,这意味着:要得到一种有效对抗的方法将难上加难。
摩罗:也许以后埃博拉或者别的什么博拉病毒会在所有动物,嗯,再加上植物之间大肆传播,来一次全球大瘟疫。
兔子:你可真是乌鸦嘴。不过倒有几分写科幻的天分。假想大瘟疫可是科幻小说的老传统,从玛丽·雪莱的《最后的人》延续至今,可以说属于最老的主题之一,迈克尔·克莱顿的《安德洛墨达品系》以及同时期的类似作品更是把这个主题上升为流行小说的一个子类。丹·西蒙斯的《黑夜之子》(1992)设想AIDS可以在吸血鬼的血液里找到解药,还有迪什克和斯宾拉德当时的小说,都是以当时的新瘟疫艾滋病为题材。
摩罗:我说,科幻小说也写过正面报道吧?
兔子:当然有一些小说对医学抱有积极的态度,比如那些设想解决人类和异族之间接触而带来疾病的作品,会把科学家们描写成正面形象,结局也会比较光明。身为医生的阿兰·诺斯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作家,正如他在医学写作领域的风格,他的小说也是典型的正义战胜邪恶。虽然在技巧和思想上缺乏深度,但是在科幻领域里,这种作家实在殊为可贵。
当然在前苏联科幻和前些年的中国科幻中,类似的作品并不少,然而现在似乎也被读者们忘记了。
著名编辑康克林曾编辑了一本名为《关于医生的伟大科幻》(1963),收录了这一主题的很多作品。
圆圆:这个名字起得好。确实,不管技术发展是否会造成灾难,或者我们能否避免可能的大瘟疫,那些为人类健康和疾病战斗的医学工作者们才应该是我们关心的对象,即使未来是黑暗的,也要有他们在其中的奋斗才能成为一出好的悲剧。
兔子:这话听起来耳熟。
兔子:你又被谁骗了?
摩罗:谁能骗我这么英明神武的人?我说的是那些医生,他们都开始给病毒设计陷阱了。
耶鲁和马萨诸塞的两组科学家分别在诱捕病毒的研究方向上取得了突破,他们利用特定分子形成一个诱食区,吸引病毒吞噬这种分子,而病毒恰恰是通过劫持被害分子的DNA来复制繁殖的,在这些诱饵分子里,它们根本找不到可利用的材料。这种方法已经在试验鼠身上取得了成功。
兔子:听起来好像诱敌深入一网打尽的样子?
摩罗:嗯,诱敌深入倒是没错,不过没什么办法一网打尽,因为这只是一种诱饵策略,很难直接消灭病毒分子。但是这种方法至少可以控制它们的扩敖,给其他治疗方法和自身的免疫系统多一些时间。
圆圆:这倒是真有意思,不过其实这种方法也不是什么新发明,大自然早就在使用这种策略对付入侵的病原体。比如你划破一个伤口,就有些糖衣炮弹挡在那里了。
兔子:目前来看,病毒一方似乎没什么办法啊,它们要么放弃入侵这些细胞,但是这样一来威胁也就大打折扣;否则要对抗这种战术,除非它们进化出一定的智力才有可能,
摩罗:所以说啊,人真是太狡猾了。不过话说回来,要是真的进化出了有智力的病毒怎么办?
圆圆:没关系,即使它们能躲开诱敌深入,也能被一网打尽。哈佛大学在医学上也不甘人后,他们的医学院正在研究纳米机器以将药物以细胞级的精度送达患处。从技术上说。其主要操作都在量子尺度,这一工艺问题解决之后,基本原理非常简单,效果应该不错。
不过纳米技术应用毕竟还是新东西,如果说立刻就要应用的,不妨看看减肥。脂肪团是近年生理学的新课题, 般认为其形成与一层胶原质形成的结缔组织有关。最近,美国一位整形外科医生提出,可以通过注射胶原酶去掉脂肪团,只需4至6周即可见效。
摩罗:那么,锻炼和药物都不要了?
圆圆:恐怕在遥远的未来,医学真的可以让我们成为漂浮在试管里的人了。
兔子:说到医学的话,科幻小说似乎对一个世纪以来的学科发展缺乏敬意,对描述相关成就只有那么一点点兴趣,而近年来对所谓“另类医学”的偏爱,显示出即使这有限的兴趣恐怕也缺乏敬意。科幻文学作为对人类愿望的反映,在渴望健康的问题上忠实地表现了我们那些幻想——比如不必锻炼——的不切实际和迫切。
最早的美国科幻从英国的两位博士和一个侦探一《化身博士》、《摩洛博士岛》、《福尔摩斯探案》——那里学了不少,医学悬案、神经失常、奇异试验都出现过。文章大致分为两类:被诅咒的科学试验和可靠的医学破案,而且正如他们前辈的比例一样,前者居多。
现代科幻仍然延续着这种传统,考恩布鲁斯的《黑色小包》是滥用未来技术的经典黑色故事,凯斯的经典《献给阿尔吉农的花》上演了一出悲剧,沃尔特·米勒、威廉·谭、科德威纳·史密斯、拉里·尼文在这个主题上展示了各种各样的悲观论调。
圆圆:我觉得其实科幻小说对医学的态度和对一般科学的态度大同小异,恐惧和夸张都在所难免。再加上医学是专门针对我们自己身体的学科,这种对自身变化可能性的恐惧和抗拒,也是科学普及所面对的主要阻力之一。
兔子:没错,除了一般性的技术恐惧之外,对人类自我和传统的固执和偏爱使医学在很多地方都成为反人性科学的代表。描写人类在医学发展中变成“非人类”的短篇举不胜举,以至于成为科幻的陈词滥调之一。
摩罗:在现实中,相比对医学发展的恐惧,恐怕对其无能为力的担心才是主要的。现在研究发现,病毒这种东西的进化简直是日新月异,非典、禽流感相比。科学家们担心的大瘟疫,都只是小小的预演而已。
圆圆:确实,在各种非常规的环境中,病菌的生命力恐怕出乎我们的意料。最新研究表明,仅在航天飞机中停留12天的细菌就出现了明显的变异,其杀伤力达到原菌种的3倍。对于我们的宇航旅行来说,更大的问题在于,我们的免疫系统会在失重环境中变弱,此消彼长之下,航天事业进入民用之后,健康将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摩罗:那岂不是以后的登月旅行要带上一个医生?
圆圆:当然进一步研究证明,这种变异并不是物理性的,而是针对特定基因。针对那些很少变化的部分展开研究,不仅能弥补缺点,也许还可以揭示生物学中被地球重力所埋藏的本质属性。
摩罗:听你这么说,我好像应该放心一点儿吧。
圆圆:这还没完,也是这几周,中国北京大学的研究者发现,禽流感会感染子宫中的胎儿。而在地球另一边,加蓬的国际医疗研究中心发现,埃博拉病毒不但感染不同种的猩猩,而且在不同菌种之间可以交换基因,这意味着:要得到一种有效对抗的方法将难上加难。
摩罗:也许以后埃博拉或者别的什么博拉病毒会在所有动物,嗯,再加上植物之间大肆传播,来一次全球大瘟疫。
兔子:你可真是乌鸦嘴。不过倒有几分写科幻的天分。假想大瘟疫可是科幻小说的老传统,从玛丽·雪莱的《最后的人》延续至今,可以说属于最老的主题之一,迈克尔·克莱顿的《安德洛墨达品系》以及同时期的类似作品更是把这个主题上升为流行小说的一个子类。丹·西蒙斯的《黑夜之子》(1992)设想AIDS可以在吸血鬼的血液里找到解药,还有迪什克和斯宾拉德当时的小说,都是以当时的新瘟疫艾滋病为题材。
摩罗:我说,科幻小说也写过正面报道吧?
兔子:当然有一些小说对医学抱有积极的态度,比如那些设想解决人类和异族之间接触而带来疾病的作品,会把科学家们描写成正面形象,结局也会比较光明。身为医生的阿兰·诺斯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作家,正如他在医学写作领域的风格,他的小说也是典型的正义战胜邪恶。虽然在技巧和思想上缺乏深度,但是在科幻领域里,这种作家实在殊为可贵。
当然在前苏联科幻和前些年的中国科幻中,类似的作品并不少,然而现在似乎也被读者们忘记了。
著名编辑康克林曾编辑了一本名为《关于医生的伟大科幻》(1963),收录了这一主题的很多作品。
圆圆:这个名字起得好。确实,不管技术发展是否会造成灾难,或者我们能否避免可能的大瘟疫,那些为人类健康和疾病战斗的医学工作者们才应该是我们关心的对象,即使未来是黑暗的,也要有他们在其中的奋斗才能成为一出好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