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新生报到的那天,看见酷暑中尽管汗流浃背却一脸喜色的家长和孩子,我总会想起接手二中时那一段风雨飘摇的日子,在回顾与展望中,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只有在教育的改革中不断探索,并在教学质量的不停反思中,一个学校才能在时代的潮流中稳稳地站住脚跟并脱颖而出。
我们搞教育的都知道,教育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而教育质量是一个更为复杂、更为艰巨、更为长期的任务,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之本,是学校的生命线。对于学校而言,要想立足于教育之林就必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教师而言,要想立足于教坛就必须全力以赴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正因为如此,多少教师都不遗余力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求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神方”。但是如果没有系统化的教育政策措施和教育教学方法、手段、模式的变革,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只能是乌托邦。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在谈教育的改革与教育质量前,先来了解什么是教育质量。
一、全面了解教育质量的内涵
教育最终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人才,其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重大问题,而教育目标是理解教育质量的首要出发点。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往往具体化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具体化为各个阶层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从而构成指导整个教育活动的一个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代表着党和国家关于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理解教育质量问题的一个根本性标准。
教育教学是保障教育质量的主要环节,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怎样培养人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核心任务和根本使命。提高教育质量,就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把学校工作的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在教师、教材和教法三大重点上下功夫,在建设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上下功夫。
教育结果特别是人的发展水平是教育质量最主要的内容,是教育质量最本质的表现,也是教育赖以满足國家与社会需求的基础。教育的质量,直接地体现学生的能力和学业成就。
二、深入领会教育改革的外延
教育改革关乎一代人的成长和命运,关乎国家的兴衰、民族的未来。所以作为我们校长,深入地领会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尤其迫切。
教育改革如何改?我认为当然是以人为主,一切从人出发。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先生说:“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就是把人变好。”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也有精辟的论断:“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学校都轻视了这一点,我们初中学校向高中学校批量生产,而高中向大学批量生产,而大学则是更大的生产车间,把他们的产品——大学生,向社会兜售,严重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有性灵人的存在,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功能。
由此,我想到了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改方案——2006年,由六位教授和两位本科生联合起草的核心课程改革方案。这一改革有四大目标:一是培养全球性的公民;二是发展学生适应变化的能力;三是使学生理解生活的道德面向;四是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既是文化传统的产品,又是创造这一传统的参与者。纵观这四大目标,无不是以人为本,学生始终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
三、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
曾有教育专家说过:“三流的学校靠校长,二流的学校靠制度,一流的学校靠文化。” 想当初的二中,并不拥有最好的师资队伍,也不拥有最好的生源,但借助教师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地攀上新的台阶,这其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就是学校的文化。
二中这么多年来沉淀的浓厚的校园文化底蕴,是引导和激励一代又一代二中人不断进取的巨大精神力量。一所学校的浓厚文化积淀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所以我们一直致力于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和追求,努力使进入二中的每个人都深受熏陶和影响并终身受益。
所谓校园文化,就是一种被大家认同并遵循的价值观念。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和生命根基。它通过师生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心理趋向、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透射出校园精神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它不仅对师生具有巨大的感染作用,而且通过培养出的人才高素质辐射社会,其影响是全面深刻而持久的。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环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学校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正是有了良好的校园文化作为铺垫,教师之间相互关心、团结协作、取长补短成了教师关系的主流。经过多年的历练,二中已形成了一支讲奉献、能育人、会教学、善拼搏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能完成自身的教育教学任务,还通过集团和团队不断地辐射其他学校,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
四、既要分数又要素质的改革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否转化为教学行为,能否做到轻负高质,还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我们通过师徒结对、青蓝工程、教学竞赛、进修提高等手段,打造了一支信得过的教师队伍。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我们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也要抓好教学质量,做到“减负不减质”。我校始终奉行“一切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高质量的发展”的基本理念,做了大量工作来保证高质量的实现。
轻负高质的有效达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更新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是轻负高质的前提。过去,由于教师缺乏科学意识,对教育理论一知半解或知之甚少,片面地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实行“题海战术”,必须要增加学生在校时间和学习时间,结果效率低下,苦了教师害了学生。 长期以来,中小学生作业多,学生学业负担重一直为人诟病,导致教育行政部门多次发文,要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现行的教育体制要求中小学电脑分班,追求程序上的公平,不让任何学生有自然优越感,也不让任何学生产生自卑感,这样就导致水平差异极大的学生在同一班级按同样要求去完成同等的作业,自然会有人感到作业量多,学业负担过重,同时个体的差异也让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作业有着不同的感受。鉴于此,我们对作业进行了改革。
(1)作业分层和布置。将作业分为ABC三个等级,学生进行自主选择。选择A等作业,完成100%的作业量;选择B等作业,完成70%的作业量;选择C等作业,只需完成40%的作业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找到适合自己跳跃的支点。如果学生觉得自己的学业水平有所提高,教师则会鼓励学生选择更高层次的作业。如果学生觉得学习跟不上,也可以适当降低作业层次。
教师对作业进行分层,是为了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在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能够“跳一跳摘到桃”。让每个学生,特别是相对落后的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激发求知的内驱力。学生作业的分层,是一种隐性、动态的分层,并不是给学生贴标签、下结论,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帮他们搭架子。既能让后进生“跳一跳摘到桃”,又能保证优等生免受“饥饿”之苦。
(2)设定学生完成作业的最晚时间。为了确保学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校规定学生完成作业的最晚时间:九年级十点半,八年级十点,七年级九点半。如到规定时间,学生还没有完成作业则视同完成,教师不可批评指责。
(3)改变评价作业的方法。任何教学活动都具有教育性,作业的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作业不仅仅是为了巩固知识和训练技能,而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无论学习内容有多新,学习方法有多先进,如果采用传统的评价方法,新内容和新方式的价值就无法体现。因此,教师需要改变作业的评价方式,不能简单以书面作业的对错来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而要从学生其他方面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技能出发,来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尽量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注意学生个体的智能特征。
《浙江教育报.教师周刊》于5月3日发表了我撰写的《有效作业初探》,到目前为止已有1500多的点击率,居所有文章之首。可见,作业的改革牵动着所有人的心,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五、具有激励作用的评价机制
教师中有一句俗语:人不是干死的,是气死的。可见,合理的评价机制非常重要,合理有效的激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不当的激励则会抑制一个人的积极性,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
激励是一种工作的艺术,是一种并非人人都会的技巧,是一门也许需要穷尽一生的智慧去领悟的哲学。用自己的心去激励别人,我们的生活才会因此而拥有更多乐趣,别人的人生也会因为有了我们的激励与尊重而更加亮丽。
我校的年度考核评价体系设计之初就确定了二个原则,一是考核要能反映一个人本年度的工作实绩和工作态度;二是任何一个人不能左右别人的考核结果。几年下来,合理的考核方法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的发展,让工作努力的人脱颖而出,但我们也发现目前的考核方法也有一些缺陷,那就是一个人的付出与其预期的结果有时还存在着差异,所以下一步我们将再次对考核方法进行修正,让它能让每一个人预见到努力与结果的关系。
六、欲语还休绵绵改革无穷尽
教育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更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我们高度地關注着,世界各国随着义务教育的逐步普及,都将教育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提高教育质量上,而我们的思想认识只有落实到行动才能真正转化为改革动力。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长期以来政府对教育质量的控制往往是自上而下单向式的、外部约束性的、注重终极结果的、比较中寻找参考的,一般表现为获取中、高考信息或者是宏观配置教育资源,按照信息反馈调整教育政策。而对每所学校所进行的具体教学活动过程、每个教师上每节课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每个学生每天的学习进退情况,则缺乏及时的反馈与控制。所以他们发布的信息是滞后的。
教育质量控制的重心是在学校,责任在于校长,保证教育质量的阵地是在课堂,责任在于教师。这个是我们今天在座的必须达成的共识。百年风雨历程,百年探索追求,轻负担高质量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能成功,也不是一劳永逸,而是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探索中坚持不懈地关注与深入,反思与提升。
如果有一天,在我们的努力下,每个孩子都拥有成长的快乐,每个教师都享受职业的幸福,我们的校园成为师生和谐发展的乐园,待到山花烂漫时,你在丛中笑,你会笑得香甜久远。
我们搞教育的都知道,教育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而教育质量是一个更为复杂、更为艰巨、更为长期的任务,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之本,是学校的生命线。对于学校而言,要想立足于教育之林就必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教师而言,要想立足于教坛就必须全力以赴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正因为如此,多少教师都不遗余力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求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神方”。但是如果没有系统化的教育政策措施和教育教学方法、手段、模式的变革,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只能是乌托邦。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在谈教育的改革与教育质量前,先来了解什么是教育质量。
一、全面了解教育质量的内涵
教育最终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人才,其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重大问题,而教育目标是理解教育质量的首要出发点。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往往具体化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具体化为各个阶层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从而构成指导整个教育活动的一个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代表着党和国家关于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理解教育质量问题的一个根本性标准。
教育教学是保障教育质量的主要环节,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怎样培养人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核心任务和根本使命。提高教育质量,就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把学校工作的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在教师、教材和教法三大重点上下功夫,在建设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上下功夫。
教育结果特别是人的发展水平是教育质量最主要的内容,是教育质量最本质的表现,也是教育赖以满足國家与社会需求的基础。教育的质量,直接地体现学生的能力和学业成就。
二、深入领会教育改革的外延
教育改革关乎一代人的成长和命运,关乎国家的兴衰、民族的未来。所以作为我们校长,深入地领会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尤其迫切。
教育改革如何改?我认为当然是以人为主,一切从人出发。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先生说:“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就是把人变好。”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也有精辟的论断:“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学校都轻视了这一点,我们初中学校向高中学校批量生产,而高中向大学批量生产,而大学则是更大的生产车间,把他们的产品——大学生,向社会兜售,严重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有性灵人的存在,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功能。
由此,我想到了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改方案——2006年,由六位教授和两位本科生联合起草的核心课程改革方案。这一改革有四大目标:一是培养全球性的公民;二是发展学生适应变化的能力;三是使学生理解生活的道德面向;四是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既是文化传统的产品,又是创造这一传统的参与者。纵观这四大目标,无不是以人为本,学生始终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
三、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
曾有教育专家说过:“三流的学校靠校长,二流的学校靠制度,一流的学校靠文化。” 想当初的二中,并不拥有最好的师资队伍,也不拥有最好的生源,但借助教师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地攀上新的台阶,这其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就是学校的文化。
二中这么多年来沉淀的浓厚的校园文化底蕴,是引导和激励一代又一代二中人不断进取的巨大精神力量。一所学校的浓厚文化积淀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所以我们一直致力于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和追求,努力使进入二中的每个人都深受熏陶和影响并终身受益。
所谓校园文化,就是一种被大家认同并遵循的价值观念。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和生命根基。它通过师生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心理趋向、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透射出校园精神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它不仅对师生具有巨大的感染作用,而且通过培养出的人才高素质辐射社会,其影响是全面深刻而持久的。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环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学校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正是有了良好的校园文化作为铺垫,教师之间相互关心、团结协作、取长补短成了教师关系的主流。经过多年的历练,二中已形成了一支讲奉献、能育人、会教学、善拼搏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能完成自身的教育教学任务,还通过集团和团队不断地辐射其他学校,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
四、既要分数又要素质的改革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否转化为教学行为,能否做到轻负高质,还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我们通过师徒结对、青蓝工程、教学竞赛、进修提高等手段,打造了一支信得过的教师队伍。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我们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也要抓好教学质量,做到“减负不减质”。我校始终奉行“一切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高质量的发展”的基本理念,做了大量工作来保证高质量的实现。
轻负高质的有效达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更新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是轻负高质的前提。过去,由于教师缺乏科学意识,对教育理论一知半解或知之甚少,片面地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实行“题海战术”,必须要增加学生在校时间和学习时间,结果效率低下,苦了教师害了学生。 长期以来,中小学生作业多,学生学业负担重一直为人诟病,导致教育行政部门多次发文,要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现行的教育体制要求中小学电脑分班,追求程序上的公平,不让任何学生有自然优越感,也不让任何学生产生自卑感,这样就导致水平差异极大的学生在同一班级按同样要求去完成同等的作业,自然会有人感到作业量多,学业负担过重,同时个体的差异也让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作业有着不同的感受。鉴于此,我们对作业进行了改革。
(1)作业分层和布置。将作业分为ABC三个等级,学生进行自主选择。选择A等作业,完成100%的作业量;选择B等作业,完成70%的作业量;选择C等作业,只需完成40%的作业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找到适合自己跳跃的支点。如果学生觉得自己的学业水平有所提高,教师则会鼓励学生选择更高层次的作业。如果学生觉得学习跟不上,也可以适当降低作业层次。
教师对作业进行分层,是为了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在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能够“跳一跳摘到桃”。让每个学生,特别是相对落后的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激发求知的内驱力。学生作业的分层,是一种隐性、动态的分层,并不是给学生贴标签、下结论,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帮他们搭架子。既能让后进生“跳一跳摘到桃”,又能保证优等生免受“饥饿”之苦。
(2)设定学生完成作业的最晚时间。为了确保学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校规定学生完成作业的最晚时间:九年级十点半,八年级十点,七年级九点半。如到规定时间,学生还没有完成作业则视同完成,教师不可批评指责。
(3)改变评价作业的方法。任何教学活动都具有教育性,作业的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作业不仅仅是为了巩固知识和训练技能,而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无论学习内容有多新,学习方法有多先进,如果采用传统的评价方法,新内容和新方式的价值就无法体现。因此,教师需要改变作业的评价方式,不能简单以书面作业的对错来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而要从学生其他方面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技能出发,来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尽量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注意学生个体的智能特征。
《浙江教育报.教师周刊》于5月3日发表了我撰写的《有效作业初探》,到目前为止已有1500多的点击率,居所有文章之首。可见,作业的改革牵动着所有人的心,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五、具有激励作用的评价机制
教师中有一句俗语:人不是干死的,是气死的。可见,合理的评价机制非常重要,合理有效的激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不当的激励则会抑制一个人的积极性,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
激励是一种工作的艺术,是一种并非人人都会的技巧,是一门也许需要穷尽一生的智慧去领悟的哲学。用自己的心去激励别人,我们的生活才会因此而拥有更多乐趣,别人的人生也会因为有了我们的激励与尊重而更加亮丽。
我校的年度考核评价体系设计之初就确定了二个原则,一是考核要能反映一个人本年度的工作实绩和工作态度;二是任何一个人不能左右别人的考核结果。几年下来,合理的考核方法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的发展,让工作努力的人脱颖而出,但我们也发现目前的考核方法也有一些缺陷,那就是一个人的付出与其预期的结果有时还存在着差异,所以下一步我们将再次对考核方法进行修正,让它能让每一个人预见到努力与结果的关系。
六、欲语还休绵绵改革无穷尽
教育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更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我们高度地關注着,世界各国随着义务教育的逐步普及,都将教育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提高教育质量上,而我们的思想认识只有落实到行动才能真正转化为改革动力。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长期以来政府对教育质量的控制往往是自上而下单向式的、外部约束性的、注重终极结果的、比较中寻找参考的,一般表现为获取中、高考信息或者是宏观配置教育资源,按照信息反馈调整教育政策。而对每所学校所进行的具体教学活动过程、每个教师上每节课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每个学生每天的学习进退情况,则缺乏及时的反馈与控制。所以他们发布的信息是滞后的。
教育质量控制的重心是在学校,责任在于校长,保证教育质量的阵地是在课堂,责任在于教师。这个是我们今天在座的必须达成的共识。百年风雨历程,百年探索追求,轻负担高质量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能成功,也不是一劳永逸,而是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探索中坚持不懈地关注与深入,反思与提升。
如果有一天,在我们的努力下,每个孩子都拥有成长的快乐,每个教师都享受职业的幸福,我们的校园成为师生和谐发展的乐园,待到山花烂漫时,你在丛中笑,你会笑得香甜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