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经济政策也进行着新的变革,通过对农民收入和粮食价格等方面的影响,这些政策对我国的内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我国粮食经济政策的阶段划分
自1998年至今,我国的粮食经济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98至2002年以“四分开一完善”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流通政策阶段。国务院出台文件,要求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步伐,改革的原则是“四分开一完善”,即实行政企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新老财务帐目分开。后来又指出,必须从健全机制、完善配套政策和抓好组织落实三个方面采取措施,确保“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的贯彻落实。
第二个阶段是从2003年开始的粮食市场化阶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到,要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切实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2005年和2006年的一号文件均要求,完善粮食流通体制,建立产销区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强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近年来,我国的各级政府和部门都在积极推进粮食市场化建设。目前,我国的粮食市场化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二、影响内需的粮食经济政策变量指标
内需是一个国家自身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它可以由GDP的居民消费、资本形成和政府消费这三个部分的和来计算出(用Y表示)。粮食经济政策主要包括粮食生产政策、粮食流通政策、粮食贸易政策三大类,因为它的变革会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和粮食的价格,因而会对内需产生重要影响。
(一)影响内需的粮食生产政策变量指标
从最初满足生存需要的温饱要求到现在满足营养需要的小康要求,我国的粮食生产政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影响我国内需的粮食生产政策的变量指标包括单产、农作物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等五个。
(二)影响内需的粮食流通政策变量指标
我国的粮食流通政策为内需的增长做出了贡献,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于粮食流通相关政策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农民收入,而农民收入的提高势必会增加他们的消费量,从而使内需增加。同时,国家财政用于粮棉油价格补贴支出也直接或间接地注入到农民手中,当农民收入增加时,内需必然也会增加。
结合我国的实际,认为影响内需的粮食流通政策变量指标包括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年总收入、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年纯收入、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年总支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国家财政用于粮棉油价格补贴的支出等七个。
(三)粮食贸易政策
当我国的粮食进口量发生变化时,居民对本国粮食消费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对内需产生影响。所以,影响内需的粮食贸易政策变量指标主要是粮食进口量。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内需的粮食经济政策变量指标主要有十三个,文中分别用X1、X2…X13来表示,以便于进一步的分析。
三、我国不同时期粮食经济政策的内需效果分析
在对我国1998年以后两个不同阶段的粮食经济政策的内需效果进行分析时,分别分析十三个变量指标与内需之间的相关性系数,以此来判断不同阶段的政策效果。
用SPSS15.0软件,可得到不同阶段13个指标与内需Y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如表1和表2所示。
(一)粮食经济政策第一阶段的政策效果
从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粮食经济政策的第一个阶段,与内需相关性最强的是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年纯收入,较弱的是单产和国家财政用于粮棉油价格补贴的支出。
这一阶段,与粮食生产相关的指标,如单产、农作物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与内需的相关性均为负值,这说明在这一阶段,农民在粮食生产这方面的投入越多,内需反而会越少。即在这一阶段,农民依靠农作物的种植增加收入进而使内需增加的路径是行不通的,尤其是粮食播种面积,它与内需呈较强的负相关,说明农民种植的粮食越多,内需反而会越小。而单产与内需的相关性较弱,说明单产的提高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不大,进而对内需的影响也不大。与内需相关性较强的几个指标中,收入和支出类的指标与内需的相关性较强,这一方面与理论相符,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相符。
国家财政用于粮棉油价格补贴的支出这一指标与内需的相关性最弱,说明在这一阶段,国家财政用于粮棉油价格补贴的支出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支出的增加并没有使得农民的收入提高进而影响到内需。再次考查当时的粮食经济政策,发现当时的补贴是一种间接的补贴,是对流通领域的补贴。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这一补贴并没有给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和收入的增加,这一过程中可能存在有较多的漏出。
(二)粮食经济政策第二阶段的政策效果
从相关性结果可以看出,在粮食经济政策的第二个阶段,与内需相关性较强的是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年纯收入和有效灌溉面积,较弱的是粮食进口量和农作物播种面积。
这一阶段,单产和粮食播种面积内需呈较强的正相关,说明农民的粮食播种面积越多,单产越高,收入就可能越多,进而会增加消费使得内需增加。农作物播种面积与内需呈负相关,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目前农作物的结构还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其余与内需相关性较强的几个指标,收入和支出类的指标较多,这与理论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均相符合。
国家财政用于粮棉油价格补贴的支出与内需的相关性也较强,说明国家财政用于粮棉油价格补贴的支出增加作用于农民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农民收入增加进而带动了内需的增加。考查这一时期的粮食经济政策,发现这一阶段的补贴已经改为对粮农的直补,这就减少了可能的漏出,使得国家用于此方面的支出都能直接归于农民,农民直接得到收入增加方面的实惠。
(三)不同粮食经济政策的效果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粮食经济政策的第一个阶段,虽然国家对农业及农民的补贴较多,但农民并没有从中获得更多的实惠。在这一阶段,农民种植的粮食越多,内需减少得就越多,说明农民种植的粮食越多,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就越多,农民收入增加非常缓慢,对内需的影响甚至是负方向的。
而在第二个阶段,国家对农业及农民的补贴真正落到了实处,农民的收入明显增加,对内需的影响也是较强的正面影响。事实上,在这一阶段不得不考虑到农业税的取消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由于取消了各种税费,农民收入增加是明显的,对内需的影响也是较大的。
四、不同粮食政策的预期后果及评价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1998年之后我国的粮食经济政策的两个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政策效果也有所不同。
在第一个阶段,国家对粮食流通实行了较为严格的控制,虽然国家也加大了对粮食方面的补贴力度,但农民并没有从中获得更多实惠,同时这一时期的农民还需要交纳各种税费,农民对粮食生产方面的投入越多,粮食产出越多,需要交纳的费用也就越多,结果是农民的投入越多,农民从粮食生产中得到的收入就越少,因此粮食单产与内需之间不相关。单产较低不仅导致了劳动力的浪费现象,也是农业产出效率低的一个重要表现,而农业产出效率低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的原因。
在第二个阶段,国家取消了各种农业税费,并将对流通领域的补贴直接转到了生产领域。农民不仅减少了各种支出,还得到了更多的补贴,农民收入增加相对较快,生产积极性也较高。这也说明了在这一阶段,单产和粮食播种面积均与内需有着非常强的相关性。同时,国家对农业的相关补贴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并通过农民收入的增加使得内需增加,表现在相关系数上就是国家财政用于粮棉油价格补贴的支出与内需也有着较强的相关性。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对内需影响不同的两个阶段中,放开粮食市场对农民的收入有着良好的正面影响,进而使得内需也有一个较快的增长,但在国家控制较为严格的阶段,农民的收入增加较为缓慢,各指标对内需的影响也较小。也就是说,粮食市场化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进而使内需增加。可以预见的是,粮食虽然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却也不能脱离开市场。要想通过粮食经济政策的改变使内需增加,粮食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一方面是我国实行市场化的一个延伸,另一方面也是我们以后制定粮食经济政策的强有力的依据。
(项目来源:《中国粮食经济政策与内需变动的影响分析研究》,02AJY00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刘凌,1973年生,河南郑州人,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一、我国粮食经济政策的阶段划分
自1998年至今,我国的粮食经济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98至2002年以“四分开一完善”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流通政策阶段。国务院出台文件,要求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步伐,改革的原则是“四分开一完善”,即实行政企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新老财务帐目分开。后来又指出,必须从健全机制、完善配套政策和抓好组织落实三个方面采取措施,确保“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的贯彻落实。
第二个阶段是从2003年开始的粮食市场化阶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到,要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切实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2005年和2006年的一号文件均要求,完善粮食流通体制,建立产销区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强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近年来,我国的各级政府和部门都在积极推进粮食市场化建设。目前,我国的粮食市场化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二、影响内需的粮食经济政策变量指标
内需是一个国家自身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它可以由GDP的居民消费、资本形成和政府消费这三个部分的和来计算出(用Y表示)。粮食经济政策主要包括粮食生产政策、粮食流通政策、粮食贸易政策三大类,因为它的变革会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和粮食的价格,因而会对内需产生重要影响。
(一)影响内需的粮食生产政策变量指标
从最初满足生存需要的温饱要求到现在满足营养需要的小康要求,我国的粮食生产政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影响我国内需的粮食生产政策的变量指标包括单产、农作物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等五个。
(二)影响内需的粮食流通政策变量指标
我国的粮食流通政策为内需的增长做出了贡献,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于粮食流通相关政策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农民收入,而农民收入的提高势必会增加他们的消费量,从而使内需增加。同时,国家财政用于粮棉油价格补贴支出也直接或间接地注入到农民手中,当农民收入增加时,内需必然也会增加。
结合我国的实际,认为影响内需的粮食流通政策变量指标包括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年总收入、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年纯收入、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年总支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国家财政用于粮棉油价格补贴的支出等七个。
(三)粮食贸易政策
当我国的粮食进口量发生变化时,居民对本国粮食消费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对内需产生影响。所以,影响内需的粮食贸易政策变量指标主要是粮食进口量。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内需的粮食经济政策变量指标主要有十三个,文中分别用X1、X2…X13来表示,以便于进一步的分析。
三、我国不同时期粮食经济政策的内需效果分析
在对我国1998年以后两个不同阶段的粮食经济政策的内需效果进行分析时,分别分析十三个变量指标与内需之间的相关性系数,以此来判断不同阶段的政策效果。
用SPSS15.0软件,可得到不同阶段13个指标与内需Y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如表1和表2所示。
(一)粮食经济政策第一阶段的政策效果
从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粮食经济政策的第一个阶段,与内需相关性最强的是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年纯收入,较弱的是单产和国家财政用于粮棉油价格补贴的支出。
这一阶段,与粮食生产相关的指标,如单产、农作物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与内需的相关性均为负值,这说明在这一阶段,农民在粮食生产这方面的投入越多,内需反而会越少。即在这一阶段,农民依靠农作物的种植增加收入进而使内需增加的路径是行不通的,尤其是粮食播种面积,它与内需呈较强的负相关,说明农民种植的粮食越多,内需反而会越小。而单产与内需的相关性较弱,说明单产的提高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不大,进而对内需的影响也不大。与内需相关性较强的几个指标中,收入和支出类的指标与内需的相关性较强,这一方面与理论相符,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相符。
国家财政用于粮棉油价格补贴的支出这一指标与内需的相关性最弱,说明在这一阶段,国家财政用于粮棉油价格补贴的支出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支出的增加并没有使得农民的收入提高进而影响到内需。再次考查当时的粮食经济政策,发现当时的补贴是一种间接的补贴,是对流通领域的补贴。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这一补贴并没有给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和收入的增加,这一过程中可能存在有较多的漏出。
(二)粮食经济政策第二阶段的政策效果
从相关性结果可以看出,在粮食经济政策的第二个阶段,与内需相关性较强的是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年纯收入和有效灌溉面积,较弱的是粮食进口量和农作物播种面积。
这一阶段,单产和粮食播种面积内需呈较强的正相关,说明农民的粮食播种面积越多,单产越高,收入就可能越多,进而会增加消费使得内需增加。农作物播种面积与内需呈负相关,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目前农作物的结构还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其余与内需相关性较强的几个指标,收入和支出类的指标较多,这与理论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均相符合。
国家财政用于粮棉油价格补贴的支出与内需的相关性也较强,说明国家财政用于粮棉油价格补贴的支出增加作用于农民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农民收入增加进而带动了内需的增加。考查这一时期的粮食经济政策,发现这一阶段的补贴已经改为对粮农的直补,这就减少了可能的漏出,使得国家用于此方面的支出都能直接归于农民,农民直接得到收入增加方面的实惠。
(三)不同粮食经济政策的效果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粮食经济政策的第一个阶段,虽然国家对农业及农民的补贴较多,但农民并没有从中获得更多的实惠。在这一阶段,农民种植的粮食越多,内需减少得就越多,说明农民种植的粮食越多,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就越多,农民收入增加非常缓慢,对内需的影响甚至是负方向的。
而在第二个阶段,国家对农业及农民的补贴真正落到了实处,农民的收入明显增加,对内需的影响也是较强的正面影响。事实上,在这一阶段不得不考虑到农业税的取消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由于取消了各种税费,农民收入增加是明显的,对内需的影响也是较大的。
四、不同粮食政策的预期后果及评价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1998年之后我国的粮食经济政策的两个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政策效果也有所不同。
在第一个阶段,国家对粮食流通实行了较为严格的控制,虽然国家也加大了对粮食方面的补贴力度,但农民并没有从中获得更多实惠,同时这一时期的农民还需要交纳各种税费,农民对粮食生产方面的投入越多,粮食产出越多,需要交纳的费用也就越多,结果是农民的投入越多,农民从粮食生产中得到的收入就越少,因此粮食单产与内需之间不相关。单产较低不仅导致了劳动力的浪费现象,也是农业产出效率低的一个重要表现,而农业产出效率低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的原因。
在第二个阶段,国家取消了各种农业税费,并将对流通领域的补贴直接转到了生产领域。农民不仅减少了各种支出,还得到了更多的补贴,农民收入增加相对较快,生产积极性也较高。这也说明了在这一阶段,单产和粮食播种面积均与内需有着非常强的相关性。同时,国家对农业的相关补贴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并通过农民收入的增加使得内需增加,表现在相关系数上就是国家财政用于粮棉油价格补贴的支出与内需也有着较强的相关性。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对内需影响不同的两个阶段中,放开粮食市场对农民的收入有着良好的正面影响,进而使得内需也有一个较快的增长,但在国家控制较为严格的阶段,农民的收入增加较为缓慢,各指标对内需的影响也较小。也就是说,粮食市场化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进而使内需增加。可以预见的是,粮食虽然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却也不能脱离开市场。要想通过粮食经济政策的改变使内需增加,粮食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一方面是我国实行市场化的一个延伸,另一方面也是我们以后制定粮食经济政策的强有力的依据。
(项目来源:《中国粮食经济政策与内需变动的影响分析研究》,02AJY00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刘凌,1973年生,河南郑州人,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