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心理核心素养培育现状及发展策略

来源 :大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bow_q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热词,也是我国课程改革的风向标。心理核心素养是高校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过于注重对于知识方面的讲解,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课程化倾向严重等问题。教育部和有关政府部门应根据宏观政策制订阶段性的发展规划,学校应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建立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以此来促进高校学生心理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心理核心素养;高校学生;培育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2-0070-02
  一、概念界定
  (一)核心素养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围绕“全面发展的人”来进行培养,包括文化基石、参与社会等几个方面,反映在人文底蕴等多个方面的素质,具体包括对国家的认可、人格是否健全在内的18个基础点。核心素养是在相应的教育阶段中,学生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以及其自身发展应具备的重要能力。这是我国教育理念与时俱进的体现,也是当前“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问题的答案。
  (二)心理核心素养
  2012年,《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颁布(下文简称《纲要》),其中针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重要目标及核心内容,但并未对心理健康核心素养进行明确界定。学者申喆把高校心理层面的核心素养定义为:“其目标是使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养,针对高校学生每个发展阶段的心理教育来强化他们的心理能量,引导他们养成积极的态度同时为之后的心理发展给予不间断帮助的动态类体系。从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教育价值观角度看,其核心素质应包括心理相关的实力、品质等多个方面”。对于心理核心素质的培养来说,则是借助其关键能力来达成目标的,心理关键能力包括心理的调试力、心理的发展力以及心理的自助力等[1]。
  二、核心素养在高校教育中的基础性保障作用
  第一,为高校课程的内容提供了重要参考。在此教育观念下,挑选并明确课程的内容,从此前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科知识及核心素质为中心。对于课程内容来说,此种转变将会对高校学生产生更大的价值。
  第二,核心素养能引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核心素养是一种宏观的教育理念,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首先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其次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到具体的学科课程中。而在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核心素养无疑是一个“风向标”,需要将核心素养这一教育理念融入各学科之中,形成对应的“学科核心素养”,再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最终达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2]。
  三、高校学生心理核心素养培育中的问题
  (一)課程化倾向
  课程化倾向是指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唯一途径,只采用一种方法,而忽视其他途径和方法。如今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因地域的差异产生了很大区别。在经济发达和教育理念先进的地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会采用多种形式,除了传统的讲授以外,还会采取团体心理辅导、个体辅导、沙盘以及学科渗透等形式,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核心素养培育的目的。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方,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水平较低、教学方式单一。老师单纯以讲解课本知识的方式展开教学,同时要求学生背诵相关知识点,最后以考试形式进行评价。这种方式不但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利,还会加重其课业压力。心理健康教育不止单纯的知识传授,还包括个别咨询与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和学科渗透等方式。《纲要》中提出了关于高校学生心理教育的实施应遵循包括坚持兼顾科学性、实效性,坚持兼顾防范和干涉等在内的四大基础原则[3]。因此,教师应强化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及人文关怀,并依据被教导者的生理以及心理发展特征做好每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培育工作,使用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技能、办法,有效培养高校学生的心理素养,使其身心发展更加和谐、全面。
  (二)医学化倾向
  根据学者叶一舵在《心理健康标准及其研究的再认识》中对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界定,其中包含了统计学标准、医学的标准以及心理学的标准等。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受制于当地经济和学校领导理念,部分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心理疾病进行治疗。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落实不到位,甚至认为只有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才有必要进行辅导或治疗,因此会出现用诊断病人的方法来诊断学生的情况,还存在使用不恰当的方式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现象,有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这样不仅无法达到培育高校学生心理核心素养的目的,而且无形中可能会让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制不够完善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大都根据《纲要》和本地实际情况来选择,缺乏对教材的整合,很难形成完备的体系。其次,各地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地方的高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而有的地方则是让政教处老师或德育老师兼任。再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统一、完善的评价标准。由于全国各地的教材并未统一,因此缺乏针对该学科的统一且完善的课程评价标准。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在国家政策层面不断完善和改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才能更好地培育高校学生心理核心素养。
  四、高校心理核心素养发展的策略
  (一)转变单一授课模式,建立全面的心理核心素养培育方式
  在现实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形式及教材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心理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在这一教育观念之下,老师授课的观念也应从以知识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不能一味地由教师讲授,向学生灌输书本上的基础知识,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并获得活动体验,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和培育高校学生心理核心素养的目的。针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应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还应采用一对一咨询及辅导、学科渗入等多种方法。对于一对一咨询及辅导这一方法来说,教师应对学生的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给予直接指导。与一对一辅导相比,团体形式的心理辅导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所适用的范围也更广泛,尤其是针对高校学生这一群体,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会更高效。最后,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最终达到培育高校学生心理核心素养的目标。   (二)转变教学理念,健全教师队伍
  学校教育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而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教育有所不同,其重点在于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以及解决其成长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讓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通过参与活动获得切身体验,最终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核心素养。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高校学生心理核心素养的养成,离不开教师这一重要角色,因此,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是培育高校学生心理核心素养的基础,也是促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
  (三)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制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有明确的政策文件,但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方案和明确的评价标准。为了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有关部门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教育部应与各级政府部门沟通协调,制订必要的、符合本地区实际的阶段性发展规划及其具体落实的措施[4]。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立和机制建设,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机制和工作运行机制,明确职责分工,重视师资培养[5]。要使高校学生心理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并切实有效地推进,必须依托一套完善、健全及科学的教育教学体制,以此来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促进高校学生心理核心素养的培育。
  (四)学校教育和家庭、社会有机结合
  高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学校、家庭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学校教育是最主要的方式,但其他方式也不容忽视。家庭和社会在高校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为了更好地培育高校学生心理核心素养,学校还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成长环境出发,探索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生态环境,将这三个方面有机结合,发挥各自的作用,使高校学生心理核心素养的培育有的放矢,从而促进高校学生心理核心素养的形成。
  五、结语
  高校学生心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和心理核心素养的培育,目前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境,因此需要各级政府部门正确地规范和引导,再由各级各类学校积极配合和实施,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参与,为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才能培养高校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推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促进高校学生心理核心素养的培育。
  参考文献:
  [1]范红梅.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试题与研究,2018(10),213.
  [2]于素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思路与多元途径[J].体育学刊,2017(05),16-19.
  [3]胡乐乐.国外核心素养体系构建探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06):128-140.
  [4]高晔.新媒体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机遇与挑战[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8(04):77-81.
  [5]姚慧章.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策略分析[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11):24.
  (荐稿人:邹经宇,香港中文大学兼香港城市大学教授)(责任编辑:胡甜甜)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教育形式的改革与发展,培养综合性技能人才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羽毛球课程作为高校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但是在羽毛球课程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体能锻炼和技能的开发,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的落实。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资料查询、文献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就高校羽毛球课程思政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教师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转变思想观念、引进教育资源、改变学生的学习心态等教学策略引出高校羽毛球这门体育课程与思政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以期为高校体育课程的
摘要:职业院校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与社会输送了大量高水平与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推进下,应深化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使命。承接多元人才培养的职业院校,必须肩负起服务与管理相结合的教育重任,深度分析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通过深化职业院校教育观念、促进校企双方协同办学、创新课程设置等策略推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  关键词:教育管理模式;
摘要:作为经典实用的生涯测评工具之一的MBTI性格类型理论,在解释专业与学生的特质匹配程度上具有天然的优势。从这一视角出发,研究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匹配度如何及其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个人发展以及行政管理专业自身的存续发展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思路。基于MBTI的学生与专业特质分析,在匹配与不匹配的情况下,如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关系到学生对于专业的认可度、学习的投
摘要:本文分析了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及独立学院考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建立符合独立学院特点的考试管理制度,设置多元化的考试形式,建立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重视考后分析工作,加强考试理论的研究多方面提出了独立学院考试管理优化策略,对于独立学院考试管理工作的发展、考试作用的充分发挥、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考试管理;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下,由于网络平台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具有时效性。但是目前由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没有被列入信息化教学管理工作中,导致辅导员工作中出现教学管理认知不足、信息化发展趋势滞后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深度分析高校辅导员在信息化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网络作用现状与实践措施,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信息化教学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