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呼唤人文医学回归,医学的人文本质和未来医学人才的要求表明,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刻不容缓。但是,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由大学开始提倡为时已晚,只有从废除高中文理分科开始做起,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目前“补课”性质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偏才教育”使我们很难招收全面发展的适合医学专业的学生
文与理相融则利,相离则弊,相离是违反自然,违反人的本性,则难于大批造就全面发展的人。钱学森认为,“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我虽然不赞同当下中国要培养出多少大师,但人为地搞文理分科,对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可以说有百害无一利!”高中文理分科人为地分割了科学知识本来相互联系的链条,搞得文不习理,理不学文,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都存在明显不足。单一的课程结构,使学生在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的特长得不到发挥,创造、思维、实验操作等能力得不到施展。再加上忽视个性差异的教学方式和僵化的考试手段,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只是一句空话。
历史证明,凡是杰出的医家大多是博学者,医生精湛的医术要以渊博的知识为基础。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指出:医生“应当具有最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我国古人要求医、文、哲为一体方能成为名医,还有学医必先学文的说法。孙思邈主张一个医生要想取得较大成功就必须博览群书,要集各种知识于一身,否则就是“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根据进步主义教育协会“八年研究”的结果显示,参与“不分科目课程”学习的高中生,其在大学的学术与社会活动方面的表现,比传统“分科课程”所培养的毕业生要好。由于学生的发展方向从高中就基本确定了,大学在招收的时候选择余地自然就少了。
2.文理分科是造成医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根源
现代医学人文精神,是广大医学工作者以其职业群体的文明之道普及天下众生的友善良行,是医学工作者从事医学技术事业的精神支柱。“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些名言,放射出璀璨的人文精神光芒。但是,近年来医疗机构中出现的不正之风和医德滑坡现象恰恰反映了医学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究其原因,文理分科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文理分科淡化了教育的“人文”意识,造成了文科的失位和旁落,高尚的人文精神随之迷失。由于文理分科是一种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标准,以选拔为目的教育模式,学生和家长对课程的态度和选择本能地带有功利主义色彩,认为文科是兴趣,理科是前途,于是普遍忽视人文课程的学习和对人文精神的崇尚。其次,过分强调教育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容易导致学生的价值取向功利化,道德观念淡漠。过早分科使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人文知识薄弱和人文修养弱化,当进入神圣的医学殿堂之后,缺乏奉献精神和从事医疗工作应有的热情,不能贯彻好医学“以人为本”的理念,更不能正确处理好医患关系以及高科技与人的关系。
3.忽视高中教育的奠基性作用使高等医学教育难以完成“人文精神重塑”的任务
近年来,社会各界要求医学回归人性、恢复“医乃仁术”的呼声日益高涨。然而,高中文理分科重理工轻人文,重实用轻素质,大大削弱了文科的水平,造成学生先天性人文素质缺陷,医学院校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变成了学生人文素质的“矫型班”。而医学人文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人文精神的培养,必须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和生活感悟、体验。高中教育,是国家所规定的基础教育时期,基础教育承担着“基本素质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这个基础打不好,学生的可塑性将大大降低,就不能为高等医学提供高质量的生源,“人文精神重塑”的任务将难以完成。
4.文理分科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医学人才
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要求未来医生同时兼备“临床角色和社会角色”,分科教育难以实现这个目标。早在20世纪早期,梁思成就撰文《半个人的时代》,指出科技与人文分离的结果,会导致出现两种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而奢谈人文的边缘人。过早地文理分科,让理科学生不再学习历史、地理,不再阅读文学经典,导致知识面狭窄,缺少人文精神,有时甚至连基本的文学常识都不懂;文科学生则远离物理、化学,不熟悉最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的训练不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人文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性,关系到做人,而且深刻影响着灵性,影响着创造性,影响着做事。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类思维着的头脑用以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主要有“科学的”和“艺术的”两种。荣获1981年诺贝尔奖的生理学家斯佩里通过大量统计调查证明:有成就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他们的思维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左脑和右脑并用,两者互相补充,整体达到平衡增益。可见,创造性思维不是单一的思维过程,在实际运用中,它是各种方法辩证统一的复杂整合。文理分科容易造成两种思维方式的分离,不利于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
二、实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取消高中文理分科
1.文理分科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又强化了应试教育的负面效应,必须废除
医学人文教育的成功在于把“人”的问题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紧紧抓住“人”这个关键词,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而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应试教育强调的是教育的社会功利,把人看作是一种工具,追求的实际上是一张能转化为钱币的“证书”。这种狭隘的教育观,曾被马克思严厉地斥责为资产阶级的教育:“资产者唯恐其灭亡的那种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过是把人训练成机器罢了。”文理分科正是我国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产物。这种教育并不是以人为本,也不是为了测试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思维创新,它只是压制了学生的特长和性格,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和自信。这种教育模式在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在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在教育过程中的表面性,在教育效果上的虚假性,违背了医学人文教育提升个体生命质量的宗旨,进一步强化了应试教育的负面效应,必须加以废除。
2.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前移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细功夫、软功夫,其特点是内化和渗透。它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要将人文知识内化成人格气质、修养,从而形成一种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文化素质,加强医学生对人类生命、死亡等的理解,培养的是一种人文关怀精神。从人文知识向人文精神的提升是非常困难的,不能单靠大学阶段“毕其功于一役”。如果先天基础不牢,人文素质教育必将出现后天营养不良的问题。
人文素质教育过程具有不可停歇性。深厚的人文素养有其特定的成长周期,需要若干年的吸收、积累才能形成。人文素质教育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永远处在建设的过程之中,永远处于不完美的状态之中。医学人文教育想取得成功,势必要争取较高的起点,将医学生的人文教育进行前移,尽早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吸取人文养分,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先天基础。
3.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要以废除文理分科为前提
(1)废除文理分科有利于更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观念。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实质始终肯定人是目的,弘扬人性的价值和尊严。文理分科刚好与医学人文“以人为本”的理念相背离,重教育的社会功能而轻本体功能,重“才”而轻“人”,目中无人,表现出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只有将其废除,人的主体性才能得到维护,人文教育的观念才能彻底更新。
(2)废除文理分科有利于充实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要培养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必须不断地向医学教育注入新的人文内容。包括对生命及个人的尊重,对自然及文化传统的关怀,对人的整体性的认同,对不同观念的宽容等。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有利于充实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更有效地鼓励学生从人文的角度提问、批判或评价医学范例,引导他们对重要的医疗概念进行深入探讨和理性界定,探讨医患关系规律,认识存在于医学领域的文化、社会等人文因素,健全他们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
(3)废除文理分科有利于营造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氛围。医学人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一种心灵的养育,不可避免地要借助一定的环境体系来承载。人文思想的养成需要富含人文精神的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去感染、教化。废除文理分科,让医学生从高中开始接受人文氛围的熏陶,才能形成一种内在的、稳定的精神力量和责任感,才能自觉地倾其所爱与这个世界的其他生命建立起一种灵性的、人性的关系,才能真正体会到作为医生的使命,才能唤起他们对人道主义精神的执守,唤起他们给人类带来幸福和尊严的向善动力。
(4)废除文理分科有利于提升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水平。文理分科,使大部分理科出身的医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人文课程教育,人文知识储备不足,人文积淀底蕴薄弱,在思想意识上难以形成高尚的医疗理念,人文素质难以从根本上得以改善。只有从源头开始抓起,坚决废除文理分科,才能使学生跳出狭隘的文化圈子和思维方式,培养广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水平才能全方位提升。
(作者单位:1.重庆医科大学管理学院;2、3、4、5.重庆市医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一、目前“补课”性质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偏才教育”使我们很难招收全面发展的适合医学专业的学生
文与理相融则利,相离则弊,相离是违反自然,违反人的本性,则难于大批造就全面发展的人。钱学森认为,“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我虽然不赞同当下中国要培养出多少大师,但人为地搞文理分科,对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可以说有百害无一利!”高中文理分科人为地分割了科学知识本来相互联系的链条,搞得文不习理,理不学文,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都存在明显不足。单一的课程结构,使学生在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的特长得不到发挥,创造、思维、实验操作等能力得不到施展。再加上忽视个性差异的教学方式和僵化的考试手段,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只是一句空话。
历史证明,凡是杰出的医家大多是博学者,医生精湛的医术要以渊博的知识为基础。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指出:医生“应当具有最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我国古人要求医、文、哲为一体方能成为名医,还有学医必先学文的说法。孙思邈主张一个医生要想取得较大成功就必须博览群书,要集各种知识于一身,否则就是“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根据进步主义教育协会“八年研究”的结果显示,参与“不分科目课程”学习的高中生,其在大学的学术与社会活动方面的表现,比传统“分科课程”所培养的毕业生要好。由于学生的发展方向从高中就基本确定了,大学在招收的时候选择余地自然就少了。
2.文理分科是造成医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根源
现代医学人文精神,是广大医学工作者以其职业群体的文明之道普及天下众生的友善良行,是医学工作者从事医学技术事业的精神支柱。“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些名言,放射出璀璨的人文精神光芒。但是,近年来医疗机构中出现的不正之风和医德滑坡现象恰恰反映了医学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究其原因,文理分科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文理分科淡化了教育的“人文”意识,造成了文科的失位和旁落,高尚的人文精神随之迷失。由于文理分科是一种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标准,以选拔为目的教育模式,学生和家长对课程的态度和选择本能地带有功利主义色彩,认为文科是兴趣,理科是前途,于是普遍忽视人文课程的学习和对人文精神的崇尚。其次,过分强调教育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容易导致学生的价值取向功利化,道德观念淡漠。过早分科使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人文知识薄弱和人文修养弱化,当进入神圣的医学殿堂之后,缺乏奉献精神和从事医疗工作应有的热情,不能贯彻好医学“以人为本”的理念,更不能正确处理好医患关系以及高科技与人的关系。
3.忽视高中教育的奠基性作用使高等医学教育难以完成“人文精神重塑”的任务
近年来,社会各界要求医学回归人性、恢复“医乃仁术”的呼声日益高涨。然而,高中文理分科重理工轻人文,重实用轻素质,大大削弱了文科的水平,造成学生先天性人文素质缺陷,医学院校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变成了学生人文素质的“矫型班”。而医学人文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人文精神的培养,必须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和生活感悟、体验。高中教育,是国家所规定的基础教育时期,基础教育承担着“基本素质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这个基础打不好,学生的可塑性将大大降低,就不能为高等医学提供高质量的生源,“人文精神重塑”的任务将难以完成。
4.文理分科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医学人才
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要求未来医生同时兼备“临床角色和社会角色”,分科教育难以实现这个目标。早在20世纪早期,梁思成就撰文《半个人的时代》,指出科技与人文分离的结果,会导致出现两种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而奢谈人文的边缘人。过早地文理分科,让理科学生不再学习历史、地理,不再阅读文学经典,导致知识面狭窄,缺少人文精神,有时甚至连基本的文学常识都不懂;文科学生则远离物理、化学,不熟悉最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的训练不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人文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性,关系到做人,而且深刻影响着灵性,影响着创造性,影响着做事。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类思维着的头脑用以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主要有“科学的”和“艺术的”两种。荣获1981年诺贝尔奖的生理学家斯佩里通过大量统计调查证明:有成就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他们的思维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左脑和右脑并用,两者互相补充,整体达到平衡增益。可见,创造性思维不是单一的思维过程,在实际运用中,它是各种方法辩证统一的复杂整合。文理分科容易造成两种思维方式的分离,不利于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
二、实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取消高中文理分科
1.文理分科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又强化了应试教育的负面效应,必须废除
医学人文教育的成功在于把“人”的问题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紧紧抓住“人”这个关键词,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而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应试教育强调的是教育的社会功利,把人看作是一种工具,追求的实际上是一张能转化为钱币的“证书”。这种狭隘的教育观,曾被马克思严厉地斥责为资产阶级的教育:“资产者唯恐其灭亡的那种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过是把人训练成机器罢了。”文理分科正是我国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产物。这种教育并不是以人为本,也不是为了测试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思维创新,它只是压制了学生的特长和性格,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和自信。这种教育模式在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在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在教育过程中的表面性,在教育效果上的虚假性,违背了医学人文教育提升个体生命质量的宗旨,进一步强化了应试教育的负面效应,必须加以废除。
2.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前移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细功夫、软功夫,其特点是内化和渗透。它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要将人文知识内化成人格气质、修养,从而形成一种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文化素质,加强医学生对人类生命、死亡等的理解,培养的是一种人文关怀精神。从人文知识向人文精神的提升是非常困难的,不能单靠大学阶段“毕其功于一役”。如果先天基础不牢,人文素质教育必将出现后天营养不良的问题。
人文素质教育过程具有不可停歇性。深厚的人文素养有其特定的成长周期,需要若干年的吸收、积累才能形成。人文素质教育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永远处在建设的过程之中,永远处于不完美的状态之中。医学人文教育想取得成功,势必要争取较高的起点,将医学生的人文教育进行前移,尽早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吸取人文养分,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先天基础。
3.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要以废除文理分科为前提
(1)废除文理分科有利于更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观念。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实质始终肯定人是目的,弘扬人性的价值和尊严。文理分科刚好与医学人文“以人为本”的理念相背离,重教育的社会功能而轻本体功能,重“才”而轻“人”,目中无人,表现出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只有将其废除,人的主体性才能得到维护,人文教育的观念才能彻底更新。
(2)废除文理分科有利于充实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要培养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必须不断地向医学教育注入新的人文内容。包括对生命及个人的尊重,对自然及文化传统的关怀,对人的整体性的认同,对不同观念的宽容等。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有利于充实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更有效地鼓励学生从人文的角度提问、批判或评价医学范例,引导他们对重要的医疗概念进行深入探讨和理性界定,探讨医患关系规律,认识存在于医学领域的文化、社会等人文因素,健全他们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
(3)废除文理分科有利于营造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氛围。医学人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一种心灵的养育,不可避免地要借助一定的环境体系来承载。人文思想的养成需要富含人文精神的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去感染、教化。废除文理分科,让医学生从高中开始接受人文氛围的熏陶,才能形成一种内在的、稳定的精神力量和责任感,才能自觉地倾其所爱与这个世界的其他生命建立起一种灵性的、人性的关系,才能真正体会到作为医生的使命,才能唤起他们对人道主义精神的执守,唤起他们给人类带来幸福和尊严的向善动力。
(4)废除文理分科有利于提升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水平。文理分科,使大部分理科出身的医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人文课程教育,人文知识储备不足,人文积淀底蕴薄弱,在思想意识上难以形成高尚的医疗理念,人文素质难以从根本上得以改善。只有从源头开始抓起,坚决废除文理分科,才能使学生跳出狭隘的文化圈子和思维方式,培养广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水平才能全方位提升。
(作者单位:1.重庆医科大学管理学院;2、3、4、5.重庆市医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