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武汉汉口江滩作为武汉江滩文化的重要标志。其在地势,气候等客观条件下都是我国江滩公园中的代表。水系江滩与武汉城市形态结合,最能反应城市发展建设水平。但武汉汉口江滩,在武汉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许多制度,景观规划以及旅游规划问题,本文从水景观,植被景观以及人文景观三个问题进行相关分析。
【关键词】汉口江滩;水景观;植被景观;人文景观
1.武汉汉口江滩目前发展状况
1.1武汉市区气候背景
气候变化是人们日益关注的热点之一。对于武汉区域的气候背景调查与汉口江滩景观规划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从武汉城市区域来观察,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江交汇处,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由此看出,地理以及气候优势决定了武汉城市区域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對汉口江滩水景观规划提供了良好的运用背景。
1.2汉口江滩地理状况
汉口江滩位于武汉市区北岸,面积160平方米,相邻沿江大道、龙王庙,与江汉路步行街相接,相望黄鹤楼景区,与长江百可争流相映。在地理条件上,是独具水景魅力的景观代表作。
1.3汉口江滩存在的问题
汉口江滩临江部分是未经处理的地表土壤。景区内仍有与水景观意境相违背的建筑构件和景观设施;相当数量的人为景点与江滩文化不协调,人文景观分布不够均衡;标志性景观建筑缺少地域代表性。同时,标志性景观的单一,造成了游人过度集中,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压力。作为武汉市区代表性的江滩公园,承载了过多市民休闲活动,部分公共卫生设施形同虚设,直接对长江水资源形成了威胁。
2.武汉汉口江滩存在的社会价值
武汉江滩文化是保护水资源最直接体现。它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典范之作。汉口江滩体现“江城”武汉的精神,也是沿袭了人类自古依水而居的生活习性,是武汉市民接触自然,放松休闲的首选之地。
3.综合汉口江滩公园的建议
3.1汉口江滩公园内水景观的规划
水不仅是美丽、安静的元素,同时也是致使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潜在威胁。2012年夏季全国多地城市因长时期雨洪致全城交通瘫痪。随着气候的变换,调整景观规划项目以其使适应气候的变化,同时减少因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害。雨洪属于天然水资源,目前并未处理得当,不仅造成水资源的浪费,雨水直接冲刷使污染物未经处理流入长江水系,破坏了生态水系的平衡。
依据武汉的气候条件以及汉口江滩地势规划汉口江滩属于雨水适应性景观。在这个资产和资源不断减少的时代,汉口江滩水景观规划要以保护武汉长江水系整体格局为前提,关注整个水循环过程、雨水收集、水的重新使用、废水回收、综合管理也是雨水适应性景观所考虑的重要因素。汉口江滩水景观不仅要满足游憩功能,还要承担水资源保护,具备武汉人文特色,生态科普教育的功能。
3.2汉口江滩植物景观规划
汉口江滩景区植物景观建设要符合武汉地区植被景观的原貌,保持武汉的自然特色,又要坚持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原则以丰富植物景观,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汉口江滩植物景观规划要强调植被群落多样性和不同区域植被景观的延续性。
汉口江滩因地势原因,游客可临近江缘,存在生命安全的威胁。汉口江滩沿岸景观规划为芦荻景观带。芦荻为主要水边景观物,适应于武汉气候状况,芦荻景观带包括生产和吸收碳排放,调节自然过程,净化被污染的土地和及时补给地下水的生态优势。芦荻景观带相对于人为景观的基础设施更为节省投资,具有更高的综合效益。
3.3汉口江滩公园人文景观规划
汉口江滩主要功能是回归自然、观光游赏、休闲度假、参与游憩。因此,汉口江滩以宽阔散步到作为城市空间延伸通向临近地区,市民可以直接通过散步道到达江岸。汉口江滩所有区域步道设计都应方便残障人士进入。汉口江滩人文景观建议水渗透系统,所有元素都应设计成高能效,经济节约的纯净结构。
汉口江滩地势沿江,视野广阔,建议规划散步道与景观台。把景观台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汉口江滩选择选择景观优美,便于近距离观赏水体的亲水类型的景观台。
汉口江滩景观台为行人提供休憩的场所,又能使行人获得美的视觉享受,是功能与艺术的结合之作。对于行人来说,汉口江滩景观台是休息,观江景的平台;还具有更够判断自身所在位置的功能。汉口江滩景观台作为水系景观与人文景观互补的功能性景观设施。其布局、造型、用材、装饰等方面获得愉悦的视觉享受和美感体验。
4.结语
汉口江滩水景观,植被景观,人文景观应充分利用江水地区空间,由此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市民享受户外生活,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最后,呼吁市民来共同关注水资源,生态平衡,绿色林荫道的建设。把我们的家园和城市建设推向绿色和谐的发展道路,将我们的城市建设纳入建设绿色地球的行动中。 [科]
【参考文献】
[1]俞孔坚.2010上海世博园-后滩公园.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薛菲,陈琳,韩涛.节水城市人工湿地公园水系统构建[J].景观设计学,2011(6):26-31.
[3]赫伯特·戴赖塞特尔.破坏与希望同在,让我们向水学习[J].景观设计学,2011(6):36-40.
[4]赵文斌,孙文浩,路璐等.梳·影·通·绿的景观规划策略-北京通州新城西海子中心公园景观规划随想.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275-281.
【关键词】汉口江滩;水景观;植被景观;人文景观
1.武汉汉口江滩目前发展状况
1.1武汉市区气候背景
气候变化是人们日益关注的热点之一。对于武汉区域的气候背景调查与汉口江滩景观规划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从武汉城市区域来观察,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江交汇处,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由此看出,地理以及气候优势决定了武汉城市区域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對汉口江滩水景观规划提供了良好的运用背景。
1.2汉口江滩地理状况
汉口江滩位于武汉市区北岸,面积160平方米,相邻沿江大道、龙王庙,与江汉路步行街相接,相望黄鹤楼景区,与长江百可争流相映。在地理条件上,是独具水景魅力的景观代表作。
1.3汉口江滩存在的问题
汉口江滩临江部分是未经处理的地表土壤。景区内仍有与水景观意境相违背的建筑构件和景观设施;相当数量的人为景点与江滩文化不协调,人文景观分布不够均衡;标志性景观建筑缺少地域代表性。同时,标志性景观的单一,造成了游人过度集中,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压力。作为武汉市区代表性的江滩公园,承载了过多市民休闲活动,部分公共卫生设施形同虚设,直接对长江水资源形成了威胁。
2.武汉汉口江滩存在的社会价值
武汉江滩文化是保护水资源最直接体现。它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典范之作。汉口江滩体现“江城”武汉的精神,也是沿袭了人类自古依水而居的生活习性,是武汉市民接触自然,放松休闲的首选之地。
3.综合汉口江滩公园的建议
3.1汉口江滩公园内水景观的规划
水不仅是美丽、安静的元素,同时也是致使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潜在威胁。2012年夏季全国多地城市因长时期雨洪致全城交通瘫痪。随着气候的变换,调整景观规划项目以其使适应气候的变化,同时减少因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害。雨洪属于天然水资源,目前并未处理得当,不仅造成水资源的浪费,雨水直接冲刷使污染物未经处理流入长江水系,破坏了生态水系的平衡。
依据武汉的气候条件以及汉口江滩地势规划汉口江滩属于雨水适应性景观。在这个资产和资源不断减少的时代,汉口江滩水景观规划要以保护武汉长江水系整体格局为前提,关注整个水循环过程、雨水收集、水的重新使用、废水回收、综合管理也是雨水适应性景观所考虑的重要因素。汉口江滩水景观不仅要满足游憩功能,还要承担水资源保护,具备武汉人文特色,生态科普教育的功能。
3.2汉口江滩植物景观规划
汉口江滩景区植物景观建设要符合武汉地区植被景观的原貌,保持武汉的自然特色,又要坚持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原则以丰富植物景观,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汉口江滩植物景观规划要强调植被群落多样性和不同区域植被景观的延续性。
汉口江滩因地势原因,游客可临近江缘,存在生命安全的威胁。汉口江滩沿岸景观规划为芦荻景观带。芦荻为主要水边景观物,适应于武汉气候状况,芦荻景观带包括生产和吸收碳排放,调节自然过程,净化被污染的土地和及时补给地下水的生态优势。芦荻景观带相对于人为景观的基础设施更为节省投资,具有更高的综合效益。
3.3汉口江滩公园人文景观规划
汉口江滩主要功能是回归自然、观光游赏、休闲度假、参与游憩。因此,汉口江滩以宽阔散步到作为城市空间延伸通向临近地区,市民可以直接通过散步道到达江岸。汉口江滩所有区域步道设计都应方便残障人士进入。汉口江滩人文景观建议水渗透系统,所有元素都应设计成高能效,经济节约的纯净结构。
汉口江滩地势沿江,视野广阔,建议规划散步道与景观台。把景观台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汉口江滩选择选择景观优美,便于近距离观赏水体的亲水类型的景观台。
汉口江滩景观台为行人提供休憩的场所,又能使行人获得美的视觉享受,是功能与艺术的结合之作。对于行人来说,汉口江滩景观台是休息,观江景的平台;还具有更够判断自身所在位置的功能。汉口江滩景观台作为水系景观与人文景观互补的功能性景观设施。其布局、造型、用材、装饰等方面获得愉悦的视觉享受和美感体验。
4.结语
汉口江滩水景观,植被景观,人文景观应充分利用江水地区空间,由此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市民享受户外生活,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最后,呼吁市民来共同关注水资源,生态平衡,绿色林荫道的建设。把我们的家园和城市建设推向绿色和谐的发展道路,将我们的城市建设纳入建设绿色地球的行动中。 [科]
【参考文献】
[1]俞孔坚.2010上海世博园-后滩公园.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薛菲,陈琳,韩涛.节水城市人工湿地公园水系统构建[J].景观设计学,2011(6):26-31.
[3]赫伯特·戴赖塞特尔.破坏与希望同在,让我们向水学习[J].景观设计学,2011(6):36-40.
[4]赵文斌,孙文浩,路璐等.梳·影·通·绿的景观规划策略-北京通州新城西海子中心公园景观规划随想.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275-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