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程度的不断加深,传统教育方式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同时最大程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尤其是小学班主任,不仅需具备符合时代发展的德育理念,还应具有一定的教学艺术,结合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德育教育对策,真正意义上提升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 德育工作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4-0233-01
前言
小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初级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需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然而,当前部分小学班主任并没有将德育工作当中教学重点,致使德育工作缺失实效性。基于此,教师应明确自身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在于“育人”,应明确开展德育工作的意义,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切实改善小学教学现状。
一、小学德育教育现状
1.德育工作所占比重较小
德育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但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学校及家长重视学生的课业成绩,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简单来说,德育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教学内容,需要提升相关教师的重视程度。在各个小学学校,低年级的德育教育是班主任以日常教育为主,思想品德课受到学校及教师的忽视,这也是受传统教育影响的结果,教师按照以往的教学经验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学校也是按照传统的办学经验审核教师的教学程序,传统的教学理念、落后的教学观念致使德育教育无法落到实处。学生及其家长更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也重视自身的绩效考核,这种评判标准缺乏德育教育因素,因此本应在“德、智、体、美、劳”中占据首位的德育,在实际教学中比重极少。
2.德育教学理论多与实践
在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理论教育往往多与实际教育,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教师自身缺乏专业素养。年长教师借助自身以往的带班经验进行德育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已不符合现阶段新课改的教育需求,青年教师接受的德育教育理论知识较多,但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因此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容易出现理论与实践不符的现象。第二,受诸多客观因素和部分力量的主观意志影响。其一。部分家长思想观念落后,认为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无法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成绩,不愿意自己孩子配合德育教育。其二,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容易受到教学环境以及场地的限制,甚至部分教学内容只能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实践性较弱,学生也难以有深切的情感体验。另外,教師在为学生设置的课下作业,也因为缺乏相应的监督,部分学生采取消极的应对措施,难以达到德育的教育目的。
二、提升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对策分析
1.明确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的小学教育中,存在着教育功利化现象,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花费精力和时间在文化教学上,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德育教育。另外,部分教师将德育教育流于形式化,应付性实施德育工作,并没有切实落实德育工作。为解决这些问题,小学班主任需明确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切实落实德育教育,可以定期在班级中进行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课程规范化,这样能够使学生意识到德育教育属于其必学内容,提高重视。与此同时,班主任作为教育实施者和引导者,需在日常行为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小学生年龄小,不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容易模仿教师的行为举止,因此,班主任需重视言传身教。正确引导小学生。在日常接触中,班主任需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
2.在生活学习中渗透德育
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需在教学和生活中渗透德育,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生活进行德育应用。例如,班主任在日常教学中,需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为学生做出正确的示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生活学习中渗透德育教育,将其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若在教学课堂中,学生做出不尊重教师的事情,或者说不尊重教师的语言,班主任应对学生及时进行德育教育。另外,班主任应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进出教室的礼节,以及保护公共卫生等,并制定相应的监督措施。当出现部分学生已掌握基本礼节时,如,见到老师应停下问好,看见走廊上有垃圾会自觉拾起等行为,教师应及时给予其表扬。当然,对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指正,帮助不断地学生完善自我。另外,班主任也可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德育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中,以此贯彻落实德育教育。
3.家庭与学生的合作引导
小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毕竟有限,教师并不清楚学生在家庭里的表现,据部分家长反映,他们也不清楚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因此,班主任应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还有部分家长至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发展情况,对学生的德育并不抱有期望,或者忽视学生的德育。此时,版主任教师需向家长宣传德育的重要性,明确德育的教育意义。在此之后,教师与家长需在有效沟通情况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此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比如,有部分学生在学校中表现得并不友善,或者很不礼貌,很喜欢抢其他学生的新东西,但是据家长反应,在家里并没有出现过这样的现象。家长也意识不到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与家长及时沟通,并形成合作关系,共同找出学生的根本问题进行德育。除此之外,家长也需将自己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及时反映给班主任,便于班主任针对性地教育和帮助学生。
三、结语
总之,作为小学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首先应明确德育的重要意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家长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并与之形成良好的交流沟通关系,应用理论联系实际,组织学生将德育应用到社会实践中,以此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切实提升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魏丽雯.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探索[J].学子(理论版),2015(20):11.
[2]黄婉贞.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探索[J].新课程(小学),2017(06):285.
[3]朱晓萍.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探索[J].吉林教育,2016(08):29.
[4]黄红蕾.如何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J].科普童话,2017(11):63.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 德育工作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4-0233-01
前言
小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初级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需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然而,当前部分小学班主任并没有将德育工作当中教学重点,致使德育工作缺失实效性。基于此,教师应明确自身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在于“育人”,应明确开展德育工作的意义,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切实改善小学教学现状。
一、小学德育教育现状
1.德育工作所占比重较小
德育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但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学校及家长重视学生的课业成绩,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简单来说,德育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教学内容,需要提升相关教师的重视程度。在各个小学学校,低年级的德育教育是班主任以日常教育为主,思想品德课受到学校及教师的忽视,这也是受传统教育影响的结果,教师按照以往的教学经验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学校也是按照传统的办学经验审核教师的教学程序,传统的教学理念、落后的教学观念致使德育教育无法落到实处。学生及其家长更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也重视自身的绩效考核,这种评判标准缺乏德育教育因素,因此本应在“德、智、体、美、劳”中占据首位的德育,在实际教学中比重极少。
2.德育教学理论多与实践
在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理论教育往往多与实际教育,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教师自身缺乏专业素养。年长教师借助自身以往的带班经验进行德育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已不符合现阶段新课改的教育需求,青年教师接受的德育教育理论知识较多,但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因此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容易出现理论与实践不符的现象。第二,受诸多客观因素和部分力量的主观意志影响。其一。部分家长思想观念落后,认为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无法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成绩,不愿意自己孩子配合德育教育。其二,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容易受到教学环境以及场地的限制,甚至部分教学内容只能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实践性较弱,学生也难以有深切的情感体验。另外,教師在为学生设置的课下作业,也因为缺乏相应的监督,部分学生采取消极的应对措施,难以达到德育的教育目的。
二、提升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对策分析
1.明确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的小学教育中,存在着教育功利化现象,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花费精力和时间在文化教学上,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德育教育。另外,部分教师将德育教育流于形式化,应付性实施德育工作,并没有切实落实德育工作。为解决这些问题,小学班主任需明确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切实落实德育教育,可以定期在班级中进行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课程规范化,这样能够使学生意识到德育教育属于其必学内容,提高重视。与此同时,班主任作为教育实施者和引导者,需在日常行为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小学生年龄小,不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容易模仿教师的行为举止,因此,班主任需重视言传身教。正确引导小学生。在日常接触中,班主任需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
2.在生活学习中渗透德育
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需在教学和生活中渗透德育,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生活进行德育应用。例如,班主任在日常教学中,需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为学生做出正确的示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生活学习中渗透德育教育,将其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若在教学课堂中,学生做出不尊重教师的事情,或者说不尊重教师的语言,班主任应对学生及时进行德育教育。另外,班主任应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进出教室的礼节,以及保护公共卫生等,并制定相应的监督措施。当出现部分学生已掌握基本礼节时,如,见到老师应停下问好,看见走廊上有垃圾会自觉拾起等行为,教师应及时给予其表扬。当然,对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指正,帮助不断地学生完善自我。另外,班主任也可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德育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中,以此贯彻落实德育教育。
3.家庭与学生的合作引导
小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毕竟有限,教师并不清楚学生在家庭里的表现,据部分家长反映,他们也不清楚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因此,班主任应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还有部分家长至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发展情况,对学生的德育并不抱有期望,或者忽视学生的德育。此时,版主任教师需向家长宣传德育的重要性,明确德育的教育意义。在此之后,教师与家长需在有效沟通情况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此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比如,有部分学生在学校中表现得并不友善,或者很不礼貌,很喜欢抢其他学生的新东西,但是据家长反应,在家里并没有出现过这样的现象。家长也意识不到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与家长及时沟通,并形成合作关系,共同找出学生的根本问题进行德育。除此之外,家长也需将自己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及时反映给班主任,便于班主任针对性地教育和帮助学生。
三、结语
总之,作为小学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首先应明确德育的重要意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家长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并与之形成良好的交流沟通关系,应用理论联系实际,组织学生将德育应用到社会实践中,以此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切实提升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魏丽雯.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探索[J].学子(理论版),2015(20):11.
[2]黄婉贞.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探索[J].新课程(小学),2017(06):285.
[3]朱晓萍.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探索[J].吉林教育,2016(08):29.
[4]黄红蕾.如何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J].科普童话,2017(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