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r0op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除政府、高校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培训机制、加强就业引导、提供信息服务等之外,大学生自身也要转变观念、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要提高经济与法律意识、心理素质,创新能力、就业能力,成为具有全方位视野的人才,这样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11-0198-03
  虽然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大学生是目前难就业的人群。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大学毕业生数量剧增,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显现。大学生是人力资源中素质较高的群体,开展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成为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从各种渠道引导大学生更好的就业,这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自身的就业成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和长远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综合素质现状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涉及多方面,如政府、高校、社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自身等,与社会经济转型、教育快速发展、大学生群体本身及教育改革滞后有关。双向选择刺激了社会活力及创造力,但弊端也日益显现,其造成就业的不平等,在就业模式的变迁过程中,制度框架、政策措施未完善,缺乏应有的社会接纳机制。金融危机导致了供大于求的结构矛盾,新增劳动力挤压就业空间。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毕业生趋向于大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方,没有考虑岗位需求待遇和能力的匹配。用人单位看重复合型、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录用常常提出过高的要求。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真正吸收大学生就业的产业链高端发展不够。政府提供的就业公共服务存在缺陷,局限于单一的岗位匹配、简单的职业指导。各类招聘会缺乏监管,流于形式。高校过度扩招而社会提供岗位有限,人才培养方案跟不上时代的需要,没有与社会需求接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结构单一,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和衔接,理论和实践脱离等。高校就业指导起步晚,系统不完备,缺乏针对性和实际效用。大学生就业能力低、观念陈旧、职业素养不足,对职业兴趣、能力、价值观等缺乏认知,知识结构不健全,缺乏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综合技能等,这些都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时选择面窄,就业困难。
  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适应就业市场所反映出来的综合能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大学生综合素质总体是好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他们拥护党的领导,肯定改革和建设成绩,关注国内外大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向上,成才愿望强烈,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能较好地认识自己,对社会现状有较客观的认识,渴望创新。但也存在不足,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部分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取向存在偏差,知识结构不合理,创新性思维能力缺乏,集體归属感薄弱,缺乏团结协作能力,缺乏宽容与奉献精神。部分大学生审美知识匮乏,文化素质和艺术素质发展不平衡,身体素质有待提高,心理素质存在缺陷,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高校应引导学生树立融人文教育、道德文化、专业素质、科技文化于一身的理念,知识与素质结合程度越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越强。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一)政府部门及高校方面
  1.政府作为整合资源的主体和引导者,应发挥公共服务职能,确保就业问题能顺利解决。政府应根据社会发展进程和市场需求,决定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加快企业创新步伐,繁荣第三产业,鼓励多元化就业,督导高校建立和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构筑公共服务网络,加大财政投入,对公共服务的人才机构给予补贴,扶持非营利性就业服务机构,整合资源,做好配套工作。同时政府应引导用人单位加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招录原则,使高校的“输出”与用人单位的“接收”更好地接轨,成为促进就业的积极引导者,确保大学生能顺利就业。
  2.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及就业观。就业意识是对今后所从事职业的认识、意向及所持的主要观点。观念也是就业力,就业观落后会妨碍就业能力的提高。国外就业指导起步早,美国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是及早规划,培养能力,不企求一步到位,采取的是“长远”眼光和成熟心态;巴西提倡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让大学生逐步积累工作经验。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起步晚,队伍力量薄弱,信息不健全,体系不完善,指导形式及内容单调,这些都制约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应做到早期化,学生进校就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模式化,摒弃传统的求职式模式,树立发展式职业指导理念;加强就业指导制度、工作队伍建设,构建就业服务体系及稳定的就业网络,把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纳入人才培养工作中;加强职业指导工作体系的创新,实现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的转型;树立全过程就业指导理念,提供不同阶段的生涯发展规划和就业指导[3][4]。引导毕业生根据社会需要,结合实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改变 “精英就业”的观念,树立“人职匹配”的就业观,思路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适应“动态”就业,通过主动竞争,多渠道就业和先就业再择业、创业等扩大就业面。
  3.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和专业、实践能力。大学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比有一定的滞后性,必须加快改革,转变思想,从知识、技能本位向素质、人格本位转变,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办学模式,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培养依据,以知识应用为核心改革教学内容,调整优化专业和课程结构体系设置,调整办学层次和结构,提高课程适应能力,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方案科学、合理。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这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能力,重视学生基本知识、技能、能力的培养,拓宽专业口径和视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将实践教学、社会实践与顶岗实习结合起来,这对解决就业的盲目性,提高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对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具有推动促进作用,是增加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5]。   4.加强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是提高学生创业能力,解决就业的重要途径。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对教育发展的促进以及对人的发展的提高、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就业能力的提升以及个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5]。高校应加强宣传国家支持创业的政策措施,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及师资队伍建设,融入专业和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开展创新、创业竞赛,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打造支撑平台,激励大学生投身创业实践。以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就业和创业的措施都是從外在环境和配套措施着手,但最终起作用的还是内因,即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5.加强学风建设,强化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素质。良好的社会评价对就业十分重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提高其就业竞争力的核心。品德教育能促进学生思想与心理的成熟,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企业看重具有务实、进取精神的学生,认同先做人、后做事的价值观,看重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诚实可信、严谨认真的学生。高校应端正教风,带动学生养成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塑造良好性格和高尚品格,让学生自强自立,在处事中学会做人。同时,还应提高学生的诚信、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让学生树立竞争意识,提高综合素质,迎接挑战。
  6.注重提高就业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高校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和提供更好的服务上。强调服务意识,增强服务功能,要有必要的投入保障、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必要的设备条件,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就业工作制度,规范就业服务机构,培养和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提高供求信息的准确性,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实现匹配创造条件。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和办学目标,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全方位提供服务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6]。
  (二)大学生自身方面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高校人才培养制度支撑和组织承载的综合表现,是学校与社会及学生主体素质三者良性互动的结果。大学生要有意识地自我培养锻炼,充分发挥主体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1.提升学力能力,促进就业。学力是人的知识水平和接受、理解及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是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总和,是个体真正的才能与实力。学力对竞争力起决定作用。就业市场更看重应聘者内在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其发展潜力和后劲,用人标准从重视学历转向了学力水平,从而出现了高学历人才饱和而高学力者依然奇缺的现状。毕业生不缺乏专业知识,但知识不等于智慧和能力,对毕业生而言,提升学力日益重要。
  2.有条件的学生,可选修双学位。随着社会对复合型、跨学科人才的需要不断增加,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受到青睐,双学位成为众多学子的选择,这也符合市场对全方位、立体化人才的需求。以就业出发选择第二学位要有针对性,要考虑人生定位,专业组合要科学,关联性要强,应尽量选择与本专业相关联的专业。双学位可丰富知识,但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有余力是基础,关键是要学到东西,否则会成为累赘。是否选修取决于未来的求职方向,要将职业规划和就业定位紧密联系,有了较高的综合素质才会有竞争力。
  3.提高心理素质。大学生是最活跃的群体之一,随着体制改革、社会转型、思想变革以及就业形势的严峻,其面临多重压力。超过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6%到30%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出现心理问题除社会及家庭、学校的原因外,主要还是学生自我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保健意识不健全,不适当的家庭教育方法,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发生扭曲造成的。大学生除必备的思想道德、文化、专业和身体素质外,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从而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7]。只有健康的心理和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上其他积极因素的作用,大学生才有成才的内在条件。
  4.提高经济意识。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经济学知识和素养对于人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在技术层面之外会涉及相关的经济问题。大学生要转变观念,学习经济学基本知识,了解规律,培养经济学素养,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去。国外著名大学基本的公共课程都包括经济学,以打造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综合能力。经济学知识与素养应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综合素质之一。大学生可以从提高认识、营造学习氛围、利用各种形式广泛涉猎、理论联系实际等多方面进行培养,获取与生活、工作相关的经济知识,学习创新思维和先进理念,把握机遇才能取得成功[8]。
  5.提高法律意识。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普遍忽视法律知识的学习及对社会规则的认同和遵守,缺少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法律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要掌握法律知识,理解法律的科学内涵,知法守法,依法维权、办事,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生活。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加强法制教育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9][10],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需要。利用法律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具有教育性、现实性及说服力,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参加者要依据法规活动,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学法、懂法、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这是市场经济对每个公民的要求。大学生要了解与认识市场经济的本质与特征,成为既有法律素质又有专业特长的人,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6.培养创新能力。人才应具有较高的素质能力,包括学习、工作、创新、实践能力等,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创新能力差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必须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大学生应以就业作为切入点,多方位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独立、主动、自主、求新的创造性思维,求新求变,强化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保证发展的良性循环,提高就业竞争力。[11]   7.注重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就业目标。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及求职就业的成败,是系统工程及自我素质的磨合养成过程。大学生应注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确立清晰的奋斗目标,不断地调整发展方向,进行自我认知、职业认知、了解社会,明确就业目标及实现路径,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选择适合的职业,把对自我的准确认识与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起来,逐个地实现目标。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务实,适合自身发展,要有明确的方向和可操作性,这样才具有指导和激励的实效,才能实现职业理想及人生价值。
  三、结束语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关系社会稳定,经济、教育持续发展的大问题,提升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学生等共同努力。政府作为整合资源的主体和引导者,应发挥公共服务职能,确保学生能顺利就业。学校要强化对学生人生理想的引导,提高教学质量,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及体系的创新,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及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经济法律意识、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大学生对生存环境要有明确的认识,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顺利进入就业市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斐文,孙瑜,陈杰.基于就业竞争力的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研究[J].科教文汇,2015(35):30-31.
  [2] 徐爱丽,曹蓓娟,李昌浩,等.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2):62-64.
  [3] 方明智.浅论加强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9):175-176.
  [4] 陈忠平,王朝霞,杜品.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几点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2(5):54-55.
  [5] 杨芬.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研究——从大学生自身能力培养的视角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9):242-243.
  [6] 吴光蔚.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新模式探析[J].文教资料,2017(23):142-143.
  [7] 管颖超,谢文峰.高校心理咨询现状与对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8):85-88.
  [8] 朱宇光,吕方瑶,郭威.理工科大学生经济学知识和思维的调查分析[J].经济视角(中旬刊),2011(1):79-80.
  [9] 杨丽娟,覃翠玲.对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培养的理性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58-60.
  [10] 杨阳.将“雙创”教育融入大学生培养体系[J].广西教育,2016(47):1.
  [11] 陈俊源.就业视角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8):12-13.
  [责任编辑:陈 明]
其他文献
[摘 要]电商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同时给物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存在就业率不高、毕业生择业期望值较高、就业区域的选择相对集中、实践能力不强、多数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未选择专业对口工作及毕业生就业需求多元化的情况。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新生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助力学生职业发展;构建就业指导精准帮扶体系,实施全程化就业
期刊
[摘 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部署中,赋予了财政“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特殊定位,相应的,财政学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问题的重要性也得到进一步提升。本文通过对国内11所财经类高校财政学类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方向、招生规模、师资结构、专业建设特色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对国内财经院校财政学类专业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路径设计和教学实践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财政学类专
期刊
[摘 要]本科教学改革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历史学专业亦不例外。不同地区的历史与文化各具特点,也成为各个院校学科特色形成的重要来源。宁夏为回族聚居之地,回族历史与文化亦为宁夏大学的特色学科之一。亦因此,中国回族史被设定为历史学本科选修课程之一,也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一门重要课程。我们以这门课程为平台,力图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把诸多的教学新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当中,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研
期刊
[摘 要]对于理论上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转专业政策的作用,许多文献中都有定性的分析,但是在定量研究方面,尤其是对转专业政策能否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方面,相关研究比较少见。本文通过对大学学业成绩与学生转专业选择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转专业的选择与学生的大一年级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与转专业后的二至四年级的学业成绩没有显著相关。这一结果显示,在转专业之前,获得转专业的机会对学生学习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摘 要]针对目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校企合作协议过于简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思路不清晰、目标不明确、管理不规范,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太少,学校与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单一、广域合作项目太少等问题,根据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项目——华立学院工程造价专业深圳市斯维尔科技有限公司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过程,总结并探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经验: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协议;明确校
期刊
[摘 要]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举措。采用三维度研究模式,为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自身素质、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展示创新创业项目成果,探索在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以及卓越工程师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体系。  [关键词] 创新教育;创业教育;
期刊
[摘 要]本文旨在了解南昌航空大学本科生的阅读现状及其特点,为今后本校的阅读推广工作提供有效的意见、建议。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发放是以班级为单位,采用两种形式:一是全班调研,二是在班上抽取四人调研。班级抽取是由计算机根据每班人数进行等距抽样产生。文中结合调查数据力图从不同学科、不同性别、不同年级来分析南昌航空大学本科生的阅读状况,我们希望从数据分析中求同存异提出相应的阅读推广措施。本次
期刊
[摘 要] 本文基于“U-S合作”模式,针对生物专业师范生顶岗教育实习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U-S合作”教育实习指导共同体的构成,并设计了生物专业师范生顶岗教育实习前和教育实习中的“U-S合作”指导程序的具体流程。  [关键词]U-S合作;顶岗教育实习;指导程序;生物专业师范生  [中图分類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7-0052-0
期刊
[摘 要]为适应学科大类招生政策,地基处理教学学时由原来的50学时减少到32学时,而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低碳、高效的地基处理技术越来越重要,其直接关系到在复杂环境下工程建设的成败。以长安大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岩土与隧道工程)本科专业为例,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办法,即如何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积极创新,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和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使学生掌握分析问
期刊
[摘 要]武汉大学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以来,一直在探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的道路。“四位一体”特色育人模式的提出,在课程设置、实习实践、实务型学位论文等培养环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有机结合,探索出了新型特色育人模式。  [关键词]专业学位;四位一体;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11-0239-0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