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同一个班级的数学教学中,尽管都是同一个教师教学,学生的年龄差不多,接受教育的经历差不多,但是在同一个班级的学生间,学生的基础往往不尽相同,能力水平也参差不齐,尤其是在数学成绩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是多年来困扰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难题,也是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一个巨大的障碍。下面就如何开发高中学生数学成绩的差异试谈如下:
一、运用数学成绩的差异组建异质合作学习小组
按学生数学成绩将全班同学分成好、中、差三级,由学生自愿组合,每组由好生1人,中等生1人,差生2人组成,由好生任组长。每班60多名学生,数学教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学生,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不知道他们想些什么,更不知道他们遇到什么困难。组建异质合作学习小组后,教师的重点就放到解答组长提出的数学疑难问题上,这样教师负责的人数就减少到十四、五人,大大减轻了数学教师的负担。每当上习题课或辅导课时,只要我宣布可以问问题,课堂就活跃了。学生三五成群地围着自己的组长,问这样那样的问题,组长就耐心地为他们讲解。这时我就站在讲台上,观察学生的动态,过一段时间就巡视一遍课堂,制止借机讲闲话、贪玩的学生。每当组长遇到疑难问题时,就会跑来问我,我给予提示或讲解,组长弄懂后,又回去讲给其他不懂的同学听。一般情况下,差生不会向老师问问题,但他会向自己的组长问问题。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弄懂一些数学问题。特别是好生,在辅导中、差生的同时,自己的数学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同时还增进了同学间的友情,培养了好生乐于助人的精神。这正是一般数学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
二、运用数学成绩的差异进行“扶贫”
经济落后的地区需要扶贫,数学成绩差的学生同样需要“扶贫”。我的“扶贫”工作组是由数学成绩好的学生组成,“扶贫”对象就是数学成绩差的学生。每次期中考试或期末考试后,将需要“扶贫”的学生名单公布在黑板上,作好思想动员工作,由学生自愿结对子,进行一帮一活动。经教师审核后,双方同老师签下合同,明确指明帮扶到什么程度。到期中或期末考试后,按两人的数学成绩总和提高的多少给予奖励。这样一来,各小组之间就开展了激烈的竞争,同学们充分发揮自己的才能,热情地去帮助成绩差的学生,全班掀起了一股互帮互学的风气,大大促进了数学成绩的提高。
三、运用数学成绩的差异组织课堂复式教学
“普九”后,各乡镇中学中,学生成绩差异较大,不论多么高明的教师,课堂上不可能满足每位同学的需要,会出现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教师教学以中等生为出发点,这使好生的智力和能力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有的学生,老师不教他就懂了,课堂上无事做是极大的浪费,长期下去好生会退步,甚至变成中等生,整体成绩下降,出现教师越教成绩越下降的怪现象。学生听不懂,教师越教学生越呆。《走进新课程》明确指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因此,我在教学中采取分别对待的方法,会的少教或不教。我采用复式教学的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在课堂上,按学生的智力和数学成绩将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中等生的座位在前排,差生在中间,好生在后排。上课时,好生自己看书、做练习,教师面对中差生进行授课。15—20分钟授课结束后,布置中、差生课堂练习,教师检查好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个别问题当面讲解,共同问题到黑板上讲解,再给他们出示准备好的加深、拓宽本节知识的习题。然后又回到中、差生中检查完成练习的情况,把不会做的学生集中起来,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给他们重新讲解和强调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这样做,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满足,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运用数学成绩的差异组织民主课堂
《走进新课程》明确指出:“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不是教师的讲堂。”一个教师有没有勇气站到讲台上对学生说:“这道题我不会解,请你们告诉我。”这完全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我总认为学生比我行、比我强,并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谁懂谁是老师,就请他到黑板上去讲,老师的问题千奇百怪。对于差生来说,能默写一个公式或背诵一个定理就足够了。这样做使学生在课后用了功,动了脑筋,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在每章结束时,组织一节这种课效果最佳。
五、运用数学成绩的差异调动差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大家知道,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很高的,但差生则相反。教师对差生是放弃,还是拉他们一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自我念书起至今天,大凡科代表都是由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他们负责、认真,但常常出现一种怪现象:数学作业收不齐、送作业不及时。原因是差生的作业完成不了。自我学习了《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参加了《走进新课程》的培训,结合所教班级的情况,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改变了以往的做法,委任每组经常不交作业的那位同学做我的科代表,交作业的时间为科代表作业完成的时间(分层布置作业),结果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除班级有活动外,每次作业本就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办公桌上;每次上课前,科代表都会主动到办公室把作业抱走,并分发到学生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信任的力量竟是如此之大,老师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肯定的动作,乃至一个小小的决定都会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乃至学生的一生。
一、运用数学成绩的差异组建异质合作学习小组
按学生数学成绩将全班同学分成好、中、差三级,由学生自愿组合,每组由好生1人,中等生1人,差生2人组成,由好生任组长。每班60多名学生,数学教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学生,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不知道他们想些什么,更不知道他们遇到什么困难。组建异质合作学习小组后,教师的重点就放到解答组长提出的数学疑难问题上,这样教师负责的人数就减少到十四、五人,大大减轻了数学教师的负担。每当上习题课或辅导课时,只要我宣布可以问问题,课堂就活跃了。学生三五成群地围着自己的组长,问这样那样的问题,组长就耐心地为他们讲解。这时我就站在讲台上,观察学生的动态,过一段时间就巡视一遍课堂,制止借机讲闲话、贪玩的学生。每当组长遇到疑难问题时,就会跑来问我,我给予提示或讲解,组长弄懂后,又回去讲给其他不懂的同学听。一般情况下,差生不会向老师问问题,但他会向自己的组长问问题。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弄懂一些数学问题。特别是好生,在辅导中、差生的同时,自己的数学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同时还增进了同学间的友情,培养了好生乐于助人的精神。这正是一般数学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
二、运用数学成绩的差异进行“扶贫”
经济落后的地区需要扶贫,数学成绩差的学生同样需要“扶贫”。我的“扶贫”工作组是由数学成绩好的学生组成,“扶贫”对象就是数学成绩差的学生。每次期中考试或期末考试后,将需要“扶贫”的学生名单公布在黑板上,作好思想动员工作,由学生自愿结对子,进行一帮一活动。经教师审核后,双方同老师签下合同,明确指明帮扶到什么程度。到期中或期末考试后,按两人的数学成绩总和提高的多少给予奖励。这样一来,各小组之间就开展了激烈的竞争,同学们充分发揮自己的才能,热情地去帮助成绩差的学生,全班掀起了一股互帮互学的风气,大大促进了数学成绩的提高。
三、运用数学成绩的差异组织课堂复式教学
“普九”后,各乡镇中学中,学生成绩差异较大,不论多么高明的教师,课堂上不可能满足每位同学的需要,会出现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教师教学以中等生为出发点,这使好生的智力和能力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有的学生,老师不教他就懂了,课堂上无事做是极大的浪费,长期下去好生会退步,甚至变成中等生,整体成绩下降,出现教师越教成绩越下降的怪现象。学生听不懂,教师越教学生越呆。《走进新课程》明确指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因此,我在教学中采取分别对待的方法,会的少教或不教。我采用复式教学的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在课堂上,按学生的智力和数学成绩将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中等生的座位在前排,差生在中间,好生在后排。上课时,好生自己看书、做练习,教师面对中差生进行授课。15—20分钟授课结束后,布置中、差生课堂练习,教师检查好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个别问题当面讲解,共同问题到黑板上讲解,再给他们出示准备好的加深、拓宽本节知识的习题。然后又回到中、差生中检查完成练习的情况,把不会做的学生集中起来,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给他们重新讲解和强调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这样做,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满足,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运用数学成绩的差异组织民主课堂
《走进新课程》明确指出:“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不是教师的讲堂。”一个教师有没有勇气站到讲台上对学生说:“这道题我不会解,请你们告诉我。”这完全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我总认为学生比我行、比我强,并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谁懂谁是老师,就请他到黑板上去讲,老师的问题千奇百怪。对于差生来说,能默写一个公式或背诵一个定理就足够了。这样做使学生在课后用了功,动了脑筋,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在每章结束时,组织一节这种课效果最佳。
五、运用数学成绩的差异调动差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大家知道,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很高的,但差生则相反。教师对差生是放弃,还是拉他们一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自我念书起至今天,大凡科代表都是由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他们负责、认真,但常常出现一种怪现象:数学作业收不齐、送作业不及时。原因是差生的作业完成不了。自我学习了《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参加了《走进新课程》的培训,结合所教班级的情况,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改变了以往的做法,委任每组经常不交作业的那位同学做我的科代表,交作业的时间为科代表作业完成的时间(分层布置作业),结果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除班级有活动外,每次作业本就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办公桌上;每次上课前,科代表都会主动到办公室把作业抱走,并分发到学生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信任的力量竟是如此之大,老师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肯定的动作,乃至一个小小的决定都会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乃至学生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