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这标志着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已经渐趋成熟定型,开始落地落位。这一伟大构想的实践推进必将给中国和世界的未来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发轫于21世纪,是时代的真正产物,是世界全球化深化发展和中国全球化成功推进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是基于现实考量谋求人类进一步生存发展空间的共同抉择。
21世纪是世界全球化深化发展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一方面,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文明发展到历史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地区冲突频繁发生,恐怖主义、难民潮等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贫困、失业、收入差距拉大,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上升”。要解决这样的世界性矛盾和困难,习近平认为,关键在于正确全面地理解全球化,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一是要充分肯定全球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全球化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关键力量,没有全球化就没有人类的今天,更不会有人类的明天,不能撇开全球化来设想人类的未来命运。二是要正确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重大挑战和现实问题。毫无疑问,迄今为止的全球化始终麻烦不断,特别是由它所带来的全球性问题更是困扰着当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人类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绝不能盲目追随和崇拜全球化,更不能臆想着全球化像幸运女神一样会自动造福于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全球化已经把人类置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坐标,把各国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口。在这样一个关口,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既面临着重大机遇也面临着重大挑战。能否安全顺利地穿越这个历史关口抵达下一个目标,考验的是全人类的智慧和勇气。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既顺应了全球化深化发展的潮流,又深刻回应了世界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紧张和焦虑。
全球化来势汹汹。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世界全球化深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中国全球化成功推进的必然结果。面对全球化的重大挑战和重大机遇,世界紧张、焦虑、徘徊、退缩,虽然中国也紧张、焦虑,但没有徘徊、退缩。2001年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得到进一步完善的条件下毅然决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中国全球化的标志性事件。习近平总书记坦言,“当年,中国对经济全球化也有过疑虑,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有过忐忑。但是,我们认为,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如果永远不敢到大海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总有一天会在大海中溺水而亡”。事实证明,当初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在中国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不仅没有被全球化所困扰,反而利用全球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今中国正在“一带一路”“亚投行”的引领下向全球化的更深层次进发。中国全球化的成功推进因此成为21世纪世界全球化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其在未来世界全球化中的领导角色也受到了多数国家的期待。但是回顾中国全球化的整个过程,中国并非全球化的幸运儿,并非靠搭着全球化的便车轻松地取得了成功,这一路走来实不平坦,其间充满着痛苦和焦虑。正因为如此,中国在自己的成功实践基础上比其他国家对全球化有更深刻的感悟、更丰富的心得。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说就是这种感悟、这种心得最精炼的凝结和表达,包含着沉甸甸的含金量和深远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讲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全球化的世界潮流不可阻挡,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不断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迎接全球化的重大机遇和重大挑战,已然成为谋求人类进一步生存发展空间的共同抉择。
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性课题,需要各国同心协力。习近平总書记不仅及时发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号召,也及时给出了中国方案。这个方案把国际智慧、中国传统智慧和马克思主义智慧融为一体,堪称中国智慧的典范,彰显出中国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和自信。全球化的来临,使得世界生产力发展呈现前所未有的发达程度,也使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了现实的物质条件和基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的价值观、理念十分重要,但理念必须转化为价值目标才能引领行动,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大价值目标,即世界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从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说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我们要注意防范和抵制来自西方的普世价值观,避免给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制造出许多麻烦和障碍。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贡献了自己独特的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和倡导进一步把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推向了世界舞台。从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老子、孔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到达沃斯的“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再到日内瓦联合国总部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等,几乎每个有习近平总书记在场的国际场合都能听到中国声音,感悟中国智慧。要应对全球危机,就需要全球智慧,当然也包括具有很强历史穿透力的中国传统智慧。中国传统智慧与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很多的契合之处。因此,中国的经验应该得到全球的重视和借鉴,中国的智慧也应该在当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得到体现和发挥。 構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场。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在地要求采用一种直达历史深处的视角和科学方法来实现对人的本质的终极关怀,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失去了科学根基。那么,通向马克思主义所说的“自由人联合体”的道路到底在哪呢?这个问题需要每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去作出自己的回答。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最好回答。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果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这是基于现实考量作出的远见之举,有着非常独特的含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非期待资本主义能够与社会主义为伍,也非让社会主义去迁就资本主义,而是要让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保持和平共存,为社会主义争取时间和空间进一步壮大自身,从而为将来过渡到“自由人联合体”准备更充实的条件,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独特用意和智慧魅力。
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不仅是积极的倡导者,更是坚定的践行者和担当者。党的十九大报告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和承诺,中国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坚定地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坚定地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坚定地加强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交流合作,推进人大、政协、军队、地方、人民团体等的对外交往;坚定地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定地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中国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首要的是把自己的事做好,只有做好了自己,使自己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杰出表率和典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有希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已经在路上。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呼吁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2015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倡导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理念。28日,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强调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016年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仪式并致辞,强调要打造专业、高效、廉洁的21世纪新型多边开发银行,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强调要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推动实现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再平衡,打造世界经济增长、合作、治理、发展新模式。18日,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并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强调要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绿色低碳的世界。这一系列的外交行动和言论,不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外交的智慧和风范,更是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和诚意,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和构建,在世界上引起了广泛共鸣和赞同,在2018年1月的联合国大会上它还被转化成了多项决议,成为世界人民共享的文明成果。
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责任编辑:双艳珍
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发轫于21世纪,是时代的真正产物,是世界全球化深化发展和中国全球化成功推进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是基于现实考量谋求人类进一步生存发展空间的共同抉择。
21世纪是世界全球化深化发展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一方面,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文明发展到历史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地区冲突频繁发生,恐怖主义、难民潮等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贫困、失业、收入差距拉大,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上升”。要解决这样的世界性矛盾和困难,习近平认为,关键在于正确全面地理解全球化,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一是要充分肯定全球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全球化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关键力量,没有全球化就没有人类的今天,更不会有人类的明天,不能撇开全球化来设想人类的未来命运。二是要正确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重大挑战和现实问题。毫无疑问,迄今为止的全球化始终麻烦不断,特别是由它所带来的全球性问题更是困扰着当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人类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绝不能盲目追随和崇拜全球化,更不能臆想着全球化像幸运女神一样会自动造福于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全球化已经把人类置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坐标,把各国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口。在这样一个关口,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既面临着重大机遇也面临着重大挑战。能否安全顺利地穿越这个历史关口抵达下一个目标,考验的是全人类的智慧和勇气。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既顺应了全球化深化发展的潮流,又深刻回应了世界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紧张和焦虑。
全球化来势汹汹。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世界全球化深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中国全球化成功推进的必然结果。面对全球化的重大挑战和重大机遇,世界紧张、焦虑、徘徊、退缩,虽然中国也紧张、焦虑,但没有徘徊、退缩。2001年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得到进一步完善的条件下毅然决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中国全球化的标志性事件。习近平总书记坦言,“当年,中国对经济全球化也有过疑虑,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有过忐忑。但是,我们认为,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如果永远不敢到大海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总有一天会在大海中溺水而亡”。事实证明,当初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在中国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不仅没有被全球化所困扰,反而利用全球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今中国正在“一带一路”“亚投行”的引领下向全球化的更深层次进发。中国全球化的成功推进因此成为21世纪世界全球化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其在未来世界全球化中的领导角色也受到了多数国家的期待。但是回顾中国全球化的整个过程,中国并非全球化的幸运儿,并非靠搭着全球化的便车轻松地取得了成功,这一路走来实不平坦,其间充满着痛苦和焦虑。正因为如此,中国在自己的成功实践基础上比其他国家对全球化有更深刻的感悟、更丰富的心得。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说就是这种感悟、这种心得最精炼的凝结和表达,包含着沉甸甸的含金量和深远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讲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全球化的世界潮流不可阻挡,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不断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迎接全球化的重大机遇和重大挑战,已然成为谋求人类进一步生存发展空间的共同抉择。
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性课题,需要各国同心协力。习近平总書记不仅及时发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号召,也及时给出了中国方案。这个方案把国际智慧、中国传统智慧和马克思主义智慧融为一体,堪称中国智慧的典范,彰显出中国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和自信。全球化的来临,使得世界生产力发展呈现前所未有的发达程度,也使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了现实的物质条件和基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的价值观、理念十分重要,但理念必须转化为价值目标才能引领行动,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大价值目标,即世界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从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说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我们要注意防范和抵制来自西方的普世价值观,避免给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制造出许多麻烦和障碍。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贡献了自己独特的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和倡导进一步把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推向了世界舞台。从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老子、孔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到达沃斯的“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再到日内瓦联合国总部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等,几乎每个有习近平总书记在场的国际场合都能听到中国声音,感悟中国智慧。要应对全球危机,就需要全球智慧,当然也包括具有很强历史穿透力的中国传统智慧。中国传统智慧与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很多的契合之处。因此,中国的经验应该得到全球的重视和借鉴,中国的智慧也应该在当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得到体现和发挥。 構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场。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在地要求采用一种直达历史深处的视角和科学方法来实现对人的本质的终极关怀,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失去了科学根基。那么,通向马克思主义所说的“自由人联合体”的道路到底在哪呢?这个问题需要每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去作出自己的回答。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最好回答。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果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这是基于现实考量作出的远见之举,有着非常独特的含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非期待资本主义能够与社会主义为伍,也非让社会主义去迁就资本主义,而是要让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保持和平共存,为社会主义争取时间和空间进一步壮大自身,从而为将来过渡到“自由人联合体”准备更充实的条件,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独特用意和智慧魅力。
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不仅是积极的倡导者,更是坚定的践行者和担当者。党的十九大报告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和承诺,中国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坚定地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坚定地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坚定地加强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交流合作,推进人大、政协、军队、地方、人民团体等的对外交往;坚定地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定地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中国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首要的是把自己的事做好,只有做好了自己,使自己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杰出表率和典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有希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已经在路上。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呼吁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2015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倡导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理念。28日,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强调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016年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仪式并致辞,强调要打造专业、高效、廉洁的21世纪新型多边开发银行,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强调要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推动实现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再平衡,打造世界经济增长、合作、治理、发展新模式。18日,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并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强调要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绿色低碳的世界。这一系列的外交行动和言论,不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外交的智慧和风范,更是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和诚意,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和构建,在世界上引起了广泛共鸣和赞同,在2018年1月的联合国大会上它还被转化成了多项决议,成为世界人民共享的文明成果。
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责任编辑:双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