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际交通在经济圈中不仅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且通过政府间沟通协作,优化资源配置,使经济圈逐渐演变成一个整体。文章立足常州,从城际交通角度出发,打破行政治理理念和行政壁垒,完善财政收支,提升城际交通服务水平,加快完善城际交通引导下“上海经济圈”的协同机制,服务“强富美高”的新常州建设。
关键词:城际交通;“上海经济圈”;协同发展
目前,我国经济圈发展的困境是地方行政主体间缺少协同,政府较难从行政区治理转变到区域公共治理,政出多头及行政壁垒等因素制约了经济圈发展。长三角构建“上海经济圈”,政府主动转变管理思想、行政理念及自身职能,实现由单体城市经济到经济圈协同管理的有效对接。
1 研究价值与现状
1.1 研究价值
长三角城市群是当前中国经济体量最大、产业门类最丰富、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群,核心城市就是上海。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运输成本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城际交通能对区域一体化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通过论证城际交通对“上海经济圈”的经济增长收敛、区域市场一体化、区域产业结构的研究,多角度论证城际交通对“上海经济圈”助推力,为区域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和布局提供参考依据,实现都市圈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要素流动,推动职能划分与产业集散,转变行政治理理念,加强交流合作,促进“上海经济圈”协同发展。
1.2 研究现状
城际交通与“上海经济圈”发展进程紧密关联,交通基础设施不仅是城市群形成和发展所依赖的物质与能量通道,而且是展现城市群汇聚和发散作用的桥梁与承接纽带。城际交通与经济圈主要集中在定量和定性分析城市群整体发展的影响机制与内在规律,倾向于建立一体化发展的合作或协调机制、区域内部对城市群体的补偿机制,未深入分析政府间的协同作用对城际交通引导经济圈发展的影响机理,且未针对政府协同存在的问题提出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杨全会通过定义和分析城市集聚和城市交通的机理,从宏观和产业两方面阐述城际交通提高城市群体的竞争力。张宪表明城际交通对城市空间扩张的影响在城市交通的转型发展中起非常关键的作用,促进了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并根据要素流动、产业分布和城市化发展的多个维度讨论城际交通对城市空间发展的演变机制。吕韬提出城际轨道交通是城市群客运交通的最佳选择,城市群与城际轨道交通之间的空间结构映射存在必然关系,城市群发展和区域空间结构发展模式有摆型、网络型、放射型、串珠型四种拓扑结构。
2 发展趋势
(1)促进经济要素流动。城际交通的建设与发展推动了长三角城市群内部人口、资金、信息、物质等经济要素的交换与汇流。交通技术的变革与城际交通网络的完善,提升了城市群交通运输体系的运行效率,减小了城市群内部经济交流的阻力,降低了城市间客货运输的费用与成本,促使城市人流和物流更快流动,引导资金在城市群内外的不断循环与更新。
(2)推动城市职能分工及产业集散。随着城际交通网络的完善,城际客货运输费用的降低改善了城市群内部的投资环境,拓展了上海的集聚与辐射作用,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劳动密集型等类型产业沿着城际交通干线不断向外围城市转移。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市场区位、政策导向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不同,促进了产业的集散和转移,推动了城市群内部的职能分工。
(3)完善城市群经济体系。城际交通支撑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建构,将互补功能的城市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各城市的发展突破原有局限,共享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利益。随着城市群公路与铁路运输网络的拓展与完善,极大推动了沿线中小城镇的发展与演化,产生较高的区域一体化效应。
3 可行性对策
3.1 对策
(1)转变治理理念,打破行政壁垒。转变行政治理理念和政府职能,打破行政壁垒,创新政府合作机制。
(2)完善财政收支,提升城际交通服务水平。优化经济圈内部财政收支体制,加大城际交通投入,完善城际交通网络,提升城际交通服务水平。
(3)完善城际交通引导下“上海经济圈”内部的政府协同机制。建立和完善制度化的政府协同机制,建立有效的省市两级政府纵向协同机制,建立区域公共问题合约机制,建立经济圈内的法制协同。
3.2 可行性分析
(1)经济层面可行。常州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瞄准“工业明星城市”升级版,为创新驱动发展持续提供强大基础动力,以创新有效化解过剩产能,精准推进一批市场需求好、投资体量大、带动作用强的优质科技项目,全面提高供给的有效性和质量效益。
(2)社会层面可行。优化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的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内产业集群,为“上海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供动力,促进区域一体化,进一步推动“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和社会文明高”的新常州建设。
(3)科技层面可行。在城际交通基础设施极大改善的作用下,“上海经济圈”内部联系更紧密,产品、要素、人员流动更密切,市场一体化程度更强,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越高,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越均衡,经济一体化程度越高,经济发展越均衡,一体化发展越显著。
城际交通的建设与完善依赖区域内各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常州城际交通的发展能推动“上海经济圈”的协同发展。深入剖析“上海经济圈”机制构建和地域功能配置现状,分析不足与难点痛点,探寻降低流动成本,优化产业链在“上海经济圈”范围内的配置,进一步结合重大战略规划,在科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使“上海经济圈”的价值链不断延伸。
参考文献:
[1] 杨全会.城际交通对提升城市群产业竞争力的作用分析[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
[2] 张宪.城际交通对长吉一体化区域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3] 吕韬,姚士谋,曹有挥.中国城市群区域城际轨道交通布局模式[J].地理科学进展,2014(02).
作者简介:李菲(1983-),女,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常州交通技师学院组宣处副处长,研究方向:汽车营销、创新教育。
基金項目:常州市科学技术协会软科学研究课题“常州城际交通助推‘上海经济圈’协同发展”(主持人:李菲)、2019年常州市技工院校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基于企业调研案例分析的工匠精神培养研究——以常州交通技师学院学生实践培养研究为例”(主持人:李菲)、江苏理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重点项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NO.KYY16559)。
关键词:城际交通;“上海经济圈”;协同发展
目前,我国经济圈发展的困境是地方行政主体间缺少协同,政府较难从行政区治理转变到区域公共治理,政出多头及行政壁垒等因素制约了经济圈发展。长三角构建“上海经济圈”,政府主动转变管理思想、行政理念及自身职能,实现由单体城市经济到经济圈协同管理的有效对接。
1 研究价值与现状
1.1 研究价值
长三角城市群是当前中国经济体量最大、产业门类最丰富、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群,核心城市就是上海。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运输成本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城际交通能对区域一体化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通过论证城际交通对“上海经济圈”的经济增长收敛、区域市场一体化、区域产业结构的研究,多角度论证城际交通对“上海经济圈”助推力,为区域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和布局提供参考依据,实现都市圈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要素流动,推动职能划分与产业集散,转变行政治理理念,加强交流合作,促进“上海经济圈”协同发展。
1.2 研究现状
城际交通与“上海经济圈”发展进程紧密关联,交通基础设施不仅是城市群形成和发展所依赖的物质与能量通道,而且是展现城市群汇聚和发散作用的桥梁与承接纽带。城际交通与经济圈主要集中在定量和定性分析城市群整体发展的影响机制与内在规律,倾向于建立一体化发展的合作或协调机制、区域内部对城市群体的补偿机制,未深入分析政府间的协同作用对城际交通引导经济圈发展的影响机理,且未针对政府协同存在的问题提出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杨全会通过定义和分析城市集聚和城市交通的机理,从宏观和产业两方面阐述城际交通提高城市群体的竞争力。张宪表明城际交通对城市空间扩张的影响在城市交通的转型发展中起非常关键的作用,促进了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并根据要素流动、产业分布和城市化发展的多个维度讨论城际交通对城市空间发展的演变机制。吕韬提出城际轨道交通是城市群客运交通的最佳选择,城市群与城际轨道交通之间的空间结构映射存在必然关系,城市群发展和区域空间结构发展模式有摆型、网络型、放射型、串珠型四种拓扑结构。
2 发展趋势
(1)促进经济要素流动。城际交通的建设与发展推动了长三角城市群内部人口、资金、信息、物质等经济要素的交换与汇流。交通技术的变革与城际交通网络的完善,提升了城市群交通运输体系的运行效率,减小了城市群内部经济交流的阻力,降低了城市间客货运输的费用与成本,促使城市人流和物流更快流动,引导资金在城市群内外的不断循环与更新。
(2)推动城市职能分工及产业集散。随着城际交通网络的完善,城际客货运输费用的降低改善了城市群内部的投资环境,拓展了上海的集聚与辐射作用,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劳动密集型等类型产业沿着城际交通干线不断向外围城市转移。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市场区位、政策导向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不同,促进了产业的集散和转移,推动了城市群内部的职能分工。
(3)完善城市群经济体系。城际交通支撑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建构,将互补功能的城市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各城市的发展突破原有局限,共享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利益。随着城市群公路与铁路运输网络的拓展与完善,极大推动了沿线中小城镇的发展与演化,产生较高的区域一体化效应。
3 可行性对策
3.1 对策
(1)转变治理理念,打破行政壁垒。转变行政治理理念和政府职能,打破行政壁垒,创新政府合作机制。
(2)完善财政收支,提升城际交通服务水平。优化经济圈内部财政收支体制,加大城际交通投入,完善城际交通网络,提升城际交通服务水平。
(3)完善城际交通引导下“上海经济圈”内部的政府协同机制。建立和完善制度化的政府协同机制,建立有效的省市两级政府纵向协同机制,建立区域公共问题合约机制,建立经济圈内的法制协同。
3.2 可行性分析
(1)经济层面可行。常州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瞄准“工业明星城市”升级版,为创新驱动发展持续提供强大基础动力,以创新有效化解过剩产能,精准推进一批市场需求好、投资体量大、带动作用强的优质科技项目,全面提高供给的有效性和质量效益。
(2)社会层面可行。优化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的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内产业集群,为“上海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供动力,促进区域一体化,进一步推动“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和社会文明高”的新常州建设。
(3)科技层面可行。在城际交通基础设施极大改善的作用下,“上海经济圈”内部联系更紧密,产品、要素、人员流动更密切,市场一体化程度更强,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越高,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越均衡,经济一体化程度越高,经济发展越均衡,一体化发展越显著。
城际交通的建设与完善依赖区域内各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常州城际交通的发展能推动“上海经济圈”的协同发展。深入剖析“上海经济圈”机制构建和地域功能配置现状,分析不足与难点痛点,探寻降低流动成本,优化产业链在“上海经济圈”范围内的配置,进一步结合重大战略规划,在科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使“上海经济圈”的价值链不断延伸。
参考文献:
[1] 杨全会.城际交通对提升城市群产业竞争力的作用分析[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
[2] 张宪.城际交通对长吉一体化区域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3] 吕韬,姚士谋,曹有挥.中国城市群区域城际轨道交通布局模式[J].地理科学进展,2014(02).
作者简介:李菲(1983-),女,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常州交通技师学院组宣处副处长,研究方向:汽车营销、创新教育。
基金項目:常州市科学技术协会软科学研究课题“常州城际交通助推‘上海经济圈’协同发展”(主持人:李菲)、2019年常州市技工院校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基于企业调研案例分析的工匠精神培养研究——以常州交通技师学院学生实践培养研究为例”(主持人:李菲)、江苏理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重点项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NO.KYY16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