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对其有效性的认识,我认为存在两个认识上的盲点。
盲点之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无论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是现代诗人郭沫若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都强调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认为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才能“情动而辞发”,写出好文章,“此外别无心得和方法”(鲁迅语)。这一阅读先于写作的传统思想使得习作教学起步太迟,延至三年级才开始习作教学,无疑延误了写作训练的时机。
【思考】提前练笔,启蒙开篇
阅读必先于写作吗?非也。美国教育学教授唐纳德·格雷夫斯从儿童心理特点出发,视文章为“密码”,写文章是编密码,而阅读是破密码。“在孩子看来,编密码要比破密码容易。而且,如果你知道怎样编造,那么,你也就知道怎样拆开。显然,写作是能够促进阅读的。”调查也证实了他的这一理论,90%的孩子在开始上学的时候就认为自己会写作,而认为自己会阅读的孩子则只有15%。
其实,写作是人类一种表达思想的活动,并非从识字后才开始,只要有思想,孩子们就一定会本能地使用“写作”这个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孩子们最初的本能是画符号,在他们还没有上学以前,就什么地方都画——墙上、水泥地上、有雾气的窗户上……这就是他们的一种自我表白,告诉你:“我在这儿。”
那么,为什么文章就写不好呢?吕型伟指出:“我看问题就出在一个‘作’字上。为了‘作’就要加工,就要做作,一加工,一做作,反而把本来可以说清楚的事与物变得不清楚、不通顺,变成别人看不懂的东西了。”孩子关心孩子的事情,孩子表达孩子眼中的世界,这才是孩子们的习作。教师应努力创造乐学愿写的氛围,鼓励学生提前练笔,自由表达,让学生的思想毫无羁绊地驰骋,让写作成为一种“唤醒”,成为学生成长的需要,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获得心灵的解放,写出充满灵性的习作。
盲点之二:“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传统写作教学评判学生习作的好坏往往从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两方面入手。如主题是否明确、集中;观点是否正确、鲜明;材料是否真实、恰当,是否突出主题;段落层次是否清楚;语言是否通顺;标点符号是否正确,力求尽善尽美。迫使孩子按写作的要求、体例,写作的“技巧”,自动进入整齐划一的模式系统。这个系统生产出来的文章,充满了令人无可奈何的幼稚的成熟,充满了雷同的举例描写和结尾升华。学生充满灵性的思维,真实感人的见闻在条条框框的束缚下变得迟钝,原先饱满的写作热情逐渐冷却,他们不再善于表达思想,笔下的语句逐渐呆滞,像“蚕宝宝,像一列白色的小火车爬呀,爬呀……”这样充满童心、充满想象力的佳句,随着年级的升高难觅踪影也就不足为奇了。
【思考】淡化技巧,强化对话
学生的写作过程实则是其与自然、社会,与教师的对话过程,而不是技巧的运用。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学生与自然社会之间不是传统认识论中的那种生硬的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意义关系,是一种“我”与“你”之间的平等对话。这样,人与自然社会在写作中达到认同,相互理解。
学生写作过程是与教师的对话过程,是一种精神交往和意义分享的关系,即“主—主”关系或“我—你”关系。教师修改、评价、欣赏学生习作的过程,实则就是与学生习作“对话”的过程。在“对话”中,教师对学生习作的理解和精神世界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争出真理的人。”批改这样的习作,教师会碰到自己想象不到的情况:有的孩子观察细致入微,写了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有的发表了独到的见解;有的用了自己“发明”的比喻。琳琅满目,引人入胜,每篇习作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反映了孩子真实的思想和写作能力,对教师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知道今后该在哪些地方下工夫。
习作就是通过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让学生说真话,吐真诚,蕴藏个性、灵性。因此,对这两个盲点的认识及思考,有助于我们对小学生习作的性质、写作的能力再思考,从而能开阔思路,探索小学写作改革的新天地,为写作教学找到一条灵动的捷径。
(作者单位:海门市实验小学)
盲点之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无论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是现代诗人郭沫若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都强调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认为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才能“情动而辞发”,写出好文章,“此外别无心得和方法”(鲁迅语)。这一阅读先于写作的传统思想使得习作教学起步太迟,延至三年级才开始习作教学,无疑延误了写作训练的时机。
【思考】提前练笔,启蒙开篇
阅读必先于写作吗?非也。美国教育学教授唐纳德·格雷夫斯从儿童心理特点出发,视文章为“密码”,写文章是编密码,而阅读是破密码。“在孩子看来,编密码要比破密码容易。而且,如果你知道怎样编造,那么,你也就知道怎样拆开。显然,写作是能够促进阅读的。”调查也证实了他的这一理论,90%的孩子在开始上学的时候就认为自己会写作,而认为自己会阅读的孩子则只有15%。
其实,写作是人类一种表达思想的活动,并非从识字后才开始,只要有思想,孩子们就一定会本能地使用“写作”这个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孩子们最初的本能是画符号,在他们还没有上学以前,就什么地方都画——墙上、水泥地上、有雾气的窗户上……这就是他们的一种自我表白,告诉你:“我在这儿。”
那么,为什么文章就写不好呢?吕型伟指出:“我看问题就出在一个‘作’字上。为了‘作’就要加工,就要做作,一加工,一做作,反而把本来可以说清楚的事与物变得不清楚、不通顺,变成别人看不懂的东西了。”孩子关心孩子的事情,孩子表达孩子眼中的世界,这才是孩子们的习作。教师应努力创造乐学愿写的氛围,鼓励学生提前练笔,自由表达,让学生的思想毫无羁绊地驰骋,让写作成为一种“唤醒”,成为学生成长的需要,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获得心灵的解放,写出充满灵性的习作。
盲点之二:“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传统写作教学评判学生习作的好坏往往从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两方面入手。如主题是否明确、集中;观点是否正确、鲜明;材料是否真实、恰当,是否突出主题;段落层次是否清楚;语言是否通顺;标点符号是否正确,力求尽善尽美。迫使孩子按写作的要求、体例,写作的“技巧”,自动进入整齐划一的模式系统。这个系统生产出来的文章,充满了令人无可奈何的幼稚的成熟,充满了雷同的举例描写和结尾升华。学生充满灵性的思维,真实感人的见闻在条条框框的束缚下变得迟钝,原先饱满的写作热情逐渐冷却,他们不再善于表达思想,笔下的语句逐渐呆滞,像“蚕宝宝,像一列白色的小火车爬呀,爬呀……”这样充满童心、充满想象力的佳句,随着年级的升高难觅踪影也就不足为奇了。
【思考】淡化技巧,强化对话
学生的写作过程实则是其与自然、社会,与教师的对话过程,而不是技巧的运用。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学生与自然社会之间不是传统认识论中的那种生硬的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意义关系,是一种“我”与“你”之间的平等对话。这样,人与自然社会在写作中达到认同,相互理解。
学生写作过程是与教师的对话过程,是一种精神交往和意义分享的关系,即“主—主”关系或“我—你”关系。教师修改、评价、欣赏学生习作的过程,实则就是与学生习作“对话”的过程。在“对话”中,教师对学生习作的理解和精神世界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争出真理的人。”批改这样的习作,教师会碰到自己想象不到的情况:有的孩子观察细致入微,写了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有的发表了独到的见解;有的用了自己“发明”的比喻。琳琅满目,引人入胜,每篇习作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反映了孩子真实的思想和写作能力,对教师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知道今后该在哪些地方下工夫。
习作就是通过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让学生说真话,吐真诚,蕴藏个性、灵性。因此,对这两个盲点的认识及思考,有助于我们对小学生习作的性质、写作的能力再思考,从而能开阔思路,探索小学写作改革的新天地,为写作教学找到一条灵动的捷径。
(作者单位:海门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