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在走向衰退吗

来源 :中国经济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ker1116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冲经济风险主要有两个办法,一是全面深化改革,二是制定正确的公共政策
  最近,国际上对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唱衰者甚多。如福布斯中文网曾发表一篇文章,标题是“中国经济在2014年将会走向崩溃吗”;索罗斯等对冲基金亦极力唱空中国。他们之所以唱衰中国经济,是基于中国金融风险、财政风险、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等问题的累积。但也有不少人继续看好中国经济。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当前以及今后中国的经济走势,本期圆桌论坛约请了几位专家展开讨论。
  中国经济会走向衰落吗
  中国经济报告:对中国宏观经济走势该作何种判断?出路在哪里?
  刘胜军:对中国经济走势的预期,现在确实很难说谁对谁错。悲观者也有理由,中国现在的确面临许多危机和风险。过去30年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造成了贫富悬殊、腐败泛滥、环境污染等问题。现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资产价格的泡沫化等,都很严重。从理论上讲,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如果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目标能够顺利实现,或者实现一部分,会释放出很多红利。但是,在改革中能否控制好风险?比如,改变原来超发货币的政策,会不会引爆房地产泡沫?通过改革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还有无足够的时间?人民有无耐心?所以,我个人也不太乐观,但我不认为中国经济会崩溃。国外的“中国经济崩溃论”并非一个准确的预言,他们低估了中国政府。中国政府掌握巨大资源,有干预经济的能力和决心。中国政府拥有大量国企、财政收入、土地资源等,经济低迷时就刺激一下,如2009年左右“4万亿投资+近10万亿信贷”刺激政策。而且,中国政府做事效率高,不像美国需复杂论证,中国领导一拍脑袋,事情就定下来了。
  总之,中国虽然面临的问题多、风险大,但一旦出问题,政府有能力稳定局面。但是,这条路能走多久?不可能永远这样。真正的出路不是靠控制,而是靠改革,否则,危机只是被推迟了,迟早会爆发。
  温天纳:外国金融机构、对冲基金的言论或判断,并非中立的意见。很多时候,因为涉及自身利益,他们会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放大中国的地方债问题、信贷问题和制造业问题等。正好遇到中国经济出现短暂回落,这种唱衰中国经济的言论就出现了。我认为,中国经济出现崩溃的可能不大。2014年,中国经济运行的关键点在于“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具体包括化解过剩产能、发展新兴产业等。
  刘尚希:当前中国经济处于结构性的转换期,有人称之为经济换挡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会带来我们意想不到的风险,相互交织在一起,影响中国经济走势。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不确定性及其风险,对此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思想准备,而且找到了对冲这些风险的最有效的办法。从国家整体来看,我们已经开始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性的改革应该能够对冲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时期的风险。对冲经济风险主要有两个办法:一是全面深化改革,二是制定正确的公共政策。例如,税制改革中的“营改增”在进一步推进,去年的“营改增”以及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负达到1400亿,今年会继续拓展“营改增”范围,已经明确拓展到电信行业。很显然,减负进一步扩展,企业负担减轻了,活力会增强。相关部门对中小企业也实行了优惠政策,今年还会加大力度,这会激发人们的创业热情。
  大家担心的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去年,国家审计署审计出的地方政府债务大约是20万亿元,还有大约10万亿元的政府或有债务。政府性债务有风险,但是,风险并不等于危机。一些媒体在解读时把风险等于危机,这是一个很严重的误读。
  政策与改革有区别。关于未来的政策取向,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中国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采取短期刺激措施,不扩大赤字,不超发货币,表明了保持政策连续性的态度。今后,将不急于改变政策,将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弹性,只要经济运行保持在一定的合理区间,就不需对既有政策做大的调整。
  政府宏观调控何以创新
  中国经济报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创新政府的宏观调控,即完善宏观调控政策框架,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那么,应如何创新宏观调控?
  温天纳:以往的宏观调控是一刀切,现在要顾及经济调整。为实现今年稳增长、保就业的预期目标,应该采取分化式的调控政策。即对淘汰过剩产能,采取比较温和的措施,对新兴产业和环保等支柱产业,应大刀阔斧地推动,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这种分化式调控能否上升为创新性政策,需要体制改革提供支撑。
  刘尚希:宏观调控实际上已经有所创新,从过去的刚性调控变成现在有一定幅度的弹性调控。如经济增长目标,过去是刚性的7.5%,现在是弹性的7.5%,即7.5%左右;物价控制目标也是如此,3.5%左右。原来的对点调控转变为现在的区间调控:经济运行在区间里就不出台新政策;只有当它有可能突破区间时,才需要采取措施。这样,可避免政府不停地干涉经济运行,让市场自主运行。例如,对猪肉价格的调控,我们是有教训的。以前,政府频频干预,不给予市场自适应的时间,结果反而导致猪肉价格大起大落,恶性循环,加剧了猪肉供应的波动。完善宏观调控方式,首先要避免宏观调控的副作用,这也是一种风险思维,然后再看其正面作用。宏观调控是外因,要通过市场这个内因起作用。创新宏观调控方式,要先有风险评估,考虑调控措施、手段、介入时机,避免引发新的风险。
  至于分类式调控,也是弹性化的一种表现,就不是一刀切了,而是根据一定区间、不同的市场状况来判断是否调控。实际上就是运用多样化的手段,避免宏观调控方式单一化的负面影响。改革则更多是对冲长期风险,解决战略性问题,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刘胜军:我们要下决心告别过去宽松的货币政策,不能饮鸩止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宏观调控要松紧适度。经济换挡期,老的增长动力衰退,新的增长动力何在?我们要减少对投资的依赖,政策要有足够的灵活性。去年“钱荒”,央行没有马上放水,央行也没有一根筋。去年M2依然偏高,M2增速达13.6%,是不是应降到10%? 去年M2余额为97.42万亿元,超出控制目标0.6%,这也就意味着央行多发了5845亿元人民币。但是,减得太快也容易发生金融危机。   至于地方政府债务,只是短期的,中央有能力消化。但依靠中央财政买单之后,新的债务又会出来。所以,要从根源上治理,必须用新的体制机制管控地方债务风险。要对地方政府财政加强监督,建立财务报告制度,加大财政预算的透明度。各级人大不能仅仅做橡皮图章,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形成真正的制衡。
  改革的次序和节奏
  中国经济报告: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已经确定,接下来,最为重要的就是推动这个方案逐步落实。当前,改革应如何起跑?有学者认为,改革应易者先行。那么深化改革的步骤应如何把握?今年改革的“路线图”应如何绘制?
  刘尚希:改革要基础先行,各项改革之间要做好协同、协调。改革进入深水区,容易改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只要是改革,都会经历艰难的过程,现在,改革的约束条件更多了。必须将改革纳入法治轨道。行政审批权,该放的一定要放足,不该放的也不能乱放。比如城市规划权,是否应下放?如果下放不当,就会出问题。跨区域的整体性规划,应在上面,不能下放。有些权力是下放给市场还是放给社会?抑或由中央下放到地方?这都需要做全面深入的风险评估。
  该不该放和能不能放,是两码事,具体事项要具体对待。比如环评,如果把环评的要求具体化和细化,如评估流程、技术标准、风险揭示、应对措施等,让每一个项目投资者都知道怎么做,从“要我做环评”变为“我要做环评”,监管部门抽检,发现不合格的严格处罚。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这类审批就可放手,不需采用行政审批方式。若是很多规则、标准没有具体化、细化,还是在审批官员的脑袋里,那就无法放,只得通过行政审批来控制环境风险。因此,下放行政审批权还得看是不是出于官员“真心”,若是不想放权,总是可以找到理由,甚至通过制造风险来保住权力。
  现阶段,应把放权更多理解为分权。原来单一主体下的放权,是放风筝式的放权,往往放过了头,就乱了,又收,不断循环。这种放权没搞清楚哪些该放,哪些不该放。而分权,则要定位准确,把多元主体之间的责权利界定清晰,否则,就会错位。可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并没有那么容易,不是简单地一放了之、放任不管。
  分权改革需要新的制度基础。不同制度的运行,需要不同的制度基础设施。这就像高速列车和慢速列车,其所依赖的路基和铁轨是不同的。若没有新的制度基础设施来支撑,改出来的好制度也难以有效运行。对此,当前人们在认识上有盲区,学术界看不到,行政部门有感觉,但认识不深。把制度改了,制度依赖的基础没有跟上,改革就大打折扣,甚至无法运行。当前,需要大力加强制度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在这方面的欠账太多了,改革进程就会受到影响。
  刘胜军:改革面临的困难,就是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意识形态障碍和既得利益者的障碍等。理论上,国企是不应该存在的,但是,即使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改革方案,仍然强调公有制地位。如果我们的观念不突破,改革就难落实。国企垄断怎么打破?打破了就威胁公有制的地位,涉及政治上的问题,就很敏感。
  目前的改革,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减少行政审批,减少对市场的干预,这是一场自我革命。官员愿意自己放弃权力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是接下来改革要解决的难点。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改革像过去十年那样流于形式,也不是没有可能。
  温天纳:在改革实施的先后次序上,须参考宏观与微观经济形势,我给出的先后次序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国企改革,能源改革,产业结构调整,金融改革中的行业门槛改革。至于其他较深层次的改革,如土地改革、金融改革中的利率市场化和汇率自由化改革,因涉及风险较大,难以大幅突破,必须考虑环球与中国形势变化,一步步地渐进。
  以前,整个经济的发展是由国有经济拉动,效率不高,间接造成现在的信贷风险。行政审批下放或取消有利于经济市场化,有利于转变政府角色,有利于形成公正的市场环境。
  互联网金融撬动银行版图
  中国经济报告:中国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扩大金融机构自主定价权。3月4日的两会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副行长潘功胜和易纲三位全国政协委员一天之内被追问四次,均表态鼓励互联网金融发展,不会取缔余额宝类互联网金融产品,并将加强监管。如何评价这个表态?互联网金融发展前景如何?
  刘胜军:中国金融领域的突出问题是金融体系效率低,价格管制,利率双轨制。例如,美国有7000多家民营银行;中国的200多家银行大多是国有的,是为政府、国企服务的,不是为民间创新服务的。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民生银行、浙江泰隆商业银行等,分量微不足道。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两会期间表示,已选择部分民营资本参与民营银行试点,首批确定5家,将在天津、上海、广东、浙江等地开展试点。但是,我对民营银行开放试点不甚乐观。银监会批准的某些民营银行规模小,需要强势的银行出现,如阿里巴巴、腾讯开银行,对中国银行版图的改变才有意义。自下而上的创新突破,不需要政府鼓励,只要政府不把它们关掉就行,这比中央顶层设计更重要。当然,底层创新和顶层设计结合起来会更好。
  温天纳:最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传统银行是个挑战,竞争的环境导致银行在利率、借贷方面面临压力,有些银行不计成本,导致整个金融体系不稳定,存在风险。金融改革中,引进民营资本,难免带来新竞争,要有风险管理体制。
  混合所有制搞得成吗
  当前,地方国资改革正在加速。3月8日,重庆市国资委主任透露,该市将用5年左右时间在八成以上竞争类国企实现混合所有制,相当一部分国企会全部退出。3月7日,江苏省副省长史和平表示,该省正起草国企国资改革方案。
  与上海国资改革类似,两省市方案也主要着力于优化资源配置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具体举措包括调整国资布局结构、发展混合所有制等。
  习近平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基本政策已明确,关键是细则,成败也在细则。要吸取过去国企改革经验和教训,不能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牟取暴利的机会。
  中国经济报告:国企改革会否“一混(合所有制)就灵”?
  刘胜军:国企民营化在中国还是一个敏感事物,在这种背景下,混合所有制能搞得好吗?我的观点:一是如中共十五大所明确的,国企退出如房地产一类的一切竞争性领域,不与民争利。二是打破垄断。中石化只开放几个加油站没有意义,要允许民营资本与之平等竞争,平等开油田。三是政企分开,企业和企业领导不应有行政级别。据报道从2012年3月开始,中国人民保险集团、中国人寿保险集团、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正式升格为副部级单位,这种现象能算真正的改革吗?不是倒退吗?
  真正做到以上三条,混合所有制才有可能搞成。
  温天纳:从全球市场看,中国国企市场占比太高。国企在资源配置上有局限,与市场经济规律有冲突,一些市场应该淘汰的,它却在投入资金,新建产能。国企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不强,减少国企占比是有重要意义的。
  同时,国企具有排他性,以往一些垄断领域有门槛,市场效率高的民营企业无法进入。打破垄断,由市场配置资源,既是增强中国经济活力所必需,也是中国与国际接轨的需要。2014年,中国政府计划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一批投资项目,其中可能会涉及国有资产转让。
  刘尚希:从现代经济看,所有权越来越虚化,而产权越来越实化。任何所有制、所有权与市场对接,都要靠产权制度的完善来实现。所有权可进一步分解为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等各种形式的产权,并分割收益权。
  市场经济运行需有完善的产权制度,产权背后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并不重要。典型的如股份制,这种情况下,产权越来越混合了。我们应把重心放在产权制度完善上,而不是放在所有权的性质上。过去,我们在认识上有误区,认为只有在私有制基础上才能形成产权制度,也把产权与所有权混为一谈。产权制度是适应资源流动、配置重组并获取收益的要求而渐渐形成的财产组织形式。无论何种所有权,无论国企还是私企,都有产权改革问题。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大势所趋,但要避免像习近平同志说的,“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牟取暴利的机会”,就要严格预防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利用这个机会,官商勾结,瓜分国有资产,损害公众利益。
其他文献
信息经济具有成本递减性、收益递增性和网络外部性,天然适合服务于大众,有利于建设橄榄型社会;农业文明是天下一统,工业文明是二元博弈,信息文明则是多元协同  今年4月份,《经济学家周报》公布了“2013十大经济学人”获得者名单, 杨培芳教授名列其中。在组织方的介绍中,给出的获奖理由是:在“信息社会50人论坛”中首次提出了“信息生产力”概念,并初步建构起了科学、完备的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  作为中国信息
期刊
做桃花源之梦的人远多于做公民梦的。中国离现代国家还有非常漫长的过程,从这些知识分子的身上就可以看到,因为他们是这个民族受过最好教育、最好训练的那一群,但是他们同样活在一个古老的中国,活在中世纪的中国,他们没有成为一个以公民为志业的知识分子  80后那一代人的梦想受挫,宋教仁被暗杀了,鲁迅说自己颓唐了,历史的下一页就翻到了90后一代。  得寸进寸  1891年出生的胡适之从美国回来时,站在北大的讲台
期刊
面对新浪微博日益增长的舆论影响力,去年夏天以来,中国政府和官方媒体发起了一连串针对大V的打击行动。这些知名度非常高的微博用户,常常被指控在微博上“煽动闹事”或“发布未经证实的或危言耸听的消息”。  虽然微博被视作中国最自由、公开的论坛,但其背后仍然有不透明的和对立的力量引导着舆论走向。除了大V们,许多知名团体和智囊团也在左右公众舆论。比如“网络水军”,是指“为获取报酬随时准备向互联网如潮水般大量发
期刊
有关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绸缪、动议和规划,历时已久,而其成为近期中国区域发展中的一个热点话题,是缘于中央最高决策层的垂注和亲自擘划。201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要求三地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 此后,京津冀一体化规划编制的步伐陡然加快。被视为京津冀区域规划3.0版的首都经济圈一体化规划已呼之欲出。  日前,《中
期刊
2014年3月22日-24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在北京召开,论坛主题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做主旨演讲。他引用英国历史学家卡莱尔的话说,中国改革要迎着晨光实干,不要面对晚霞幻想。改革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建设法治的市场经济,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各种所有制的财产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主持
期刊
贸易政策和经济一体化,再次成为美洲地区的重点问题。由于在2005年暂停了有关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本区域的贸易政策议程基本处于休眠状态。在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第一任任期内,外贸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奥巴马政府的主要贸易成果,就是确保国会众议院批准了美国对巴拿马、韩国和哥伦比亚自由贸易区的协定,所有这些协定都已在五年前正式签署。在此期间,南半球最显著的商业举措就是四国太平洋联盟的启动,由墨西哥、哥伦
期刊
2014年3月17日,旨在帮助留守儿童的大型公益项目——“圆计划”在京启动。CFP供图  在商业领域由信息化和ERP(企业资源计划)代表的管理思想所推动的管理创新已经非常普遍,更好地实现以客户为导向的资源和服务配置。而在中国以教育为代表的公共服务部门依然延续计划和部门权力分割的体制,无法适应城镇化和人口流动的需要。  政府公共服务延续计划经济思维  稍微有点年纪的人可能还记得过去在国营饭店吃饭的经
期刊
在世界各地,人们都关心有关中国创新的一个问题:中国会领导还是会追随世界创新?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国的科学技术大部分时间都是领先世界的。正如历史学家李约瑟在其著作中描述的那样,中国科学技术文明在很多领域都是富有建树的。  然而,在工业革命之后,中国就远远落后,只是近些年才追赶上来。现在变革发生的速度非常快,但是前景复杂。中国历来都擅长借鉴他国技术,作为一个“快速的追随者”,而不是领导者。在某些领域,
期刊
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一直是新兴市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但增长速度位居世界第二的非洲地区,才是下一个大商机的所在地。非洲大陆55个国家中,有约三分之一的年GDP增长率超过6%,2013年撒哈拉以南地区经济增长率预计为5.1%。  据外国投资者报告,其在非洲的投资回报率比其他任何新兴地区都要高。到2040年,非洲大陆的工作适龄人口预计将达到11亿人,有比中国和印度更大的劳动力储备大军。非
期刊
上个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人们期待已久的银行改革蓝图,目标是抑制欧洲最大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但改革方案遭到了巨大阻力,有人警告它会腐蚀欧洲银行的竞争力,有人指出它不足以有效降低银行风险。这场争论将对欧盟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负责这次改革的欧盟委员米切尔·巴尼尔(Michel Barnier)表示,改革方案措施将增强金融稳定性,保护纳税人。这些措施包括强制将银行的高风险交易活动与其揽储业务分离,禁止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