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互联网横空出世以来,以其低成本、无限时、无国界、交互性、多媒体、针对性、可视性、实时灵活、资源可以共享(报纸、图书、光碟)等优势可谓发展迅猛。因此,有评论说:“互联网是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人类社会又一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体,并呈现出全面取代之势。”笔者认为,现在下这样的结论还似乎太早,在这里我们尚且不论,但是网络对电视媒体的冲击最大是毋庸置疑的,其中对受众和新闻资源、专门人才、广告客户的争夺,使得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大大削弱;网络在及时性、互动性、包容性、娱乐性、全球性等方面,对电视传播也形成了不小的挑战。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互联网对电视媒体的冲击也不都是消极作用,它也推动了电视这一传统媒体不断进行着自身的变革和发展。可以说现阶段电视媒体与互联网呈现出的是相互交融、相互并存的发展态势。
互联网催生新的电视栏目样态。互联网与电视媒体的主要竞争之一,体现在新闻资源和受众的争夺上。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通过报纸获取信息;50~70年代人们靠报纸、广播获取信息;80年代以后,电视媒体以其生动、真实、现场感强的优势成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新闻栏目又是各级、各家电视台的主打栏目,是电视台所有内容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有的地方电视台甚至还打出了“新闻立台”的口号。自从互联网出现后,特别是互联网电视直播手段的运用,对电视的传播和收视来说形成了直接竞争。面对这样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电视台也不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境遇。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电视新闻栏目从内容到形式都因互联网而发生改变,一些新的节目样态应运而生。比如: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国庆期间开播的特别节目的一个板块《新中国60年回忆》。栏目就借助互联网发布的大量的各个历史时期照片,经过筛选编辑,再运用电视后期的包装手段,配以主持人的解说,全面反映了新中国60年来各个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从而构成了一档特别节目。
河南电视台数字电视文物宝库频道有一个《文物资讯》栏目。它是一档文化博览类或叫杂志类的新闻栏目,其节目设置是每天10分钟,其中包含了考古资讯、收藏拍卖信息、各类展览动态、文化视点等。它完全是互联网催生出来的,它的信息来自各个媒体网站,它的大量图片是从网站上下载的,可以说离开了互联网就无法完成这个栏目目前所承载的任务。主持人加图片加电视后期包装这种节目样态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产生的,它大大缩短了新闻事件的首发时间,提高了节目时效性,增加了信息量。弥补了电视手段的一些不足。
互联网让栏目与观众实现了互动。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很多栏目,特别是谈话类栏目,主持人面前都放有一台电脑,这台电脑可不是个道具,而是电视栏目制作过程中的一个工具。主持人在节目录制时,从网上直接大量地引用网民的观点,有的节目的话题就是从网民那里得来的。比如: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是开办得比较早、比较有影响的一档电视谈话栏目。主持人窦文涛在节目主持过程中,就不断直接引用“某某网民是这样说的”,“某某网民的观点是这样的”然后就网民的观点展开评论。
互联网延长了电视栏目的传播链条。这些年各家电视台在借助互联网办节目的过程中,纷纷开始创建自己的网站,把栏目的竞争延伸到电视屏幕以外。电视栏目进入网站,让没有看到节目的观众或当时没时间看节目的观众通过网站的点播来收看,实现了栏目的二次传播。同时,它还有效地弥补了电视传播不能点对点,只能我播什么你看什么,我什么时间播你什么时间看的“短腿”,把栏目的传播有效地延伸出去。
互联网搭起了栏目与观众之间的桥梁。电视台自从有了自己的网站,如同搭起了电视台与观众之间的桥梁。观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都可以通过网站留言反馈给各个栏目。栏目可以通过网民来了解栏目的受关注情况,回答网民的问题,及时调整节目的创办思路、环节、板块设置等。栏目还可以通过网站来征集节目内容、话题,筛选参加活动的观众,发布与栏目相关的信息和动态。再没有比互联网更广泛、更快捷的与观众沟通的手段了,互联网使电视媒体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互联网在与电视媒体竞争的同时,也为电视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助力。它已成为电视媒体的一个工具,在为节目制作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在改变着电视媒体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甚至带来了观念的变革。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数字电视节目部)
编校:施 宇
互联网催生新的电视栏目样态。互联网与电视媒体的主要竞争之一,体现在新闻资源和受众的争夺上。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通过报纸获取信息;50~70年代人们靠报纸、广播获取信息;80年代以后,电视媒体以其生动、真实、现场感强的优势成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新闻栏目又是各级、各家电视台的主打栏目,是电视台所有内容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有的地方电视台甚至还打出了“新闻立台”的口号。自从互联网出现后,特别是互联网电视直播手段的运用,对电视的传播和收视来说形成了直接竞争。面对这样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电视台也不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境遇。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电视新闻栏目从内容到形式都因互联网而发生改变,一些新的节目样态应运而生。比如: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国庆期间开播的特别节目的一个板块《新中国60年回忆》。栏目就借助互联网发布的大量的各个历史时期照片,经过筛选编辑,再运用电视后期的包装手段,配以主持人的解说,全面反映了新中国60年来各个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从而构成了一档特别节目。
河南电视台数字电视文物宝库频道有一个《文物资讯》栏目。它是一档文化博览类或叫杂志类的新闻栏目,其节目设置是每天10分钟,其中包含了考古资讯、收藏拍卖信息、各类展览动态、文化视点等。它完全是互联网催生出来的,它的信息来自各个媒体网站,它的大量图片是从网站上下载的,可以说离开了互联网就无法完成这个栏目目前所承载的任务。主持人加图片加电视后期包装这种节目样态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产生的,它大大缩短了新闻事件的首发时间,提高了节目时效性,增加了信息量。弥补了电视手段的一些不足。
互联网让栏目与观众实现了互动。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很多栏目,特别是谈话类栏目,主持人面前都放有一台电脑,这台电脑可不是个道具,而是电视栏目制作过程中的一个工具。主持人在节目录制时,从网上直接大量地引用网民的观点,有的节目的话题就是从网民那里得来的。比如: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是开办得比较早、比较有影响的一档电视谈话栏目。主持人窦文涛在节目主持过程中,就不断直接引用“某某网民是这样说的”,“某某网民的观点是这样的”然后就网民的观点展开评论。
互联网延长了电视栏目的传播链条。这些年各家电视台在借助互联网办节目的过程中,纷纷开始创建自己的网站,把栏目的竞争延伸到电视屏幕以外。电视栏目进入网站,让没有看到节目的观众或当时没时间看节目的观众通过网站的点播来收看,实现了栏目的二次传播。同时,它还有效地弥补了电视传播不能点对点,只能我播什么你看什么,我什么时间播你什么时间看的“短腿”,把栏目的传播有效地延伸出去。
互联网搭起了栏目与观众之间的桥梁。电视台自从有了自己的网站,如同搭起了电视台与观众之间的桥梁。观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都可以通过网站留言反馈给各个栏目。栏目可以通过网民来了解栏目的受关注情况,回答网民的问题,及时调整节目的创办思路、环节、板块设置等。栏目还可以通过网站来征集节目内容、话题,筛选参加活动的观众,发布与栏目相关的信息和动态。再没有比互联网更广泛、更快捷的与观众沟通的手段了,互联网使电视媒体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互联网在与电视媒体竞争的同时,也为电视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助力。它已成为电视媒体的一个工具,在为节目制作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在改变着电视媒体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甚至带来了观念的变革。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数字电视节目部)
编校:施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