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介:民艺家、《汉声》杂志创办人。
提到民艺路上,您最大的感想是什么?
中国厚重的文化积淀在新的时代仍然蕴藏着强大的生命力,这些传统的工艺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衍生出新的艺术形式和品种,而这种文化的扩张力是无穷无尽,取之不竭的。
任何时代的艺术都离不开创意,而深厚的民族文化是激发创意的肥沃土壤。中国民间的传统文化既要融合现代元素,跟上时代发展的趋势;同时,现代的艺术设计也应该从民间文化中寻找创作的灵魂和本质。中国的民间文化只有保持住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意蕴,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时才会互通有无,更加精彩。
关于中国民艺,最迫切需要做的是什么?
我觉得我们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既不是民间文化的搜寻,也不是民间文化的整理,而是它的保护工作。因为有一些很古老的民间文化,也许你第一次去看的时候还在,但是当你再去寻访的时候就消亡了,这是让我们最痛心、最懊恼的地方。现在,最大的难题就是保护与发展的结合,其实这也是全中国都面临的问题。因为现在的投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都带有侵略性,它们在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会造成损害。比如一个古风保持得很好的地方,如果被开发成旅游景点,当地的收入就会增加,但是当带着猎奇心理蜂拥而至的游客走了,无法消除的污染和破坏却留了下来。为了保护这些民间文化的原生态,在调查中,为了保护当地文化,我们坚决不允许编辑购买当地民间文化物件,只可拍照。《汉声》制定的一个原则现在已经成为台湾的名言,即“我带走资料、图片,但我只留下脚印”。
在民艺的考察、挖掘、保护和研究之路上,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人或故事?
古代有一种染布的方式叫做“夹缬”。它从植物中萃取染料,将布固定在刻有花纹的木板之间进行染色。这种方法最早起源于唐宋年间,在后代逐渐失传。虽然古书上记录了一些技法,但是其中存在许多谬误。后来,我们惊喜地发现在浙江雁荡山上的村落里有一家染坊,它仍在使用这种传统方式。我和我的团队在那里驻扎四天,完整地记录了制作夹缬的全过程。可是,当我们做完调查之后,染坊主人突然说他即将关闭这家染坊。因为这种布已经没人买了……我们立刻作出决定:购买1000条夹缬,以保证染坊继续经营。回到台湾,我在这期杂志的前页呼吁每位读者认购一条布。没想到千条夹缬竟然供不应求,被抢购一空。现在,夹缬不但在继续生产,而且已经成为独特的民间工艺品,为越来越多的人喜爱。
珍惜岁月,刻苦躬行
张道一
简介:中国著名工艺美术史论家、民艺学家、教育家、图案学家,中国当代艺术学学科的主要创始人,长期潜心研究美术和工艺美术的历史及理论。
可以用简单的话来概括您的民艺观点吗?
传统民艺有四项特质——俗、野、粗、简。“俗”不是庸俗,而是能体现大众的心声;“野”并非狂野不驯,而是情感的自然抒发;“粗”不指鄙陋,而是摆脱了矫揉造作的虚饰;“简”并非简单,而是直接和简练。民间艺术带有原发性,体现了艺术的目的和作用,其中蕴含的艺术规律能够说明人与艺术、艺术与社会、艺术创造的精神,是人文科学的一部分。
关于中国民艺,在学科建设上有哪些迫切需要?
要探讨艺术发展的原理和规律,研究艺术实践和艺术现象以及各门类艺术的共性与个性,必须建立艺术学并重视艺术学的综合教育。没有艺术活动和艺术实践固然谈不到艺术的学问,然而只有艺术的创作和实践也不能等同于艺术学的建立。长期以来,艺术界重实践、轻理论,重技艺、轻研究的状况十分普遍,因而造成了艺术实践与艺术理论的失衡。建立中国的“艺术学”,从人文科学角度综合研究艺术的艺术学系十分必要。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走上民艺研究和保护的道路,您作为一个先行者,应该倍感欣慰吧?
去日苦多,来日如锦。我很想把失去的再夺回来,然不觉老之将至,即使做最后的拼搏,也没有几年了。我心中似有一团火,但又得冷静地思考问题,这是一个学者必须掌握的戒律。长期以来,我几乎分不出乐观和悲观,也经常忘记年龄,只是兴之所致地干。然而自然规律是无法抗拒的,文化与文明的接力棒总要传下去。我希望年轻人珍惜岁月,刻苦躬行。